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第1张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广东与广西在南越国之前曾经出现过的古国包括苍梧古国、缚娄古国以及骆越古国等。其中苍梧古国大约是在距离现在五千年左右时出现的,是岭南一带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国之一。在广东与广西两省处于苍梧古国的统治之下时,中原地区正处于尧舜时期,两地还曾爆发过战争。先秦时期的中原古籍中也曾涉及到苍梧古国的记载,其中最早提及这个古国的古籍为《逸周书·王会解》。除此之外,广西境内还曾出土过与苍梧古国有关的铸铜石范。

缚娄古国是广东在春秋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古国。关于缚娄古国的存在,《吕氏春秋》这一古籍其实很明确地有过记载,只是一直缺乏实物来进一步证明它的存在。后来直至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横岭山遗址被发现,最后挖掘出一片多达三百座的古墓群。便就是从该古墓葬中出土的铜甬钟和鼎等文物为缚娄古国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骆越古国是由骆越人创建的一个古国,而这骆越人是现如今壮族、毛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先祖。这个骆越古国的疆域范围较为辽阔,除了现如今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之外,它还包括海南、越南以及云贵高原等地的部分区域。有关于骆越古国的古籍记载以及实体文物整体来说是相对比较多的,考古学家们也借此探索出骆越古国拥有非常丰富且灿烂的文化。

相比起以上这些古国,后来由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要更为人所熟知。本来是秦朝官员的赵佗在秦朝深陷战乱之际不仅不出兵帮助秦朝平定战乱,反而还趁机割据岭南三郡,从而建立起南越国。广西与广东两地被南越国统治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后来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再一次被纳入汉朝疆域。

  这样的书籍是不是值钱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善本的品相和保存完好程度;

  二、善本的类别,因为是教科书类别的,应用价值巨大,考古价值不大;

  三、看时代,因为是民国九年,也就是1921年,距离现在不到一百年,所以历史价值也不是很高。

  综合来说,这本书即使保存完好价格也不会太高。

作为医书文献来讲有收藏价值,但是交易价格有限。 品相较好的民国版书籍均价一般在80——330元左右。 民国版本的书籍到目前来讲,存世量很大,在市场上交易价格表现平平;但是也有列外,比如书籍上盖有有名人的印章,这本书籍的价格会因为这个印章而走高。

1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

举好找的例子:鲁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线阅读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一九二六年写的《汉文学史纲要》用的是文言文,现录其第一篇开头的三小段: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

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 “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

〔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呐喊》中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狂人日记》前的小序,用的是浅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且介亭杂文》中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后为靖华之父作教泽碑文一篇成。”)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

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

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2〕。

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

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3〕,巧黠因时,鷃枪鹊起〔4〕,然犹飘风〔5〕,终朝而已。

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写于一九一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2〕写出。

原钞颇多讹舛,经二三旧 校〔3〕,已可罶读。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

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 旧跋谓出吴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一校新,颇谨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据 俗本。

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仍依原钞,用存其旧。其漫灭不可辨认者,则 从校人,可惋惜也。

细审此本,似与黄省曾〔4〕所刻同出一祖。惟黄刻帅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胜之。

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

中散 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

以上只是举数例。 另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一九〇七年的《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文化偏至论》当然用的是文言文,后收入杂文集《坟》中。

别人的当然也很多,举一例赋体的 《祭母文》(写于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

2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

举好找的例子:鲁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线阅读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一九二六年写的《汉文学史纲要》用的是文言文,现录其第一篇开头的三小段: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

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 “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

〔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呐喊》中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狂人日记》前的小序,用的是浅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且介亭杂文》中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后为靖华之父作教泽碑文一篇成。”)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

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

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2〕。

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

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3〕,巧黠因时,鷃枪鹊起〔4〕,然犹飘风〔5〕,终朝而已。

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写于一九一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2〕写出。

原钞颇多讹舛,经二三旧 校〔3〕,已可罶读。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

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 旧跋谓出吴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一校新,颇谨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据 俗本。

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仍依原钞,用存其旧。其漫灭不可辨认者,则 从校人,可惋惜也。

细审此本,似与黄省曾〔4〕所刻同出一祖。惟黄刻帅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胜之。

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

中散 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

以上只是举数例。 另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一九〇七年的《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文化偏至论》当然用的是文言文,后收入杂文集《坟》中。

别人的当然也很多,举一例赋体的 《祭母文》(写于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

3 中华民国史的内容

《中华民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61303032国史(共10册)》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

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

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 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 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

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 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 和北洋 人物、南京国民 人物、 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 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中华民国史(共10册)》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

4 急求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30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25 清史稿 民国 赵尔巽等 529

每个受过教育的家庭都会有一些旧书,其实旧书也有较高收藏价值,下列民国旧书较有收藏价值:

民国初期的石印版;

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

影印版虽然不属于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

严格讲,很难界定“民国疑古学派”这个概念。只能说,民国初年开始,有若干学者参与了关于中国古代史如何辨别真伪的讨论,后来有人称这一讨论为“疑古运动”,而参与者就往往被称为“疑古派”了。

前后参与这一讨论的人主要有——胡适、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郭沫若、缪凤林、冯友兰、钱穆、范文澜、俞平伯、周作人、魏建功、钟敬文、朱自清、游国恩、杨宽、高亨、容庚、唐兰、马叙伦、童书业、吕思勉、罗根泽、陈梦家等近百人。

这一讨论,主要集中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迅速投入到了民族救亡运动之中。相关讨论虽未完全停止,但规模和热度,都大大降低了。

怎么评价这一讨论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一讨论,是以上世纪初“五·四”为开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具体来说,通过讨论,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史学和方法论成果。

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是上述讨论的发起人

顾颉刚,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一个经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但从少年时代,就被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熏染。

顾诵坤

他在《古史辨一册自序》中说:“这时候,正是国内革新运动勃发的时候,要开学校,要放足,要造铁路,要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要请求政府公布宪法,开国会,梁任公先生的言论披靡了一代。我受了这个潮流的涌荡,也是自己感到救国的责任,常常慷慨激昂地议论时事。”

民国五年(1916年),顾颉刚以第五名成绩被北大录取,入“文科中国哲学门”读本科,这是后来北大哲学系的前身。

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时,胡适将其留校,并作为自己学术助手。

当年,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得到顾颉刚不小协助。11月,胡与顾讨论,办一本《辨伪丛刊》,对古籍特别是“群经”的辨伪展开讨论。这就是后来《古史辨》的最初由来,也是后来声势浩大讨论的缘起。

民国十一年(1922年),顾颉刚因祖母病重请长假回苏州。此时,商务印书馆约他编纂《现代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他在准备资料时,发现了相传两千年的中国古史中存在若干问题。他说:“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这期间,顾颉刚与钱玄同有过多次相关讨论的通信。后由钱玄同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刘掞藜、胡堇二人撰文驳斥钱顾,这是古史大讨论的真正展开。

顾颉刚所谓“疑古”的思想来源及主要观点

顾颉刚进入北大后,深受校长蔡元培提倡的学术自由思想影响,同时也受到陈独秀宣传的新思想以及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的影响。

但是最直接的,来自两个方面。

郑樵

顾颉刚民国十二年(1923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他发现,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比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通过古籍来看历史,很可能“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顾诵坤

顾颉刚认为,判别古史可信与否亦即推翻非信史的四条标准是:

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他认为,古代民族,“原是各有各的始祖”。“自从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到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对于古史,应当依了民族的分合为分合,寻出他们的系统的异同状况”。

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他考证,《禹贡》的九州,《尧典》的四罪,《史记》的黄帝四至乃是战国时七国的疆域。而《尧典》的羲、和四宅以交趾入版图更是秦、汉的疆域。甲骨文中的地名都是小地名,没有邦国种族的名目,可知商朝天下自限于“邦畿千里”之内。周有天下,用了封建制以镇压四方之国,比商朝进了一步,然而始终未曾没收了蛮貊的土地人民以为统一寰宇之计。……“所以我们对于古史,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以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算作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

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他认为,“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他们所说的史固决不是信史,但他们有如是的想象,有如是的祭祀,却不能不说为有信史的可能。”“所以我们对于古史,应当依了那时人的想象和祭祀的史为史,考出一部那时的宗教史,而不要希望考出那时以前的政治史,因为宗教是本有的事实,是真的,政治是后出的附会,是假的”。

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他说,古代的神话中人物“人化”之极,于是古代成了黄金世界。其实古代很快乐的观念为春秋以前的人所没有;所谓“王”,只有贵的意思,并无好的意思。“自从战国时一班政治家出来,要依托了古王去压服今王,极カ把‘王功’与‘圣道’合在一起,于是大家看古王的道德功业真是高到极顶,好到极处。”“我们要懂得五帝、三王的黄金世界原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君王看样的,庶可不受他们的欺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