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药学著名医药学家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宋代药学著名医药学家有哪些,第1张

唐慎微(约1056—1093年),字审元,成都华阳人,北宋蜀中著名医家、药物学家。唐出身于医学世家,对经方颇有研究,宋哲宗元裙年间,他应蜀帅李端伯的召请,到成都行医。唐氏诊病时,每每述说症候不过数言,而用药则精准效验,当时就是一位极受人爱戴的名医。唐氏对医药的最大贡献是:他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药学专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是一本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全书31卷60余万言。

吴中历代医家,既有高超的临床技术,又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善于著书立说,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据资料统计,历代吴医古籍530余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女科万金方》,元代的《泰定养生主论》、《十药神书》,明代的《医经溯洄集》、《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神农本草经疏》,清代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临证指南医案》、《医经原旨》、《温热论》、《湿热论》、《徐氏医书六种》、《张氏医通》、《伤寒贯珠集》、《外科证治全生集》、《世补斋医书》等。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稿本、抄本、孤本及罕见的木刻本,如《暴证知要》、《医便初集》、《医林正印》、《温热朗照》、《痧疹一得》、《医学蒙引》、《临证度针》、《古今方案汇编》、《内经病机纂要》等。1986年以来,有关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吴医古籍丛书一《吴中医集》,收载了40多部医古籍,五百多万字数,并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以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吴中秘方录》等的相继出版,使吴中医学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医案古籍是历代中医病历资料之汇编,据知存世的医案著作有百余家,目前面临着蛀、蚀、失、缺、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有鉴于此,我们从中精选了吴门清代五十位著名医家的医案展示于后,以引起相关领导、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支持,在抓紧古医籍保护工作的同时,做好医案医话的整理出版工作。

宋朝之前,因为书籍印刷技术的限制及多次的战乱,保留至今的医书典籍并不多,且多经过后人的整理。然而,就在这些精辟独到的医籍文字间,无不透现出汉唐中医精辟的医道观。汉唐中医是以天、地、人三才为研究背景,充分研究和剖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并教导人们少生病、不生病的各种方法。在这段时期以医成名的人物大多有着道家背景,如汉时张仲景,东晋时的葛洪,南朝陶弘景,三国时的华佗,以及孙思邈、王冰等。这充分显示了医道一体,医源于道的发展脉络。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中医称之为道医。

从宋朝开始,中央政府把始于南朝时期的医学教育普及化,不再只是为皇室培养医疗人才。政府为了统一医生的技术,对从医人员做了一些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是医生职业的最低的从业要求。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医道传承不畅,使得这些最低从业要求成了最常见的存在。宋至清这段时期的中医,是以人体上、中、下三才为研究背景,基本剖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本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观念,这一时期的医生,大多有着儒家的背景。如《儒门事亲》的作者张从正、《格致余论》的作者朱丹溪等。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中医称之为儒医。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宋代宋慈写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

南宋宋慈,著名法医学家,他一生从事司法刑狱。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官居经略安抚使,据历史记载是三品以上官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洗冤录》内容丰富,见解精湛,虽间有论析欠当之处,但绝大部分内容源于实践经验,是中国较早、较完整的法医学专书。后世诸法医著作多以本书为蓝本,或加注释,或予以增补,并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曾先后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国文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