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气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杭州历史气象,第1张

杭州的气候怎么样

杭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阴雨、夏潮热、秋干爽、冬湿冷的气候特点。杭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高低起伏悬殊,全市的温、光、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局地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持续时间上的不稳定,特别是季风强度的较大变化,常导致冷热干湿异常,出现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杭州市主要气候特点如下:

一、光温同步、雨热同季

杭州市由于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光、热、水同季配合良好的气候特色。开春后,太阳总辐射量逐月增强,气温同步回升,雨热同季增加;5-6月由春入夏,杭州市的降水开始进入高峰期,气温适中。盛夏季节(7-8月)太阳总辐射量达最高值,也是一年中的高温期。由于受副热带暖性气团控制,梅雨结束后降水量较前期明显减少,易出现高温伏旱天气。历史上杭州市区日最高气温曾达399℃。9月由夏入秋,光温同步下降。受台风和冷空气影响,秋雨来临。10-11月则盛行秋高气爽天气。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温条件优于春季。冬季光、热、水均处在一年中的低值期。

二、春季回暖早、增温快、气温日较差大

杭州市低山丘陵面积广大,沿江平原、盆谷地依山傍水,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形气候特点。东部的宁绍平原地区,冬季(以1月为代表)月平均气温较西部低丘谷地高09-13℃,但≥10℃的回暖初日临安与东部平原地区相同。而≥15℃回暖初日,临安较宁波早3天;从≥10℃回暖初日到≥15℃的初日,临安为22天,而东部宁波要25-26天,春季回温比宁绍平原早。比较宁波、萧山等地上半年前后两个月平均气温回温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盆谷地2-4月平均气温回升值要大于平原地区。山间盆谷地的气温日较差明显大于平原,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昌化为110℃,建德为101℃,而杭州东北部平原地区只有79-81℃,较山间盆谷地小2-3℃,这是杭州市又一个气候特色。

三、气候多宜、资源丰富

杭州市地跨两个热量带,南北仅跨13个纬距,而年平均气温却相差25℃,≥10℃的活动积温差1000℃,山区与平原降水量多寡相差700毫米以上,年日照时数相差300小时以上。这说明杭州市的气候资源,除地带性差异外,地形小气候差异更是十分显著。

杭州市西南部的新安江水库区、梅城两江小平原、寿昌盆地,四面环山,中间有水体调节,是杭州市降水量较多,热量条件最优,无霜期最长,越冬条件优越的气候区。

杭州市东北部的河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形向北敞口,降水量偏少,光照充足,冬季寒冷,热量条件稍差。中部的河谷平原、盆地介于南北之间,气候多宜,降水量适中,热量条件较优。另外,三江流域优越的小气候资源,造就了十分秀丽的自然景色。山水相依,林木葱郁,名胜古迹分布其间,形成了杭州市主要的南线风景旅游区。

杭州市广大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雨量丰沛,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千米以下的山区雨量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组成了复杂多样的立体小气候。

四、气象灾害频繁

以杭州市区为例,冬秋季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可差6℃以上,春夏季也差4℃左右;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可差1倍以上(952-2355毫米),而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更是多寡悬殊,可差十倍以上;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也可差600小时以上(1576-2256小时)。正因为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如此之大,就造成了有的年份盛夏久旱不雨,有的年份又暴雨成灾,带来了频繁的气象灾害。

春季的倒春寒、连阴雨;夏季的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天气;秋季低温、早、晚霜冻;以及冬季的寒潮、大雪等气象灾害常会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1954、1983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的洪涝;1967、1978年、1994年和2003年的大旱;1956、1961、1963、1972、1974、1988年和2005年受台风影响,都给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杭州位置 大小 人口 天气 历史 著名景点 吃的东西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16600平方公里,68338万人口,杭州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形成春阴雨、夏潮热、秋干爽、冬湿冷的气候特点。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著名景点西湖,吃的有西湖醋鱼 东坡肉 荷叶鸡 茶叶虾仁 宋嫂鱼羹。

杭州的发展,气候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市内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和上塘河等江河。

钱塘江水系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新安江水库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库区面积57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库区内有大小岛屿1078个,故又称"千岛湖"。

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面积566平方公里。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

市西南部的主要山脉为天目山、白际山、千里岗山,东南部为龙门山。临安市西部与安徽省交界的清凉峰为最高,海拔1787米。

自然资源: 杭州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分布在丘陵区,宜种茶树、果树,其中以西湖龙井一带出产的茶叶品质最为优异。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区,该区是粮油棉麻桑和蔬菜的主要产地。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1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5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树种有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树种有18种。临安市的天目山和清凉峰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萤石、白云石、石灰石、膨润土等大型非金属矿和铁、钼、铜等中型金属矿床。临安市昌化出产一种罕见的鸡血石,质地细腻,色彩鲜艳,为收藏石和章石之珍品。

[旅游资源] 2000年,来杭境外游客70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旅游外汇收入292亿美元,增长234%;国内游客2305万人次,增长44%,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0亿元,增长14%。杭州及所辖临安、建德先后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湖风景区列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之一;宋城、千岛湖两风景区获得全国首批"4A"景区称号。

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杭州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五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和青山湖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达120余处。桐庐、临安、淳安都成为年接待景点游客上百万人次的旅游大县(市),杭州"旅游西进"战略轮廓初步显现。

以西湖为中心,"三江两湖一山"为主线,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辐射全市的大杭州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总面积达608平方公里。

融名胜古迹、园林山水为一体,西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笼,溪涧幽深,一年四季各具秀色。西湖"双十景"交相辉映,灵隐禅寺、岳王庙、六和塔、虎跑等著名景点举世瞩目。

近几年新建成的宋城、未来世界、胡雪岩故居、城隍阁、满陇桂雨公园等景点,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目前西湖景区对游人开放的公园、风景名胜点达100余处。

西湖风景名胜区已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湖十景"之名,源于南宋画院的西湖山水画题目。

今存古籍《方舆胜览》记载:"好事者赏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岸(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之后,以这十景作画、作诗、写词者不断。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就"西湖十景各赋诗一首,其中,有两景改名为"雷峰西照"(后人又称"雷峰夕照")、"双峰插云"。

1985年,由10万中外游客和杭州市民投票评出"西湖新十景":虎跑梦泉、龙井问茶、满陇桂雨、云栖竹径、九溪烟树、阮墩环碧、吴山天风、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西湖双十景使西湖名扬天下。

以清澈的流水为主景,"山美、水清、境幽、史悠"为特色的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杭州又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独特的平湖、峡川、群岛、奇山、溶洞、泉瀑和历史传奇性。著名景点有鹳山、新沙岛农家乐、桐君山、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天目溪漂流、建德大慈岩、灵栖洞、九姓渔民婚礼、双塔凌云、七里扬帆、千岛湖等景点。

千岛湖上游为安徽屯溪,"两江一湖"旅游线连接着西湖风景名胜区和黄山风景区,是中国江南著名的一条"黄金旅游线"。 素有"大树王国"、"天然植物园"之美誉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由东、西两支天目山脉组成,西天目主峰仙人顶海拨1507米,东、西天目山两峰相距仅15公里,双峰雄。

一、人物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作品简介

主要作品:《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短篇作品《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新青年》月刊。文中讽刺了中国封建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最终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中篇作品《阿Q正传》,它描写了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穷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等。

三、人物生平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扩展资料

鲁迅的故事:

1、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2、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3、白红小象

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

4、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5、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鲁迅

1、1928年,冯玉祥火烧少林寺,他为何要与佛家寺庙过不去?2、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毁烧少林寺是在哪个朝代?3、雍正为什么要火烧少林寺?4、清朝真的火烧过少林寺吗?因为什么啊 ?5、火烧少林寺的事件简介1928年,冯玉祥火烧少林寺,他为何要与佛家寺庙过不去?

1928年3月21日,一场大火在河南烧起,菩提垂泪,僧侣沉默,整个世界一片寂静,只剩下火光冲天的噼里啪啦声,千年的少林寺,在漫天的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放了这把大火的人叫做石友三,是当时的军阀冯玉祥的部下。少林寺被摧毁之后,冯玉祥又发起了毁佛运动,将大相国寺改成了市场,把一些寺庙毁掉之后建成了学校。

冯玉祥为何要屠灭千年少林寺,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多种说法都指向了当年的军阀混战和少林寺当时的主持妙兴。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加入战争招来的灭顶之灾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起,在我国已经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很多诗词之中,就有关于佛教和佛寺的描写,当然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就是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少林寺历经了千年的风雨磨难,依旧屹立着,古刹梵音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梦,然而这个梦却在清朝末年突然消失了。

关于少林寺无故被屠的事情,民间众说纷纭,各类电视剧和艺术作品也是将毁灭少林寺的矛头指向了清政府。

这样说来,清政府倒是也有几分冤枉,因为清朝的诸位皇帝对于少林寺还是很重视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亲自到少林寺上香祈福,甚至还御笔一挥,为少林寺题了一副匾额。

当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少林寺香火鼎盛,十分热闹。哪怕是在乱世,也有不少的信众,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大火结束了,冯玉祥手下的那一场大火,烧毁了庙堂,烧毁了经书,一时间所有人都在骂冯玉祥。

少林寺的毁灭虽然是军阀冯玉祥的所作所为,但其实与少林寺本身也脱不了关系,这一切都要从当时的少林寺主持妙兴方丈说起。

那原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你来我往,遍体都是硝烟战火,将整个中华大地搅的天翻地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清静的寺院自然也不得安静。

就在这个时候,少林寺当时的方丈妙兴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妙兴为了保护寺院的安全,投靠了当时的大军阀吴佩孚,并且成为了吴佩孚的团长。

成为了团长的妙兴自然是无法置身事外了,率领着少林寺的僧侣们组成了武装部队,带领着僧兵与冯玉祥的手下石友三的部队拼死决战,一时间死伤无数。

愤怒的石友三直接带领部队到达了少林寺,没想到在半途上又与妙兴的上司樊钟秀打了一仗,当时樊钟秀为了方便指挥,直接把作战的司令部安在了少林寺。打了胜仗的石友三烧了樊钟秀的司令部,少林千年古刹成为过去。

少林寺内的天王殿,大雄殿,阎王殿,龙王殿,六祖等大殿,几乎全部被焚烧殆尽,这件事情在国内外都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时代》周刊甚至专门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火烧少林寺,战争年代的悲剧

烧毁少林寺的人是石友三,这件事情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相关的史书和历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烧毁少林寺到底是石友三私自作主,还是冯玉祥下达的命令,直到现在还争论不休。

石友三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很多人都称他是“五姓家奴”,一生都在钻营和投机取巧,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等人都是他的干爹,后来在抗战时期,他又做了汉奸,实在是没有一点骨气可言。

民国15年,石友三是冯玉祥的部下,当时广州革命军开始北伐,北伐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冯玉祥作为地方军阀势力原本是被讨伐的对象,但是此人颇有傲气和民族气节。

民国15年7月,冯玉祥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当时他们所要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吴佩孚,而在冯玉祥率兵到达河南巩县的时候,妙兴已经是投靠了吴佩孚的,此时自然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

早在1927年年初,准备入住中原的冯玉祥,就已经发起了规模浩大的灭佛运动,刚刚进入河南的时候,冯玉祥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河南首刹之称的开封相国寺,准备让寺院主动捐献资财,然而当时的方丈毫不买账。冯玉祥直接带领部队进入相国寺,相国寺被改为中山市场。

这一消息传来的时候,为了巴结冯玉祥,河南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几乎纷纷响应了冯玉祥的主张,河南境内的大小寺庙几乎全部不能幸免于难,被毁坏的佛像,寺庙,被驱逐的僧侣不计其数。

从这点上来看,石友三烧毁少林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讨好冯玉祥,毕竟冯玉祥此人是十分不待见佛教的,再加上当时与他们打仗的人,正是少林寺的僧侣们,恼羞成怒加上讨好上司,放一把火烧的少林寺自然也是不足为怪的,毕竟石友三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

也有很多人说烧毁少林寺本来就是冯玉祥下的命令,冯玉祥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对于佛教原本就不怎么喜欢的,再加上作战时的战略需要,恼羞成怒之下下令烧毁少林寺并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说到底,火烧少林寺的悲剧不过是战争年代的一个惯常的悲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个民族都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与硝烟弥漫之中,整个中原大地上掀起了漫天战火,少林寺虽说是佛家清静之地,但在民族危亡之下,它怎么可能独享太平?

所以说火烧少林寺听起来有些可怕,但细想之下,也不过是一次寻常的悲剧,战争年代所有的骇人听闻都是常态,每天都有流血,都有牺牲,都有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就算不是冯玉祥烧了少林寺,也会有别人。

少林寺并不因为战火而消失

对于少林寺来说,1928年可能就是佛家所讲究的劫难,那一场大火将少林寺的所有建筑焚毁殆尽,一大批珍贵文物及5480卷藏经化为灰烬,那或许是少林寺它存在以来最可怕的一场艰难了。

菩提垂泪,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千年前的那一场劫难,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灭佛,禁止佛教流传。少林寺曾在那一段时间内毁坏严重,经历历史漫长的岁月,少林寺有发展成了香火鼎盛的样子,在唐朝时甚至有了天下第1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挺过的公元574年的灾难,依旧会挺过1928年的灾难,它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有关于和平的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颁布了新的宗教政策,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时代,少林寺有着独特的宗教魅力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外交流方面。

于是国家下令重新修建少林寺,如今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少林寺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少林寺是一个跨越千年的记忆,1991年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率领僧团出访日本,在日本京都的达摩寺发现了少林寺被烧毁之前的48张照片,根据这一批照片,重新确定了少林寺的整体格局和建筑风格,曾经的断壁残垣成为了过去。

少林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佛家的文化象征,它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民给予新的民族符号,历经千年而不衰,沧桑风雨之后,仍能蔚然挺立,这里就包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嵩山的山谷里重新吹来了一阵新的春风,吹散了曾经的硝烟弥漫,吹散了曾经的颓靡与战争之后留下的创伤,少林寺周围的练武场里,少林功夫又一次走进了世人的眼中,甚至走向了世界。

少林寺虽是佛家清静之地却一直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争年代年代是,和平年代已也是,如今的少林寺已经渐渐走向了商业化的模式。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道:“唯有发展,才有地位,唯有地位,才有影响,唯有发展才配得上少林寺的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地位。”

其实,“出世”与“入世”如何抉择,一直困扰着少林寺,从战争年代走向和平年代,带着世人的遐想以及传奇的故事,走成了一个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梦?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毁烧少林寺是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最大火烧少林寺的一次毁烧少林寺应该是1928年春军阀混战时期火烧少林寺,被称为“二八火厄”。

“二八火厄”简介:

1、起因:1928年前后,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因此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2、破坏: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处躲藏的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山门以及地藏殿、白衣殿等殿宇。

3、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此后蒋介石来游少林寺时,也不得不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情。在建国前的岁月里,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补充其他两次破坏:

1、周武灭法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上皇帝不久,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也跟着空虚,而此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事与愿违,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公元前574年的时候,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两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

2、会昌毁佛

唐武宗会昌年间,国内几经内战,人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纷纷出家入寺。唐武宗就传下旨令,内容与北周武帝如出一辙,要让僧尼还俗。据《中国佛教》一书记载,当时全国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还俗僧尼达26万多人。从数字和毁寺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唐武宗的做法远比北周武帝更绝,这次灭法运动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被称为“会昌灭法”。

雍正为什么要火烧少林寺?

雍正之所以烧少林寺火烧少林寺,是因为少林寺出火烧少林寺了个天地会火烧少林寺,而天地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反清。

少林寺分为南北少林,其中北少林在隋朝末年帮助李世民打江山,得到火烧少林寺了李世民的嘉奖,在明朝中期倭寇泛滥的时候,帮助戚继光抗击倭寇,也收到火烧少林寺了当时皇帝万历帝的表扬。

而南少林。在宋朝末年帮助岳飞抵抗元朝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和北少林一样,帮助政府抗击倭寇,但是在明末清初成立了天地会,在社会上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引发社会动乱。

所以少林寺的所作所为在清初的时候已经动摇了清朝统治者的统治,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雍正皇帝下旨将少林寺的25房门头全部烧毁,所有僧人悉数赶往当时的农业大省务农。

其实宗教问题一直在朝代更迭的时候,有着突出的影响。自唐宋引进大量外传佛教以来,各地的寺院已经成为违法乱纪人员的避难场所。大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游手好闲人,都前往少林寺避难,打着宗教的名义来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因为寺院有有着大量社会无业游民,对社会没有帮助的僧人,他们聚在一起,就想着造反,破坏社会稳定的事情,所以康熙帝下令将少林寺烧毁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这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虽然现在的影视剧将天地会当作一种正义的反清复明活动,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这无疑破坏了他们安居乐业的环境。

清朝真的火烧过少林寺吗?因为什么啊 ?

没有,清朝统治者对少林寺很尊重。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扩展资料: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

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

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少林寺

火烧少林寺的事件简介

民国初年,少林寺尚有僧众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余亩,度日艰难。 民国五年(1916年),有王云华修葺紧那罗殿之举;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又修缮了白衣大士殿及地藏王殿,但都属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当此之时,军阀混战,武人朝秦暮楚;土匪肆虐,无赖劫夺流窜,寺僧惟以寺宇平安为念。时有云松恒林和尚(1865~1923年),为寺宇平安做出了贡献,但也由此种下了祸根。

恒林,伊川县宋寨人,俗姓宋氏,光绪元年(1875年)入寺燕染。民国元年(1912年),为登封县僧会司。其参禅之外,又习拳术,武艺高超。因地方不靖,县府便命他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系地方民团性质。他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购置枪械,训练僧兵,以备不虞。 民国九年(1920年)秋,岁遭旱荒,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团在登封县城、梯子沟、白玉沟等处,与土匪大小数十战,打落“肉票”多人,每次皆获胜利。一次,土匪杆首朱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等合伙夜袭巩县鲁庄镇,天将明时被发觉,向西南逃窜。巩县九区民团紧紧追击。匪过偃师府店,偃师县十四区、十五区民团也加入追击队伍。土匪逃至少林寺西熬子坪,遭恒林所率少林寺民团截击,大部被消灭。这次战斗缴获枪支、弹药甚多,皆藏于少林寺内。

恒林因其英勇善战,名声大振。土匪不敢犯境,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张凤台授恒林以奖状、奖章,并向少林寺紧那罗王殿献了“威灵普被”的匾额,以谢神庥。河洛道道尹阎伦如也送了“少林活佛”的匾额,旌表恒林剿匪之功。恒林则谦恭如一,敦睦百姓。

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月初二日,恒林因积劳成疾去世,春秋五十九岁。次年春,登封、巩县、偃师、临汝四县民众三百余人集资为恒林立碑悼念。 恒林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妙兴(1891—1927)接任了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的职务。

妙兴,字豪文,俗姓金,临汝县谢湾村人,家境贫寒,八岁(1898年)投少林寺恒林为师,自幼学拳习武,技艺超群,绰号“金罗汉”。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二月,豫西爆发了“胡憨之战”。陕西的刘镇华派憨玉琨率军入河南,与河南督军胡景翼作战,争夺中州。胡部樊钟秀派兰世勋运动驻偃师的憨部李慎亚倒戈。当憨部崔继华自密县退却时,妙兴率部队帮助李慎亚攻打崔继华,大大支援了樊钟秀。自此,妙兴与樊钟秀关系更加密切。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广州革命军开始北伐。九月,冯玉祥(1882~1948年)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参加国民革命。吴佩孚联合张作霖(1875~1928年)攻打冯玉祥,被北伐军击败。次年(1927年)春,冯玉祥占领西安,配合北伐军合攻河南。二月,妙兴所率第一团奉命开往郑州,又调往舞阳。三月六日,在与任应岐部交战中,妙兴阵亡,年仅三十七岁。六月,遗体由弟子体信运回少林寺,葬于寺东北山坡上。

一、先秦至南北朝

武汉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馆对东湖之滨的放鹰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石斧、石锛以及鱼叉等新石器时代遗存,经认定属于屈家岭文化。武汉最早的传说是关于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汉汉阳江边的禹功矶上建有禹王庙。在黄陂区发现的距今约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中国极少数已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认为是“武汉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汉拥有着比北京、西安等更为悠久的建城历史的考古依据。

春秋战国时代,武汉属于楚国范畴,留下了一些遗迹传说。《列子·汤问》所记载的俞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锺子期,名徽,楚国汉阳(今武汉蔡甸)人。至今,汉阳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锺子期墓等建筑遗迹和“琴断口”等历史地名,武汉也因此被称为“知音”故里。

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武汉新洲地区文化昌盛,成为儒家重地之一。《论语》载:“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时,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西汉时期有庶民在邾县(即新洲区)孔子山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淮南王刘安遂就地建庙征召学士讲学,是为“问津书院”,被喻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齐名。

现代武汉的起源,是东汉末年军阀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汉阳月湖附近所建的“却月城”和东吴孙权于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筑的“夏口城”。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址。孙权筑夏口城时,在蛇山附近的城墙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黄鹤楼。

公元208年,在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宁赤壁,一说在江夏区赤矶山)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发生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武汉及其周边第一次发生了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事件。三国时期,当时的武昌(今鄂州)成为东吴政权的都城,孙权在此称帝,使武昌及其周边第一次成为中国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南朝时,夏口城扩建为郢州城,成为郢州的治所。

二、隋至清中期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期间,武汉经济文化逐步繁荣,成为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其中,位于武昌长江之滨黄鹄山巅的黄鹤楼被崔颢、李白、白居易、王维、刘禹锡、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无数唐代乃至后代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一时之间,使武昌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重镇之一,其中,崔颢所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黄鹤楼名扬天下,而李白的另外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使武汉从此拥有了“江城”的别称。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郡。南宋时期,武昌再次成为中国仅次于首都地区之外的第二大政治军事据点,抗金英雄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伐金,因此岳飞也被朝廷封为“鄂王”,武汉也曾遍布“岳王庙”的遗迹。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宋代武汉的制瓷业极为发达,经过发掘,在武昌城区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在市郊江夏区湖泗、梁子湖等地发现了宋代大型瓷窑群100多座。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湖广行省为全国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重庆东南部。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也是武汉正式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武昌一地继续成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政治中心,明楚王之布政使司衙门驻武昌府。明代中后期,武汉的汉口崛起。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前期,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被世人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也因汉口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咽喉,成为天下商贾聚集之地,历史上也被称为三大茶市和天下四聚之一。

三、晚清

具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老汉口

清代后期直至二十世纪初的武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主要几个经济、金融、工业、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19世纪中叶,中俄万里茶道源于汉口。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中叶,汉口一直是中国三大茶市之一。1900年汉口仅出口俄国就达39万担,占中国输出俄国茶叶的809%。由于茶叶贸易的带动,汉口也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农业轻工产品加工出口中心,被中外茶商称为“东方茶港”。

1862年英国人修建的江汉关大楼,现已改建为江汉关博物馆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由此,汉口开始了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国际大都市的转型。此后,汉口先后开辟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国租界,40余个欧美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

外国各路商人先后来汉通商,从此武汉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贸易量稳居全国前四,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居全国第二位,呈现出了“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态势。随着汉口在商贸更趋国际化,大批外商在此兴修码头,设立银行,成立公司,极大提升了汉口的国际辐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汉开办的经营土洋货销售、金融、航运、房地产的洋行剧增。到1911年,汉口外国公司增至125家。就具体的实业经济而言,制茶是当时汉口最大的工业,出口占全国6成。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其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使汉阳造成为闻名东亚的品牌,进一步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武汉在原有以商贸金融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基础上拓展为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发源地。他主持修建了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中国的南北交通枢纽,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他还兴办西式现代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堂,进一步推动武汉成为了中国的教育文化重镇。

1905年,张之洞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基本奠定了现代汉口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轮廓。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并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这条路也是民国时期中国各方政治势力在武汉地区角逐的主要舞台。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势力纷纷进驻中国最大经济、交通中心之一的汉口,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并进一步推动汉口等中国大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四、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爆发,革命成功后,起义军宣布脱离清朝,建立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随后中国各省响应,清朝被推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宣告结束,武汉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地方,于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纪念日,定为中华民国的国庆节。1912年1月,黎元洪成为临时总统兼湖北都督。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武汉经济继续迅速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民族资本势力在武汉兴建、扩建约600家工业企业。武汉持续作为中国主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存在,但是工业的迅速崛起也带来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扩大,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事件。

随着中国北伐战争的推进,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汉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26年10月7日成立汉口市政府,刘文岛为汉口市第一任市长。1926年11月21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并决定将汉口、汉阳、武昌合并为一个城市,设为京兆区(首都),定名武汉,这也是武汉三镇首次在行政上统一于一个城市之内。次年3月24日,中华民国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中国***中央机关也一起搬到武汉,武汉随即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焦点所在,也成为了中国政治、军事中心。然而到了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头目汪精卫默许宁汉合流并发动七一五事变宣布制裁中国***后,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确立了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11月起,桂系军阀建立了在武汉的统治,直到1929年被蒋介石军攻克。

20世纪20年代直至抗日战争前夜,武汉城市规模急速扩大,到1936年末有民营近代工厂516家,人口超过120万。

1930年日本人绘制的武汉三镇地图

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将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据此抵抗日军入侵,为国民政府内迁争取时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等部门陆续迁至武汉,蒋介石来到武汉指挥全国抗战,中国***有关方面力量也陆续来到武汉,国共两党在武汉展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武汉作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重要机关的临时办公地点,成为中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国民革命军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图谋,此战也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武汉也因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焦点城市。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的各类工业、军事设施或内迁或破坏,武汉工业的损失达到70%。10月27日,武汉全境被日军占领,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0年9月,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府将武汉特别市改为汉口特别市,期间,武汉人口锐减,常有骚乱发生。1944年11月,美军为报复日军,对武汉进行轮番轰炸,武汉市区遭到严重破坏。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部队进入汉口中山大道。

1945年9月,国民政府收复武汉后,将武昌和汉阳组建武昌市,汉口仍为直辖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武汉行营,白崇禧坐镇。1946年10月,仅管辖武昌地区的武昌市政府成立,汉阳市区划为汉阳县,1947年8月汉口成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院辖市。1948年秋,白崇禧在武汉谋求划江而治,同时向武汉工商业募捐以备战。1949年5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汉口市区、武昌市区和汉阳县,接管了武汉三镇。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到1954年6月以前,武汉是中央直辖市,并且是中南地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1954年6月,武汉市被并入湖北省,并被改为湖北省省会。一五计划时期,武汉被确定为“重点城市”进行建设。根据中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国家在武汉地区投资新建大型国营企业32个,奠定了武汉引以为傲的工业基础。

自此,武汉由“工商金融和近代工业中心”迅速的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基地,成为“共和国”的“长子”之一。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在武汉取得了统治地位。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联通京汉、粤汉铁路组成中国最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京广铁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交流,也使武汉三镇从陆上连成一体,成为完整统一的武汉城区。

1965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武汉收获了一批国家级大项目,使武汉的经济地位更加稳固。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经济规模长期位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广州等市之前,武汉也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三大工业中心、三大交通商业中心、三大教育中心之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1974年,毛泽东曾48次下榻武汉东湖宾馆并主持国家政务,使武汉成为他自1949年以后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使武汉成为北京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政治中心。期间,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八届六中全会等多次中央会议。

1975年,武昌县、汉阳县划归武汉市。1983年,新洲县、黄陂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第一站来到武昌,指示武汉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新的全国三大制造业中心、三大科技开发中心、三大金融贸易中心,在全国经济中起龙腰的作用,随后几年,武汉发展速度连年突破16%,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前三甲,城市规模始终排名全国城市前列。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20年间,由于国家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中部、湖北和武汉成为“政策洼地”被不断边缘化。同时,武汉还是一个“重税区域”,自身结余极为有限,严重影响了武汉城市建设。至此,武汉逐渐被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抛在了身后。此外,当时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省内武汉“一城独大”的现状,提出“削峰填谷”政策,即平抑武汉的发展并将行政资源全部用于发展湖北其他城市,造成武汉经济进一步下滑,这种情况直至2001年湖北省委领导班子调整后才有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型,武汉的区位及科教优势被重新认定。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确立了武汉市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2008年前后开始,湖北及武汉两级政府抓住国家经济环境变化的大势,全市经济大幅增长,并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创业环境在中国大陆排名前十强。

武汉初步改变了传统印象中“重工业基地”的形象,变成一座新型经济城市。武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备受年轻人青睐,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近年来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亦是除北上广之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海外留学生主要求职目的地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26]。

2016年8月,中央正式批复同意武汉设立“自由贸易区”,武汉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2016年9月,中央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武汉被列为超大城市,提出发挥武汉核心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2017年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指出,武汉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扩展资料: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武汉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

:武汉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

2005-09-01

1月3日日本飞机在济南、青岛上空散发鼓动“自治”的传单。5日,南京政府外交部就此向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提出严重抗议。

1月30日日本军用飞机连日在济南、青岛任意降落。

2月7日长清县宋家桥黄河漫决,口门宽约150米。6月14日堵合。

2月18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宽中将一行10人抵济南“游历”。

2月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所长宋枢宸研制成功毛管式“爱国油灯”,可用植物油替代“洋油”(煤油),极宜推广。省政府拨款2万元交实业公司办厂制造,推行各县乡村采用。

3月22日日驻华武官喜多诚一由天津窜至济南,鼓动“华北五省自治”。

3月“博文学会”与沈旭主持的“国防诗歌协会”合并,成立山东文艺青年协会。5月,该青年协会又与平津流亡同学会、东北流亡同学会、山东留日同学会、济南学联等抗日救亡团体联合成立革命文化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内部刊物《联系》。

3月中共历城特别支部建立,陈尧贤任书记。

4月14日历城县政府由济南内城迁驻王舍人庄。

4月24日武训百周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在济南成立,是日召开发起人会议,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李文斋、济南市长任居建等60余人与会,决定拍摄武训行乞兴学**,扩建武训林墓和武训所办的3所学校等。

春中共济南市立中学、济南女师支部恢复建立,陶端予、郭秋涵分别任书记。

春中共济南乡师支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选送一些进步青年去延安,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培养革命干部的指示,先后送学生丁莱夫、尤维武、刘登岫和教职员张奉先、曾绍敏、陈季华、周铭三、张承印等人去延安学习。

春东北大学流亡学生赴南京请愿路经济南,山东省学联组织济南各中等学校学生千余人到车站迎接、慰问,并赠送一面写有“声援东北大学南下请愿”的大旗。

5月6日南京、济南间长途电话开通。

5月15日日本日龙舰舰长宇垣大佐率军官6名来济南“考察”。

5月济南学生救国联合会和济南“民先”队部在橛山召开各校活动分子会议,到数百人,听取抗日救亡形势报告。

5月彭雪枫受中共中央的派遣,来济南做韩复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6月济南市已建立中共基层支部11个,共有党员150余名。

7月7日驻守河北宛平县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会议,传达党的苏区代表会议、白区代表会议精神,研究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抗战的问题。会议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省委由黎玉、林浩、张霖之组成,黎玉任书记,张霖之任组织部长,林浩任宣传部长,景晓村任秘书长。

7月中旬济南市教育界抗敌后援会成立,***人杨涤生等被选为负责人。

7月被关押在山东高等法院看守所的***员,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了捐款抗战的绝食斗争

7月中共中央派张经武来济南开展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经多次会谈,韩同意释放政治犯,并接受***的建议,在第三路军中组建政训处,由坚持联共抗日的进步人士余心清任处长,着手培训政治工作人员。9月至11月间,张晔、李林、赵健民、理琪、姚仲明、张北华等一大批被关押的***干部陆续出狱,分赴山东各地开展抗日斗争。

7月韩复榘拒绝日本政府让其“中立”的引诱,为表示与日决绝,限令驻济日领事馆人员及侨民撤走。

8月1日菏泽地震(七级)波及济南。凌晨4时36分感觉震动,一分钟后停止,约10分钟后又震动,较第一次为轻。下午6时41分又震动两次,中间相距只半分钟,合计震动时间30秒。

同日《华北新闻》受各界委托,是日起代收代汇救国捐款。至8月31日,共收捐款28937元。进入9月份,捐款数目日益增多,身处社会底层的妓女亦踊跃捐款。截至9月15日,半月时间《华北新闻》代收捐款998855元。

8月3日日军沿津浦路南犯,进逼山东。是日,韩复榘布告安民,告诫力持镇静,安心居住,勿妄自惊扰。

8月5日受战事影响,津浦铁路改在济南与浦口之间运营。

8月6日济南市自治区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各区以坊为单位,组织救护消防队;印制防空警号及防毒简易办法浅说,分发市民,以备万一。

8月11日因黄河水盛,玉符河渲泻受阻,凌晨3时许在长清县宋家桥处漫溢。4时许冲决该处民埝,口门宽约100米,流量500立方米/秒以上。水分两股,一股循小清河东流,一股漫小清河南岸,过赵家庄、演马庄奔向济南。小清河水充盈,多处外溢。晚,济南北商埠靠近小清河的村庄被淹。

8月12日北商埠大水上涨不已,当局组织民夫在官扎营北口各路筑起5尺高土埝。晚10时,埝根之水已深达半米,黄河大堤以南、官扎营以北尽成泽国,3万余人受灾。18日水势始减。

8月15日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抵济,与韩复榘商谈津浦线北段对日军作战问题,遭韩冷遇。

8月17日晨,驻济日本领事有野、武官石野率最后一批日侨267人,搭乘胶济路专车离济赴青返国。至此,驻济日领事馆人员及日侨已全部撤离。

8月18日韩复榘宣布胶济铁路戒严。

同日《华北新闻》报道,长清县境沙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