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一共有几个?谁发明汉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汉字一共有几个?谁发明汉字的?,第1张

我国文字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中间是经过多次变化和改革的;但是历代的改革几乎都是兼收并蓄的,以致使汉字越积越多。当前我国文字之多是非常惊人的,比较常用的《新华字典》就有10000多个汉字;1990年出版的《辞海》有14872个汉字;1716年编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个汉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据日本朋友的估计,我国大约有60000多个汉字;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有87019个汉字(其中重复字320个);近来,根据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库公布,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汉字。其中一级适用汉字21303个,包括国家标准提出的汉字、我国古今近1200个姓氏6699个汉字和当前乡村一级的地名专用字;二级适用汉字36581个,包括古今权威字典中音、义具全的汉字和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的古籍用字;三级备用汉字33367个,包括罕用字、异形字、音义未详字等。尚不包括杂书野史和各地地方志、名人笔记等自造汉字;还有正、草、隶、篆不同写法的异体字、同义字等。单据《说文解字》中就有别体字147个。有人估计实际汉字约在10万个以上;也有人估计在120000个以上;我国究竟有多少汉字至今尚没有定论。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批准的。 最初用来为汉字服务的拼音方案是外国人设计的。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始创有系统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迹》,后来又有法国传教士金尼阁、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创制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人创制的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现在的中老年人还记得,当年学习英语时,中国的地名人名,如“北京、天津、上海、”拼作peking、tienchin、shanghai。你可以看出,这样的拼音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地名人名不求甚解,就像我们用普通话说的外国地名人名也并不是外语准确发音一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中国地名人名的国际标准,我国的外交文件和新华社电讯稿全面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的地名和人名,才终结了用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拼写中国地名和人名的历史。如今,我们还能在“中华香烟、张裕葡萄酒、茅台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商标和标牌上见到chunghwa、changyu、moutai、chinghua、peking这些旧拼法,其实它们早就应该改为汉语拼音了。 真正供普及教育并被普通百姓使用的拼音是民国初年诞生的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今日之中老年人大概还记得,那时的拼音是这样的汉字笔画式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今天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里还可以看到)。 在古代没有拼音的时候,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给文字注音,一种是反切,用两个汉字表达一个读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另一种方法是直读,选一个简易的同音字,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这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明确规定的,除以下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其他一律得使用规范汉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1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2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3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4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参考资料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029440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9%81%E4%BD%93%E5%AD%97/754496fr=aladdin

扶桑、倭国-日本

高丽、新罗-朝鲜

安南、交趾、占城-越南

暹罗-泰国

扶南、真腊-柬埔寨

天竺、身毒-印度

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帝国

天方-麦加

大秦-罗马帝国

满刺加-马六甲

淡马锡-新加坡

吕宋—菲律宾

南掌—老挝

爪洼-印度尼西亚爪洼岛

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

椤伽、锡兰-斯里兰卡

榜葛剌-孟加拉国

罗刹、斡罗斯-俄罗斯

大西洋国—西班牙

红毛国、和兰—荷兰

勃泥—文莱

骠国—缅甸

琉球—琉球群岛

溜山—马尔代夫

第一,谁是创造文字的古代人物

如果有的话,应该说黄帝时代最早的造字是仓颉

这是一句老话。

根据传说,仓颉成为了黄帝手下的一名官员。当时的官员都没有表现出威风,跟普通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指派他管理圈里的动物数量和屯里的食量。仓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全心全意地做事,很快就熟悉了他管理的动物和食物,而且他心里有丰富的知识,他很少出错。但是慢慢的,动物和食物的储存量在逐渐的增加和变化,我一个人的脑袋已经记不住了。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更不用说纸笔了。我该怎么办?仓颉很困惑。

仓颉试了一天一夜。首先,他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用各种颜色的绳子代表各种动物和食物,带绳子的结代表每个数字。但是时间久了就不行了。这种增加的数量使得在绳子上打结变得容易,但是当数量减少时,解开绳子上的结就很麻烦了。仓颉想在绳子上绕圈,在圈里挂各种各样的贝壳,而不是他负责的东西。增加一个壳,减少一个壳。这个方法很管用,用了好几年了。

当黄帝看到仓颉如此能干时,他被告知要管理越来越多的事情。每年祭祀的次数,狩猎的分布,部落人口的增减都被称为仓颉。仓颉又犯了一个错误,仅仅增加绳索和悬挂炮弹已经不够了。怎样才能不出错?

这一天,当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争论该走哪条路。一个老人坚持向东走,说有羚羊;一个老人想往北走,说可以追上前面不远处的鹿群;一个老人坚持要往西走,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错过机会了。当仓颉问时,原来他们都是通过观察地下野兽的脚印来辨认的。仓颉心里突然欢喜起来: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只野兽,为什么我不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我所管理的东西呢?他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代表事物。果然,我把事情管理的很清楚。

黄帝知道后,称赞它,并命令仓颉教各部落这种方法。渐渐的,这些符号的用法也普及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塑造人物,黄帝非常看重他。每个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的头脑有点发热,他的眼睛慢慢向上移动,一直移到头顶。没有人看不起他,他的话也是无心的。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没有让朝臣变坏的余地。仓颉如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黄帝召集身边年纪最大的老人商议。老人长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说明他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老人犹豫了一会儿,独自去了仓颉。

仓颉教所有部落的人阅读,老人静静地坐在最后,像其他人一样认真地听。仓颉讲完后,其他人都散了,但老人没有离开,坐在同一个地方。仓颉有点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离开。

老人说:“仓颉,你说的话是众所周知的,但我总是盲目的,有些话还是很困惑。你会再教我吗?”

仓颉看着这么大的一个老人,非常尊敬他。他很高兴,催促他快点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驴’、‘骡’这几个字都是四条腿吧?奶牛也有四条腿。你创造的‘牛’字为什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

当仓颉听到这些时,他有点慌了:当他最初创造“鱼”这个词时,他把它写成“牛”,当他创造“牛”这个词时,他把它写成“鱼”。我自责自己的粗心,把教学搞得天翻地覆。

老人接着说:“你创造的‘重’字,意思是千里之外,你要把‘楚’字念得很远,但是你教人念‘重’字。另一方面,两座山的“出”字本该是分量的“重”字,你却教它是镇的“出”字。这些话我实在难以琢磨,只好问你了。”

此时此刻,仓颉感到羞愧,他知道自己因为骄傲而犯了一个大错。这些话被传授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全世界。它们是无法改变的。他连忙跪下痛哭以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真诚地说:“仓颉,你创造了人物,让我们老一辈的经历得以记录和传承。你做了一件大事,人们会世世代代记住你。你不能自大!”

从那以后,仓颉每次创造一个词,他总是反复推敲这个词的意思,他仍然可以征求人们的意见。他一点也不敢大意。大家都说好,然后决定,然后逐渐蔓延到每个部落。

第二,创造汉字的人是谁

汉字的创造者是仓颉。

仓颉,原名侯刚、桀,又是仓颉的启蒙老师和黄氏老师。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汉字创造史家。看到鸟兽的脚印受到启发,进行了不同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汉字创作的圣人”。

根据《河图·玉版》和《禅通记》的记载,仓颉曾称帝,取名臧棣,是古代的一个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时,曾拜罗叔于罗叔水中。

仓颉也是道教中的汉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两瞳四眼的仓颉,生而有德,观察星宿运动趋势和鸟兽足迹,开创了按其形象写作的先河,摆脱了当时纠结的历史,奠定了文明的基础,因此被誉为“文祖的仓颉”。

3谁创造了汉字

仓颉,原名侯刚,号桀,谥皇。白水县吴恙村人,110岁,轩辕黄帝左史。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国官制和姓氏的开拓者之一。传说他仰望天空,俯视万物,开创了鸟迹之书,震惊世界,被称为人类的始祖。黄帝觉得自己成就很大,就赐姓“苍”,意思是你是最后一个人,下一个人就是下一个人。由于仓颉在塑造人物时的德性情怀,玉皇大帝也给了世人一场粟雨,以慰圣行。仓颉死后,当地人在墓中修建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命名为“石关村”。

仓颉一直被视为“文字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英雄。

你知道外国人猜不到的神秘方形汉字是谁做的吗?白水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仓颉,白水人世世代代尊称仓颉为“苍生”。但是现在,仓颉和他的传奇并不广为人知。

白水民间有许多关于仓颉造字的动人传说。在古代,在无知开始之前,人们使用拴绳的方法来记录历史记录。当时,仓颉也姓侯,是黄帝的官员。由于记录历史事实的绳结形状奇特,很难确定年代和深度。有一次,错误地从这些绳结记载的史书中向黄帝提供史实,导致黄帝在与炎帝的边界谈判中失败。事件发生后,仓颉辞去了他的职位,周游世界,访问和记录历史记录。三年后,他回到家乡白水吴恙村,一个人住在一条深沟里,“看魁星的曲风,观察鸟兽蹄爪的痕迹”,整理各种材料,创作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汉字。

鲁迅曾经对仓颉塑造人物的历史事实作过精辟的论述,即人物不是一个人塑造的,而是大众智慧的结晶。然而,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字创作者,最终结束了“打结笔记”的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后世素有“文字鼻祖”之称,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为当之无愧。

《史记》、《读书》、《荀子》、《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的著述和文字。所有这些都表明仓颉是一个真实的人。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创造和推广上,他们取得了很大的开拓性成就。所以,他不愧是“万代文人”和中华文明的象征。

一、仓颉寺概述

仓颉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庙楼”,形成了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记载的寺庙历史已经有1800多年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仓颉寺历代碑多。虽然其中许多在战争中丢失了,但仍有18个通道保存并展示在大厅前。年代从东汉开始,经过魏、吴、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早期的有东汉五年的仓颉寺碑、五胡十六国的光武将军碑、唐代的碑、宋代的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志岳将军、朱庆兰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

仓颉寺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寺庙现状

仓颉寺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寺庙南北长140多米,东西宽48米。庙的东侧是石关乡到孙家山的公路,西侧是一条宽10米、深2米左右的沟壑。

如今的仓颉寺,城墙高,格局完整。仓颉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影剧院、前堂、报堂、中堂、卧堂、钟鼓楼、东西厢房。建于元代的寝殿,以蒿木为主要檩条,长16米,厚55厘米,直径均匀笔直,世界罕见。寺庙里的仓颉雕像,最初是用粘土轮胎和粉末制成的,有“雕塑史上的杰作”的美誉,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了。1991年,人们聚集资金进行重建。紧靠后堂的是仓颉墓和陵园。仓颉墓,圆锥形,四周是六角形的砖墙。环顾墓顶,不远处的黄帝陵让人肃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墙北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排窑洞有十多个洞。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寺的三门,是寺内唯一的叠置建筑,下层有四个洞窟,外面有三扇敞开的门;上层为门楼,南北两侧用雕花木檐屏通风采光。三门附近建有两个剧院,这是中国众多寺庙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寺院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仓颉寺有古柏48棵,都有几千年的树龄。仓颉寺古柏是中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在年代上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寿命长,居全国古柏三大群之首。48朱库珀有美丽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仓颉最古老的手栽柏树“魁星殿苑”为首,从寺门口的“京泽柏”,到西北角围墙外的“无柏”,再到鹊柏、白宝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射神柏、冯明柏、孔雀傲、二龙山戏珠、甘芝梅、莲花灯等。

4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单词的人是谁?

汉字有三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批文字材料——商代甲骨文算起。

由于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推断汉字一定发生在3000年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从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隶书来看,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代汉字范畴,后者属于现代汉字范畴。

一般来说,从隶书到今天,现代汉字的使用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来看,汉字是语素字。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汉字是由表意和表音的偏旁部首以及非表意也非表音的标记组成的书写系统。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苍介的圣人。《汉书·淮南子》记载,仓颉作文时,是“雨小米,鬼夜啼”。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也就是说,写作的时候,粮食从天上掉下来,下雨了,晚上鬼神痛哭。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让诸神哭泣”的壮举。

这个传说是由主管黄帝历史的仓颉创造的,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有文明的元素中,文字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中国古代发明文字的时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传说黄帝的历史学家仓颉发明了汉字。

虽然史实不能细究,但反映出汉字历史悠久。中国古籍中有记载,如打结笔记、扎木写字等。,常用于早期笔记。可惜这些物质不能长期保存,所以当时的笔记不详。

但在安阳小屯发现甲骨文15万字,甲骨文和牛贾骨保存完好,总字数达3500字。就甲骨文的结构而言,除了象形文字之外,先进的造字方法,如形声字、会意、借用等,也得到广泛应用。

可见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完整的水平,所以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祖先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画了符号。

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陶器上描绘的符号有几十个,有些和甲骨文上看到的文字相似,所以有人认为是早期文字。至于龙山文化早期陶罐上发现的竹书,肯定是有文字记载的,充分说明汉字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出现不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和整理汉字并为汉字的形成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5除了仓颉,古代还有哪些人物收集并创造了汉字

1根据嬴政造字的传说,秦始皇的“秦”字不是这样写的,而是写成“辽”。

嬴政先后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统一了中国。他很开心。他认为没有人比他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他怎么能让两个国王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老是两个国王并排坐在一张木椅上。

于是,他决定重新确立国家的称号,动用了很多脑筋,用一个更有意义的称号来代替国家。他问大臣:“自世界诞生以来,谁的贡献最大?”我以为大臣们会说:“你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然后讨论什么标题更有意义。大臣们并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地说:“自古以来,谁的功劳都记载在《春秋》里”,但嬴政听了,笑着说:“我是千古帝王,所以我要把‘春秋’二字对半,代之以‘秦’二字。嬴政自称秦始皇。

一个新词“秦”取代了原来的“古”。2隋文帝创造了隋文帝这个词。在篡夺北周皇位之前,被隋国公封侯。所以他在建立新王朝的时候,准备以隋为国号,按惯例。他觉得隋末尾有“隋”字,意思是逃避,倒霉,不稳定。

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在韩国也曾一直是主流文字。

1949年的韩国首尔,依然是满城汉字。(人民日报/图)

1949年的韩国首尔,依然是满城汉字。(人民日报/图)

然而,二战之后,民族主义的兴起让韩国人开始排斥在朝鲜半岛流行了许久的汉字。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1970年,韩国当局下令施行韩文教育,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彻底抹去。

但要废汉字并不容易,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还有以汉字为主的教科书。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还有以汉字为主的教科书。(人民日报/图)

随着韩国的新一代从一开始就只接受韩文教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认识汉字。(人民日报/图)

随着韩国的新一代从一开始就只接受韩文教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认识汉字。不仅韩国的中小学课本越来越少地使用汉字,韩国的报纸、杂志也从8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汉字采用率。

这使得韩国出现一种现象:对汉字的认知断层非常严重。

现在,不少韩国的中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用汉字正确书写;而在二三十年前,韩国的大学生用汉字写论文很常见。

随之而来的麻烦也越来越多。虽然汉字看上去在退出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汉字留下的影响仍没消退。现在的韩国词汇中,70%来源于原来的汉字词。

韩文作为表音文字,有许多同音词,人名与地名更是出现混淆。

韩国国会就曾发生过这种尴尬事: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的名字,用韩文书写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容易让人搞混了,后来,还是决定其中一位议员的姓名用汉字书写,以作区分。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依然保留相应的汉字,以免闹出误会。

有网友这么描绘,韩国人现在的名字仅仅只能被当作一种代号,不仅容易搞混,还失去了背后美好的意义。

此Yan为何Yan?(人民日报/图)

更严重的是,许多韩国历史古籍因为是用汉字书写,如今也几乎落到了无人认得的尴尬境地。

而面对书写着汉字的历史古迹,不少韩国年轻人因为并不知晓其意义,也只是一脸冷漠地走过去。

韩国民族英雄李舜臣塑像。(人民日报/图)

甚至还有人要把古迹上的汉字换成韩文,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光化门”匾额换字事件。虽然韩文匾额最终被汉字所替代,但过程十分艰难。

甚至还有人要把古迹上的汉字换成韩文,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光化门”匾额换字事件。(人民日报/图)

在一些对文字要求比较严谨的学界,例如法律界,人们还在坚持使用汉字。

一名曾旅居韩国的外国人表示,自己在韩国17年来,眼睁睁地看着韩国人的词汇量变少,一些真正的好词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结果就这么消失了。

有韩国网友根据亲身经历表示,如果能认识汉字的话,可以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内容。事实上,没有了汉字的指引,韩国人的词汇量已经下降了不少,识字率也因此降低了。

现在韩国人使用的韩文,是一种名为“谚文”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文字之一,仅能用于表音。

现在韩国人使用的韩文,是一种名为“谚文”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文字之一,仅能用于表音。(人民日报/图)

而在此之前,受教育的精英阶层均将汉字作为书面用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的报刊还采用韩汉混用的形式。随着汉字的逐渐消失,韩国国内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盖洛普在2014年实施的民调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韩国人认为,不懂汉字会感到生活不便。另外还有67%的韩国人赞成在学校教科书中并行汉字。

去年底,韩国教育部称,从2019年起,韩国全国小学五到六年级教材将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

而一些韩国父母已经在教孩子汉字。去年夏天,韩国议员郑仁华发起提议,要求新生儿姓名登记时,将汉字姓名和韩文姓名一起登记。

此前,韩国大法院曾经裁决,禁止名字中汉字和韩文混用,但由于不少韩国家长没有接受过汉字教育,分不清韩文中汉字词和固有词的区别,经常给孩子起韩汉混用的名字。

二战之后,日本也曾尝试过废除汉字,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废除汉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自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以来,已深深渗透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汉字,与否定本国文化历史并无二致。

  “古今主要字典有哪些?词典又有哪些?”这个问题我回答后,不知为何没有显示出来,所以就在这道问题中再答一次,还有就是“古书中的用字有哪些”这个问题问得不清楚,可以再具体明白一些,另作一问再提吧!

  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它以汉代《尔雅》为代表,按字、词的性质和意义分类排列。《尔雅》系统的著作有汉代孔鲋的《小尔雅》、刘熙的《释名》(又名《逸雅》)、三国魏张揖的《广雅》等,后人通称其为“群雅”或”《尔雅》派”。

  二是以形体结构进行编排的字书。它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按字的形体结构排列,《说文解字》以后,有梁代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的《类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清朝的《康熙字典》(样页)等。

  三是以字的音韵进行编排的韵书。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现存的以隋陆法言等的《切韵》为早,是根据字的音韵来排列的。按《切韵》这一体系发展的,有唐代的《唐韵》、宋陈彭年等的《广韵》、丁度等的《集韵》、明乐韶凤等的《洪武正韵》、清李光地等的《音韵阐微》等。

  这三类字书的编排方式,都经历了一个完善的过程。以排检方法为例,如《尔雅》系统的分类、《说文解字》系统的部首、《切韵》系统的韵部都发生过变化,都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修改,以适应当时的情况。其中部首和韵部,总的趋势是走向简化。如部首法,《说文解字》以汉字构字法原理,把所收的9353个字的篆书形体归纳为540部;而《字汇》根据楷书的形体,从检字法的角度精减为214部,为后世《康熙字典》及现代的《辞海》等书所效法。

  http://ccrocn/xxjs/Courseware/Html/chap9/pages/9_1_1_2_1htm

  近代、现代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近代、现代的字典和词典,是在古代这一类工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华大字典》,编者陆费逵、欧阳博存等,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全书收单字四万八千余,稍多于《康熙字典》,还纠正了后者的错误二千多条。尽管该书的缺点和错误也不少,但因它收字较多,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还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字典。

  在词典方面,《辞源》是编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部,该书由陆尔奎、方毅、傅运森等任编辑,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版续编,后来又多次重印再版。全书收词目约十万条,内容包括普通语词、成语、典故和人名、地名、书名以及专科术语等等,按字头部首编排;每个字头先用反切注音,并附直音,再标明声韵,解释字义。词条按词头首字排列在字头之后。该书在内容和编排体例上,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注音简易,词条较多,引证丰富,释义明了,至今仍不失为有使用价值的词典。它的缺点是,第一、文史方面的条目多根据唐宋以来的类书,没有核对原文,往往发生错误和遗漏,而且引书不注篇名,难以查对,第二、摘引原文不标明删节,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误;第三、有的词条去取失当;第四、没有使用新式标点;第五、一些释义上的立场、观点也有问题。

  继《辞源》之后的百科性词典应数《辞海》,舒新城、张相等编,1936—1937年由中华书局分三册出版,后又再版。全书收录词条的数量和编制体例大致上与《辞源》相同。当然,《辞海》对《辞源》所存缺点错误有一些改正,如引书注了篇名,还采用了新式标点,但是,除此以外,前面所举《辞源》的缺点、错误,在《辞海》中仍多存在,特别是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二书有不少共同之处,读者查考时应当注意。《辞海洲辞源》二书收编的条目不尽相同,可相互参照,取其所长。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字典和词典,如杨树达的《词诠》、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朱起凤的《辞通》、符定一的《联绵字典》、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等等,至今也还有参考作用。

  解放后,字典和词典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十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了《新华字典》、《同音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小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一些专门性的字典和词典,并开始新编《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此外,还有《辞源》、《辞海》的修订、改编。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学术界协作努力下,《辞海》(1979年版)已于1979年9月出版,精装三巨册。新版《辞海》收单字一四八七二个,复词九一七○六条,插图二千余幅,计一千三百余万字。这是一部百科性辞书,主要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在改编、修订过程中,除上述1979年的新版本外,从1961年起,《辞海》还曾印刷过四种本子:(1)《辞海·试行本》,1961年出版,按学科编排,平装十六册,附总词目一册。(2)《辞海·试排本》,1963年印,供征求意见用,按部首笔画编排,乎装六十册,精装合编成三册。(3)《辞海·未定稿》,1965年出版,按部首笔画编排,精装二册。(4)《辞海》分册,按学科编排,共计分册,装订成甘八本,分两种版本:“修订稿”,已出版廿三本,1980年出齐;“修订本”已出六本。

  《辞源》的修订定稿工作也于1979年完成,共四个分册,将于1981年出齐。修订后的《辞源》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参考。收词限于古典文史范围,而且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全部新词则一律删去。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并加《广韵》(间采《集韵》等)的反切,标出声纽。释义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全部书证加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有些条目之末还附了参考书目。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LS/LSBL/WSGJSDSY/13155_SRhtm

《 字汇》由宜城辞书老前辈 梅膺祚 所撰

是研究我国字典发展史价值很高的一本书

这套《字汇》工具书为32开本,书高23.4厘米,宽14.5厘米,全书分为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尾共14册,每册页码不等。该书辰集、巳集、午集三册上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兰陵刘永懋式围重订”,该书亥集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云林益昭氏关西梓行”,其余各集只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

该书首卷目录后五行空白处有原藏书者用朱笔写的:“于乾隆四十年桂月下旬七日在护国寺买,天命大道,万象归一,正心修心,养心原明,太素太极,古今循还……”由此可知,此书刊行160多年后被人在护国寺收藏。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曾写道:“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字书是清初的《康熙字典》,而《康熙字典》的前身则是《字汇》和《正字通》。”

说明《字汇》对《康熙字典》编撰有重大影响。

《字汇》在字书方面最大的改进,是对于部首的改革。梅膺祚认为笔画排列法比音序排列法更为方便,所以他把《说文》五百四十部与《篇论》四百四十四部合并为二百一十四部以后,还将部首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字汇》全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都按笔画多寡排列,后来,编撰《康熙字典》时亦采取了此法。此外,《字汇》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如教人写字的笔顺,辨认字形相似的字,这种普及知识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字汇》后面附有《韵法直图》《韵法横图》,据梅膺祚说,此为上元李世泽所作,刊行于甲寅年(1614年)。虽然这些对韵部革新还不彻底,到《康熙字典》前面所载的《字田切韵要法》才真正在韵部方面有所突破,但这套《字汇》工具书,对近代语音史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历经390年的岁月洗礼,这套《字汇》依然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藏书珍品。

要买来这里 http://wwwe1988com/collection/article-23144html

网上购买

这种古本书已经 算古董了

没有电子版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