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书目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文渊阁书目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文渊阁书目》是现存不多的官修书目,在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属于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文渊阁书目 概述 :明初国家藏书 产生 :典籍为基础 编修 :登记性书目 产生,编修,评价, 产生 明初国家藏书是以元内阁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为基础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尽收元内阁图籍送回南京。 以后,明 又广求遗书,国家藏书日丰。明成祖迁都北京,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明英宗正统年间,移贮至文渊阁。 正统六年(1441),少帅兵部尚书兼华益殿大学士杨士奇等,始以文渊阁说贮书籍,颇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故为打点清理,逐一勘对,编置字号,厘定部类,写成书目一本,名曰《文渊阁书目》。 编修 《文渊阁书目》是登记性书目。 杨士奇整理图书时,是将七千二百九十七部图书,进行分类,然后以《千字文》排次,按天字至往字,分为二十个字号,装进五十只大书橱中,编目就是逐字逐橱登记。 号和橱之下,才按图书的内容划分类别,而后依类登录图书。 天字五橱,收藏明朝御制御定文集等书。 地字四橱,收易、诗、礼、周礼、春秋、仪礼、礼记等书。 玄字一橱,收礼书、乐书、诸经总类等书。 黄字三橱。收四书、性理、经济(附奏议)等书。 宇字六橱,收史部之书。 宙字二橱,收史附、史杂之书。 洪字一橱,收子部之书。 荒字一橱,收子杂、杂附之书。 日字三橱,收文集之书。 月字二橱,收诗词之书。 盈字六橱,收类书之书。 昃字一橱,收韵书及姓氏之书。 辰字二橱,收法帖、画谱等书。 宿字一橱,收政书、刑书、兵法、算法之书。 列字二橱,收阴阳、医书、农圃等书。 张字一橱,收道书。 寒字二橱,收佛书。 来字一橱,收古今志书。 署字三橱,收旧志。 往字三橱,收新志。 以上二十字号五十橱。共7297号,即7297种书。达43200册,估计在十万卷以上。 《文渊阁书目》分类在整理图书时即已确定。由于杨士奇周详考虑,分类很是齐全。 其所分国朝、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礼书、乐书、诸经总类、四书、性理(附实录、传、年谱等)、经济、史、史附、史杂、子书、子杂、杂附、文集、诗词、类书、韵书、姓氏、法帖、画谱(诸画谱)、政书、刑书、兵法、算法、阴阳、医书、农圃、道书、佛书、古今志(杂志附)、旧志、心志等四十类目,可满足各种需求。并且它不恪守四部法成规,开创了有明一代分类的新风气。 还有,其某些类目的设定还有可取之处,如将礼书、乐书与“周礼”、“仪礼”分开,比较合乎实际;将地方志析为“古今志”、“旧志”、“新志”,在志书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也有利于读者检索。因此,其分类体系,还可作为编制古籍书目的借鉴。 因此该书考订功用不可忽视。因为其编写之时,明内阁藏书尚完整,所收元朝旧藏,有价值的宋、元刻本和抄本颇多,另外,还有不少明初典籍。 然而,明嘉靖以后,文渊阁藏书大批流失,若干珍本秘册无可再见。所以,其就成为考订宋、元、明初散失之书的重要资料。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对勘《永乐大典》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文渊阁书目》。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深有感触地评介其价值说:“惟籍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 《文渊阁书目》原不分卷。传世之本,各家以意厘定,《四库全书》本分为四卷,《读画斋丛书》本,按《千字文》二十字号为卷数,分为二十卷。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着录有十四卷本。今流传较广的为《丛书集成初编》本,该本源出读画斋本。 评价 在明代官修目录中最为著名的《文渊阁书目》,作为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官修目录之一,在目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考查典籍的流传和存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由于草率成书,难免有不足之处。 1记一代藏书之盛 唐初发明雕版印刷术后,极大 了藏书事业的迅猛发展。 宋辽金元,刻书业通天下,而官家藏书也日益丰富,如百川归海一样,宋辽金元丰富的官家藏书统统归功于明代。 明朝创建,把宋辽金元的国家藏书全部承袭下来,多是宋、元刻本和抄本,无不精美。 不幸的是,明代搜罗的大批历代精品,从明中期开始溢有亡佚,今天我们要考察了解明代的琳琅之藏和典籍的流传、真伪,除了残存的一部《永乐大典》之外,就只有借助于《文渊阁书目》了。 《文渊阁书目》体现了明朝精品藏书极盛时的状况,为研究宋辽金元藏书、刻书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2目录体制独特 2.1在分类上,打破传统四部分类法,另创新制。所设类目细密,并特辟“性理”、“经济”二类,“类书”不附于“子”,“韵书”不附于“经”等。都较为合理。其不足之处在于类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难免杂乱,如史、子的分类既嫌漫又无界限。 2.2首列御制 第一号天字橱,收藏明朝御制御定文集等书。列御制第一,突出皇帝的尊位,与当时封建君主制的政治思想有关。这一分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着录简单 《文渊阁书目》虽为官修藏书目录,但体制简单,不仅没有提要小序,连作者、卷数亦一并缺如。如此简陋的体制,在目录学史上尚属空前。藏书线索确实是留下了,而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就不能不大大地打折扣。 3对官修目录之影响 明以前各朝官修目录一般不过三、两部,而明代官修目录却不少。继《文渊阁书目》以后的国家目录,据《千顷堂书目》着录,尚有马愉的《秘阁书目》二卷、钱溥的《内阁书目》一卷、张萱的《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八卷、《内府经厂书目》二卷、《国子监书目》一卷、《南雍总目》一卷、《御书楼藏书目》一卷、《都察院书目》不分卷、《宁献王书目》一卷、《行人司书目》二卷。 这些目录,有存有佚,其中以张萱等所撰《新定内阁藏书目录》最为著名。 此目为万历三十三年,中书舍人张萱等人奉命校理内阁藏书时所撰,受《文渊阁书目》影响,分为十八类,全目八卷,以“圣制”、“典制”二部居首,以表明其官撰性质,然后于经史子集之外,增置类录、金石、图经、乐津、宋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等。 各书略注撰人姓名、官职及本书残全情况。 并间有解题,虽文字简略,原书卷数也未全著,体例也不够完善,但稍胜于《文渊阁书目》,而成为考求明代官藏的重要目录之一。 4对私撰目录之影响 宋以后由于雕刻印刷普及,私家藏书日渐增多,私家藏书目录随之兴起。私家藏书目录既可反映某一时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也可为研究著名藏书家和学者提供资料,还可作为编制当时国家目录的重要依据。 明代的私家目录较兴盛,许多书目明显地受到《文渊阁书目》的影响,除高儒《百川书志》外,大多没有撰写提要,只录书名,大多不注著者亦无卷数,编写形式为帐薄式。虽有分类但极不精密。 5学者的评论 关于《文渊阁书目》有如下三种评说:一种以清人朱彝尊为代表。他认为:“其目不详撰人姓氏,又不分卷。俾观者漫无考稽,此牵率之甚者”。另一种以清人钱大昕为代表。他说:“此目不过内阁之簿帐,初非勒为一书,如《中经簿》、《崇文总目》之比。 必以撰述之体责之,未免失之太苛矣”。三为批评缺点,肯定价值,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它一方面指出:“今以《永乐大典》对勘,其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此目。亦可知其储庋之富。”“士奇等承诏编录,不能考订撰次,勒为成书。 而图草率以塞责,较刘向之编《七略》,荀勖之叙《中经》,诚为有愧”。另一方面,它也指出:《文渊阁书目》编成后,书渐散失,后人“惟借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此书)亦考古所不废也”。《总目》的评价是最允当的。 总之,《文渊阁书目》是一部体制简单而价值极高、对后世古文献整理研究有广泛影响的官修目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除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外,还有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  二、《中国丛书综录》,计收现存历代丛书两千七百九十七部。子目七万多条,除去重复,实收古籍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  三、《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共著录《四库全书》编成以后的古籍近两万种。  四《书目答问》著录古籍两千二百多种,后范希曾又作《补证》,除订正—些讹误,还补收了—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二者共约三千种。 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方志八千二百余部。  六、《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著录清人著作近两万种,其中部分著作与《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书目答问》重出。 七、《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目》等著录小说两千多种。《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著录杂剧传奇三千五百种。《子弟书总目》著录子弟书四百多种。《京剧剧目初探》等著录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约六千种。《宝卷综录》著录宝卷七百七十四种。《弹词宝卷书目》著录弹词二百七十种。以上共约一万三千种。 八、《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著录年谱三千零一十五种。加上族谱,总约一万种。 九、《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古医书八千多种。  十、《中华大藏经》、《佛教典籍分类之研究》等,著录佛教典籍四千一百多种。加上道教典籍和其他宗教书,共约七千种。 十一、又据《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的估计,碑帖舆图约有一万种,兄弟民族语文古籍约有一万种。 以上,除去重复,总计十五万种左右。

集部,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四大类。“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著作。《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集部,唐初著名史学家兼诗人、政治家魏征等人所撰《隋书·经志》,以隋代国家藏书旧有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为主。

纪昀, 经,史,子,集四部分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按照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的分类   诗经属于“经”类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