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第1张

今年6月中旬笔者应邀赴韩国江陵参观考察了世人关注的端午祭。回国后翻阅大量有关文献,一条令人震惊的线索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即: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许多相似和相关的地方。

在韩国,除江陵外,还有与楚国地名相同的丹阳、襄阳、汉阳(今汉城)、汉江等地名,查韩国地名设置史料,这些地名设置距今已六百多年。从表面上看,韩国的地名和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国地名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一书,很受启发,认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据石泉考证,楚国古都江陵并不是在长江中游,而是在汉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论,楚人建国初期在汉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阳一带。另外上溯中国汉江的源头,是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比较一下韩国的几个地名分布:丹阳属于忠清北道在汉江的上游,汉阳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韩国地名分布几乎和中国古代楚国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辙。

不仅地名相似,我认为韩国的开国神话中也存有浓厚的楚文化遗迹。

檀君神话是韩国开国神话,在中国和韩国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内容是这样的:古时,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于是“下视三危、太白”,并给了桓雄三个“天府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识。桓雄率领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顶的神檀树下,建立“神市”,他命“风伯”、“雨师”、“云师”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间大事。其时,有一熊一虎同住于一个洞穴中,它们请求桓雄天王把它们变成人,天王给它们一炷艾和二十枚蒜,并嘱咐,吃了艾和蒜之后躲藏起来,一百天之内不能见阳光。熊照办,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变成了一个女人;虎没有照办,故未能变成人。桓雄天王与熊女结婚,生下檀君,这个檀君,就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

学者们认为神话故事中所谓熊、虎相处于一个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关系。楚人早期是以熊为图腾崇拜的部落。楚人姓芈,少系业务氏熊,在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关于“三危”、“太白”,韩国学者多认为“太白”指朝鲜平安道境内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国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国学者对古三危地方的说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处,岷江、岷山一带的说法,认为檀君神话中的“三危”是指中国古三危,“太白”应该指韩国江原道和庆尚北道交界处的太白山。中国史籍中,有关三危记载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尧舜将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荆楚腹地在上古时曾属三苗地,楚苗同源这已为楚国史研究的学者们所公认。三苗的部落酋长蚩尤曾北上中原,与黄帝逐鹿。在中国各地的苗族都将蚩尤视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风伯”、“雨师”关系密切。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中也提到“风伯”、“雨师”、“雷公”(也称“云中君”、即“云师”)。楚辞中的“风伯”、“雨师”、“雷公”(云师)和檀君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云师”一样,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对象。

檀君神话中天神授予桓雄三个“天符印”,中韩都有学者认为这“天符印”是巫师做法的法器。韩国江原道的巫俗是韩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师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内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太白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离,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中国古代巫风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苗为甚。现在苗族地区仍有许多巫师。

神话里天神之子桓雄给熊和虎“灵艾一炷,蒜二十枚”让它们变人形,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时挂艾草、蒜头以僻邪驱瘁,是楚国风俗,至今也还存在。

近年来,关于韩国的历史起源问题引发了诸多的言论,尤其是在韩国本国的一些学者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周边各国广泛的讨论。韩国曾痛心地称,韩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属于文化发源国,公元前2333年疆域辽阔,韩国的文化、医疗等才是周边国家文化的起源之地,甚至韩国的疆土也曾经囊括了日本、西藏、西伯利亚乃至中国大面积国土。也就是说,"就连中国一半领土都是我们的",这样的言论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诸多异议,我们也可以一起翻一翻"老底", 看看到底是不是如韩国学者所说呢?

韩国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做《桓檀古记》,书中提出韩国最早是在公元前3898年建立王朝的,王朝名字为倍达国,第一任国君为居发桓。

在经历1500余年的历史中更换了18个君主。书中还记载当时的中国的君主为榆罔,蚩尤乃是倍达国的诸侯之一,当时韩国的君王率军攻打榆罔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来轩辕国对当时的韩国发起了战争,诸侯蚩尤与轩辕在涿鹿大战后获得胜利,进而攻占了淮岱、冀兖之地。

关于中国的传说故事比如尧舜、大禹治水也被记录在书中,书中记载舜帝是倍达国的檀君派遣到中国接替尧帝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掌握治水的本领,也是因为倍达国的太子扶娄将治水的本领传授给大禹的。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设计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历史事件,人名,地点名称和人物的名字倒是可以在中国的古书中查询的到,但是关于事件的真实性却无迹可寻。

更可笑的是书中关于倍达国一切均无法在任何史籍中查证,毫无记载,仅存于此书中,耐人寻味。该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宣扬高句丽王国的伟大,南征北战、战无不胜云云。

关于高句丽王国的记载最早要说到隋朝,当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高句丽、新罗、百济。公元前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高丽王国当时占据辽东半岛,当年隋炀帝三次对高句丽发动侵略战争,不但没有取胜还自伤国本,让唐朝取代了。

之后唐朝在645年由唐太宗亲征对高句丽发动过战争,然而由于新罗的干涉没有政府高丽,同时百济得以壮大国力。

在650年,新罗改穿唐衣,奉唐为"正朔",请求唐朝出兵灭百济,668年灭高丽,建都平壤。从676年开始,朝鲜半岛出现了难得的大统一时代,称为新罗时代。

在韩国的文化宣传中,曾经出现一部以高句丽王朝为背景的**,**中将唐朝形容为"罪恶的侵略者"。

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百万大军入侵高句丽引发了双方的大战,唐太宗不但没有获胜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

**中描绘的李世民不但战败还被对方射瞎一只眼睛,最终狼狈逃窜。李世民战败之后高句丽乘胜追击,后来居然占领了唐朝将近一半的领土!

这还不算,高句丽王朝之后经历了南征北战,最终竟然占领了亚洲多数领土。

  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许多相似和相关的地方。

  在韩国,除江陵外,还有与楚国地名相同的丹阳、襄阳、汉阳(今汉城)、汉江等地名,查韩国地名设置史料,这些地名设置距今已六百多年。从表面上看,韩国的地名和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国地名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一书,很受启发,认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据石泉考证,楚国古都江陵并不是在长江中游,而是在汉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论,楚人建国初期在汉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阳一带。另外上溯中国汉江的源头,是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比较一下韩国的几个地名分布:丹阳属于忠清北道在汉江的上游,汉阳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韩国地名分布几乎和中国古代楚国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辙。

  不仅地名相似,我认为韩国的开国神话中也存有浓厚的楚文化遗迹。

  檀君神话是韩国开国神话,在中国和韩国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内容是这样的:古时,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于是“下视三危、太白”,并给了桓雄三个“天府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识。桓雄率领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顶的神檀树下,建立“神市”,他命“风伯”、“雨师”、“云师”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间大事。其时,有一熊一虎同住于一个洞穴中,它们请求桓雄天王把它们变成人,天王给它们一炷艾和二十枚蒜,并嘱咐,吃了艾和蒜之后躲藏起来,一百天之内不能见阳光。熊照办,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变成了一个女人;虎没有照办,故未能变成人。桓雄天王与熊女结婚,生下檀君,这个檀君,就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

  学者们认为神话故事中所谓熊、虎相处于一个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关系。楚人早期是以熊为图腾崇拜的部落。楚人姓芈,少系业务氏熊,在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关于“三危”、“太白”,韩国学者多认为“太白”指朝鲜平安道境内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国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国学者对古三危地方的说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处,岷江、岷山一带的说法,认为檀君神话中的“三危”是指中国古三危,“太白”应该指韩国江原道和庆尚北道交界处的太白山。中国史籍中,有关三危记载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尧舜将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荆楚腹地在上古时曾属三苗地,楚苗同源这已为楚国史研究的学者们所公认。三苗的部落酋长蚩尤曾北上中原,与黄帝逐鹿。在中国各地的苗族都将蚩尤视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风伯”、“雨师”关系密切。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中也提到“风伯”、“雨师”、“雷公”(也称“云中君”、即“云师”)。楚辞中的“风伯”、“雨师”、“雷公”(云师)和檀君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云师”一样,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对象。

  檀君神话中天神授予桓雄三个“天符印”,中韩都有学者认为这“天符印”是巫师做法的法器。韩国江原道的巫俗是韩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师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内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太白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离,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中国古代巫风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苗为甚。现在苗族地区仍有许多巫师。

  神话里天神之子桓雄给熊和虎“灵艾一炷,蒜二十枚”让它们变人形,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时挂艾草、蒜头以僻邪驱瘁,是楚国风俗,至今也还存在。

  探讨一下楚罗国、卢国与韩新罗、辰韩之间的关系。公元前8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和卢国。罗国在襄阳西南,据《左传》杜预注:“罗,熊姓国。”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其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卢国(也称卢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卢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卢水上游,故名卢戎。姜姓属古羌人亦称民羌、羌戎。学者们考证卢水即今四川岷江。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民羌人活动在岷山以北的地区,岷江、汉水、嘉陵江诸水源头,而这一带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迁到三危去之后,一部分融入了西戎,还有一些继续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纪出现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他们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朝南迁徙,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这些逾越千年后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经浓浓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样尊虎崇虎。

  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近,犹如唇齿相依。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军队的侵犯。公元前690年,卢国和罗国同时被楚所灭,之后,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到长沙后,卢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现今湘西辰水中游凤凰县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们再来看看韩国古代的辰韩。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这些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里详细地记录了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莫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在韩国史籍中,笔者找到了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如《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弁韩苗裔在乐浪之地。”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所以也称斯罗、斯卢。初期新罗地盘狭小,四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公元676年新罗率先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繁荣景象,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韩和弁韩居民均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

  那么罗、卢两氏族是怎样从中国来到韩国的呢?秦汉及以前的战国时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睐,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秦始皇入海求药。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这在史籍中都有许多记载。徐福一行人最终到了日本,这是现在中日学者一致的认识。韩终之属出海后到了哪里呢?我认为韩终是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

  查找韩终的有关史籍可见,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后汉书·张衡列传》“韩谓齐仙人韩终也。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关键的问题在于,韩终修炼的地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可推想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在秦灭楚后,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在那里重建家园。

  韩国罗氏、卢氏的宗谱也有类似的记载。韩国罗氏被分为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韩国1982年版《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说,“周代成王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灭,是为豫章罗氏”。韩国罗氏宗谱非常明确地记载着罗氏是“楚附庸罗国”、“祝融(楚人先祖)氏后裔”,由此可见,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国之地的罗国人。韩国卢姓一直认为出自山东,但究其卢姓历史却不尽其然。卢戎在商代是强大的部族,曾从周武王灭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领姜尚(即姜子牙)到营丘为齐侯,于是有一部分卢人也随着同族到山东建立了卢子国(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但是还有另外一部分卢人辗转南迁到了湖北襄阳,也建立了卢子国,这就是和罗氏一起迁到韩国的卢氏祖先。

  笔者认为,韩国卢氏应是从楚国来的卢戎之后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韩两国的文化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韩终的率领下,楚国的罗、卢两氏的3000多居民就迁徙到了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并建立了辰韩、弁韩以及后来的新罗国。韩终应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

韩国古籍大都是用的汉字,韩国普通人的汉字水平大家都知道的。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人是怎么学自己的历史的?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1韩国普通人怎么学习自己的历史的?社会上把古籍大规模地翻译成韩文了吗?

2普通韩国人看过多少古籍原书(包括翻译过的)?

3韩国的大学里历史专业学生需要学汉语(文言文)吗?

总觉得,就算是普通人看翻译过的古籍,也难以完全离开汉字吧,但是他们的水平……额……比起日本来实在是太差了

独岛(日称:竹岛)是位于日本海的2个岛屿和礁岩群,坐标为北纬37度15分、东经131度52分,现日本、韩国及朝鲜均宣称拥有主权。日本政府自1905年后通过《竹岛阁议决定》宣称对竹岛(韩称:独岛)拥有主权,后日本战败,于1951年缔结《旧金山和平条约》宣布放弃韩国领土,但其中并未包含竹岛。1952年韩国的洪淳七以及一些渔民及退役军人总共40余人强行以武力夺取竹岛,目前由大韩民国实际控制,属于大韩民国庆尚北道郁陵郡;而日本及朝鲜也宣称对其拥有主权,日本将其编入岛根县隐岐之岛町,日本对竹岛的实质统治一直延续到1952年。虽然日本和韩国均宣称最早勘探该岛,但两国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领土争议。

该岛西北偏西89公里达韩国郁陵岛,东南161公里达日本隐岐之岛、西之岛。

韩国称该岛为“独岛”,欧美国家称该岛为“利扬库尔岩”法语:Rochers de Liancourt),源于法国皮卡第大区瓦兹省克莱蒙区(Clermont)的利扬库尔。日本称该岛为“竹岛”(日语:竹岛/たけしま)。1903年日本出版的《韩海通渔指针》称其岛为“扬库岛(ヤンコ岛)”。

虽然韩国、朝鲜和日本都宣称拥有对独岛的主权,但是毫无疑问的竹岛目前的控制权是韩国于1952年时由武力夺取而来的。 二战后划定日本与韩国领土的旧金山和约中并没有记载竹岛是韩国领土,然而时任总统的李承晩却在合约生效前派取武装部队夺取竹岛,并强行逮捕射伤毫无武装的日本渔民。 韩国主张在韩国的旧地图上,竹岛被称为予山岛并且被标记为韩国领土,然而经过比对可以发现予山岛应该是郁陵岛西北方的附属岛屿竹屿,竹屿无论在外型与地理位置上都符合韩国古籍记载的予山岛,而不像今天的竹岛。 举例来说,竹岛是由两块主要的岩石所组成的,但是韩国古籍记载上的予山岛其外型则是非常明显的蛋形单一岛屿,而不似今天的竹岛,且地理位置更是与今天的竹岛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日本的古籍里也明确记载了有关竹岛的位置与外型,经过比对之下发现日本古籍中所记载的竹岛无论是外型或地理位置都相当符合今天的竹岛,在日本古籍里竹岛的确是两块由礁岩所组成的一系列岛屿。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他们在还未发明文字之前都是使用汉字,贴春联这项民俗活动同样引自于中国。存在时长已超过六千年的中国汉字被视为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至今没能明确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虽然无法明确汉字的起源,但是这并不妨碍汉字的传承。基于汉字的传承,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汉字虽说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它的影响却不仅仅只限于中国。中国汉字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是东亚各国公认的国际交流文字,此外因为汉字的巨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包含了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家。其中就韩国来说,韩国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直到十五世纪经由世宗大王之手才出现的。在这之前韩国所使用的文字一直都是汉字,使用时间长达十多个世纪,所以韩国众多历史古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除了文字这方面的影响之外,韩国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还体现在贴春联这一民俗习惯上。春联的历史虽不如汉字来得悠久,但是它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持久的,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存有贴春联的习惯。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联是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刘丘子的人所写,春联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其中所提到的“三阳”其实就是指立春。也就是说,自唐朝时期开始古人便会在立春这一天写春联。

发展到宋朝的时候,春节贴春联这一风俗习惯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等进入明朝,这一民俗已经变得十分盛行,其中“春联”这一用词便就是诞生于明朝初年。唐宋时期的中国由于国力强盛,所以引得诸多周边国家相继成为中国的附属国。明朝时期的中国更是进一步完善了朝贡体系,中国与别国的外交往来也因此变得更为直接与频繁。基于这种社会背景,诸多中国文化也随之传播至这些国家,这其中便包括贴春联这一民俗文化。

现在的韩国会在立春这一天贴汉字对联以示庆祝便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