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六朝和隋常用草书和什么
隋及初唐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之前 684 年)草书书迹遗留下来 的不多。不多的主要原因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书家不重视而不写 或写得不怎么好(与唐中晚期的草书比)而没有流传下来。
为了叙述和阅读方便,从唐朝写经谈起。唐·敦煌草书墨迹《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合卷。长 13964 厘米,高约 29 厘米,奘门大德净眼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卷首朽蚀,故《因明入正理论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 446 行,计 12478 字。《因明入正理论后疏》为 508 行,计 13364 字。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一 个写卷里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因明入正理论’理论的阐述 和解释。文意深奥,与本文主旨无关,不赘述。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开始部分。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开始部分
经考证(从教义、教义历史、纸张质量等方面)此写卷书写于贞观年间,或以后几年,但一定是初唐时期。
局部
此卷书风质朴、古雅、有章草遗韵,草法以章草为主,今草为辅。用笔内(扌厌),线条中含、瘦硬,转折处多用转,圆弧形笔画 多呈曲折之势。此书风、用笔习惯、线条特征多承王献之。
初唐时期的行草书都尚 王献之,(苏涣诗句‘亚相指当时的副宰相书 翰凌献之’;再,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中有详细的考证)就 连唐太宗李世民的书风也袭小王书风。
在唐太宗有意‘崇拜王羲之、贬低王献之’的影响下,出现了继承王羲之草书一脉的代表性之作——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的草书卷《书谱》有明确记年‘垂拱二或三年’(公 元 687 年前后,武则天执政时期,初唐与盛唐的分水岭),书风 完全是王羲之血脉,用笔外拓,多用折,线条一拓之下,无曲折 势。
从以上两件作品书风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唐朝草 书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个大转变——由之前尚王献之转变到 尚王羲之。
那么在回过来看《出师颂》
《出师颂》局部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 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章草书体,与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只是若干个笔画相 近)。故被定为隋人书。整体书风规整、 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拙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 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线条中含、廋硬、紧密,骨气凛 凛,用笔内(扌厌),转折处多转,草法遵循章草规范,少加变动。
再来看另一件传为隋·智永书《千字文》,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现已毁),纸本,册装。计二 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 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 人疑为唐人临本。笔者认为是唐人临本。宋米芾《海岳名言》评 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件作品已无隋时 的用笔习惯,外拓用笔,线条变得圆润,气韵秀丽,没有了古拙 感(与‘出师颂’比)。所以小编认为是初唐至盛唐时期的临作。梁 平 梁平书法馆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
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 “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冰心的经典读书法 一是背书法。冰心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体。他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体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二是抄书法。鲁迅为了掌握生僻字,从《康熙字典》中将其摘出订成大本,经常查阅。他还大量地抄写古籍,
有关褚遂良楷书字帖的介绍,本来应该收笔,因为其它传世的署名褚遂良的楷书,如大字墨迹和小字刻本的《阴符经》,中楷墨迹《倪宽赞》,刻本《千字文》,小楷刻本《灵宝度人经》等等,但大多是后人伪托,学界多有定论。然而其中的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一是书写水平较高,再经沈尹默等人的大力推崇,临习的人颇多,尤其在江浙沪一带很有一些影响,因此在最后一部分简略描述一下这两帖的印本。
五、大字《阴符经》
纸本墨迹,册页装,本幅二十六开,每页24×19cm,总计96行,461字。款署“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后面是从五代到近代的各种题跋。清末民初自嘉兴沈卫(1862―1945)手中卖给番禺叶恭绰(1881―1968)。四九年由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1904―1981)带到台湾。现由叶氏的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博物馆。
启功先生在《书画鉴定三议》中总结出书画鉴定中有“世故人情”的八种说法,其中有一条叫做“尊贤”:
有一件旧仿褚遂良体写的大字《阴符经》,有一位我们尊敬的老前辈从书法艺术上特别喜爱它。有人指出书艺虽高但未必果然出于褚手。老先生反问:“你说是谁写的呢?谁能写到这个样子呢?”这个问题答不出来,这件的书写权便判归了褚遂良。①
我颇怀疑“我们尊敬的老前辈”是指沈尹默先生,但沈先生不只有反问,还有考证:他认为褚遂良的“起居郎”时期,正是写《伊阙佛龛碑》的时期。其字体、笔势也和《伊阙佛龛碑》接近,只不过一个是精微的墨迹,一个是镌刻走样的石刻罢了。沈先生把这些意见和考证详细地用行书抄录于原作的拖尾中。(见图2c)
但是同样的论据,曾跟随沈学习书法的徐无闻却得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接近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而不是“起居郎”这个时期能写的出来的。②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台湾的李郁周,他在《大字阴符经题跋与书体之研究》③一文中先论证了阴符经五代以来的题跋和“建业文房之印”之类的古印章多不可靠,然后再比较了《阴符经》与各种褚书的不同。至今热爱《阴符经》支持沈尹默观点的,虽然人数众多,但无法推翻这些论证。
阴符经的首个照相印本,④是民国七年(1918)陶湘(1871―1940)主持的涉园影印珂罗版《唐褚登善书阴符经墨迹》,连史纸线装本,八开大小。(见图1)珂罗版的特点是细节纤毫毕现,但墨色如被云翳。陶氏民国十九年(1930)左右的《百川书屋丛书》再次影印,题名为《唐褚河南阴符经墨迹》。
叶公超在台湾,据说出过三个《阴符经》印本。第一次据说效果不好。第二次是缩印,没有题跋。1971年的经折装本《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最为理想,(见图2)叶恭绰题签,开本介于八开与十六开之间。题跋全部收入,包括沈尹默的长篇考证和叶公超自己写的抗战后叶恭绰将本帖分交他收藏的原委。该本台北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1975和1986年都有正式发行本。
在涉园珂罗版与叶公超印本的最主要区别是:涉园本第一页第二行“建业文房之印”清晰可见,叶公超印本下面多了后来加盖的“叶恭绰”白文和“第一稀有”朱文印,“建业文房之印”反而看不清了。(见图3)
大陆的正式出版,要等到1983年第六期的《书法》杂志,翻拍的底本,是魏启后收藏的一种珂罗版,但到底是哪个版本,还不清楚,但已经有了叶氏收藏印。《书法》杂志加了灰底色,看起来颇有点像据原作影印了。(见图4)
后来大陆的印本,不外乎这两个底本的翻印,质量只有等而下之。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先出,纸张较差。(见图5a)1990年上海书店出了12开翁�运题签本,翁氏还写了很中肯的序,在肯定《阴符经》书法水平的同时,暗中指出其非真迹。(见图5b)相比之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的“中国碑帖经典”本一瓢的序言就逊色很多,印刷还算清晰,墨色比较死板。(见图5c)后面还有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16开“历代碑帖珍品”本。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的20开经折装“彩色版”,看上去最唬人,实际是黑白上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还降低了清晰度。(见图6a)最近的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的“中国书法宝库”本,算是不过不失。(见图5d)
网络上流传着从美国拍来的几张彩色(见图6b)⑤,引人遐想。看来要想看到新技术印刷的彩色版本,只有期盼叶氏后人再做功德了。
另外,传世有一本称作薛稷的《七启帖》,只见过很糟糕的印本,但是书法风格与大字《阴符经》如出一手,而且也钤盖了同样的伪“建业文房之印”。(见图7)
六 《倪宽赞》
《倪宽赞》是个俗称,全称应该是《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赞》卷,纸本乌丝栏墨迹,本幅246x1701cm,全卷长576cm。50行,满行7字,款署“臣褚遂良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题跋。
明代的张丑就怀疑此卷是宋人的临本,后面赵孟坚等人的题跋却是真迹。⑥沈尹默先生则持相反意见,理由说到底还是:写得这么好,非褚氏不能。
大陆的印本,1988年上海书店8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中国碑帖经典”本印刷还可以,是民国珂罗版的翻印,但墨色对比度太强,显得焦燥。其它的印本基本没法看,特别是天津古籍、武汉古籍出版社什么的,在旧书市场上见到了便宜的大家也不要买。
台湾1963年出了一套《故宫法书》,第三辑是《褚遂良墨迹》,日本大冢巧艺社印刷,珂罗版初印800册,是黑白印刷最细腻精微的版本。(见图8)2010年,台北故宫又出了何传馨主编的《故宫法书新编》,黑白墨迹本全面升级为彩印本,这也是《倪宽赞》第一次出彩印本,极其细微的再现了原作丰富的墨色变化。(见图9)
注释
①文物出版社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12,第215页。
②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书法》1983年第六期。
③《故宫学术季刊》198402,修订稿载于朱关田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褚遂良卷》,荣宝斋出版社,19999,第19―29页。
④民国时还拍有照片,浙江美院1960年代第一届书法专业的技法教师朱家济先生给学生的临本就是见28张的大幅照片,见李文采《读〈沙孟海论书丛稿〉札记》,浙江省博物馆编《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8,第40―41页。
⑤https://www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302485&extra=&highlight=%D2%F5%B7%FB%BE%AD&page=3
⑥见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
自学书法当然要靠练,但要有好的方法。
1、你最好先到书店买一本大学用的实用书法教程,认真读完,对书法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你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2、选一本名家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临摹。一般说来,应该按楷行草的顺序学习。达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你天天坚持练习,这段时间估计要半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师了,这时拜师求教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因为你有实际体会,效果就好。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你拜师的原因。这是对成年人自学而言的,幼儿另当别论。
3、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至于该学点什么,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吧,现在也不必一下说得太多。
4、如何练字?有人以为,每天写得越多越好,其实,写得多并不一定效果好。要有好的方法。你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或《圣教序》。你应该首先用心去看看字帖的每一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反复看,反复想,开始不要贪多,每天一两个字,把这一两个字写得觉得可以了,再逐渐增多,每天三五个字, 七八个字,十几个字,总之,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看什么,想什么?一看笔画形状,点横竖撇捺是什么形状的。二看字型,字是什么形状的,就是组成字的那些笔画是怎么安排组合在一起的,哪笔长,哪笔短,哪大,哪小。三看字和字之间怎么过度的,就是上下字之间怎么联系的。四看行与行之间是怎么联系的。看清楚了还要想明白,就是想明白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笔是怎么动的,就是写字的笔路,笔顺。只有看清楚了,并且想明白了,再去下功夫苦练,才能把字写好。你有写好字的愿望,再有好的方法,再加上你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可以肯定,十天见初效,一个月会有大变化,三个月会令人刮目相看,不到半年,你的一手好字就练出来了。试试看!
本文2023-08-03 22:11: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