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古注常识,第1张

1注解古书需要哪些知识

注释古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一) 需要全面运用音韵、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知 识。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人 的书面语言,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而要准确了解 古人的书面语 言,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 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庆历中,有 布衣毕升•”(《活版》),就牵涉到古代三种纪年方法:岁星 纪年法,干支生肖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又,读《愚公移 山》中的“达于汉阴”,《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就牵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三) 要掌握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有人主张,专门著述应由 各方面的专门家担负注释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天 文、数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古籍,应由自然科学专家来注释;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的古籍,应由文学、史学、哲学专 门家来注释。 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这是 两个很常见的字。但是,在医书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

诊脉 时,以掌后高骨为“关”,密排三指,“关”脉前称“寸”脉, “关”脉后称“尺”脉。扎针灸时,进针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关节的长度。

不了 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些看来很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注错。初学者 接触专门学科的古籍时,一定要有人指导。

(四)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把 握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评价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过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罢 了。

如: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为什么要 从“古”讲起? “学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牵涉到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唐时期,佛老哲学影响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韩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学,正是适应了当时巩固唐王朝统治的需要。他所讲的“道” 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学流派的“道”;他倡导尊师,则是为了培养一批能 够卫道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学者”的含义。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从古以来”的意思,而是指孟轲 以前的时代。 因为韩愈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轲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说,道传到孟轲,就没有继承的大师了。而韩 愈《师说》明确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轲以前的时代。

韩愈在哲学上、文学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复古”旗号,所以,这篇文章就以“古”字开头了。 总之,不 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对于字词的疏通,也 难达到准确和深刻。

注释疏通古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戴震 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是深有体会的 话。没有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这件工作。

所以,鲁迅愤慨地指责当时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书的标点评注以猎取名利的行径,称它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大厄运,并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见《旦介亭 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我们今天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做好 古书的注释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难情绪和神秘观念。 我们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只要刻苦努力,严肃认真,就可 以大大超过前人。

把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将古代文献译成白话文,介 绍给广大群众,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学中,文言翻译则是一种综合 性的习作,它沟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话文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原富》、《名学》等书之后,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的原则。

这三条原则直到今天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 所谓“信”便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 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将文言文译为 白话文也大体可遵循这个原则。当然,严复所讲的“雅”是用标 准的文言文(如先秦诸子)去译外文,我们讲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话作为规范。

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翻译。这就和翻 译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因此,翻译时要尽量发掘其联系,更好地沟通古今。 如:古代的 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的双。

2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

3如何对待古注

古书的注解

(1)、古书注解的历史。

(2)、古书注解的体例和用语。

(3)、对待古注应有的态度。

2、古书标点的原则:(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

3、古书今译的要求:(1)、准确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2)、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量对译;(3)、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4)、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4古汉语注释中常用的注释术语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玉器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 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 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 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2,之犹言 "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三)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注明音读的,一般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5古注中传注体的特点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后人作的,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指的是给古书所作的注释的体式一般随古书正文刊行,附于相应的原文之后

二、传注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可以把传注体分为不同的类从注释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注和疏两类;从作者划分,可以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从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释义类和叙事类两类;从注释内容之间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原注,补注,集注三类教材按照作者划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

自注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加的注释还有的在注文中再加注释,称为"夹注"或"注中注"

他注是原书作者之外的人作的有一人注,集注,义疏等一人注体例最简单集注汇集多家学说,一般都注明资料来源义疏体例最复杂,疏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多个层次

6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 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 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 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 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 《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 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

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

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与视角,而且钱老师的浩然之气充溢了全书。

《心灵的探寻》是鲁迅研究的经典,看一看这种注重细读、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方法,会让我们在这个理论沉滓泛起的时代沉静下来。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这是导师当年的博士论文,也是领我进门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治学眼界与态度迄今仍令我辈后生小子惊叹。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经典的“三人谈”肯定是要了解一下的。

李欧梵:《上海摩登》 都市研究是现在的热门,《上海摩登》有滥觞之功,且李欧梵在史料上的扎实和谨严也值得我们学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个人很喜欢王德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视角,其瑰丽的书写风格也令人迷恋。

私下里认为讨论张派传人的《落地的麦子不死》,也是一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这本书是我个人的爱好,是陈王二师主办的一个北京学会议的论文集,汇聚了海内外汉学界的优秀学者。

北京学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有趣味。

可一看。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也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

一定要读一读。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也是一本在我领我进门的学术著作。

戴老师对于现代文学几位女作家犀利精辟的评析迄今仍富有启发性。

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的同学应该看看。

金介甫:《沈从文传》 最精彩的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其学术价值早已超越单纯传记,而是一本深厚扎实的学术论著。

尤其是史料功夫,令人惊叹,注释值得注意。

此外就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都要翻一翻。

作品:鲁迅《呐喊》、《彷徨》、《野草》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选》废名《桥》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巴金《家》茅盾《子夜》曹禺《北京人》老舍《骆驼祥子》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派诗选》何其芳《画梦录》艾青《艾青诗选》萧红《呼兰河传》冯至《山水》、《伍子胥》穆旦《穆旦诗全编》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流言》周作人、冰心、丰子恺、梁遇春、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参考书目: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戴锦华:《隐形书写》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美国语言学基本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力在于对于美洲印第安语的实地调查。

在田野调查过程发展出来了一整套的调查规则和程序,代表语言学家由Boas和Sapir等。

美国结构语言学这门课所讲述的对象是Chomsky生成学派兴起之前美国的语言学状况。

主要的讲授内容是Hockett所著的《现代语言学教程》一书的部分章节,Hockett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实验语音学 (phoics)这门课是实验语音学的入门基础课。

实验语音学主张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取得比较可信的数据资料,对语言进行研究。

实验语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电子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都有合作。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语音学的各个分支,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语音学知识和方法。

这门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语音的声学分析、语音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和程序、语音的合成和识别基本知识等。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以及反切和现代普通话语音的相互转换方法。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鉴于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此书还是应该细读,最好是结合韵书、韵图一起读,有助于理解韵书韵图的格局和相关概念)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上)汉语史(上)主要学习汉语语音史,此课程通过分期(时间)分区(地点)介绍各点语音的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汉语语音史发展的框架,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学习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和眼界,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好好去体会;二是重要的语音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但同时要注意三个部分的相互影响。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上述两本是通史,也是基本教材,虽然都是王力先生所著,但是内容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研究框架上,二书可相互参照阅读。

想要对框架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参看何九盈《音韵丛稿》。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下)汉语史(下)主要探讨各个时期重要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将相关联的语法现象(包括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某些语法现象。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切韵》导读 《切韵》导读主要是学习研究《切韵》这一韵书。

《切韵》是汉语音韵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韵书之一,搞好《切韵》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古语音和进行上古、近代语音的研究。

该课程主要介绍《切韵》的发展源流、校对以及《切韵》音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现代汉语此课程是现代汉语的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有最基本的认识。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不建议看很多参考书,能细读一两本经典之作,打好基础最为重要。

最好能一边读一边思考,结合具体的例子,便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该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原著,以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另外,这门课还会介绍有关古代诗词格律、古汉语语法、古文标注和翻译、古书版本校勘的基本知识,是古代汉语的基础课。

因此,学生上这门课时应多读古代原著,最好是先秦的典籍。

阅读时应该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的含义,多进行古文的点断以及将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以提高自己的古文语感和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使用增订过的最新版本)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这门课主要在汉语语法方面进行相关深入学习,通过介绍一些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汉语语法的能力。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主要学习内容有:方言的基本概念,国际音标,汉语七大方言的重要特征和形成历史,方言同汉语普通话、《切韵》音之间对应规律的描写和考察方法,是汉语方言学的入门课程。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 全面论述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年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字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

1980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89年出第二版。

《汉语方言词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词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出版。

1982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主要执笔人员是丁声树和李荣。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修订本)。

这是第一部汉语方言学通论性专著。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主要介绍语言理论的基本知识,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参考书目: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主要分语音、语法两个部分介绍语言研究的一些理论、思路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语言能力。

参考书目: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实用的工具书:《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论语》导读教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孟子导读》教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中文工具书教材: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教材:无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有插图本)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教材:无参考书: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字学: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参考书: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教材: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训诂学教材:无参考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教材: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参考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教材: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参考书: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教材: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教材:无参考书: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文献学史:教材: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叶长青(1899—1946?),本名俊生,字长青(又作长清、长卿),以字行,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付梓印行于1933年的《文心雕龙杂记》,是他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对《文心雕龙》逐篇加以校注(仅《议对》《才略》两篇未曾论及),内容包括主旨阐发、文字校勘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征引和驳正。尽管其内容稍显单薄,分析尚欠周详,但依然是现代龙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然而由于此书原为私人自印本(版权页上所署发行者为“福州铺前顶程厝巷叶宅”),故流传未广,知者寥寥。目前仅见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书中议论多有征引,而诸多龙学史专著却并无论及。本文拟钩稽相关史料,对其撰述背景和学术特点略作绍介平议。

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行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文学科大学中国文学门科目内明确列有“古人论文要言”,规定授课内容为“历代名家论文要言(如《文心雕龙》之类,凡散见子史集部者,由教员搜集,编为讲义)”。说明《文心雕龙》等传统诗文评著作已经被正式纳入现代大学的课程体系之中,用于进行专业的文学教育。根据1933年编纂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概况》,在该校当时的课程表中,选修科辞章类的“文学批评”一项里确实依照规定列有《文心雕龙》这门课程。由此不难推知,《文心雕龙杂记》原本是叶长青为教学之需而编著的一部讲义。

《文心雕龙杂记》卷首冠有陈衍、黄翼云所撰两篇序言,对此书多有褒奖。陈氏在序中说:“长青富著述,近又出视《文心雕龙杂记》,其所献替,虽使彦和复生,亦当俯首,纪河间以下毋论矣。读刘著者,可断言其必需乎此也。”推重此书议论精当,不但刘勰应当俯首拜服,纪昀等前代研究者更是相形见绌。黄翼云在序言中也同样提到:“长青叶先生劬学嗜古,著作甚富,迩笺《诗品》方毕,复取敦煌古本正今本刘著之舛误,使读者晓然于缣帛时代因传钞而脱漏,而臆改,致失其真,为之疏通证明,归于完善。更举诸家评本札记,矫其偏颇。其研虑之精,条举之密,皆至惬当可传。”对其在校勘、疏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为称赏。然而揆诸事实,却令人感到两人所言均有揄扬失当之嫌。叶氏虽然利用敦煌出土的唐写本对《文心雕龙》加以勘订,却仅是罗列异同而并未判定是非;虽然征引过明清以来多家论说,但自己所做评断阐发其实并不多。陈、黄两位如此推许,固然有出于礼节考虑而不得不加以溢美的缘故;不过与此同时,恐怕还应该注意到此书原属于课堂讲义,其主要作用是为课堂讲授提示线索,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题发挥。因而只需粗陈梗概便已足够,并不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对此书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前提。

陈衍此前对叶长青还有过另一番评价,因为涉及到《文心雕龙杂记》的学术渊源,值得再做分析研讨。他在1931年与前去拜望的钱钟书闲谈起叶氏,称其“人尚聪明,而浮躁不切实”,“《文心雕龙》《诗品》二注,多拾余牙慧”(钱钟书《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对叶氏所著颇多鄙薄贬斥,就和自己在书序中的论调截然相反。其称赏固然多有溢言虚美,其苛责也不尽符合事实。叶氏早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确实因为喜好诗文、勤于治学而经常向时任厦大国文系主任的陈衍问学请益;而叶氏至无锡国专赴任后不久,就向校长唐文治大力推荐,聘请陈衍担任该校专任讲师,足见师生之间情谊颇深。在编撰《文心雕龙杂记》的同时,叶氏另著有《钟嵘诗品集释》(华通书局1933年版),同样作为授课时使用的讲义。陈衍所说的“《文心雕龙》《诗品》二注”,显然就是指这两部书而言。在《钟嵘诗品集释》中确实引述过陈衍的不少意见,书后所附《引用各书书目及著者姓名》中,也列有陈氏所撰《钟嵘诗品平议》和《诗学概论》。但在《文心雕龙杂记》中,却并无一言提及陈衍。就两人的关系而言,如果叶长青确实参考过陈氏的论著,绝无可能故意干没,或是讳而不言;陈衍更不会在序言中漠然置之,隐忍不言。因此,陈氏所谓“拾余牙慧”,只是指《钟嵘诗品集释》而言,《文心雕龙杂记》不过是连带而及罢了。

尽管《文心雕龙杂记》并非如陈衍所说的那样“拾余牙慧”,可的确参考过不少前人论著。仔细寻绎书中透露的诸多线索,结合叶长青的治学经历,也可以藉此大致考见其学术渊源。叶氏世居福建,叶长青自少及长又都在厦门求学,故与福建籍学者多有联系。《文心雕龙杂记》中征引最多的是籍贯同为侯官的吴曾祺所撰《涵芬楼文谈》。吴氏早年受聘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协助筹建涵芬楼图书馆,不但利用馆藏编纂《涵芬楼古今文钞》,还“就平生所得笔之于编”,汇为《涵芬楼文谈》。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昔刘彦和著《文心雕龙》-书,极论文章之秘,识者以为知言。”所发议论也每每依傍刘勰之说加以引申发挥。叶长青早年问学于吴曾祺,吴氏在为其所著《闽方言考》(中华书局1922年版)作序时,格外称许他“年少耆学,凡有述造,必期有用于世”,足见对其青睐有加。《文心雕龙杂记》在称引其说时,均尊称为“先师吴翌亭先生”,且对其议论深表赞同,没有任何批评商榷。另一位受到叶长青推崇的福建籍学者则是林纾。林氏所著《春觉斋论文》系统研讨文章写作之道,推崇《文心雕龙》为“最古论文之要言”。叶长青在称引其说时,均尊称为“林畏庐太世丈”,也未曾有过任何指摘商讨。

除了吴、林两位前辈乡贤,《文心雕龙杂记》中还征引过不少近现代学者的意见,同样能透露出特定的学术因缘。如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和刘师培,相继讲授过《文心雕龙》,并分别有《文心雕龙札记》和《文心雕龙讲录》流传于世。叶长青在1927年时考取过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研究生,尽管黄侃早在1919年就已离开北大,刘师培也在同年辞世。但就常情推测,叶长青对北大知名教授的论著不会不加以特别的关注,对两人论说多有引述也在情理之中。另如在1927年至1936年担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的钱基博,和叶长青有过一段较长的共事经历。钱氏也开设过《文心雕龙》课程,其《文心雕龙校读记》虽然要到1935年才作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的第十种正式出版,但叶长青在《杂记》中已经引述过其中不少片段,并称其为“吾友钱基博”,从中不难推想双方交谊之深厚。

在征引前代各家论说时,叶长青并非全盘接受,有时也会加以补正辩驳。清人纪昀所评《文心雕龙》在后世影响深远,叶氏在借鉴参考之余,也对其疏失提出过批评。如《文心雕龙·练字》篇强调撰写文章时,必须做到“避诡异”“省联边”“权重出”“调单复”。针对“调单复”一项,刘勰分析说:“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暗。”所谓“单复”“肥瘠”,当指文字笔画的繁简;所谓“累句”“积文”,则指笔画数相近的字积聚在一起。而纪氏有评语道:“复字病小,累句病大,故宁相犯。”误解了《文心雕龙》的行文脉络,将此与刘勰在讨论“权重出”时所说的“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混为一谈,以为“复”指前后文字重复,而“累”指牵累拖累。叶长青对此加以指正:“‘单复’论字画之繁简,其病相等,无所谓小大。‘累句’与下‘积文’相对,‘累’读上声。纪氏误为去声矣。至‘两字俱要,宁在相犯’,乃重出之事,与此条何涉?”要言不烦地匡正了纪昀的疏漏,对于确切了解原文颇有助益。

晚清孙诒让所撰《札迻》是校勘学名著,其中涉及《文心雕龙》的虽仅有十余条,却以考订精审而著称。《文心雕龙·奏启》篇末赞语有云:“皂饬司直。”孙氏有校语云:“‘饬’,疑当作‘袀’。《续汉书·舆服志》云宗庙‘均服袀玄’,刘注云:‘《独断》曰:“袀,绀缯也。”《吴都赋》曰:“袀,皂服。”‘皂袀’,即‘袀玄’也。”今人李详《文心雕龙黄注补正》、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等均采纳其说。叶长青在引述其说后则有按语称:“孙说非是。袀为戎服,何与奏启?”所云“袀为戎服”,系据顾野王《玉篇》所释。而作为孙诒让重要佐证的左思《吴都赋》注,其正文原作“六军袀服”,据李善注:“《左氏传》曰:‘袀服振振。’”所引《左传》见僖公五年。而今本作“袀服振振”,杜预注:“戎事,上下同服。”陆德明《释文》:“均,如字,同也。字书作袀,音同。”可见叶氏提出的疑问确然有据,而孙氏所作校改颇为牵强,不能轻易采信。

除了纪昀、孙诒让等前代学者,叶长青对同时代学者的意见也时予商讨。如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的《夸饰》篇中全文引录章太炎所撰《征信论》,认为“其于考案前文,求其谛实,言甚卓绝,远过王仲任《艺增》诸篇,兹录于左,以供参镜”。叶氏对此颇不以为然,强调说:“夸饰乃文章应有之事。黄侃引其师章君《征信论》以释兹篇,殊为未当。征信辨事实之情伪,何与夸饰?所谓‘酌诗书之旷旨,剪杨马之甚泰’者,酌剪而已,夸饰又安可废哉?篇中历举汉赋,意在惩侈,亦其旨也。”认为章氏论旨与刘勰并不相同,不能任意附会。另如《文心雕龙·乐府》曾提及汉武帝时“朱马以骚体制歌”,前人对此并无诠说。范文澜在《文心雕龙讲疏》(天津新懋印书局1925年版)中依据《汉书·佞幸传》所载“是时上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认为此处“‘朱马’当是‘司马’之误”。叶氏则辩驳道:“近人范文澜谓‘朱马’当为‘司马’之误,非也。唐写本正作‘朱马’,下文‘缪朱所致’一语,亦可证。”根据唐写本指出范氏之说不可信从,且从书中寻找内证来证成己说(按:叶氏所言“缪朱所致”亦据唐写本,今本《文心雕龙》作“缪袭所致”)。范氏后来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也参酌陈汉章的意见,修正了自己原先的看法,认为“朱或是朱买臣”,“买臣善言《楚辞》,彦和谓以骚体制歌,必有所见而云然。唐写本亦作‘朱马’,明‘朱’非误字也”。叶氏的研讨虽不及其细致深入,所作判断则准确无误。

除了援据诸家议论,间或加以商榷驳正之外,叶长青对前人忽略的地方也时有措意,或诠释全篇要旨,或分析文句含义,或校订文字讹误,都有一些较为独到的心得,值得参考借鉴。兹各举一例,略作阐述。

刘勰在《序志》篇中交待《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的结构特点,“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可知除《序志》篇相当于自序而可暂置勿论外,第四十九篇《程器》实际上处于全书殿后压阵的位置,其作用无疑不容小觑。但前人往往未能尽窥其深意,纪昀就浮泛地以为“此亦有激之谈,不为典要”,“观此一篇,彦和亦发愤而著书者”。叶长青对此篇的性质和作用做了更为周详缜密的分析:“兹篇为本书之终篇。四十八篇以上,文之体用具矣。殿以《程器》者,体用,华也;程器,实也。无器何有于用?孔门四科,首德行而末文学,故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又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盖德行为文之本,有德有文,相得益彰;无德无文,徒为文过济恶之资。宇宙间何贵有此文哉!然则以上四十八篇,与兹篇等量齐读可也。即先读兹篇,而后读四十八篇亦可也。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所以求道。彦和首《原道》而终《程器》,示我周行矣。”首先从华实相辅的角度,认为此前的四十八篇具体阐明作文的宗旨和技巧,而《程器》则论述文人的品德和识见,应该等量齐观,相互参酌,方能相得益彰。其次又从道器贯通的角度,认为《程器》篇与首篇《原道》遥相呼应,体现出刘勰对文学创作的终极要求,以及在结构安排上的良苦用心。这样的研讨言之有据,鞭辟入里,颇能启人深思。在此之后,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等都表达过类似的见解,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更是整段迻录这番议论,足以说明叶氏在此颇有见地。

刘勰在讨论各体文章的写作之道时,会逐一追溯其源流嬗变。由于涉及的文章体裁种类繁多,又都需要归结至“文能宗经”的主旨,有时不免令人颇感费解。如《论说》篇提到“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并举毛苌、孔安国、郑玄、王弼等各家经注为例,认为这些著作“要约明畅,可为式矣”。然而注释典籍毕竟和撰作文章的情况不同,刘勰所言似乎颇为牵强,纪昀就认为“训诂依文敷义,究与论不同科。此段可删”。叶长青则细予考辨:“注释者依文敷义,分别训诂,文虽散杂,然总会全注则论矣。《世说新语·文学》篇:‘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可证。又《朱子语类》:‘汉儒解经,依经演说。晋人则不然,依经而作文。’亦可证。”不但从体式上推究刘勰立论的依据所在,指出将典籍中分散的注释整合连缀,仍然具有“论”体的特点,还援引《世说新语》中的事例和《朱子语类》中的议论作为佐证,对于准确理解刘勰的原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便迻录了这段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文心雕龙》版本繁多,讹脱误衍的情况较为严重。叶长青虽然利用唐写本做过了一些文字校订,但受客观条件所限,或许也与课程性质有关,并未广搜各本,详勘异同。不过他对文字学、训诂学一直都持有浓厚的兴趣,此前就撰有《闽方言考》《文字学名词诠释》等。在《文心雕龙杂记》中,也偶尔可见他针对文字校订所做的探讨。如《序志》篇中有云“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叶氏有按语云:“‘采’疑作‘釆’。‘釆’,辨也。‘釆’‘采’形近而误。此即‘毛举其目’之意。”虽然并没有版本上的直接依据,但形近致误的情况在《文心雕龙》中并非鲜见。叶氏在此适当运用理校,所述似也不无可取之处。

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期间,叶长青先后开设过不少专书研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