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针灸医籍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TK7PRf4modYM5ZyFBDGvA
提取码:1234书名:针灸医籍选
出版年份:2008-12
页数:243
内容简介:
《针灸医籍选》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医经(《灵枢》、《素问》、《难经》中有关针灸论述)、医论(后世针灸论著)和针灸歌赋、医案三个部分。该教材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多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使用,对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新世纪教学和未来针灸学术发展的需要,编者们重新编写了这本精编教材,供读者阅读学习。中医教材是培训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由于《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大体取材于《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很多研究者就从文献学的角度去论说该书的价值。如有的介绍就说:“《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医家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三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研读《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针灸学的学习过程,同时,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的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的确,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不少古代研究成果之保存。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校勘医学古籍。例如《黄帝内经》由于历代传抄而出现错误、断简蠹残所致的阙漏,后人主要靠《针灸甲乙经》来对此进行校勘。
然而与文献价值相比,更显重要的是它的医学价值———把以经脉学说为主体的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大大推进了针灸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提高。而且综合各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突进。
《素问》和《灵枢》中腧穴的发展尚处于十分有限的境地。两书实际所举穴位不过160个左右,而且不少只有部位还无命名。而《甲乙经》使中国针灸穴位总数达到654 穴。
这些进步也得益于他所处的时代医学取得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以及饥荒、疾疫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使医学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中医外科医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华佗就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对针灸治疗有很大贡献。其医术精良, 常常针到病除。由于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医学和外科医术水平的提高,人体解剖的事例也随之产生。人体解剖对进一步准确弄清人体的生理构造,经脉穴道提供了可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就有三例人体解剖的记载。
当时不仅名医倍出,而且著书立说之风也很盛行。医学著作略有百余种。不仅整理前说,而且多有创新。皇甫谧十分注意吸收这些同辈人的成果。如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言里评述:“撰次仲景,选论甚精。”王叔和还著有《脉经》一书,对诊断技术有深刻研究。
皇甫谧由于自身多病,对实践更为重视。为了探求寒食散的医疗作用,还亲自服食。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对寒食散有一定研究介绍。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他想拿刀自杀。但他还是坚持“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他人也”。
对前人和时人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和重视实践的态度使此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一问世,就在中外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它一直是学习中医尤其是学习针灸学的必修课本,唐代太医署定为学生的必修科目。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大都是在该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成。被尊为药圣的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武侠小说中一再提到的宋代针灸铜人都是以此为主要依据。
本书传到国外后,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大宝律令》明确规定《甲乙经》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本。国外已有英文译本、法文译本。
当然《甲乙经》也有很多不足,如重技术轻理论。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学者认为是佛教逻辑的传入,使中国医学向技术和方剂方面靠拢。但我认为解释为战乱时期对实用医学的需求增大更为合理一些。而且重实用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特点。
《甲乙经》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使今人获益匪浅。张氏从中发掘出治疗癫痫病的方法。王春辉用其法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
该书有多种版本,所载卷数不一,有作10卷、13卷的,多数作12卷。现存的最早版本是明代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首选针灸书:
1 《九灵针经》彷佛著 团结出版社出版
2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吴绍德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 《针灸师承录》承淡安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5 《靳三针临症配穴法》柴铁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6 《金针秘传》方慎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7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8 《针灸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9 《针灸甲乙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0 《针灸聚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1 《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2 《针灸资生经 针经摘英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次选针灸书:
1 《针灸秘验与绝招》彭静山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吕景山对穴(第2版)》吕景山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3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4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张俊英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方晓丽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6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高树中济南出版社出版
7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毛以林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 ,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避免折针《针灸聚英》卷三:“按《黄帝内经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床当检视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提出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避免断针的。现代针具已大为改进,如能事先予以检查,并注意操作,折针是可以避免的。折针的处理一旦发生折针,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 。若断针残端显露体外,可用镊子镊去。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陷于内者,可用食、中二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残端外露,然后用手或镊子除去。若断端埋入较深,简易方法不能取出时,如在重要脏器附近或妨碍肢体活动而有明显不适者,当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否则可暂缓取出,但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再据情处理。
详见百科词条:折针 [ 最后修订于2016/4/13 23:54:15 共49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6 18:08: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