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流传下来的经典古籍!!如<史记>...
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一般就指四书五经,后来也有十三经一说。其中值得一读的我想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
史就是史书。正史就是二十四史,全读太费时间。我觉得前四史还是值得一看,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有些别的史书也不错,例如楼主举的《资治通鉴》。
子多数集中在先秦。其中《老子》、《庄子》应该是必读的。兵家的《孙子兵法》也必读。汉之后也有子书,如《淮南子》、《抱朴子》,但成就略逊一筹。
集的意思与今天的一样。分总集别集。总集最好的当然是《昭明文选》了,陆游说“文选烂,秀才半”嘛。常见的比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都属于集,别集不是专业学者我觉得不看也罢。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成就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明代的永乐大典,一次是清代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今天还保存着,我的母校兰州大学就有一套。中国所有的古书,99%都收入四库全书了,北京也藏有一套,好像是文渊阁的一套?现在有台湾文澜阁的影印本,大一点的图书馆应该都有。
另外有一部配套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全部古书都有权威的介绍和评价,其实你光是看过《提要》,对中国古籍就会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
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於孟子学的研究,可以大别为两种研究进路:一是哲学/观念史的进路,一是历史学/思想史的进路。我们依序讨论这两种研究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一种研究进路将《孟子》视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无关的哲学文献,并有意无意间假定孟子思想体系内各个观念或概念具有某种自主性,在这个假设上解剖孟子学中的重要概念。采取这种研究进路的学者,都是哲学家或以概念分析为主的思想史家。1930年代的李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14]战后港台新儒家唐君毅(1908-1978)、徐复观(1902-1982)、牟宗三(1905-1995),[15]以及李明辉、[16] 信广来等人,[17] 均采取这种研究进路,可称为「内在研究进路」。
第二种研究进路常将孟子及其思想放在历史或文化史脉络中加以考虑,尤其注意分析孟子学在思想史中之浮沉变化,这种研究进路勉强可以称为「外在研究法」,所注重的是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徐复观、[21]近藤正则[22] 和黄俊杰[23]接近於这种研究进路。
大陆出版之孟子研究书目(1990-2006)
丁冠之编:《孟子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山东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编:《孟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成儒:《孟子之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其俊:《亚圣智慧——孟子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王其俊:《孟子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王轩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王泽宣:《孟子的论辩艺术》(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
王耀辉:《孟子正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弗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著,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曲春礼:《孟子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乐哲(Roger T Ames)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何晓明:《亚圣思辨录: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李中民:《孟子:儒家的灵魂》(渖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李文永著,宣德五等译:《论语、孟子和行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振纲:《孟子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91)。
南怀瑾:《孟子旁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查昌国:《孟子与《孟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唐志龙编:《内圣外王:孟子谋略纵横》(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
孙英、尚玉恒:《儒家二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徐洪兴:《孟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专诚:《孟子通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曹尧德:《孟子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曹尧德:《乐山仁者:孟子的故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贺荣一:《孟子之王道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黄绳:《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杨大膺:《孟子学说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
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杨国荣:《重回战国:孟子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董洪利、王丽萍:《亚圣的理想:孟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2)。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刘执中:《孟子思想体系:孟子精义选粹》(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刘慧宇:《战国思想家孟子》(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黎孟德编:《四书感悟:孟子》(成都:巴蜀书社,2005)。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兰陵:《孔孟学说之精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
注本《孟子注疏》亦署为《孟子正义》,与清代焦
循的《孟子正义》同名异实,是宋代著名经学家孙
为赵岐注所作的疏
http://chinamengzinet/中国孟子网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
本文2023-08-06 17:58: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