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材料学学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材料学学什么,第1张

材料学包括的范围很广,最重要的一门科学是材料科学基础,里面讲晶体学基础知识、晶体缺陷、相图知识、凝固、再结晶、固态相变等等。之后围绕基础还要深入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加工工艺、扩散传输原理、材料失效分析等专业学科。大体上最主要的就是这些。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里材料类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里材料类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新华网广州8月20日电(陈枫 蔡日锦 王裕) 昨(19日)晚,吴川市举行盛大的捐资助学慈善晚会,广州商会的100多名吴川籍商人专门组织车队回乡,现场捐款3765万元设立“阳光工程”基金。

  老板回乡组织基金会,独立管理并直接将捐助款发放给贫困学生,可谓一个慈善创举。而在吴川,这只是“回归工程”反哺家乡、撬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捐款5亿建设文明村

  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吴川已有湛江市文明村103条,省级文明村6条,国家级文明村3条。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吴川有1006万人,外出务工就有20多万人!”吴川市领导介绍说,当地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都大胆“走出去”,成了地产建筑界、工商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资产过亿的不少于200人。

  为了充分发挥这支“市外兵团”的作用,吴川从2000年开始实施“回归工程”,在广州、深圳、珠海、海南、昆明、南宁等地成立了七大商会,以商会为龙头,积极动员老板们回乡,实现“人心、乡情、资金、招商、企业、项目、智力和信息”的八大回归。

  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等问题,全市共投入资金9亿多元,其中700多名外出老板就捐资5亿多元,修建农村硬底化道路1514公里,成功创建了文明村803条,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506%

  助学基金将达千万元

  “新农村建设要‘输血’,更要‘造血’!”已为家乡建设捐资2000多万元的吴川广州商会会长龙观生深有感触地说,“我18岁就外出打工,深知教育文化的重要。现在致富思源,要尽力帮助家乡的穷孩子读上书。”

  他告诉记者,这次启动的“阳光工程”基金将以开户方式,直接把助学金发放给每位孤儿、特困学生的银行存折上。今年先资助首批300名学生(每年小学生800元,初中生1000元,高中生1200元)。基金将不断发展充实,计划后年可达到1000万元,资助1500名学生。

  “回归工程”撬动新农村建设。政府以“乡情”呼唤,一批批外出务工经商的吴川人带着资金、项目和先进文化反哺家乡。

  最近,在外出老板的牵线搭桥下,吴川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进上马了8大项目,其中与深圳布吉街道携手共建“深圳布吉(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8008亩,首期总投资55亿元,开发土地1167亩,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08/20/content_7824138htm

  “回归工程”撬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以“乡情”呼唤,一批批外出务工经商的吴川人带着资金、项目和先进文化反哺家乡

  来源:《珠海特区报》 2006-05-26

  当我们的采访车穿过笔直、宽敞的水泥路,进入吴川市的林屋村、蛤岭村、芝霭村时,真是有一种“不现实”的感觉,洋楼、荷塘、厂房和路边正在种草绿化的园林“工人”(其实是村民)、设施齐全的文化站、热闹的篮球场、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学校、村边路旁干净整洁的“公厕”……

  “这就是农村?”大家异口同声地问。如果没有村边菜地里的水牛、小公园草地上成群的正在啄食的老母鸡及村头那依然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我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是在农村里。

  近几年来,吴川通过多种渠道共投入资金9亿多元,修建农村硬底化道路1514公里,完成改厕7.3万户,改水4.8万户,建成村文化楼穴室雪430幢,村灯光篮球场222个,村生态公园5个,成功创建了文明村803条,占该市自然村总数的50%多。其中省级文明村6条,国家级文明村3条。

  乡情呼唤“回归”

  吴川是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历史上,吴川人就有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的传统。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已达28万人,其中不少人成了地产建筑界、工商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有的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目前,吴川人在外拥有的总资产不少于300亿元,家财过亿的不少于10人。

  改革开放后,吴川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及脏乱差状况依然存在。从远处看,农村建起了许多新楼房,但走近看,却是“有新房,无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逢年过节,外出老板高高兴兴开着奔驰、宝马回来,但车只能停在乡镇或村外。

  吴川人很“要面子”、历史上传承了“最不服输”的民风。针对这一特点,吴川于2000年开始,就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系统实施了“回归工程”,倡导先富人士致富思源,大力支持家乡文明村建设。

  全市三级领导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到深圳、珠海、广州、昆明等吴川籍外出务工经商人士比较集中的地方召开恳亲会、联谊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另一方面热情地“请回来”,利用春节、元宵等民间传统节日,召开茶话会、座谈会,邀请外出务工经商知名人士参加,向他们通报家乡两个文明建设情况,引导他们富而思源,回报社会,支持家乡建设。同时,加强政策引导。设立“支持家乡建设贡献”奖,每年对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激发他们支持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政府的一番苦心,为吴川老板们的“面子”找到了一个颇具价值的“落点”,也为他们的财富找到了体现最大价值的“归宿”。从2000年起,吴川5年多来,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等成功人士捐资家乡文明村建设的达数百人,捐资总额超过2亿元,其中个人捐资50万元以上,个人捐资额最多的达2000多万元。这些捐资有效地解决了创建资金不足的问题。

  体外“造血”反哺家乡

  在蛤岭村文化楼门口一块镀铜牌匾上,记者看到上面既镌刻着捐资2100多万元的老板名字,也镌刻着捐资3000元人士的名字,钱多钱少,都凝聚着这些先富起来的吴川农民热爱家乡的炽热的心。该村在深圳从事房地产的民营企业家陈华,从2000年开始先后共捐资2100多万元,带动村里其他外出务工经商人士捐资建设家乡,先后建成了环村大道、荷塘公园、村口门楼、文化大楼、自来水、公厕、排污等项目,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创建文明村的过程,同时又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生活环境好了,人们的心境变得和谐舒畅。在村里,我们听到、看到很多奇事、趣事生动的折射出了生活环境的变化给农民的精神面貌带来的改变。在芝霭村、蛤岭村我们常听到村民“酸酸”的告诉我们“以前我们村比他们村漂亮,现在他们比我们漂亮了……”原来两村是邻居,为了谁比谁的村容更漂亮、谁比谁的公共设施更完备,两个村的村民们常常“较劲”。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村民一方面受到本村老板的捐助,住进了漂亮的新居,一方面又争着把自己仅有的几千元积蓄捐给村里修路……这一切不仅让人称奇、感动,更让人不能不相信,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的确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变得美好而纯净。

  而那些外出务工经商致富的农民,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带回了项目,更带回了大都市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既改造家乡的村容村貌,也悄悄地改变着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

  吴阳中垌黄村的老板黄寿荣如此说:“是这片土地把我们养大的,是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富起来的,我们不能忘本。一个人即使拥有千万家财,也只是个‘数字’,只有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才是真正的财富。”

  “回归工程”成新农村建设撬动点

  林屋村,是吴川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最早的村,也是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一个纯农村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机械制造村的典型。1996年最高工业产值曾达1.3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786万元。现在,林屋村从事糖酒机械制造人员达4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村委会主任林华文告诉记者,他从高中毕业就进了工厂,后来被村里送去上大学,又被村民选上担任村委会主任。“我就从没下过田。虽然身为农民,住在农村,但我们跟城里的工人没什么两样,工人的收入,比一些在城里打工的还要高。”90年代以来,村里对农户实行机耕免费、种子免费、灌溉免费、收割免费。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712元,比1978年增长了70倍。“工业反哺农业”在林屋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如此,林屋村人仍然没有满足于一个村办工厂养一村人的现状,他们正在把优美的村容村貌、优化的生活环境及投入大量资金配套好的土地,作为“引凤”的“梧桐”,开始对外招商,承接珠三角东岸地区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我们要让我们村不能外出赚钱做工的妇女们也有工作。”

  在前期实施“回归工程”过程中,吴川的老板们大多以回乡兴办公益事业为主,但他们吴川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农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修路种花、改善环境上,而应着眼于一次来推动农村走上发展之路,实现广大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

  目前吴川外出务工经商者有20多万人之众,当中不乏地产精英、建筑大亨和商贸精英。在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中,吴川大力引导这些外出实业家回乡投资办厂、大办工业。外出企业家也为吴川干部群众求发展、干实事的精神所感动,纷纷为家乡建设牵线出力:深圳吴川商会李华盛先生介绍香港宝途公司回乡考察后计划在黄坡金三角工业区规划3000亩土地,投资5亿元人民币生产圣诞树;广州商会龙观生会长也介绍东莞的企业来吴川洽谈投资。镇、村一级干部也纷纷联络本地外出企业家为家乡建设出谋出力;塘缀镇山瑶村建成文明村后,投资环境改善了,去年初,该村外出经商的农民老板从珠三角引进了一家台商电器企业,安排村中200多个劳动力就业,外发加工户达3000户,年销售额超亿元,年创汇超1000万美元。

  http://bbs1southcncom/forum/index3phpforumname=guangdongjinshen&job=post&topicid=168765&detailid

  “酒是陈酿好,书是旧籍珍”,即以陈酿比旧书,言之 旧书有佳趣,耐晶读,与品饮陈酿美酒在感受体味上有相 类相通之处。

  这其中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书的版本,即 出版时间愈古愈旧的书籍,流传越来越少,愈稀缺珍贵。 这在收藏界意义尤其突出,藏书家收藏书籍所讲究看重的 就在于版本。

  第二层意思是说,书愈旧年代愈久,经历史 156 的淘洗检验能流传下来,足见其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 社会进步性的町贵和进步。一般说来,好的东西才得以久 流传.那些很旧很旧的书,往往价值越丰富,可以说是淘 尽黄沙始到金。近年来古籍善本市场升温步伐正在进一步 地加快,不仅拍卖专场增多,而且价格水涨船高。多家图 书馆正是从这屿拍卖中购得了许多珍贵资料。除此之外, 收藏旧书的群体也日益庞大,参与收藏活动的人群越来越 广泛,旧书店(摊)的生意异常火爆,旧书成交的价格和 数蹙都呈上升趋势。例如,坐落在北京琉璃厂西街的中国 书店文化遗产书店,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的旧书市场,就 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旧书商汇聚。

  在美国,1928年成立 的哈佛燕京图书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曾经收藏了宋、 元、明、清初的贵重旧刊本、手抄本、拓本等56万册,成 为令学者羡慕不已的珍贵资料。因此,书籍的收藏取舍不 能简单地以其“旧”与否为唯一的标准,还应当根据书籍 具有的知识价值来考查,在具体操作上要慎之又慎,不应 该受到所谓的“半衰期”误导,也小要随意引用混乱的文 献老化定义和方程式,慎防在工作中进行“一刀切”的草 率处理方式。对那些内容老化而丧失保存与使用价值的图 书,尽管不“旧”,也必须不容置疑地予以剔除。反之,对 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藏书,无论多旧都要收藏。当然,可采 用不同的收藏形式,如属于珍贵文献的可采取永久收藏, 多是收藏珍本、善本文献、名人真迹、重要文献原件等; 如果是普通文献,就采取长期收藏,一般是名著、文史典 籍、工具书、连续出版物以及其他重要文献等。

  走出对旧书管理的误区 如今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藏 书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图书馆,需要收藏尽可能多的文献, 以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馆舍和 收藏条件都是有限的,这是藏书剔旧的根本原因,但在剔 旧过程中却没有一个标准町依,只能依据主事者个人喜好 随便剔除旧书了。下架后的旧书往往是随便找个地方随意堆放,由于条件差,堆放一段时间后变质朽坏,最后就被走出对旧书利用的误区 当成废纸处理。数年前北京一个著名的图书馆曾经把众多 的民国书刊一次性处理掉,引得上百位旧书摊贩趋之若鹜。 这是因为民国书刊中,不乏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新善本,有 市场价已达上千元其至数于元一本的新文学毛边本之类绝 版珍贵文献。据2002年12月9日的《南方周末》报道:巴 金研究者、人民口报社编辑李辉致电巴金的女儿李小林, 称其在京城某旧书摊发现并买下了6本印有“巴金赠书” 字样的英文版(THEDIAL)(《日晷》)杂志,其中一本内页 有巴金的毛笔签名,摊主称足“国家图书馆外文期刊部处 理过期期刊时得到的”。 长期以来,图书馆对旧书的管理尚存在着大量的问 题。在人们的印象中,陈列在干净的书架上,处在环境优 雅、书韵氤氲、灯光明亮的一线书库里的好像只有新书, 旧书显得比新书低一等,不登“大雅”,一般出现在二线、 三线甚至是更偏僻的书库。存贮条件极差,图书层层堆积, 满库霉味,条件稍好些的也是长期闲置,无人问津,美其 名为永久收藏,实为束之高阁。许多需要重点保护的旧书, 需要按照《文物保护法》重点保护的珍善本,根本没有得 到应有的保护。就如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于2005年11 月,数十万册图书文物遭供暖水泄漏浸泡,藏自.60多万册 图书文献的地下书库灌进r大量的暖气热水。2008年3月1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占籍名录和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f诳名单的通知》(国发〔2008) 9号),正式批准公布了首批《国家珍贵占籍名录》及全国 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包括国家图书馆、26家省市公共图书 馆、12家高校图书馆、5家专业图书馆、5家博物馆、2家 档案馆,其中图书馆占大多数,成为了古籍收藏和保护的 重镇。图书馆承担着保护古籍的重任,既要有珍爱古旧图 藏书楼之所以被视为传统图书馆的象征,是因为其对 书籍的管理方式是以保存为中心,一切业务活动都足围绕 着保存展开。

  虽然藏书楼已转化为图书馆,但在严格意义 上,这种以藏为主的传统观念仍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在今天 的图书馆管理中。最典型的就是像占代欧洲把图书用链子 锁起来的做法一样,把许多书籍完好无损地锁在书柜或保 存库里,为了使珍贵书籍减少丢失、破损的风险,大多数 图书馆通行的方法就是将其秘不见人,或者是根据身份界 定借阅的凑者,严格的借阋制度使很大一部分读者望而却 步。然而,从读者的角度、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则希望 馆藏文献能够尽可能地方便利用。如何平衡保护文献和利 用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管理文献所必须解决好的一 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思路问题,文献 只有被利用,其知识价值才能实现。因此,向社会和公众 开放珍贵的书籍文献,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 加强珍贵书籍文献的整理与提供服务。很多图书馆首选把 古籍变为电子版,通过网络让更多读者获取信息。例如上 海图书馆耗时十余年将汗牛充栋的馆藏珍贵图书、文献、 资料等“搬进”网络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占文献 资源库逐步实现馆藏古文献的数字化上网,并有专门的系 列元数据标准配套施行。有些图1{馆则推出善本再造工程, 如国家图书馆推出馆藏古籍1221种、15000余册为底本的 珍贵影印本。旨都图书馆与多家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了 多部善本古籍。这样做既保护了原有版本,又使珍贵古籍 化身千百,为大众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 的矛盾。 我们平时常说“藏以致用”,这里的“用”的表层意思 是对文献的“利用”,深层意思应该是对文献的“开发和利 书的意识,更要有保护它们的得力措施。第一是制度方面。 用”。一直以来,在图书馆里习惯地认为那螳既不属于有收 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权,健全 相关制约机制。第二是保护古籍要从领导做起,只有领导 的意识提高了,对此项工作重视了,才能加大保护的力度, 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给予更大的投入。第三是培养合格人才。 人才匮乏是古籍旧书保护利用的瓶颈之一。许多从事古籍 工作的人缺乏基本的书籍保护知识,鉴定、定级等业务工 作水平也存在较大的问题。这蟪通过在职培训可以使人员 的理论水平和理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第四是蕈视古 旧图书的收藏。图书馆Ⅱ『以建,谚自己的闪光点,报据本馆 的特点或区域位置来收藏有代表性的书籍,形成有特色的 藏书体系。第五加强管护。改善收藏条件是保护书籍的有 效保证,有条件的可以设屯专藏库,派专人管理、修复; 无条件的也要尽量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并做好防尘防 蛀的工作。

  藏价值的珍贵文献,在本馆利用率又微乎其微的旧书,也 就失去了其开发利用价值,只能等同于废书,尽数往造纸 厂送。实际上,这是对旧书开发与利用的严重误解。对不 同的图书馆来说。某批旧书对这一个图书馆没有开发利用 的价值,可不见得说对另一个图书馆也没有开发利用的价 值。近几年的图书价位猛涨,2005年图书价位上涨幅度 30%一50%(与2004年相比),经业内专家估算:2004年的 1.80元/印张上升到2005年的2.40一2.80元/印张。一位出 版人按照图书成本上涨趋势估计,2007年的图书平均价格 差不多是25—28元,而2008年的势必是达到30元,甚至 可能突破35元左右,许多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倍感压力, 如果能建立一个你弃我取、各取所需的旧书流通体系,进 行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将各自认为无利用价值的旧书交 (下转第160页) 157 万方数据 2009年6月 图书馆论坛 (公示工作人员照片、岗位、编号)、读者意见箱,发放征 求读者意见表,接受社会监督。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1、古籍需要保护,但利用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古籍不能只是“束之高阁”与世隔绝,从故宫让更多馆藏走出库房,到古籍数字资源的免费阅览,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技术之变,如今的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化技术让传统的保护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这种变化更是观念之变,图书馆、博物馆回归公益属性,让更多的免费资源惠及于民,这既符合公众期待,也是文化传承的职责所在。

 2、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的宝库。古籍文献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如今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典籍中寻根溯源,回到古籍寻找答案。

2012年,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以21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古籍类藏品的成交纪录,这或许令很多藏友记忆犹新。近年,古籍类藏品以稳健的价格表现,丰厚的历史价值,深厚的学术底蕴,逐渐吸引着藏家的眼球。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已经不容小觑,很多大型拍行纷纷开设古籍专场。古籍收藏成为市场中的一颗明星。古籍收藏,历来是收藏界中品味较高的一个项目。不仅需要藏家具有欣赏、鉴别的能力,更需要藏家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历来大学问家大多嗜好收藏古籍。为了探寻古籍类藏品的魅力,记者走进中国书店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拜访了资深古籍鉴定专家窦水勇老师。在业内,人们都称他“窦师傅”。访谈之中,故纸墨香扑鼻而来。古籍收藏,投资正当时古籍收藏自古就是文人雅好,而古籍类藏品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艺术品市场中异军突起还是十几年前的事。

 硖门乡于1993年10月成立,是福鼎市的少数民族乡,也是闽东比较年轻的畲族乡,地处鼎霞交界,素有“福鼎南大门”之称,背靠国家级名胜旅游风景区太姥山,隔海正对面是全国十大最美岛屿——福鼎市大嵛山岛,北邻天然海港—沙埕港,南接对台贸易窗口—霞浦三沙镇。省道桐松公路、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贯穿全境。全乡地域面积547平方公里,拥有水田6528亩、农地3786亩,有林地61612亩。旅游。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

  硖门是福鼎市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清初属福宁州劝儒乡望海里八都,福鼎置县后为福鼎县十一都。民国初为硖门区,民国29年(1940年)成立硖门镇,民国35年改称硖门乡。福鼎解放后,初属秦屿区,1958年8月成立硖门公社,1961年6月设硖门区,1968年8月又成立硖门公社。1983年为硖门区,1987年为硖门乡,1993年改为硖门畲族乡。1995年,辖9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境内聚居汉、畲、回等民族,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5%16850人,其中畲族人口1700人。1997年,面积577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硖门、东稼、柏洋、斗门头、秦石、渔井、青屿头、瑞云、青湾9个村委会。

  硖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除众所周知的畲族风情外,还拥有千年古刹——瑞云寺、石兰古堡、青屿山和渔井湾海蚀地貌  乡域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工业总产值410亿元,比增23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亿元,比增228 %;农业总产值063亿元,比增3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2元,比增136 %;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农业经济稳步推进。

  持续推进“山海并进”战略。该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在特色、规模、品牌上做文章,继续做大做强紫菜、茶叶、弹涂鱼三大支柱产业。稳定弹涂鱼3000亩养殖面积,提升国家级文渡大弹涂鱼基地规范化建设;全乡海域紫菜养殖5500多亩,其中该乡养殖户131户,养殖面积2695亩。申石兰、海天湖两家紫菜加工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2008年产值约6000万;茶园面积7500亩,生产茶叶130万担,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全乡大小茶叶企业10家,进行无公害有机茶叶技改,精加工,茶叶质量提升。加强对种植户、养殖户的技术、资金、营销等方面指导服务;该乡秦石村绿色立体农业工程基地福鼎市兴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福鼎市盛源乳业公司合作,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加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海堤、水库除险加固,修建山区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该乡依托福鼎市文渡工业项目区的带动辐射,加快“工业兴乡”战略的实施。做大做强柏洋工业小区规模,到2008年工业小区达300亩;继续完善工业小区水、路、电、排洪等设施;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积极联系、支持、鼓励、引导在外民营企业家回乡创业,努力打造“硖门铸造”的品牌,在几年来连续引进申石兰食品、海天湖食品、远泰金属、强旺胶粘等规模以上回归企业的基础上,2008年新引进规模以上回归企业福建华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其中一期投资3500万,“回归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乡工业发展一大亮点。全乡现有永宝特钢、国新阀门、远泰金属、申石兰食品、海天湖食品、强旺胶粘、华隆金属等7家规模以上企业,200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36 亿元。

  项目带动成效明显。2008年,核电项目、温福铁路、文渡工业项目区以及嵛山旅游线路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继续推进。其中该乡有核电重要附属工程渔井砂石料场项目包括进场道路、加工区、采石区。到2008年底,文渡工业项目区顺利进行,温福铁路建设基本完工,硖门至嵛山旅游线路安全运行;全部完成核电项目进场道路建设,顺利推进加工区、采石区建设,目前砂石料场已投产。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繁荣了农村市场,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让群众得到了大量利益。

  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规划逐步完善,《硖门畲族乡总体规划》初稿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先后在硖门、福鼎召开规划征求意见会、论证会,形成了9个配套专题研究报告,并由乡人大主席团通过,乡村建设有了高层次高起点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为作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该乡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结合实施“造福工程”、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持续实施集镇“东扩面海”和建设“小乡大集镇”“小乡大村庄”的发展思路。继续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继续吸纳群众到集镇建房置业,完成下里洋、塘古头造福工程新居,并不断完善基础是设施,共有700多户农民先后来集镇建房落户,其中畲族212户855人,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集聚人口近8000人,集镇规模扩大;扩大自来水管网,增设供电设施,提高集镇供水、供电能力,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乡柏洋示范村建设不断提升,以永和新村为中心的柏洋、斗门头新村组团发展迅速,柏洋“永和新村”还成为宁德市五个小康示范村建设之一,2005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小康村建设先进集体”的小康明星村称号。08年又开工建设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硖门发展后劲的重点工程,优化投资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动工建设渠洋溪水库引水工程,硖门新桥竣工投入使用,巨洋到岭坪等通自然村水泥路上衔下延,提升等级,农村路网建设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进行庙后溪清淤。秦石、青屿头、渔井等村林木、山地等旅游资源得到保护,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和谐社会积极推进。该乡始终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坚持发展与惠民同步推进,确保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成十一中师生宿舍楼,启动中心小学师生宿舍楼建设,乡助学基金不断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扎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着手改扩建乡民族卫生院;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落实低保对象32户65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安居工程,孤寡老人生活得到保障;石兰成功申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瑞云畲族四月八歌王节成功申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瑞云“四月八”畲族歌会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乡开展农村**放映“2131”工程、百幅书画进农家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计划生育各项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民主评议行风、计划生育协会“三联创”等工作,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巩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一类乡镇。社会治安良好,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民族、宗教、统计、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词条标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