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作为我国的非遗文化,具体操作流程是什么?
雕版印刷,作为我国的非遗文化,具体操作流程是什么?
雕刻印刷工艺极其复杂。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备料、雕刻(包括书写样本)、涂刷和彩色装订。雕刻方法是将文字和图像雕刻在木制或其他材料上,并在整个板上添加墨水。也称为雕版印刷。它大约在公元七世纪诞生于中国。一般的过程是看到一页大小的木桌,然后把它浸泡在水中几个月。每一个环节还包括,如果说移动印刷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明的,那么木版印刷并没有被移动印刷所取代。
它仍然占据着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主要地位。目前,在扬州广陵古籍雕刻公司可以看到雕刻印刷技术。绘画过程大致如下:在写完清晰的手稿样本后,将带有文字的页面粘在卡片上,然后雕刻。雕刻家用不同形状的雕刻刀在阳文凸起的木块上雕刻反面的墨水。同时,雕版印刷的生产主要有三个阶段,即样板书写、文字雕版和印刷。模型写作:在第一阶段,学者们被邀请编写模块写作模型。
随后,随着专业化的发展,每一道工序都因其类型的出版社的需要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能力在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方法:看到桌子上的木头,把要打印的字写在薄纸上,粘在木板上,然后用刀根据每个字的线条一个一个地刻成阳字,使每个字的线条在木板上加长。
木材加工过程极其复杂,共有二十多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材料准备,即纸张准备、桌子准备和油墨准备;第二种是雕刻,必须先按照纸上要求的规格写上文字,然后再把它们粘在打磨过的木雕上。印刷并没有被移动印刷所取代,仍然占据着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主要地位,整个印刷过程散发着一种朴素典雅的文化氛围。据记载,扬州报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唐代。
用什么原料主要取决于出版商,现在很多古籍用的还都是轻型纸,甚至我买过一本中华书局的,纸很白,很薄,都快透明了,下一页的字都能看到。但同样是中华书局,我也买到过一些古籍用纸较厚较结实。
但要说古籍用纸最好的,大概算广陵书社了吧,很多都是用的宣纸,逼格不是一般的高。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明代闵、凌两家的套版印书
闵凌两家套版印书的版本特徵是:版式的印刷基本相同,四周单边,中间没有界行,大都为 每叶八行十八字、十九字,或半叶九行十九字,间或有九行十八字、八行十七字、十九字 。正文以仿宋印刷体,注释、批语多用手写体,版面清晰、爽洁、疏朗悦目。
国内生产的纸张常见大小主要有以下几种:
787×1092毫米平板原纸尺寸是我国当前文化用纸的主要尺寸,国内现有的造纸、印刷机械绝大部分都是生产和适用此种尺寸的纸张。目前,东南亚各国还使用这种尺寸的纸张,其他地区已很少采用了。
850×1168毫米的尺寸是在787×1092毫米25开的基础上为适应较大开本需要生产的,这种尺寸的纸张主要用于较大开本的需要,所谓大32开的书籍就是用的这种纸张。
880×1230毫米的纸张比其他同样开本的尺寸要大,因此印刷时纸的利用率较高,型式也比较美观大方,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规格。
1、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2、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3、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太史连: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6、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开化纸: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后逐渐失传了。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故用开化纸所印的书,按今天的藏书标准均为较好的版本
9、连史纸:元代人费著在其所作《蜀笺谱》中说:“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这是连史纸的最早记载。连四纸从明代开始又称连史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连二、连三、连四是造纸时所用抄纸帘的使用方法的名称。
连史纸在清代时印书大量使用,过去一直认为清代最好的印书纸是开化纸,后来得以见到宫内陈设用书几乎都是用连史纸,从这点上看来,连史纸并非像书界以往认为的那样不高档。
10、皮纸: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而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如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习惯说法是白麻纸,而其实是白色桑皮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对于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
11、竹纸: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纸的。中国造纸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这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使得纸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
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用纸大多数是麻纸,其主要原因是竹纸发脆易碎,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刷。现今市场流通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是用竹纸,就纸张的性质而言,竹纸本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
本文2023-08-06 17:51: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