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地方志有哪几部
著名的地方志书籍也就《中国地方志集成》和《中国方志丛书合集》,这两部集成了全国各地且志县而,内容广大也非常的丰富,不过其它的地方志古籍也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要研究这些地方志古籍,图中红色的标记有下面这些所有地方志古籍的全套电子版,
比较有名的非常不错的地方志全集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明代孤本方志选 (全12册、共收录古籍方志23种,pdf格式235G》
《清代孤本方志选 (第1辑30册76种,第2辑10册后20册暂缺)pdf格式72G》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26种 书目文献出版社》
《日本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书-地方志部分16种:》
《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十六册,55种)pdf格式198G》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8册40余种》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书-地理历史部分》
《浙江图书馆丛书-地理考证类34种》
《中国地方志集成(不全)》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国方志丛书合集》
《中国风物志丛书》
《中国历代书院志》
《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水志) 山志(1-20册)缺21-38册,河川湖泽志(37册全) 》
38-1、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3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38-2、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省府县志辑(68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38-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95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4,pdf格式
38-4、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编(57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7,pdf格式
38-5、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50册全),巴蜀书社, 2006,pdf格式
38-6、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辑(5册全),上海书店,1999,pdf格式426M
38-7、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86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pdf格式14G
38-8、中国地方志集成 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 民国以前湖北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pdf格式,115G
38-9、中国地方志集成 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pdf格式,14G
38-10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史念海、谭其骧等编,中国书店1992年,pdf格式
在祖国五色缤纷的资源昆虫的百花园里,白蜡虫象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丽质的虫白蜡散发出阵阵幽香,它那独具一格的高雅风采在国内外的蜡坛上享有盛名。
白蜡虫是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蚧总科、蜡蚧科的一种微小昆虫。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除中国外,日本、朝鲜、印度和苏联也有记载。而我国是最早利用白蜡虫和虫白蜡的国家;历史上可查到的较早的文字记述的古籍计有:
1.南宋庆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辅著《溪蛮丛笑》,书上提到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用于铜鼓纹的模印上。这里所说的蜡就是虫白蜡。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之间,周密著《癸辛杂识》一书,在续集下的章节内,详细地描述了江苏、浙江一带劳动人民放养白蜡虫、摘收白蜡的具体方法,并首次科学地记录了雌、雄性白蜡虫互不相同的习性、生活史等特点。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全国各地每年贡赋中,向朝廷进贡白蜡的四个州为分州、郡州、谅州和唐林州;进贡黄蜡的三个州为邵州、黔州和溪州;只说贡蜡的有十四个州;贡蜡烛的有五个州。这里所说的白蜡显然也就是虫白蜡。
至于利用虫白蜡充当药品最早的文字记载,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医别录》,这部医书乃是陶弘景根据华陀的两位弟子——吴普、李当之记录自汉、魏以来各家名医所用药品汇集而成。《名医别录》一书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虫药物项目即有《白蜡》一条专列在内。虽则陶弘景本人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当时不慎谬误失认,错误地判断虫白蜡“此蜜蜡尔”;经学者反复仔细考证,证实《名医别录》上所说的白蜡就是虫白蜡,殆无疑义,毋庸争论的了。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培养和利用白蜡虫,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还可深入一步推理,认为远至唐代以前的东汉、魏晋之间。如果这样推算起来,白蜡虫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国许多地方志上也能找到有关白蜡虫的资料;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书店收藏的明代方志选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县县志,地舆卷之一,第卅二页上面就有相当清楚的文字说明:“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虫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所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食树津液,因而放蜡,漫注于枝柯及成,剥取而烹炼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蜡,其树即今冬青树也。树嫩放蜡尤宜,本草谓黄蜡炼成白蜡,或医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树生为多。”通观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黄蜡炼成白蜡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种情况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古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早已掌握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放养白蜡虫的技术和方法;并且精细地观察到白蜡虫不同虫态的生长和繁殖的变化与结果。这些丰富的劳动实践和思维分析,无疑地逐步成为我国山区农村发展白蜡副业生产传统的科学基础。
本县先后设立大龙田(今龙田)、坭陂、长兴(今罗浮)、罗岗、龙归洞(今黄陂)、石马、大坪、莲塘(今永和)、径心、新陂、叶塘、水口等12个圩场。同期,设军屯5处:大龙田屯(今龙田圩西北)、甘塘屯(今叶塘区东部)、鱼梁屯(县南15公里处)、吉昌屯(今坭陂笃陂乡)、龙婆屯(县西)。各屯田5000亩左右。
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同年,县丞刘渊置兴宁驿,全县设县前、茅塘、小洋、莲塘、南木、留田、径心等7铺。同年,裁撤循州,兴宁改隶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周仕贵和县丞刘渊秉承朝廷神道设教意旨,建立社稷坛(在西河桥西半里处)、山川坛(在城南半里处)、邑厉坛(在城北约1里处)。
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奉朝廷设科取士诏令,始创庙学,重建学宫于县治之东南。同年改阴阳学(元、明时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为医学(培养医药人才的学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同年,设十三都巡检司于县北100里处(现罗浮镇),委巡检1名,设弓兵20名,常年驻守。同年,于县南水口建河泊所,管理渔民,时有船只400余艘。同年,于城内东、北街口建城隍庙。同年,于县公署右侧建岭东道行台,接待来往官员。
洪武八年(1375年),设巡检司于水口,委巡检1名,设弓兵20名,常年驻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县张助于城南始建养济院,收容穷苦无依的老弱病残百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儒学教渝、训导奉颁“科举条式”,令士子攻读四书、五经,以应科举考试。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安远人周三率兵进兴宁,与官军交战,持续3年。本县人民或死于战乱,或避难流亡,仅存20余户,编为2图附于长乐,由长乐知县习韶兼管。同年,兴宁驿迁于长乐南门河边,改名长乐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县夏则中招携流亡,佃耕官田,并上疏朝廷,请准减轻官田租税,使农民得以安业,短时期内户口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遵朝廷令编制册籍。全县设7里、70甲、160保,有722户、2626口(适龄赋役对象)。全县有田地山塘48655亩,应纳税粮:秋粮米1280石,夏税米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大龙田、鱼梁、龙婆三屯军多逃亡,遂并入甘塘和吉昌两屯,1392年分别由长乐守御黄陵领军112名、蒋守忠领军110名屯种,每名每年须纳米12石。 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有1033户、418l口,田地山塘1170344亩。
正统五年(1440年),知县朱孟德于县前大街始建布政司行署。
正统六年(1111年),撤销水口河泊所,民归并下六都编户。知县朱孟德奏准授张伯龄为水口巡检,专事抚瑶,并准世袭。
正统十年(1445年),知县蔡德义等于文庙内始建尊经阁。
正统十三年(1448年),在县城南3里处建南岳宫。
景泰五年(1454年),舒韶任知县,在任9年。分别在和山、茅塘、梓皋、陈坑建预备仓4所,储粮备荒。
天顺五年(1461年)九月,邑人罗刘宁聚众千余,先破兴城,官署民居全遭焚毁;又续攻长乐、程乡(今梅县)。后受接察司副使陈廉招抚。
天顺八年(1464年),杨辉、曾玉聚众于县北宝龙、梅西石坑等地起事,为按察司佥事毛吉率兵剿灭。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跨濠架桥,辟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公署、谷仓、学宫、城隍庙等的重建工程,费时较长,陆续完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县侯爵主修县志(已佚),邑举人王琏作序,是为《兴宁县志》有刊本之始。
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兴宁至程乡驿道。因东路山深林密,改由南路设铺,随地易名。共筑刁坊、官陂、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铺。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儒学教谕奉旨,敦促应考士子除攻读四书、五经外,必须揣摩八股制艺之文(其时科举考试,开始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年),流瑶首领彭锦、刘文玉、练成才聚众,各据大望山、大信、上下畲、宝龙等地,朝廷统调大兵进剿。
正德七年(1512年)秋,张番坛于县北大望山聚众数千人,先后攻陷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地。朝廷命御史周南、参政方良率军围剿。
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王天与登进士。明代本县有进士3人,另二人为林廷庸(1466年)、林骥(1469年)。
正德十年(1515年)冬,林满山在大望山率众造反,知县祝允明(号枝山)命军剿捕。同年,重建城内老街关帝庙。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祝允明主修县志4卷,题为《正德兴宁县志》,为本县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建和山岩寺。同年,叶塘乌池村绅吴法谦率众兴修水利,在乌池与大坪朱坑村交界处,筑石陂1座,并开挖经龙跃、龙塘至坪埂村的灌溉渠1条,全长10多公里,可灌溉农田1500多亩。至今仍发挥效益。嘉靖元年(1522年),全县有田地、山塘2216万亩,比永乐十年(1412年)增加1045万亩。
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应鹏倡建西门浮桥,用铁缆4根连结木船24艘,上铺木板。十七年,知县方述筹白银5000两,改浮桥为石挢。二十九年,桥被洪水冲毁,知县黄国奎募资复造浮桥。
嘉靖四年(1525年),修葺城墙,加建4个城门楼,并更名东门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拱辰门。
嘉靖八年(1529年),于城北2里处建东岳宫。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施干于西门濠塘左边建维城社学。
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王天叙重建神光寺。是年,知县黄国奎主修县志4卷,今存。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大雨,数百间民房被冲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修建城墙,加建重门,东西两门更名为朝阳门和观澜门。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三十日晨,饶平陈村、郑吕养等流寇窜犯本县打禾坪、蛇塘等地,捉人勒赎。同日晚于黄岭背扎营,次日离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贼寇叶舟楼等劫掠各乡,占据民田,焚毁庐舍。滥杀村民,群情惶恐,寇去则趁隙耕作,寇来则闭垒而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瘟疫流行。
隆庆三年(1569年),邑人李松峰等遣反,总兵俞大猷设计招抚。嗣后,苏继杞、杨子亮、黄恒等又聚众造反,破各厢围寨。后内部互相攻伐,黄恒杀败杨子亮,收编其部属,据守黄坑。次年黄经官府诱迫而受招抚。
万历二年(1574年),于城南1里处赤岗墩建隆兴塔。次年于县西2里建隆兴寺,寺后建七层宝塔。
万历四年(1576年),于水口建周塘驿,由水口巡检司兼摄,接待来往官员。
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孙梦龙奉令在全县清丈土地,清出大量瞒地,使税田从赢靖元年(1522年)的222万亩增至3781万亩。
万历九年(1581年),水灾。县北大信地有巨石大10围,高5尺,遭水冲徙移一里。
万历十三年(1585年),邑人刘青山等聚众数百人在罗岗造反,后被官军捕杀。
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石承芳设罗岗营,募乡兵300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在营,余日归农。
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王栋建富谷社学于城北。
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史懋文明令禁服大茶叶等毒草,如有违者,咎其父兄子弟。是年,史懋文重建尊经阁,广置经籍藏于阁内。三十三年史偕博士王学渊、连瓒等人,专程到江西临川谒见明文学家汤显祖。汤应史的请求,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全文长达1250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陈应荐修南济桥(浮桥)。该桥至20世纪80年代初方毁。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何南风中举。明代本县先后中举者有30人(其中武举5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二、三月,谷贵,附城贫民白昼破仓夺粮。知县黄若云派兵围捕,击毙数人。夏四月,陡发洪水,龙归洞圩被冲,溺死127人,铺屋庐舍,一荡而尽。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设水口渡。是年十月,彗星见于东南,垦长数丈,有如关刀,乡人呼为“关刀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县奉文增派辽饷(军费),每亩以2厘7毫3丝6忽计,共派银10355两。同年又加征田赋,共银16274两。天启六年(1626年),每亩增至7厘3丝6忽,共银27602两。
崇祯四年(1631年)又增派辽饷,每亩9厘4毫3丝2忽,共银35698两。次年加派粤饷,每亩1厘3毫,共银49203两。
崇祯二至五年(1629至1632年),灾荒严重,官府加租逼税,激起多次民变。起义首领陈文、王观松、陈万、钟凌秀、赖大总等,均在与官兵交战中牺牲。
崇祯八年(1635年),通查全县烟户,计有163万余户(按每户45口计,则明末全县约有73350人)。是年,知县刘熙祚以本县人文日盛,申请经批准升兴宁为中县,县学定额岁、科二试各入学30名(取得入学资格者通称秀才)。
崇祯十年(1637年),全县春大旱,夏大水。是年,知县刘熙祚主修县志6卷,今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熙祚在县东西南北边界加强关隘防守,加固城墙,加深城壕,并于四城门外筑护城营房,养兵140名,按保、丁摊饷,以为给养,整顿保甲制度,严格编定户籍,每10户编为1甲。
从1991年起,《中国地方志集成》就以省为单位分辑,择优选择资料性强、内容最丰富的志书逐年推出,至今已经连续不间断地出版了25个省的《府县志辑》和一个《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出版的《北京府县志辑》7册17种,《天津府县志辑》6册8种,
《河北府县志辑》73册162种。其中包括江苏古籍出版社(后改名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府具志辑》87册99种,
图中右下角中有全部的这批地方志电子书,还有很多世界各图书馆藏的珍版古籍地方志
《乡镇志专辑》32册254种,《上海府县志辑》10册22种,
《山西府县志辑》70册173种,《黑龙江府县志辑》10册32种,
《吉林府县志辑》10册49种,《西藏府县志辑》1册19种,
《江苏府县志辑》68册109种,《浙江府县志辑》68册123种,
《安徽府县志辑》63册88种,《福建府县志辑》40册79种,
《湖南府县志辑》86册110种,《湖北府县志辑》67册113种,
《广东府县志辑》51册109种,《山东府县志辑》95册180种,
《辽宁府县志辑》23册55种,《陕西府县志辑》57册173种,
《甘肃府县志辑》49册104种,《宁夏府县志辑》9册13种,
《青海府县志辑》5册16种;《海南府县志辑》7册18种;
巴蜀书社出版的《贵州府县志辑》50册126种。
全国地方志各省份地方志目录:
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
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
安徽府县志辑(63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山东府县志辑(95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4,pdf格式
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
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
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
乡镇志专辑(全32册)
乡镇志辑, 史念海、谭其骧等编,中国书店1992年,pdf格式
云南府县志辑(全83册)
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
湖南府县志辑(86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pdf格式14G
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
目录树bat
福建府县志辑(全40册)
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
辽宁府县志辑(全23)
台湾府县志辑(5册全),上海书店,1999,pdf格式426M
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pdf格式,14G
江苏省府县志辑(68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
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
海南府县志辑
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 民国以前湖北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pdf格式,115G
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
陕西编(57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7,pdf格式
黑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可以进去该市、县政府的官方网站查看,不过一般只能看到近代的,年代久远一些的可能无法查看。也可以去当地图书馆看看能不能找到地方志古籍,古籍一般内容比较丰富、完整。
县志在哪里可以看到一般地区都会有县志办,也可以去县志办查看。
也可以去中国国家图书馆看看,在“数字方志”模块,里面含有清代以前的方志资源6000多种。
县志是指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元和郡县图志》。
本文2023-08-06 18:12: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