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哪年去世
李清照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能够背诵她的不少词,但我们了解李清照多从她的一代“婉约词宗”的角度,对她血肉丰满的人生不太了解。本文在学习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作了归纳整理,力求简明扼要,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客观完整地展现李清照的人生和个性。
生平简介(公元1084年-1156年)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也有说青州的,均在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六月十三日),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公元1156年卒,享年至少七十三岁。
注“金石”:金指铜器和其它金属器物,石指时刻等。古代常在这些东西上铸字和刻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文物资料称作“金石”。这里所指金石为赵明诚所收集实物、文字或实物拓片。
一代“婉约词宗”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郁,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李清照的作品颇丰,遗憾的是经过历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时已所剩无多。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全集有李文奇辑《漱玉集》五卷,收词七十八首,诗十八首,文五篇,其中伪作不少;词集有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一卷,辑有词五十首;另外还有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漱玉词》收词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伪作八首作附录。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著)。根据这些辑集,李清照的词现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四库全书》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也。”
创作成就
据《李清照全集评注》(编辑委员会编辑,主编徐北文,济南出版社出版)收集,现存李清照创作共分三个部分:一、词集;二、诗集;三、文集。其中:
词集50首,存疑词13首;
诗集18首,断句7则;
文集8篇,其中《打马图经》已成书,“打马”是一种博弈,作赋以为跋。
在这些著作里,文集鲜为人知,其中《金石录后序》和《词论》是李清照的重要作品。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开头的阐述,代表了她和赵明诚(字德甫,清照自称德父)毕生的创作成就: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yan—音眼,古代炊具)、鬲(li—音力,古代炊具,状似鼎)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其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民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
注:文字改革以前的书籍都是右起竖行,所以开头一个“右”字。
千古绝唱
在李清照的作品里,诗的数量不多,风格与词迥然不同,在这些诗里首推《乌江——夏日绝句》,可谓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作此五绝。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通过歌颂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这且不说,只说诗中的四句,句句出自典故。
人杰:人中杰出者。《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运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鬼雄:鬼之雄杰者。《楚辞·九歌·国殇》(屈原说):“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即楚霸王(人物典故)。
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崭露头角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一个士大夫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浓郁文学空气的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的梨花飘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
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的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宾客听罢,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真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的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诌,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的,请朋友们指出优劣。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末了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
这一说,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乐了。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的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的人。
才华横溢
李清照小小年纪就显露出如此才华,那么除了家庭影响,她的才华又是从哪来的呢?总观一生,不外乎两个方面。
天资颖悟:李清照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她记忆力很强,在金石录后序就曾提及(与赵明诚在一起):“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她自称“偏强记”,必然记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而能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一般人能记得某事在某书某卷,已经算是聪明了,若能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那真是百不一见的超人。
嗜书如命: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辛弃疾也说:“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一个人能胸中有浩瀚的万卷书,诗文自会如三峡的水,雄浑奔腾。李清照的诗词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沈醉其中。她在《摊破浣溪沙》词中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她在《金石录后序》也写道:“几案罗列,枕籍枕席。”“甘心老是乡矣”——甘心老死在书乡。
生活情趣
说起李清照的生活情趣,实在是太多太多,下面简略作一介绍。
喝酒: 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靖康之乱”之前是一种浪漫,之后是一种消愁。在她的词里多处提到了“酒”: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转调满庭芳》);“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是词人喝了酒回来,连“归路”都忘了,架了一叶小舟,误进了藕塘里,还在争啊,渡啊,结果“惊起一滩鸥鹭。”要知道,这时欧鹭早已经熟睡了。但是清照的酒量不大,经常一喝就醉,而且提到“新来瘦,非干酒病”(《凤凰台上忆吹箫》)。后来她的词陷入消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品茶:中国历代讲究茶艺者,以宋代为盛。宋人都喜好饮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号称“斗茶”。斗茶必须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为之。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则惯于此戏,她在题为《晓梦》的一首诗里写道:“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在《鹧鸪天》词里写道:“酒阑更喜团茶苦。”在《摊破浣溪沙》词里写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转调满庭芳》词里写道:“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词中的“活火”和“分茶”是两个行家术语,表现了李清照在茶艺方面的造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饮茶并不是拿茶叶冲泡,而多用茶饼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续繁复,也特别讲究技艺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种方法,茶艺中相当专门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由火候技巧的繁复,讲究,可见宋人饮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变成一种怡情养性的艺术活动。
博戏:博弈是古时的游戏。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李清照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她在《打马图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赏花: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或是以花为题。可见她是如何的爱花了。清照最爱梅,在她的词中,带梅字旳词汇最多。<《渔家傲》词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清平乐》词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焚香: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闺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中写道:“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钓。”《鹧鸪天》词里:“梦断偏宜瑞脑香。”《孤雁儿》词中:“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更加敬佩。
李清照和赵明诚
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的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
李清照少女时,词名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的名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的倾慕之情。
1107年,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故居,过上了十年乡居生活。他们将书房称作“归来堂”,把内室命名为 “易安室”。明诚致力于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他整理校勘,他们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常以“尽一烛为率”。十年之间,所收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竞达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书法家蔡襄所写的《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所写的《小篆千字文》真迹。除治金石之学外,夫妇二人在归来堂上饮茶逗趣,相从赋诗。时常于饭后,他们一边在归来堂上烹茶小憩,—边玩一种博弈游戏,规则是一人说一史事,另一人要说出此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者就先饮茶,充满了文人雅兴。
同甘共苦夫妻情
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的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
在蔡京的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
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后来,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终于完成了他的鸿篇巨著《金石录》两千卷。
作词祭亡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康王赵构即位,史称“靖康之耻”。李清照夫妇先后南下,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这年,李清照46岁。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绝。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大叶子上,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雨帘分明是一串串伤苦的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一曲千古绝唱的词曰《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用寻常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语调,自然动人地抒写出她孤独的处境和凄凉的心情,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词人心中怅然若失,到处寻觅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风中的孤雁,满地憔悴的黄花,雨帘笼罩的梧桐,构成了触目生愁的凄冷画面,更加深了这位伟大词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人间况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顾往昔,面对今朝,遥想明天,一个愁字怎说得出她的心头之情?
苦难的后半生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国难当头,又恰逢家难。1129年(农历六月)赵明诚病卒。李清照刚刚办完丧事,金兵加紧进逼,此时“仅存喘息”的她,手头还有从青州故居运出的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文物家产。数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又有人诬陷赵明诚生前以玉壶投献金人(即“金石通敌”案)。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通敌之罪,灾难接踵而来。身体羸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铜器,以洗清罪名,就追随高宗逃窜路线,辗转流亡在越州、四明、杭州等地。
而她手中的珍贵文物,引来无数人的觊觎。有官军李将军的强行霸占,有御医王继先的强行购买,有邻居钟复皓掘壁偷盗,更有不择手段的张汝舟,强行骗婚,骗婚不成便极力诽谤,致使至今留下了清照的一段“改嫁”冤案。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惨凄苦的。自从张汝舟被“编管”柳州再没人打搅她,一直独自默默无闻地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据说她经常出入茶馆,为卖唱的民女填写一些小词,不取费用,和民女同唱同乐。直到67岁那年(1156年),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你说的这个词语是个统称而已~~~它包含了很多内容~篆刻~书法 ~绘画~
并不是指从碑文上拓下来的字画~
金~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石~就是碑帖!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书画就不用解释了吧~~~?
金石(书法家) ,字玉川,号泊岸斋主,1957年生,湖北仙桃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会员。书作以行草为主,兼工楷隶,追求清新灵秀、纯朴自然的艺术境界。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大赛装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珍藏。近几年来常为珠三角及港澳台诸多工商企业楼堂馆所、档铺门面题写匾额,编选诗联。
谈宋代金石学:
搜集、传拓、考订及应用
“金石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一门学问,“金石”“金石之学”“金石学”虽然在各个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但在传统学术门类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自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一套不同于西方近代学术分科体系的独特的学科分类和知识系统,主要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框架之中。这套“四部”知识系统,发端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到明清趋于完善,最终以《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形式确定下来。
研究金石的学问,东周时就已出现,到两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第二个高峰。金石之学随着考据之风气兴起而蓬勃发展,学者们通过考察新出土的古物铭文,大有收获。
西方近代考古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对传统金石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学者发现,传统金石学研究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存在着弊端。譬如:传统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铜器和石刻,范围小而内容少,在对器物或石刻进行研究时,通常只注意有文字内容的器物,却很少着力于器物的形制、纹饰等方面,更没有进行断代的研究,因此传统金石学很难发展出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此外,金石学的研究很多是以文献证文献,过于依赖古籍着录,缺少实物上的实证,所以存在不少错谬。近代金石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局限,尝试借科学新方法来研究金石学,将传统金石学研究带往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方向。罗振玉、王国维二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代金石文化的构架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 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旅日期间王国维随罗振玉研究古文字、古器物,对金石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王国维称:“其于搜集、着录、考订、应用各方面无不用力,不百年间遂成一种之学问。”
宋代的金石文化与两汉的经学文化、魏晋的玄学文化有所不同,具有新的构架。
首先,从搜集的角度来说,收藏器物在当时的社会上蔚然成风。收藏品丰富的“累数至万余”,热衷于收藏的,如“当南渡之初,国势未定,而高宗孜孜搜集古器”于榷场。一国之君都醉心于互市上的古物,更何况其他人。宋人的收藏种类丰富,除金、石以外,还兼收瓦当、木简等,“无不在当时好古家网罗之内”。
其次,从传拓及着录的角度来说,宋人对于金石学发展的贡献不仅是搜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传拓和着录加以“流通”。对此,王国维说:“今宋代藏器已百不存一,石刻亦仅存十分之一,而宋人图谱目录尚多无恙,此其流传之功千载不可没者也。”当时的着录种类基本上已经完备,有的只记录了器物上的文字,有的连形状也画上了。“然拓本流传自不能广,于是有刊木刊石之法”。
再次,从考订论的角度来说,宋人对古器物上的文字,以及器物的形制、命名作了详尽的研究。王国维认为,在语言文字考订方面,宋人不仅鉴往知来、导夫先路,而且是“近世阮元、吴荣光诸家未有以远过之也”。谈到形制与命名,则“形制之学实为宋人所植场,凡传世古礼器之名,皆宋人之所定也”,“宋人于古器物形制之学实远胜于近世,亦如其图谱之学,为近世所不及也”。
最后,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宋人对于金石“既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其成绩实不容蔑视也”。宋代郊庙、太庙所用的礼器很多是按照古代器物仿铸的,令金石文化真正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要。
宋代金石文化构建于这四点之上,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构架,又以其伟大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金石文化的价值
“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肆力学问,其时哲学、科学、史学、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士大夫亦各有相当之素养,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沈括、黄庭坚、黄伯思诸人着作中在在可以遇之。”在王国维看来,金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稳定,人们才有了审美、思考的需求。
宋人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金石之质美、文美、意蕴之美,并将审美的愉悦与研究的客体达到心与物融合。研究的趣味,则促使人们对客体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怀古之情,使宋人得以在一个新的高度上体味古代金石的精神内核;求新之念,则让宋人满怀热情地去开创新知。王国维将宋代文化与时代,和此前的汉唐、此后的元明清进行对比,他说:“汉唐元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而与清代相对比,宋代“虽诸家所藏不及今日私家之富,然家数之多则反过之”。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精神气质,这样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神韵,王国维对宋代金石文化内核的分析是深刻而精辟的。
在每个时代都会有古器物出土,宋代有大量古器物重见天日,又有学者专门搜集研究,于是形成了专门的金石学。王国维评价说:“虽谓金石学为有宋一代之学无不可也。”宋人开创的这门新学问,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均有突出的价值堪称学术史上的不朽丰碑。
金石之学元明有所衰落,但是到了清代,又在新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复兴起来,“可谓盛矣”。王国维又将复兴的清代金石文化与宋代作了对比,他说:“近世金石之学复兴,然于着录、考订皆本宋人成法”。此外,王国维还认为,在古器文字、古器物形制、情趣等方面,清人都不及宋人,但是,王国维对宋代金石文化的谬误之处也并未避谈,譬如“至宋人说古器铭中所见姓名事实则颇多穿凿可笑”。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政治极度动荡,却也是充满活力的崭新的学术时代。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的六朝与唐人写本、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案,等等,一件件展示在世人面前,“而金石之名乃不足以该之矣”。自宋代兴起的金石之学,此时又有了新的转变,与其他学科综合融会,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便是这种综合应用的典范。
艺术类、鉴赏类
艺术类
八大山人善书画
陈老莲善书画
傅青主善书画
金少章善书画
查伊璜善书画
陈遐伯书画用左腕
王玉暎善书画
文舆也卖书画
查二瞻专事书画
高凤翰左手作书画
程水南善书画
郑板桥书画要现银
瑛梦弹善书画
奚铁生善书画
金寿门宝书画
何子贞善书画
戴文节善书画
吴让之善书画
侯青甫善书画
孝钦后善书画
吴清卿善书画
如冠九善书画
秀水董氏五世善书画
徐新华能书画
世祖作擘窠大字
傅青主论书
陈元孝行草分隶皆有法
陈鍚振仓卒书三十纸
吴渔山摹束坡真笔
吴岩子右手作书
采薇子字甚工
凌悦庵学书不用纸
吴三桂作擘窠大字
倪来周有七十二书诀
周冲元大腕作字
李潜夫工八法
宋师祁左下把笔
况培之书桃源记於牙稗
姜西汉善行草小楷
何义门善学钱牧斋书
印氏女仆书神似董字
四书家薛白杨峦
张若霭书心经於玉佩
彭息庵晨暮作书
郑板桥字自为一体
伏鞍书字
王漱田马上作小楷
董文恭脂麻书天下太平字
翟草田工大书
孔谷园书似张文敏
张雪川善草书
钱献之篆名天下
蒋山堂字不俗媚
刘文清书自成一家
刘文清书有代笔
庄然一终於书
王梦楼书名播朝鲜
陈抱庐书似董香光
陈随贞书似董香光
刁约山书摹颜柳
纪文达自谓涂鸦
成亲王善书法
假成亲王书
王惕甫曹墨琴以书见称
顾湘舟有三姬人能书
蒋湘帆论学书
蒋湘帆写十三经
梁山舟书名播中外
梁山舟书无代笔
戴延仲书学钱献之
邓石如习书之勤
张叔未工篆隶
高爽泉习书之勤
徐柳臣书为徐派
曹葛民能作篆隶
潘孺初悬腕写小楷
张忠武写虎宇
作书用大拇指第四指
张婉圳书似李北海
和万人论执笔
丁雨生字学苏黄
朱研臣书自成一宗
孝钦后喜王文敏楷书
吴芝瑛工八法
德宗书抚柳诚悬
德宗炽炭挥毫
翁叔平书超逸
张文襄书摹苏东坡
黄慎之写经
邓壮节书势凝劲
杨咏春工大小二篆
杨见山工分书
庄巢阿临欧最多
汪颂阁喜习宋体字
时慧宝书遒秀刚劲
李静之临帖读帖
隆裕后草书
况桂珊工小浴
李梅龠善书
曾季予书有晋人风
藏人写字先起草
世祖精绘事
弘仁山水师云林
武风予以火绘竹
陈老莲善画
吴侮衬画山水
黄鼎画离奇傲诡
顾樵水能诗画
张闻鹤画兰
苏遗民画帝释诸天像
杨芝画人物仙佛鬼判
汪无瑞日画数十幅
王子杓数日画一幅
项孔彰画空坛
邱天民画虎
高望公月下作画
顾野渔以惫纸作画
圣祖与唐岱论画法
画有四王
王石谷画山水
祝玉成牙画
顾雪坡徐铁山画竹马
昆陵恽氏多画师
恽寿平为南田三绝
高且园指画
李西池画山水
黑寿画山水
毛西河画竹梅
禹之鼎画山水人物
诸君简画且忘手
吴逸泉画有天机
覆千为王麓台代笔
周昆来画龙
严荪友精画凤
王秋山举画
焦秉贞仿西洋画
吴渔山以西法画山水
解仲陡善写真画
华胥为龚蘅圃写僧装小影
李复堂画笔工绝
朱涵斋指昼
韩蝶斋手散画资
刘斐章画用西洋法
阿尔稗画虎狮
身本画龙
年允恭画枇杷
黄瘿瓢为闽之老画师
恽清於善写生画
马江香授人以画之指法
李兰斋卖画
赵难涸写竹石
吴身三善貌人
刘以贤画僵尸
罗两峯画鬼趣图
边寿民画芦雁
僧静峯善画
奚铁生画为逸品
奚铁生闭门作画
周松泉私仿奚铁生画
金冬心画梅竹
童二树昼梅
童二树画猫
王梅卿画梅
萧尺木画山水人物
汤鹏揉铁作画
张董世以绘画供奉内廷
郑板桥昼石
傅凯亭工指画
苏廷煜工指画
诸某指画渔翁图
罗雪谷指画
张水屋画简而又简
三朱画诗宠图
十六画人
沈海筹工画
汤贞愍工画梅
闵贞善写真画
颜朗如以洋布作画
姚伯昂画猫
李筑夫画笔浓密
金云门画佛像
鲍阿滚绩像
梁侪石画得生趣
华秋岳卖画
费晓楼画仕女
郎苏门画蟹
招子庸画半蟹
文宗画马
吴让之鬻画
苗沛霖画巨石
左恭人绘孤舟入蜀图
瑜皇贵妃画山水
项维仁不轻作画
杨景白画罗汉
续画中九友
孝钦后画观音像
孝钦后画葡萄
孝钦后画有代笔
尹和白画宗宋元
彭刚直画梅
任伯年懒作画
胡恭寿画嫌润少
罗文子画山水二大幅
张子祥画花卉
陈若木画无师授
胡铁梅鬻画於日本
上下画
太医院处方
官医
祝由科
蒙古医士
藏医双脉并诊
西康医药
傅青主善医
俞嘉言以医名於时
秦景明精痘科
张奉元善针人
李隆古肆力於医
耕云子自谓非医
陈文明善治痢
陆丽京善医
医方书药别名
沈去矜医愈毛稚黄姬
孙翁有神针
董道士治疽
颖州道士医某少年
张道人以导引治人病
李静岚知医
吴允诚疗邵长蘅肺疾
卢子繇弱冠处方药
陈驭虚洽疫
李延罡行医自给
邹兴监为伤种
宋道人工按摩
莫际曙医茅店妇
张岳来用附子
蒙古医疗周尚白伤
行头医愈世宗头风
桂附与犀黄并下
叶天士更十七师而成名医
薛一瓢典叶天士齐名
乞儿疗李氏子蛇头疔
蒙古医疗断舌
陈恬斋兄弟善医
易三受医术於张老人
唐雄飞用药与人异
王九峯使弟子书方
陈某为仪邸格格疗病
陈洪璋医愈沈大成疾
高歧山精小儿科
范培园医先下户
李艮斋善岐黄
潘龙田精於医
袁羽高不泥古方
罗国瑛疗人有奇效
罗疯子知病源
郭宏翥之医神於望
徐灵胎以医活人
席承裳不事方脉
郭兴时治奇疾
张钥魁以异术治外证
西山老佛善医术
张刀刀医术
舒荣治外证
许某治木工伤
金某治孙渊如胫
青浦何氏十九世为医
某医移肆就富室
夏卧侯精诊切
隶治富仁山胫
姚文僖知医
邓湘皋精医术
赖智堂医猫咬
吴蕴山同幕以异术治疟
诵咒疗病
伪药致误
黄树人为医於向忠武军
某鹾尹以辰州符治外症
俞曲园谈医
医者疗病之奇
神僧治病
癫医不切脉
痴和尚治人疾
太医为孝钦后请脉
薛福辰疗孝钦后疾
德贞以行医至华
解剖
颜某脉案
老者书符救命
周松孙为陈小真治店
陈莲舫以医来往於江浙闸
李海涛医痘殇
门定鳖为德宗请脉
老医为德宗请脉
陈寿春有药有技
泰山道士以剑洽百病
老道疗蛇伤
徐春浦参用中西术
于风八欲医医
张镶云一门多医师
华医为美人治病
草头医治疾
三国象戏
满洲棋
蒙古棋
我国棋舆日本棋之比较
弈家之概略
王丹麓不好棋
黄月天为弈家第一
周嫩予弈胜过百龄
徐星友从容对局
汪汉年继周嫩予而起
程骏以弈自娱
艴山与客巢梅而弈
竹溪终日手谈
范西屏为弈家第一
施定庵与范西屏齐名
范西屏施定庵屈於担草者
弈有十八国手
李湛园善弈
李湛园不肯让局
良成善弈
周星垣习弈期有六月
林越山胜薛生白
林越山让任惠南
江君辅与某宦对局
陈子仙与董六泉对局
周小松与曾文正对局
秋航将死与人弈
某生以对弈为荣
鉴赏类
古物出洋
热河行宫有宝藏
吴珍稗殉玩物
陈梓识别古物
吴云种爱书画金石
徐孝标富藏弃
高宗精赏鉴
鉴赏家必游琉璃厂
金诵清好金石书画
李南涧风雅好事
纪文逢语董曲江之言
叶五官知鉴别
张若筠精鉴赏
潘文勤为太监鉴别
阎扑园精鉴别
胡雪岩好骨董
王文敏夫妇好古
朱研臣富藏弃
吴方陈丁好古
丁叔雅室中陈设
负贩碑拓者言
伯希和得敦煌石室古物
土鲁番古迹
孙石芝论藏书之要
曹秋岳有流通古书之约
藏书家多宋刻善奉
藏书家蓄麻沙版本
大内藏辽板书
范氏藏书於天一阁
黄梨洲好聚书
陈公绪藏书於西阳山房
钱牧斋藏书於绛云楼
钱遵王藏书於述古堂
钱履之藏书於怀古堂
钱湘灵藏书於大遗堂
钱孝修藏书於在兹阁
叶林宗多藏书
叶石君重宋元钞本
吕晚村得澹生堂书
毛子晋藏书於汲古阁
王文简藏书於池北书库
朱卧庵藏钞本西昆酬唱集
吴农祥藏书於梧园
徐健庵藏书於传足楼
朱竹坨家有曝书亭
阚祯兆得吴三桂藏书
汪孺人藏书
林吉人藏书於朴学斋
曹秋岳藏书於静惕堂
张氏书楼在水中
张螺浮藏书於涉园
揆文端藏书於谦牧堂
安麓村藏书多善本
曹栋亭藏书
富察堇斋藏书於谦益堂
钱梦庐藏书於爱c精庐
陆其清藏书於听云室
金星辐藏书於文瑞楼
孙退谷藏书於万卷楼
何义门雠正旧椠钞本
全谢山藏书於双韭山房
马寒中藏书於红药山房
高宗命绿昭明文选
高宗考订宋椠勤有堂书
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有宋巾箱本五经
石渠宝笈所钤之玺
文渊阁藏书用御宝
文源阁藏书
海宁人喜钞售书
张伊蒿下钞数百卷
沈椒园藏宋刻黄山谷集
孙隐谷藏书於寿松堂
闻书岩乎钞书盈箧
吴石仓手钞书
宋蔚如钞书
赵芥林藏书於小山堂
吴尺凫藏书於瓶花斋
吴用仪藏书於遂初园
李南涧好聚书
沈虹屏为陆梅谷掌书
王澹和藏书於宝日轩
孙庆增藏书於上善堂
鱼虞岩嗜书
马懈谷半查藏书於丛书楼
汪韧庵藏书於飞鸿堂
杭堇浦藏书十万卷
怡贤亲王藏书於乐善堂
孙渊如藏书於平津馆
虑C弓藏书於抱经楼
卢青厓藏书於抱经楼
惠定卞藏书於百岁堂
汪一之藏书于讬山房
郁潜事藏书於中啸轩
郑吕荚藏书於注韩居
郑南溪藏书於二老阁
沈廷作藏书五万卷
冯研祥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江玉屏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翁覃溪藏书於宝苏斋
玉筠圃藏书於读易楼
周书仓藏书於水西书屋
朱少河富藏书
汪鱼亭藏书於振绮堂
丁小疋藏书多黏纸
顾文宁曝书有感
杨复古藏浮溪文粹
秦敦夫藏书於石砚斋
江子屏藏善本书
王述庵藏书
刘疏雨以藏书自任
吴觅牀藏书於拜经楼
曹种水抄书千百册
何梦华藏书多善本
陈子准藏书於稽瑞楼
彭桐桥藏书於此静坐斋
成亲王藏书於诒晋斋
果恭亲王富藏书
法时帆藏书於梧门书屋
阿某藏宋板韵宝
倪迂村藏书於江上云林阁
汪孟慈藏书於周玉齐金汉石之馆
陈仲鱼藏书於向山阁
袁绶阶藏书於红蕙山房
许周生藏十於监止水斋
顾涧贺喜校书
黄石泉藏书於五桂楼
童佛庵所得书有佳本
陈兰邻藏书於带经堂
陆香圃藏书於寓赏楼
阮文达建灵隐书藏
阮文连建焦山书藏
周玉井藏书於著书斋
严铁桥藏书於芳椒堂
鲍涤饮藏书於知不足斋
周香岩识占书
周谢盒藏书多善仁
黎雪楼多蓄典籍
黄荛圃藏书於士礼居
顾步岩藏书於乐书斋
李鹿山藏书多善本
路闰生藏书丧於水
瞿阴棠藏书於恬裕斋
瞿广雍藏书於铁琴铜剑楼
汪阎源藏书於艺芸精舍
葛香上藏书於潋波皓(楼
张子和藏书於小螂擐福地
曾勉士嗜蓄书
李修林藏书四千七百种
钱警石有藏书述
张金吾藏书於爱日精庐
马二槎藏书於汉晋斋
甘梦六藏书於津逮楼
章益斋钞书
胡邃江藏书於小重山馆
赵文恪论宋板书
仙居杨氏藏思宗实录
计二田藏书於泽存楼
刘燕庭购汇集宋本
邢愚西藏书
叶润臣有十万卷
韩泰华藏书於玉雨堂
天马山周氏为藏书旧家
沈复粲藏书
刘宽夫藏书於叠书宠
杨端勤藏书
朱丁袁三家藏书
袁漱六藏书於卧雪楼
朱述之藏书於秦淮水榭
蒋生沐藏书於拜经楼
潘文勤藏书於滂喜斋
顾湘舟藏书於别疆园
季菘耘成藏书志
胡雨棠藏书於琳琅秘室
郁泰峯藏书於宜稼堂
莫子偬好古椠
王鼎臣藏宋椠孟子
德宗稽古右文
蒋香生藏书於书钞阁
孙铨伯为宋板孙
崇雨铃富藏书
继幼云藏书於星凤堂
路子端藏书於蒲编堂
刘泖生倾囊购善本
杨惺吾访书於日本
丁竹舟松生藏书於嘉惠堂
陆存斋藏书於丽宋楼
某富翁得宋刻元秘史
某书肆之图书集成
朱子清藏书於结一庐
江建霞考订宋元本行格
汤柏稣涉日录之学
寿伯福藏元刊汤液本草兰室秘藏
蒋子贞藏元刊断肠集
内阁大库积书
涵芬楼藏书
穆缉香阿藏邸钞
收藏家喜刻书
丁善之论仿宋板
毛子晋刻书
朱竹坨刻绝妙好词
顾涧费刻宋本尔雅
张青在重刊李雁湖注王荆公诗
席玉照刻书
陈束为刻书
安麓村刻书谱
李南涧刻书
伍崇曜划书
诸藏书家刻书
潘士成刻丛书
鲍渌饮刻丛书
钱鼎卿雪枝刻书
姚彦侍父子刻书
章硕卿刻书
王幼霞刻宋元人词
吴印承影刊古本词
汪穰卿刻丛书
日本人刻郭频伽集
张则之有法书名画癖
圣祖爱董文敏书画
永礅鉴别书画
宋牧仲辨书画
鱼振南藏古今名迹
高江村论法书名画
皮簟中之书画真迹
王鹗起藏书画
傅文忠受王吴惮书画
毕涧飞藏书画
陈仲鱼藏书画
孔炽庭藏书画
潘顺之藏书画
张燮钧嗜近代书画
六必居主人藏严嵩字
高宗跋裴将军诗卷
翁覃溪藏天际乌云帖真迹
鲍涤饮藏元文宗永怀二字
李纫兰集女士书为簪花阁帖
齐畏三藏董文敏诗卷
那文毅论鲜于伯机书佛教遗经
祝华封得范忠贞百苦诗册
王荆门藏四十七家法书
杨惺吾藏北齐人书左传手迹
郑苏堪题晋出师颂真迹
龙寿庵藏血经
大内藏列代帝后圣贤名人图像
大内藏万年图宝
崇效寺藏青松红杏卷
宋荔裳观管夫人画竹
席绍葆以仇实父画得祸
王月轩藏高房山春云晓霭圃
京都天主堂藏线法画
吴杜村藏江山雪霁卷
丁纪龙藏明宣宗御蛊
袁寿民藏名画
某廉访赏钱伯声画
朱遐伯藏顾横波像
曾忠襄得戴文节画赝本
盛伯羲王文敏得戴文节画赝本
朱典生藏戴文节画册
某巡抚设计得画
陆存斋藏枫江渔父像
鹿文端藏早朝图
董询五藏柳阴消夏图
李子中好金石
用立压好金石
丁敬身好金石文字
彭尺木收弃金石文字
释六舟为金石僧
吴子宓酷好金石文字
吴平斋考订金石
潘文勤为金石学家
陈寿卿藏三代金石
许四山藏乳彝
宋牧仲观焦山周鼎
徐林鸿知露尊年代
丰润学宫有古鼎
成均有十器
庄迂甫好宣德炉
曾宾谷藏宣德铜盘
成哲亲王咏明赵忠毅铁如意
初颐园藏商重屋父丁尊
阮文达藏汉厉王铃
阮文达得伪钟鼎铭
阮文达宴门i用古器
阮文达得伪折足铛
阮文达家庙藏器
六舟为程木庵拓彝器款识
张叔未藏古铜书范
张叔未藏汉黄山第三蹬
张叔未藏汉宜子孙铮
张叔未藏汉馆陶公主家镫
张叔未藏金皇统造像
张叔未藏商碉字句兵
张叔未藏商父戊觯
张叔未藏周号叔大婪钟
张叔未藏周史颂盘
张叔未见吴越金涂塔
徐星伯得唐时铜佛铜匕
张仲甫索鼎於刘燕庭
蒋砺堂爱铜壶滴漏
徐司马辨鼎彝敦鬲文
刘壮肃藏周号季子盘
李城甫鉴别古彝器
俞筱甫以诗乞铜鼻塞
端忠愍藏毛公鼎
周雨蕉藏盂鼎
周季真藏炉
圣恩导藏邾钟
李子明藏古苗王铜锅
阮文连藏真子飞霜镜
宋芝山藏汉镜土合
唐松泉藏镜
徐积余藏汉西王母镜
曾君直藏唐镜
张彦云藏薛镜
乾嘉两朝赏鉴家重古钱
杭州有钱社
马爱林得秦钱
姜怡亭藏天启通宝钱
姜恰亭酷爱古铁钱
孙古云藏中泉
刘燕庭藏南宋铁钱
戴文节藏二珠钱
戴文节藏四铢钱
戴文节藏五铢钱
戴文节藏汉兴钱
戴文节藏北钱
戴文节藏大历元宝
戴文节藏开元通宝
戴文节藏大齐通宝
载文节藏瑚虞峙钱
戴文节藏永安一千钱
戴文节藏天策府宝钱
戴文节藏大观通宝
戴文节藏宋靖康钱
戴文节藏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蔽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藏新莽五铢泉范
张叔未藏新莽错刀契刀
张叔未藏宋临安府铐牌
藏古泉之难久远
古钱刘
鲍子年论好古泉币者之弊
杨叔轿藏直一莽泉
杨叔娇藏招纳信宝钱
陈笠唐藏孝建四铢
李荔村藏五行大布
叶奂彬藏鎏铁五铢钱
叶奂彬藏莽泉
叶奂彬藏五铢钱
叶奂彬藏六胡厌胜钱
叶奂彬藏男钱
叶奂彬藏乾封泉宝
叶奂彬藏景佑钱
叶奂彬藏崇祯通宝钱
叶奂彬藏安南银币
叶奂彬藏朝鲜琉球日本钱
赵伯英藏北宋崇宁钱
赵伯英藏金太和钱
赵伯英藏金大定通宝
赵伯平得归化货物布
世祖得石鼓
张幼量爱石
马懈谷藏灵璧石
宋牧仲藏怪石十六枚
明珠藏红宝石
石异
高宗仿制石鼓
汪松麓观石鼓文
伍拉纳藏空青
徐某论所见英石
孙文靖藏文石
孙讷夫得佛灵石
曹森藏昌化石
萧文藏宝石素珠
石有诗句
蒋稻香藏黄蜡石
绉云石在石门福严寺
石碑石兽
张午桥藏石甚富
某甲藏马精石
余某江某藏雨花台石
赵尔丰蓄宝石
况夔笙得阮文达家庙藏石
某世家子有十七宝石
何茧汀观少林寺石
塔影石
魏叔子题不去庐砚
陈其凝见龙蛇砚
姜西汉藏古端砚
林同人藏铜雀瓦砚
何义门藏文徵明砚
陆济苍藏宋孝宗砚
黄莘田藏十砚
陈昆玉藏松砚
袁子才藏绿端蝉腹砚
赵瓯北藏天锡永宝砚
周七峯藏谢叠山卖卜砚
朱笠享丁龙泓皆有砚癖
朱笠亭藏黄团砚
颜介子见英德砚山
铁冶亭藏南唐歙石砚
铁冶亭藏山高月小砚
曾宾谷藏黄石斋断碑砚
沈石友藏李因砚
沈石友藏玉溪生像砚
俞筱甫藏玉溪生像砚
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
张叔未藏陆鹤田草疏砚
张叔未藏朱竹坨半月砚
张叔未藏洮河石砚
钱警石得青花砚
鹿篑谷藏兰成砚
陈海楼藏岳忠武砚
石僧怀砚
宗啸吾藏阿翠像砚
宗啸吾藏陈迦陵填词砚
俞筱甫藏苏东坡砚
徐氏藏鱼脑冻砚
李伟侯藏玉带生砚
马夷初藏李云谷残砚
王蓉农藏铜雀瓦砚
罗艮山之戚某得袁子才印章
张芭堂藏古铜印
宋芝山藏汉印
林陟庐藏寿山石印
汪韧庵嗜印成癖
丁竹舟松生藏寿山石印
潘仕成藏飞燕玉印
锡厚庵藏金贞佑铜印
韩程愈藏赤珂夔龙镇纸
潘文勤刘铁云藏泥封
叶鞠裳论碑帖之别
叶鞠裳论碑之俗名
叶鞠裳论各省石刻
叶鞠裳论求碑拓宜因地
叶鞠裳论护惜古碑
叶鞠裳论砖碑位置
叶鞠裳论藏石
叶鞠裳论碑叵
叶鞠裳论碑之已佚复出
叶鞠裳论碑之一刻再刻
叶鞠裳论碑之摹本
叶鞠裳论碑之赝本
叶鞠裳论碑之补刻
叶鞠裳论木刻之碑
叶鞠裳论瓷刻之碑
叶鞠裳抡碑字大小
叶鞠裳论一碑之字体大小
叶鞠裳论碑之别体字
叶鞠裳论碑之阳文
叶鞠裳论碑之反文
叶鞠裳论碑之回文
叶鞠裳论碑之譌脱运乙旁注夹注挂线挤写
叶鞠裳论碑之方格
叶鞠裳论非汉文之碑
叶鞠裳论校释碑文
谢梅石论拓碑法
叶鞠裳论碑重精拓
叶鞠裳论碑重旧拓
叶鞠裳论碑之近拓旧拓
叶鞠裳论碑拓之孤本
叶鞠裳论陴拓之残奉足杠
叶鞠裳论宋元碑拓之难得
叶鞠裳论碑之拓损
叶鞠裳论碑之双钩本木本廊填本
叶鞠裳论碑之缩临本摄影奉
叶鞠裳论碑拓之纸墨
叶鞠裳论碑拓之装池
叶鞠裳论帖架
傅青主视高贤佛经
朱竹坨考订万岁通天帖
韩汤何宝藏宋拓法帖
何义门婆娑楷帖
程昆仑搜瘗鹤铭遗迹
张力臣考订痉鹤铭
郑方坤留意碑版
陈监亭藏玉枕兰亭
高宗命刻宋拓淳化阁帖
高宗命刻三希堂法帖
高宗命刎兰亭八柱帖
高宗批陈氏传家帖
毕秋帆立碑林
桂未谷跋明拓汉隶四种
陈昆玉藏姚辨墓志刻石
李春湖藏宋拓唐李秀碑
邹晓屏藏化度碑
赵怀玉审定黄山谷书发愿文墨迹
汪容甫得汉石阙
张芭堂扪碑
纪文逢藏呼廷碑拓
陈云亭得伪碑拓
武虚谷藏晋刘韬墓志碑
冯研祥藏晋快雪时睛帖
张叔未藏旧拓霓飞经
梁晋竹藏宋拓宋西楼帖
梁晋竹藏宋拓枯树赋
林于野不收唐以后碑拓
何子贞藏魏张黑女志拓
何子贞藏越州石氏本晋唐小楷十种
何子贞藏唐李北海法华寺碑拓
何子贞藏唐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拓
何子贞欲搨唐昭陵诸碑
吴镶之跋开皇本兰亭
龚孝拱好碑版
赵捣叔选定魏卉造像二十品
孙月泉得宋蓸禋墓碣拓
陈寅生整理平安馆烬余砚拓
莫子偬藏红厓石刻拓本
袁回子辨碑字
翁叔平藏晋青玉十三行拓奉
李梅庵藏晋定武兰亭瘦本
东阳何氏藏晋定武兰亭碑
潘文勤属人拓虎阜古石刻
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字画。
金石,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 shí,意思是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释义:
1、金和美石之属。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学作品。
由于有些金属物品锈迹斑斑,有的碑刻严重风化,以至无法辨认,还有一些被人为损坏,只留下了拓片,或是为前代学者所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但大部分金石是实物,是有形的,因而兼具考古材料的性质。
正是因为金石文字的这种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古代的金石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被埋在地下的文字就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史料。
本文2023-08-06 17:25: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