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连理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连理汤简介,第1张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连理汤处方理中汤加茯苓黄连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 灼热,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每服6克,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涩,每服15克,温开水调服。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连理汤处方理中汤加茯苓、连。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内蕴湿热,泻痢烦渴,吞酸腹胀,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本方改作丸剂,名“连理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医略六书》卷十九方名连理汤组成白术3钱(炒),炮姜2钱,炙草1钱,川连1钱。功效温中清膈。主治胃寒膈热,格食心烦,脉细数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白术培既伤之土,俾复健运之常,炮姜逐胃家之寒,得司熟腐之职,炙草和胃兼益中州之气,黄连清火专解膈间之热也。使热化寒消,则脾胃健旺,而纳化有权,清阳自奉,格食烦心无不并解矣。《症因脉治》卷二方名连理汤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主治脾胃虚寒,湿热内蕴,寒热相搏,升降失常之呕吐酸水,顺逆,心痛,口糜,泄泻,腹胀者。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方中人参扶元补胃虚,干姜温胃散寒滞,白术健脾强胃,黄连清热凉膈,炙草缓中以益胃也。水煎温服,使胃气内充,则清阳敷布,而寒滞自化,升降如常,何呃逆之不痊乎。附注《医略六书》本方用黄连八分(姜汁炒),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炒),干姜一钱半(炮),炙草五分,水煎,去滓温服。本方改为丸剂,名“连理丸”(见《医学金针》)。

详见百科词条:连理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9:16 共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感湿泻的症状 5 外感湿泻的辨证治疗 6 关于湿泻 7 关于泄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感湿泻的方剂 2 治疗外感湿泻的中成药 3 治疗外感湿泻的穴位 4 古籍中的外感湿泻 1 拼音

wài gǎn shī xiè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damp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湿泻为病证名[1]。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1]。

4 外感湿泻的症状

外感湿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1]。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1]。

5 外感湿泻的辨证治疗

外感湿泻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1]。

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1]。

6 关于湿泻

湿泻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2]。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2]。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

《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黄帝内经素问》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3][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9]。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十三 21 方名 22 泻毒至圣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泻毒至圣汤的用法用量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泻毒至圣汤 1 拼音

xiè dú zhì shèng tāng

2 《辨证录》卷十三 21 方名

泻毒至圣汤

22 泻毒至圣汤的别名

泄毒至神丹、泄毒至神汤

23 组成

金银花3两,茯苓1两,薏仁1两,生甘草3钱,车前子3钱,刘寄奴3钱,泽泻3钱,肉桂1分。

24 主治

小肠痈。

25 泻毒至圣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附注

泄毒至神丹(《洞天奥旨》卷六)、泄毒至神汤(《青囊秘诀》卷下)。

古籍中的泻毒至圣汤 《石室秘录》:[卷二(乐集)]阴治法

钱,车前子一钱,桑叶七片,水煎服。(〔批〕安火至圣汤。)此方妙在全用纯阴之品,一直竟进肾宫,滋其匮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甘桔汤

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加荆芥、防风,名如圣汤。热甚加羌活、黄芩、升麻。

《辨证录》:[卷之十三]臂痈门(一则)

,二剂而痛如失,三剂而全消,不必四剂也。此方与七圣汤相同,而意气各异,七圣治已溃者也,此方治未溃者也

《辨症玉函》:[卷之一阴症阳症辨]小产

若起居之劳倦便觉心烦头晕饮食少思者是也方用安胎上圣汤一剂即安二剂不再动矣多服尤妙然亦不必至十剂也阴虚

《严氏济生方》:[妇人门校正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治]十灰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久泻·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5 久泻·肾虚证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久泻·肾虚证的治疗 71 治法 72 方药治疗 73 针灸治疗 731 方一 732 方二 733 方三 74 饮食疗法 741 推荐食材 742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泄泻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穴位 2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方剂 3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久泻·肾虚证 1 拼音

jiǔ xiè ·shè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久泻·肾虚证(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为病证名[2]。见《普济本事方》。又称五更泄泻(《症因脉治·泄泻论》),肾虚久泻[3]、肾泄(《普济本事方》)、五更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五更溏泄(《不居集·泄泻》)、晨泄(《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瀼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指肾阳亏虚,以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

4 久泻·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2]。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2]。《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2]。

5 久泻·肾虚证的症状

久泻·肾虚证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4][5]。

6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4][5]

7 久泻·肾虚证的治疗 71 治法

久泻·肾虚证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4]。

久泻·肾虚证治宜温阳止泻[5]。

72 方药治疗

久泻·肾虚证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治疗,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6]。

久泻·肾虚证可用四神丸[备注]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加味治疗。方中以补骨脂补肾阳;吴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备注]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以固涩止泻。[4]

慢性泄泻,虚证居多,治用温补固涩,但亦有虚中夹实者,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汤[备注]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生姜、灸甘草、大枣加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养血和血。[4]

73 针灸治疗 7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条熏灸或隔盐灸)、中脘等穴为主[7]。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7]。

732 方二

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

处方:脾俞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温养脾肾。

随证配穴:肾虚—肾俞、命门。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33 方三

[8]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中脘、脾俞、章门、天枢、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脐腹冷痛甚者,加命门、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关元、肾俞温肾壮阳。脾俞、章门、足三里健脾温中。中脘、天枢调理胃肠之气。

74 饮食疗法 741 推荐食材

久泻·肾虚证患者建议食用枸杞子、羊肉、雀肉、鹿肉、韭菜、羊乳等[5]。

742 推荐食疗方

[5]

1.桂心茯苓粥(《普济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肾苁蓉羹(《太平圣惠方》):羊肾1对,肉苁蓉30g,黄酒、葱、生姜、食盐适量。羊肾去外膜,冲洗干净,切碎备用;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细切备用。羊肾、肉苁蓉放入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生姜、食盐,煮至熟烂即成,空腹进食。

3.鹿肾粥(《太平圣惠方》):鹿肾1具,肉苁蓉30g,粳米100g,葱白、胡椒粉、食盐各适量。鹿肾去除筋膜,冲洗干净,切碎;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切碎。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8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9])为病名[10]。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0],又称下利(汉唐时期)[4]。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4]。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4]。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11]。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9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2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3 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火五更泄泻 1 拼音

gān huǒ wǔ gèng xiè xiè

2 注解

肝火五更泄泻 病证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五更泄泻。见《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其证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一泻而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柴胡栀连汤

ántāng处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川连、山栀。功能主治:肝火五更泄泻。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莲米散

用湿纸包煨熟)。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老人五更泄泻。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白汤下。摘录:《验方

平胃四苓散

、甘草、白术、白茯苓、泽泻、猪苓。主治:酒积,五更泄泻,中焦水饮痞塞混浊。加减:治酒积5更泄泻,应加

晨泻散

砂糖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老人脾虚,五更泄泻。用法用量:米莲饮(《卫生鸿宝》卷一)。摘录:

鹿角菟丝丸

寒肢冷,头晕眩,心悸气短,腰痛如折,小便频数,五更泄泻,带不甚多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1日2次,空

更多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肠胃宁片

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

四神丸

脾,固涩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肾虚寒之肾泄证。症见五更泄泻,或大便不实,饮食不思,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参茸固本还少丸

带下清稀,或尿增多,以及耳鸣耳聋,虚喘,浮肿,五更泄泻等。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右归丸

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飧泄、肾泄不止,加五味子、煨肉豆蔻各三两;饮食减少,或不易

更多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肠胃宁片

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

更多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肝火五更泄泻 《女科秘要》:[卷三]经来泄泻

经动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屎。此乃肾虚。不必治脾。服理中汤七帖即安。《女科秘要》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附五更泄泻

按∶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病机既多,变化用药,尤贵圆通,兹复明列五

《绛囊撮要》:[内科]晨泻散

治老人脾虚。五更泄泻。其效如神。老黄米(三合炒)莲肉(二两)白术干姜(各二钱)木香(一钱)沙糖(一两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

疾,而非泄泻之症矣。今列外感五条,内伤五条,又五更泄泻五条。《症因脉治》元朱丹溪公元1279136

《验方新编》:[卷二十妇科调经门]经来泄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积热泄泻的病因病机 5 积热泄泻的症状 6 积热泄泻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积热泄泻的穴位 2 治疗积热泄泻的方剂 3 治疗积热泄泻的中成药 4 积热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积热泄泻 1 拼音

jī rè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pyretic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积热泄泻为病证名[1]。因多进膏粱厚味,酒湿辛辣等物,热积肠胃而致[1]。

4 积热泄泻的病因病机

积热泄泻因多进膏粱厚味,酒湿辛辣等物,热积肠胃而致[1]。

5 积热泄泻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积热泄泻之症,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 重滞,时结时泻。”脉多沉数,或见促结[1]。

6 积热泄泻的治疗

积热泄泻治宜清肠胃积热,方如黄连枳壳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汤等[1]。

欲便不爽者,可用大黄枳壳汤。

元气虚者加人参[1]。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