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中国经典的古书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中极 41 中极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中极穴的定位 47 中极穴的取法 48 中极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中极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中极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中极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中极穴研究进展 4151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4152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4153 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 4154 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 4155 治疗痛经 4156 治疗原发性不孕 5 人体部位名·中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极 1 拼音
zhōng jí
2 英文参考Zhōngjí C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j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极: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
4 经穴名·中极穴位 中极 汉语拼音 Zhongji 罗马拼音 Chungchi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xtrem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C3 富耶氏 VC3 德国 KG3 英国 Cv3 美国 Co3
中极为经穴名(Zhōngjí CV3,RN3)[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气原(《针灸甲乙经》),玉泉(《针灸甲乙经》),膀胱募(《圣济总录》),气鱼(《黄帝虾蟆经》)。属任脉[1]。中极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2][3]。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1]。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41 中极穴的别名气原(《针灸甲乙经》),玉泉(《针灸甲乙经》),膀胱募(《圣济总录》),气鱼(《黄帝虾蟆经》)。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43 穴名解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1]。
中,有方位之义,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有中正之义。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以为名。[4]
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千金要方·序例》以心为中极,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道经》以脐为中极,言其在腹部之中也。元气是人身的根本,脐下为人身元气藏聚最为重要之处。[4]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顶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4]。
44 特异性中极是膀胱的募穴[1][2][3]。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2][3]。
45 所属部位下腹[5]
46 中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2]。
中极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针灸甲乙经》)[3]。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1]。
中极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中极穴的取法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上1寸,腹白线上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1横指处即是中极穴[7]。
48 中极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8]。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3]。
49 中极穴的功效与作用中极穴具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的功效。
中极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1]。
中极穴位于小腹部,临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是膀胱募穴,乃膀胱经气聚集之处,故膀胱病及妇科和男性病多取本穴治疗[9]。
中极穴系膀胱之募穴,有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4]。
410 中极穴主治病证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1]。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8]。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崩漏,阴痒,阴肿,阴挺,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无子;遗精,白浊,早泄,阳痿;水肿,疝气,心烦痛[6]。
中极穴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3]。
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直刺05~1寸[6][8][3][1],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至外生殖器和外 [6]。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6]。
针前应排空小便[1]。
孕妇慎用[8][1][6]。
411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3]。
412 中极穴的配伍中极穴配三阴交、委阳治癃闭[1]。
中极穴配横骨、阴陵泉治遗精、阳痿、早泄[1]。
中极穴配合谷、三阴交治胞衣不下[1]。
中极配膀胱俞,属俞募配伍法,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有化气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淋证。
中极配阴交、石门,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闭经,恶露不止。
中极配中封、脾俞、小肠俞、章门、气海、关元,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中极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阴挺[6]。
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6]。
中极配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治小便滑数[6]。
中极配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6]。
中极配石门、子宫、肾俞、三阴交,治崩漏下血[6]。
413 特效中指指腹揉按中极穴,每次1~3分钟,对男女性生殖系统有保健作用[7]。
4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 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中极主之。奔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尸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䐜而痛,小腹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丈夫失精,中极主之。女子禁中痒,腹热痛,乳余疾,绝不足,子门不端,少腹苦寒,阴痒及痛,经闭不通,中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淋,小便赤涩,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疝瘕,水肿,奔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
《针灸大成》: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奔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415 中极穴研究进展 4151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针刺中极、归来、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实验证明,针刺家兔的“中极”,可见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中极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亦有一定疗效。[6]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4]。
4152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6]。对神经系统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有治疗作用[4]。
针刺膀胱神经无损伤患者的中极穴,可使紧张性膀胱内压降低,弛缓性膀胱内压升高[1]。
现代研究证明,在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情况下,针刺中极、关元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和交感神经抑制,从而导致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内括约肌的松弛[4]。
4153 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取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操作时先导尿后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一次。
4154 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中极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4]。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每隔5分钟用捻转补法,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天。
4155 治疗痛经用发泡膏(斑蝥、白芥子各20g,研细,以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如麦粒大)贴中极穴,于经前5天贴第1次,经潮或腹痛始发贴第2次,每次贴3小时即揭去,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4156 治疗原发性不孕中极配三阴交、大赫于月经周期的第12天开始针刺,连续3天,每日1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
5 人体部位名·中极道教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 “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教徒中的发展。况且,习武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神清气足,才能臻于至境,世俗之人多累于名利,忧生惧死,且情欲伤身,难以在武术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于方外之人。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也有利于道教威望的提高和教团的生存发展。据史料记载,道家武术的成熟期约当魏晋之初。《抱朴子外篇· 自叙》:“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见,道教武术在魏晋时已成套路。元明时期,是道教武术流派纷呈的全盛期。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山内家拳术,将道教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同外家少林拳术风格迥异的道教武术流派。道家武术以太极拳、武当剑、形意拳、大成拳等为代表,属内家武术。现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宫观仍有流传。道家武术以道教哲学及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讲究经络穴道,以炼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具有刚柔相济,技巧性强、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特点。习道教武术者外能技击抗敌以自保,内能强身健体以养生,可兼得技击和养生之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道教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一带,甚至还远渡重洋,传到南北美洲。道教思想源流众多:有古代的鬼神思想,如殷商的鬼神崇拜;有巫术和神仙方术;有纤纬神学和黄(黄帝)老(老子)之学。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永生为极乐、重生恶死的宗教,长生久视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道教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双重的:一是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一个和平公平的世界,无灾难、无战争、无疫病;另一是得道成仙进入仙境。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皆由天定,而道教却认为人的寿命决定于自己。魏晋时出现的道教经典《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是道教异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征。
道教徒们一辈接一辈地研究、实践长生不死之术,研究多种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教方术。道功指的是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坐忘、守一、养性、存思等。道术指的是修命固形的方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药饵等。这些道功道术对气功、健身术和养生等有一定价值。
道教的这些求长生的修炼方法,有许多为武术所吸收。如武术中广泛使用的“丹田”之说,则源于道教的守一术;而武术的呼吸方法及气血之说,则来自道教吐纳之术。至于武术所强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的精、气、神,是中国多种文化形式中所共有的,也同道教思想有关。
武术与道教同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因此,道教对武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宗教,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摄于武术文化之中。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教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封、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武术发展为合养生、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
道教文化亦融摄于武术技术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等在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亦有表现,它的气功特别是内丹功广泛运用于武术技能之中。
正宗道家内丹功
一、筑基
将根基建筑牢固、才能完成练功,本阶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体的根基在肾,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肾为-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间水火,万物赖之生成的道理一样,肾气充足,身体自然康强。肾气不足,在于壮年人房事耗精过多。壮年人应当至少隔7天才一次,要珍惜精水;老年人要下决心断绝;以上为储精。精水积满,外阳必举,要用炼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还精补脑。
炼精的方法是,外阳举起时,立即闭目内视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吸气,用意念相引,将气从尾闾提起。如忍大便状,好像举重物似的,上升于脑。随着用目光上视脑中,停一会儿,用意念从两眉中间,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升一降为一周。不论旋转多少周,以外阳自缩为止。丹经上称作"采小药"(精为药),"采药归炉"(下丹田)。"封炉温养,谨固牢藏",才能炼精化气。《道乡集》说:"小药为外药采于外,用有为有作之法采之"。
要注意:采小药只用在外阳冲动举起时,如不冲动举起时锻炼它,比如锅里无水光烧火,就干锅了。水火得不到既济,就容易出偏。因为小周天是武火烹炼精水的功夫,若无精可炼,会出偏而发生口干舌燥,头晕等症。
《黄庭经》说:"急守精室(下丹田)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可见精水是练气功的宝贵药材、但是闭住精不外泄,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据我练功体验,泄一次精,内气就消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断绝。可是梦中,不易断绝,必须不怕失败,继续加强练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时。以上谈的筑基办法,也是我的体验功夫。
二、炼精化气
在空闲时间,端坐在椅子上,两腿垂地,两手放膝盖上,把双眼张开,向前平视,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目珠尽量保持不动,摄取阳光补我元气,待杂念基本肃清,心身安泰后,感觉眼珠发胀,好像有气充实时,即可慢慢地收回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内视一会儿,稍觉内气充盈,再将意念轻轻地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内视腹中-个虚空境地,要朗彻其光。朗则神清,朗则气爽,就不至于昏沉,如同天空无云遮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样。凝神也应如是。这叫凝神于气穴(下丹田),也叫心肾相交。朗照力在静功中具有夺天地造化的巨大作用,是练功的总枢。故《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如失去朗照力,神即他驰,杂念丛生,性光不能聚于气海,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
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坐凝神气入15分钟,即目光、意念均凝于气穴,则呼吸之气亦自然归于气穴。神意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息息归根,就不从鼻孔呼吸了,能做到如是练功,练习日久,能坐一小时,腹中受目光照射,自生暖气,蠕蠕欲动,融融自旋,这是静极生动,微队萌生。什么是微阳呢就是腹中精水受目光煦照后化成的小气团,如同太阳蒸晒海水,化成云气一样。
发现微阳萌生景象以后,仍要坚持内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大,仍以目光煦照动处,这是初步功夫积累内气的要 诀。比如室中香烟一缕,若火不绝,其烟渐渐充满室中,而积累内气也应如是,开始腹中气动微小,渐渐通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加紧练功,定能达到气足神充,浑身舒畅。真是"二十六宫都是春"了。迨至发现眼前有光闪,四肢温暖,周身似醉,耳际有风的景象,这是炼到内气旺盛已极,自然有气冲过尾同,上升脑中;略停一会,从两眉中间降入口中,化成津液,咽入脐下腹中,如同空中云气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润万物一样。这炼精化气,属小周天。这时内气呼吸是一升一降,息息归根,即呼吸离不开丹田气根。丹经上说:内气呼吸是用武火炼精化气的功夫。因为从此神气相抱,气谓风,神谓火,风吹火旺,故能炼精化气。
三、炼气化神
小周天炼到外阳内缩,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
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怎样采而后生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 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使其愈动愈旺,迨至静观七天,眼前又现闪光.这是采大药的时间已到。忽觉内气团(大药)大动起来,上下涌动,上冲于心,又下奔会阴,感觉两肾热如汤煎,口齿叩动,身涌鼻搐,显此景象,要用采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急摄谷道(肛门),意守尾闾,内中向上提起的方法。《道乡集》说:大药为内药,采于内,采而后生,引出大药,则进行过关服食。
过关服食的过程是:用意念将内气团从尾闾向上提起,冲过尾闾,上升于脑。这时舌舐上鄂,静守一会儿,内气团降入口中、要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觉中丹田气满,要一意静守。这就是过关服食,归于黄庭(中丹田)的景象,以下练大周天通运。
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
大周天练通以后,要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此际用功,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与小周天有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转不息一样。惟寂照时,元神居于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形成一个大圆镜子,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若仅滞于中丹田,不连合下丹田,则二田之气不能生发。如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不旺;二气不畅不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炼气化神的根本,炼气化神功夫全凭寂照,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丹田,成-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愈妙,益定益微。万脉归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炼气化神的真功。什么是寂照就是用寂静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虚实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虑险,如见到美色和宝贵的东西,勿以为真。无论见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切扫尽。稍有喜爱,便着魔障。破坏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纯其阳明之神.不能证其圆明之果。最破坏真功的事,是梦中女色扰身,切记切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焉得不病。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寿敝天地,
不杀生,要护生,倡放生。不吃荤,不妄语,不邪*,不偷盗,不饮酒,不抽烟,不赌博,不贪财,不图名,不邪恶,不发怒,日三省,高标准,要重德,要有德,多积德,莫停息,多实践,少空谈!!!少言多炼真聪慧,口若悬河实可悲;玄机点破三两言,看君用功有多深!!!
四、炼神还虚
在寂照大定中,显出雪花纷飞,这是气足神全的景象,要进行炼神还虚的时节已经到了。
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祖窍穴),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
五、注意事项
1,炼到小周天内气成形时,脐下腹中有个气丘,越炼越旺,口中津液增多,在练功时从嘴角流出,这叫"漏丹"。要紧闭口唇,咽入腹中,滋润五脏。因它是肾水化生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古人称它是"津丹"。
2,练气功为了康复体质,百疴不生,可是各人练功功效有别,体质强者功效快,体质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须急于求成,只有把筑基功夫练成,才有日新月异的效果。
3,练气功要按阶段次序进行,每个阶段有显景,不见显景,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显景是阶段功夫成就的标志。早则不及,迟则过之
4,大小周天练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因功有动静之机,均须顺其机而为之。动则运转,静则定住;不动,运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要听其自升自降,这是我在体验中证实的。
5,练功忌昏睡.昏睡则气散。每遇昏睡时,要停功睡觉,睡足神清时,再静坐练功。先令神蛰于内,不使目光泄 于外,自然清虚之气氤氲于内。如此凝神,白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
6,练功忌着相落空。入坐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属于孤阴,没有造化之机。练功虽重视无为,而在无为中尚须知有为。譬如内视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杂念乱生,这就是无力中而有为。心有专向,定于此。不外驰。着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滞不散,则内气不能氤氲和霭,流通一身,这是练功的大病。
7,练功忌急躁,心躁则生火,火燥则水沸。或谓之神不可躁,躁则水枯。
8,练功忌烟酒,烟不可吸,邪火扰乱真气,酒不可饮,酒气伤人性情。
9,微阳初动,万勿搬运周天。微阳是内气的嫩芽,尚无结丹,要知升降周天有一定的时节,早则不及,迟则过之,使神气充足,自有天然之机,上升三关,以成自然妙运。如冬至阳生,虽欲其不生行吗明白此理,还丹可结。
10,气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气根、精室;还有称作火炉的,它的部位是在脐肾相对的中间,膻中穴就是中丹田,也叫黄庭,它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
11,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因为这对温养元阳之气没有帮助。
附一 炼内丹的火候运用
古代丹书有内丹火候之说,我的练功体验,确实也有火候的运用。不知火候运用,任意瞎练,就出偏差。
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练功到什么阶段,运用什么样的火,就称为火候。怎样运用呢人体分两个区域,横隔膜以上,属于阳气区域;横隔膜以下,属于阴气区域。在阳气区域的穴位,宜用文火来锻炼,如意守祖窍、膻中,要似守非守,轻松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窍,气聚血涌,火上加火,就会出偏,如头痛、目眩等。在阴气区域的穴位,当用武火烹炼,如气海、会阴、涌泉,守窍的时候,要意念加重,凝视不离,把阴气化开。这些都是练功的真诀窍。在气通小周天时,后三关尾间、夹脊、玉枕,都是骨质的结构。内气到此停止不动时,必须用三种火一起烧叮���跗��拍芡ü�H缬靡庖��闱抗�兀�癯刍鹕ⅲ��灰淄ü��够岢銎�9χ阳萌生,是内气的嫩芽,更要用三种火锻炼;炼到一阳大动时,还要用三种火锻炼。若发觉周身如酒醉,眼帘有光闪、耳内有鸣声,这是内气旺盛,达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进行小周天冲关,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于求通,强行搬运,就出偏差。切记切记!
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气通以后的练功,仍要意守气海,目光凝视气海穴,鼻息也归于气海,神、意、气三家归到一处,进行武火烧炼,形成了内气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脐和下丹田中升降。下田为气根,故古人叫做"息息归根"。此际练功,鼻息自断,恢复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万虑俱寂,静极生动,方有小周天的自然运动。从督脉上升于脑,称为进阳火;沿任脉下降于下田,称为退阴符。也就是补阳气退阴气。在我的体验中,补阳气退阴气适用于素体伯冷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阴盛阳衰。还有从任脉上升于脑,沿督脉下降于会阴的运行法,古人称为进阴火退阳符。此法适用于体质怕热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阳盛阴衰。还有从左边上升、右边下降,从右边上升、左边下降的运气法、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炼丹的方法,练到阳光二现、小周天停运的火候已到,练功要进行内气聚散呼吸,以巩固内气团的的壮大成长,练到阳光三现,是 进行大周天运转的火候已到,紧接着内气团大动,上下冲动,肾间热如汤煎,身涌鼻搐,耳内有鸣,这是内气团旺盛的景象,即当用意念急守尾闾,紧缩肛门,向上提起。内气团冲过尾闾,上升于脑,静守一会儿,舌舐上鄂,降入口中,紧缩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咽人中田。气满中田,-意静守,忽觉有两道动气,从脚心同时上升,到尾闾合成一团,上升夹脊,停止不功;动过夹脊,分开两道动气,沿上肢流至两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团,升至脑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复降入中田,充满中、下二田。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运动,古人叫做"过关服食运周天"。
以上谈的后天火候,是用意念有为之火,以下练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也就是以文火温养为主。寂照至极处,转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运动,这巳不是有意念而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规律运动的,不神驭,不息吹,如同大地之气,运转不息-样。不再叙述,是否正确,请气功同仁斧正。 "
附二 玄珠成象法
我认为气功中产生粟米玄珠的形象和作用是很重要,故本人想来谈谈在练功初级阶段中,如何产牛粟米、玄珠及其 作用。
粟米的产生部位,在两眉中间明堂穴(上丹田), 古称开天目, 又叫练慧眼。具体练法:以坐练为主,张开双眼,向前平视,目光凝视一个中心点,眼珠尽量保持不动。感觉眼珠发胀时,目光凝聚一团,慢慢回收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明堂穴,意想这地方有一只眼,用它内视穴中空虚。炼到穴中发胀,如含有气球,即是粟米的产生。它的属性阳中阴,就是《易经》中说的离卦,藏之干心,发之于目。它的作用,性光强大,照射力无量,不离本位旋转着,扫除杂念,凝视气穴,化精为气,生发阳气,使身躯变成纯阳体质。如同天空的太阳。外阳中间有些黑点,光照全球,化生万物-样。玄珠的产生部化,在脐下气海穴(下丹田),古称玄关窍,又叫祖气根、炼丹处。具体炼法:用粟米之光.向下照射气海穴,静观气海穴的虚空境界。要朗彻其光,把性光凝于气海穴,把意念定于气海穴,呼吸之气自然归于气海穴。性光、意念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胎息。肾脏功能坚固如切的人,就能把精炼成气,积气成团,就是玄珠的产生。肾脏功能已亏的入,玄珠难以露相,必须固精不外泄,增强肾脏功能,有精可炼,积气成形,才能炼出玄珠。它的属性阴中阳,就是《易经》中说的坎卦,藏之于肾,发之于气海穴。它的作用大则充盈全身,小则流串全身经络,活泼血脉,化阴气为阳气,抵抗百疴不生。
《大成捷要》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此即所谓先修性,炼出性光,凝光于气海穴,形成了修命炼玄珠。这就是太阳移在月明中,也就是心肾相交,坎离交媾,炼的玄关窍开,促成-阳初动,产生玄珠,冲开后三和前三关,运行于周天。如同天地间的太阳,照射大地,吸引着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样。
根据我练功三十余年的体验,玄珠的产生,是在精液充盈条件下孕育中形成的,所以它难求的关键,以精液强弱为标准。青年未破过身的人,玄珠露相就快,若是固不住精,也是枉然。老年肾脏功能亏损的人,就是炼功三年五载,玄珠也难露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年气血已衰,无精可炼,内气难以产生,若是坚持不懈的练功,何时把肾脏功能增强起来,能固住精不外泄,才能有精炼成气,气足自然结聚成珠。因为有这些难做到的条件,所以难求了。这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广大练功者体验吧!
本文2023-08-06 17:48: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