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鬼才李贺是一匹马,在诗里他化身为马而铸就永生吗?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诗人笔下的马绝非凡马,而是血统高贵的龙马。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
史书记载,李贺乃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的后裔,与当时的大唐皇帝宪宗也属于沾亲带故了。尽管属于远亲,但对此李贺也十分自豪,“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可见一斑。
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拥有皇族血统,具有皇亲国戚的身份,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乃至当今,都是无比重要的。这与贪图荣华富贵无关,他只是想让理想实现的更平稳一些更顺畅一些而已。
为了理想,这其实并不是一种什么值得嘲讽的事情。古今都如此。强如天才李白,为一纸引荐,在李阳冰面前也是一样不惜笔墨。至于普通人,就像我,当知道单位的领导与自己竟然是同乡时,心里也会猛然充满力量,以至于泛起种种幻想。人谁不想过的好一点儿呢?如果有可能,且不说溜须拍马,就算真为五斗米折腰,都也不是什么不可为之事。毕竟就算陶渊明,他还有一个桃花源呢。再说屈原已经死了两千年,范仲淹已经死了一千年,海瑞也已经死了五百年。这又算啥呢?!
这一点我特别理解李贺。他骄傲,他有骄傲的资本。皇族身份,才华横溢,翩翩公子,这三样有一样就足可以成就一番功名,何况他都具备。
这本来该是一段流光溢彩的传奇。本来啊,历史上有多少本来是可以再来的呢?
掩卷长叹,大抵如此。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写照。血统高贵又如何?能换钱吗?不能!既然不能,那就只能在寒冬腊月以雪当盐吃草根,只能饿的皮包骨头,只能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现实,无论在那个年代,都是非常残酷的。
这也是诗人的真实生活。李贺家境贫寒,贫寒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父亲李晋肃做过“边上从事”,这应该是个不入品的官,后来好不容易升到了“陕县令”,但不久就病去,而此时的李贺尚在襁褓。在《送韦仁实兄弟入关》中李贺写道:“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李贺又写道:“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李家之贫寒,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有些诗句,其实是不用翻译的,我们只需要用心去品,就能品出诗人的那颗心和当时的境况。李家的情形,就算到现在也应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了。事实上对于贫穷,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以至于今日,躲在办公室里码字的我,有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一部手机或是甚至一件衣服去“裸贷”,更无法理解他们有的甚至会因为还不起所谓的“贷款”而选择跳楼等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但当我们将这些事件表面的东西都隐去或者虚化后,也许我们会发现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社会,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理解到的只不过冰山一角而已。贫穷,准确的说是贫富差距,似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终极考验,古今无别。
李贺的贫穷让他天生就营养不良,以至于瘦骨嶙峋。正如史书中描述的那样,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这不就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吗?!
志向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非常多元化的。喜欢读书的,可以好好读书,做医生律师或者科学家;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可以经商,可以做生意,甚至可以唱唱歌跳跳舞什么的,总之生财有道。聪明人可以搞创新搞发明,不聪明的人可以送送快递开开网店。但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要么是权贵,生下来就是的这种。要么是农民,也是生下来就是的。还有一种他们有个特定的称呼——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读书可以实现他们的志向,而且是唯一途径。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李贺写的是周天子,想的是上玉山,而他的马也应该是深受皇恩,可在凤苑中任意驰骋的。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他期望能为皇家效力,在他看来这江山就是他们李家的,尽管这李家从来没有把他算在内。
也许吧,在李贺看来,只有这样的志向才配得上他大唐皇族的身份。
不仅如此,他更希望建功立业。“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所处的宪宗时代,盛唐气象已经渐渐远去,中央王朝的权威与统治力也渐渐消弱,取而代之的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作为皇族后裔,李贺是希望投笔从戎的。对于大唐荣耀的怀念,他肯定比我们这些旁观者和后来者更为深刻与向往。他渴望复兴唐太宗时的荣耀,更渴望他能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也许在骨子里他更渴望证明自己绝对配得上李家的皇族血脉。
这就是李贺,我们天真的诗人尽管生活贫困,但正如他的前辈王勃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我是常常有些惭愧的。环顾四周,手机党无数,所谓远大志向,早已经在杯中消去。就像我,尽管说的慷慨激昂,也不过是逞一时口快,最终还不是一样老老实实的码字挣钱养家糊口?!
歌舞升平盛世景象,杭州汴州莫不如是。
这句话完整的是: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 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是主在上耶路撒冷受难前教导门徒要舍己时说的。人若自己去要得到去占有,实际就一无所得;而为了主放弃这权力,只为主而活讨神喜悦,荣神益人,就在这世界时得到主已经为你预备的丰盛,而永恒里得享永生,与神同在。愿主赐恩惠怜悯给你!
凤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礼 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外形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徵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的起源概述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
《诗经·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
《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
《毛诗陆疏广要》:“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
凤凰的象征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风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鸟之象。另也为中国民间指的四灵之一(《礼运》,龙、凤凰、麒麟、龟)。
在中国人的思想形态里,“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凤凰很早就出现在图腾之中,是殷民族的标志。《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鸟飞过,坠落一卵,被简狄吞食,因此怀孕生了契。契长大后协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赐姓子氏,尊为玄王。从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后就把玄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玄鸟的形象类似燕子,后来随氏族部落的不断发展和融合,玄鸟逐渐演变成了有鸡冠,鹤足和孔雀尾巴的凤凰了。
●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凤凰的形象,已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化的结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儒家始祖孔子南游楚国时,楚国的隐士接舆路见孔子,曾以“凤德”来比喻世风不古,留下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感叹;在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中,凤凰作为一种频繁使用的象征意象,用以指代贤能之人。“以凤比德”、“以凤比才”的思维方式亦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德行与才能的重视与培养。在楚国的出土文物中,无论是丝织品上刺绣的凤凰,还是漆木器上彩绘的凤凰,以及雕刻造型中的凤凰,其基本特征都是引颈长鸣,振翅冲天,体现出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感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西方有凤凰涅磐的神话,中国也有火凤凰的传说,中西方的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凤凰象征着生命、活力与激情。
凤凰的传说
1、 相关的神话传说最早是流传于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长生鸟之称。
西方神话传说中亦有关于神鸟的叙述。郭沫若所作诗歌《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即指西方传说中的phoenix。
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般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闪发光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而寿命为五百年。在临死之时,凤凰会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香草筑成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药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著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
以上所指的“凤凰”,与中国传说中凤凰有一定差别。西方传说中的凤凰与鹰相象,而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更近似于孔雀的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似无凤凰自焚之提法。
2、 要谈凤凰的起缘离不开龙,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和凤的化石标本。那么,龙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龙。
那么凤凰又是怎么来的呢?“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这又如何是好呢?黄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她发明了养蚕,给黄帝制作了衣冠,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细心端详,也仿照黄帝制定的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只漂亮华丽的大鸟,嫘祖叫来黄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们的意见,方雷氏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对嫘祖说:“姐姐,你组成的这只大鸟像只美丽的大公鸡,可就是个单身汉,水中的鸳鸯还是成双成对呢?”一席话提醒了嫘祖。当时,彤鱼氏,嫫母也齐声叫好,都说方雷氏说的有道理。她们姐妹四人,一齐动手,把剩余下来的,没有用到‘龙’图腾上的其它小图腾,很快地组成了另一只华丽的大鸟。正好和嫘母组成的大鸟配成一对。可是,把它们叫什么名字呢?这下可把黄帝四位妻室都难住了。最后,她们还是请来老谋深算的风后、造字的仓颉。叫他俩给这两只大鸟取个名字。风后看罢,哈哈大笑说:“黄帝制作了一条‘龙’,世界上各种飞禽走兽中找不到它,你们四人又制作了两只大鸟,空中飞翔的鸟群中也找不到它。这就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吉祥物”。仓颉全神贯注,一直在详细地观看这两只鸟,一句话也没有说。直到嫘祖问他时,仓颉把早已在脑子想好的名子脱口而出地说:我看就叫‘凤’和‘凰’。凤代表雄,凰,代表雌,连起来就叫凤凰”。
“好!我赞成,就叫凤凰”。
原来,谁也没注意到黄帝早已站在他们身后,倾听着他们各种议论。现在黄帝既然赞成叫凤凰,就请黄帝最后作决定,黄帝沉思了半天,才说:“龙凤在世界上生存的飞禽走兽中没有它们,谁也找不到,它的高贵处就在这里。我看,还是风后说的对:这两种图腾谁也不会伪造,给后世的子孙万代也立下规范。我同意,‘龙凤’就正式定下来,作为新部落统一联盟后的新图腾”。这就是“凤凰”的来历。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接受了龙凤的神话传说,龙凤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物,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广大人民也把龙凤作为吉祥物。所以,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龙凤带到哪里,在世界各地只要发现龙凤,就有中国人。
凤凰的考古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后来与"龙"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产生却一直是个谜。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距今有7800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为揭开凤凰"诞生"之谜提供了异常珍贵的实物资料,震惊了考古界。
在湖南发现中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并非偶然,湖南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故乡,而凤凰的诞生与远古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长沙大塘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
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在原始时代,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鸟"为图腾。这已为学界所共识。去年我在湘中发现一张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的图卷,上面绘的裸体五猖、雷神,就是鸟首人身,手里还握着一只鸟。这种人鸟合一的形象即为典型的鸟图腾崇拜产物--这说明在390年前,鸟图腾崇拜观念在湖南民间还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雨桥上,还雕塑着鸟,这也可以看成是鸟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
这种被原始人类视为图腾的鸟,古称"丹雀",又称"阳鸟"、"鸾鸟",与稻作文化起源关系密切。《拾遗记》卷一说:"(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谓"丹雀"、"阳鸟"、"鸾鸟",就是凤凰神鸟的原型。《广雅》云:"鸾鸟,凤皇属也。"
由于凤凰文化深深植根于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凤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所以,凤凰在民间自古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
"凤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二合一"的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多元和合体,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说文》就这样描绘凤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
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如《山海经·南山经》说:"(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经·海内经》也说:"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在古代,凤凰还用来指有德之人。主张"和为贵"的大圣人孔子,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据《庄子》记载:"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可以说,凤凰文化的和谐理念涵盖了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凤凰形象的这种"和"的特性,在有关凤凰的成语中也被经常运用。如:
1、"鸾凤和鸣"。"鸾凤和鸣"既表示自然界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也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夫妻关系和谐。
2、"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既象征自然界的和谐秩序;旧时也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象征全社会的和谐。
3、"丹凤朝阳"。"丹凤朝阳"既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时代阳鸟与太阳的和谐关系;在古代也被用来表示君臣之间的和睦协调状态。如王世贞《鸣凤记》:"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
湖湘远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国民间如此完美的和谐文化象征物,这是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之三。
楚文化的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凤凰华韵
在古代,凤凰是尊贵、崇高、贤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们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凤凰”命名。
据有关的资料记载,在我国大陆上,当今有42座山叫做凤凰山。它们的名称由来,或者因其状似腾飞、似蹲伏的大鸟;或者因古代神话、民间传说而得名。这种重名之广,是很少见的,可谓是“九州凤凰多”,这些凤凰山分布近二十个省,遍及全国各地区:
辽宁省朝阳市、凤城满族自治县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县
湖南省衡东县、凤凰县、祁阳县、平江县
陕西省延安县、潼关县、安康县
广东省潮州市、增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县市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县、达州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唐山县
湖北省京山县、嘉鱼县、大冶县、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区
江苏省武进县、江宁县
福建省沙县
河南省新野县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自治县
安徽省凤阳县
黑龙江省萝北县
江西省丰城市、修水县、玉山县
贵州省凤冈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等等。
凤凰的文化定位
中国人民的吉祥观念源远流长,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快乐,向往和谐美好的情感愿望。中国人民赋予吉祥物以道德、审美的涵义,通过艺术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迹。具体来说,中国的崇拜文化,影响最大的为动物四灵龙、凤、龟、麟。 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与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如同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样,凤也成为后妃的符瑞。凤的形象广泛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经过艺术加工,更使凤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凤为中国古代动物四灵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凤凰的原型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个混合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风」一书所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表明: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 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陆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都有鳄鱼及鸵鸟化石鸵鸟蛋壳化石的发现。
关于凤凰的典故
1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
2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我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齐·谢兆《永明乐十首》:“彩凤鸣朝阳,元鹤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载为全皇。”
3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文君。卓文君在宴会厅窗外偷窥,见司马相如容貌英俊,才华洋溢,当夜随其私奔。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4凤还巢
《凤还巢》里"错中错"兵部侍郎程浦告老还乡,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丑陋;妾生女雪娥,美丽聪慧。程浦喜爱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将雪娥嫁与他,夫人却要先嫁亲生女雪雁。程寿诞 之日,穆居易前来拜寿,被留宿书馆。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书馆,穆居易见其貌丑,行为不端,误以为受骗,连夜 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离家赴任。皇族朱焕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机冒穆居易名来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计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程浦平定贼寇,接雪娥到军中,穆居易从军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记前事,坚决拒婚,但元帅与监军强制主婚。洞房中,穆见雪娥貌美,惊喜异常,连连赔罪, 误会消除,花好月圆。 该剧是一出喜剧,由于误会和"错中错"生发出一系 列妙趣横生的情节。在情节结构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书房"一场,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纠缠穆居易,穆便认定雪娥是个丑女子, 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笔。"洞房"一场,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却执拗地认为她是丑女子,不肯人洞房,厌恶而烦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则不知原因,疑神疑鬼。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不谐调使产生了喜剧性,引起观众的笑声,笑声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砖砸 脚"。等到"包袱"一抖露,帐帘揭开,误会消除,意外 的发现使情节突转,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赔礼,也引来观众的哄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剧性悬念才能紧紧抓住观众。 《凤还剿》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最早由梅兰芳编演。
5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6百鸟朝凤
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便率兵讨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韩诗外传》)。
7凤鸣岐山
《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
8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
《广雅》:“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飞翔五百年后,负香木飞入太阳神庙中,于神坛上自焚,翌日雏生,已着毛羽,第三日羽翼已丰满,辞庙主而飞去。《淮南子》天文训云:“火气之精者为日”凤凰为火精,是则凤凰此鸟,在古时为日之征象,原即所谓“金鸟”。在诗《女神》指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9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10凤凰来仪
凤凰飞来起舞,仪态优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
11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
凤凰有个传说:浴火重生。相传在五百年前,有一种神鸟,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复活,美艳非常不再死,是以,称为不死鸟,也就是凤凰。关于凤凰还有一说,说凤凰是死神的使者,负责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坏人如地。
1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可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胡适
2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4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5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6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鲁迅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7学足以辅其志,志足以御其气。——黄涞
8坐志要如山,行讲要如水。没有如山,没有能坚定,没有如水,没有能直达。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最理想的境地既不可达,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 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开起往,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然;脱离这个世界,(理想便没有后果。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真迎没有上头往,后果自然是得看纳闷;志气太小,因循苟。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要看清那些美丽的诱惑。 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有理想的充谦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标死活是世界上最好好的战最有意义的死活。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7、内丹的根本道理:气下面就言归正传,“内丹”这个名称起源较晚,辟谷、食气、导引,这类名称起源较早。古代中国人把世界分成“大宇宙”也就是天地,和“小宇宙”也就是人的身体,他们觉得,这两者是相通的。因为后来道教中人认为:“外丹”能使人成仙是因为鼎炉模仿了宇宙,黄金丹砂又是不朽之宝,不朽之宝在小宇宙里长时间炼制可以成为仙药,那么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气则是人生命的本源,气在身体内的积存和运行,也就像天地之间的“气”的周而复始一样,也能使人成仙长生,所以它也是炼丹,所以把它叫做“内丹”。 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设想。道教认为:人是由父精母血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成的,“气”,道教的专用术语就是“炁”,是人生命的根本。古代中国人想像,在婴儿甚至胞胎状态中,人的气是周流循环于全身的,而且那时候是“先天的元气”,根本不用鼻呼吸。可是人一生下来之后,呼吸上面到鼻,下面最多只到尾闾,“气”不能流贯于全身,所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而且,他们觉得,人在世上有了欲望,有了欲望就气粗心燥,气粗心燥就耗费原有的“元气”,仅仅靠口鼻吸气来补充毕竟是《老子》所说的“动而愈出”。人的元气有了亏损,那些情欲耗费着人的精气神,五谷杂粮荤腥又占据了人体,使新鲜的“气”补不进来,久而久之,就把生命力渐渐消耗掉了。 正是根据这样的想法,除了药物补充后来成为外丹术之外,古代一直有很多养生的技术,前面我们说过它包括三大类:一是食气,二是引挽健体,三是房中术。 其中,“食气”就是用自己的意念引导吸进来的“炁”在身体中运行,使全身的气脉流动和贯通。这在古代是很早就有的,很多年以前发现的战国时《行气玉佩》,近年来发现的张家山汉简《引书》,讲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人看来,由于自己有消耗,所以要补充,补充的方法之一,就是食气,气又分清浊,先天元气也就是生命要素的那种“炁”,是没有污染的清气,为了能服食到清气,就要清洁身体,防止污浊,所以要“辟谷”,因为食物也是浊的东西呀,而食气最好是凌晨的元气,“吐故纳新”的意思就是说:吸进新的,吐掉旧的,吸进清的,吐掉浊的。所以,至今还是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早晨去爬北京香山,就是这个观念,即觉得早上的空气是新的、清的。荤和素、浊和清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感觉世界中常常是可以凭感觉理解的。所谓“引挽健体”,就是体操锻炼,来源也很早。《老子》有“专气致柔”,《庄子》里面有“熊经鸟伸”,这大概都是讲“引”,在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导引图》,一直到华佗的五禽戏,就是这一方法。至于“房中术”,可能来源也是很早的,马王堆汉代帛书《合阴阳》、《十问》、《养生方》,就是讲如何通过男女性生活,得到生命和身体的保健的,甚至还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成仙的途径,后来道教中就有黄书合气,就是用“黄赤之术”来求得成仙。这是当时很流行也是很重要的知识,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人那种道德和伦理意识,可能在唐以前,这种知识还是公开的,所以日本人从中国抄的古书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不公开流行他怎么能抄到呢?你看《医心方·素女经》就知道了,那时这种文字很多,也很公开。像署名白行简,就是白居易的兄弟写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就是赞美这种事情的,只是到了后来,道德普遍化以后,男女禁忌渐渐严了起来,它就逐渐边缘化,成了不能公开提起的“采阴补阳”之术。 8、内丹的基本方法回到道教内丹本身的话题来。应该说,道教的内丹功夫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炼内丹的要求概括起来并不复杂。 首先,要求人保持身心两方面的虚空和洁净,这一点又回到道家思想上去了。心要静,心静才能保持元气不动不耗,体要净,体净才能排尽浊气换清气,所以道教要求人排除各种世俗的杂念,不食荤腥五辛甚至少吃五谷食粮,以保持心理上的恬静平和,生理上的洁净无垢。 其次,以意念控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存丹田,舌抵上颚,也就是说舌反卷以舌底顶住上颚的两个漏气孔----天池穴,丹田在道教看来是最重要的大仓库、“元气”的基地,所以又叫“气海”,每夜子时吸取天地新生之气,二吸一呼,以多吸多存元气。按照道教的说法,要服食五方精气,而且还得想像东南西北中、青赤白黑黄,合着五行的推衍变化。这时,要达到无欲无念状态,同时呼出浊气,这叫“吐故纳新”。在吐纳的同时,还要有一些辅助的活动,像服元和就是吞漱唾液,握固就是手握如拳,叩齿即上下牙互击,有时还要有按摩、梳头、撞天钟,撞天钟就是:以手指叩击头两侧。 再次,吸入丹田的“气”要在体内缓缓运行全身。道教假设人心头有“火”,用《易》里面的“离”象征,假设人的肾里面有“水”,用《易》里面的“坎”来标志,而“气”引导阴阳水火交互平衡,同时还要把人体内部的浊气渐渐排出去,把吸收的清气即元气一点一点聚集在丹田里,所以要引导气周游全身。《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就是说真人的气要运行到脚后跟,但最重要的是打通任督二脉,就是先将气以意念引导,缓缓下行,通过会阴,沿督脉而上。大家看小说常常会看到这两个词,任脉是胸前大脉,督脉是脊后大脉,打通了任督二脉,即打通了“小周天”,“气”在小周天里运行一周,就好像在宇宙里周游一圈一样,成为“先天元气”,可以存入身中,如果更高一级,则上通“重楼十二环”,达到上丹田,就是人脑门正中,再缓缓下至中丹田,即:心门,这样又打通了“大周天”。这时的“元气”就更高更有生命力了。“气”在体内流转,使周身血脉气脉贯通,血脉气脉贯通,人就长生了。道教常常把这种气通行的过程看成是追求成仙的天路历程,所以有不少图画都把这种气在身体中的运行,想像成登昆仑寻仙。像下面这幅《内经图》就是这类想像。 最后,人习惯了这种吐纳功夫,始终用丹田呼吸,气脉周流不息,达到浑然不觉状态,人就达到了心定神清、无念无欲、绵绵不绝的状态,这时存在于丹田的元气和精神打成一片,成了道教所谓的“金丹”、“九转还丹”,人就与神仙一样,“其息深深”了。 道教把“内丹”也看作炼丹,而且把“气”的运行和八卦联系在一起,认为:心是火,属“离”(-),性好动,肾是水,属“坎”(--),性好静,在“气”的周流中,它们互相在丹田中交融,达到“坎离交济”式的平衡,然后肾水上升到心田,心火下降到肾府,这样,人就阴阳平衡,百病不侵了。 说起道教内丹,也要提醒各位,道教关于内丹的书虽然很多,但是因为内丹不像医书,它不是一种公开的知识,而是一种神秘的技术,它追求的不是健康,而是成仙不死,所以,这些道教内丹之书,常常很难懂。一方面,它总是用神秘的隐语和专门的名词,像用外丹的“铅”、“汞”,用《易经》里面的“坎”、“离”,用传统数术中的“白虎”、“青龙”,用化了名的隐语如“姹女”、“黄花”、“白雪”等;另一方面,可能有很多关键的地方,需要师门的传授,所以道教里面常常有所谓“要诀”,没有师授往往是练不成的,这才能保证这一门知识的垄断和神秘性。 9、永生的追求这就是道教追求永生的方法和技术。所谓永恒或永生,实在是一个很古老的又是一直使人焦虑的问题。什么可以永恒?在古人看来,江河湖泊、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那些永远在那里的东西是永恒的,和它们一比,人就很短暂,所以人生很可悲,古人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特别希望长生,特别是在佛教“轮回”的观念还没有生根,“轮回”的事实没有得到确证的情况下,人会觉得,一死就告别了世界,多么悲惨呀!所以想方设法追求永生,道教正好就对准了这一焦虑和烦恼,这是道教能够存在和兴盛的原因之一。在古代中国,儒家关心的是社会和秩序,“未知生,焉知死”,他们觉得人一生可以立德、立言、立名,就已经完成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并不关心生死的问题。佛教讲究超越,把人生看成是苦难的,所以要求人对生死不那么看重,在这种哲理的观念层次上,它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只有道教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把人生的乐趣定在享受和欢乐上面,所以它才有这样的外丹和内丹。 在外丹和内丹,尤其是内丹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除了依靠幻想与神沟通的一面之外,还有依靠体验感受自身的一面,那种“意念”和“气脉”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只能在极静的外部条件和极净的内部条件中才能感悟。在这一点上,道教和道家是一致的,他们也认为“心斋”、“坐忘”状态是最佳的与“道”合一的心理状态,他们也认为“无心”状态是达到和体验“道”的唯一途径。所以在道教里面,道家哲理也一直是正宗的理论,当士大夫进入道教时,常常就把老庄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混在一道,他们领受的,是主静的体验和感受一路,和老百姓依靠人神沟通来拯救现世问题的幻想和迷狂不同!
本文2023-08-06 18:06: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