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现在所有的古书都被清朝皇帝篡改过 像什么道德经之类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所有的书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是不是现在所有的古书都被清朝皇帝篡改过 像什么道德经之类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所有的书吗?,第1张

  不是的。

  满清以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收录“天下之书”,暗中销毁一部分“三观不正”的作品。但,名头太大的古籍,他们也不好意思“粗暴处理”。

  更关键的是,人手有限、时间有限,他们不可能改编“所有的古书”。也没有那个必要啊。所以,他们主要针对“明朝”。

  ——正如现在,严格限制“网文”,却对传统的“严肃文学”网开一面,所以,《三体》写了“文” “革”,也没有被禁。

古今图书集成在编纂时对收入的古文的内容有改动吗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为清代陈梦雷所编,后经蒋廷锡校订,是⼀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为查找古⽂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共有五⼗万页⼂⼀亿四千四百万字,内容浩瀚⽆⽐。这部⼯具书全书现已数字化,以提供更便利多元的检索途径,让今⼈悠游于浩瀚⽆⽐的古⽂献海洋,探索先⼈的知识结晶。《古今图书集成》全⽂电⼦版内含全⽂检索系统以及部分对应的故宫底本图⽚,接⼝友善,检索迅速。解决了⼀般个⼈因价格及空间原因导致的收藏困难问题。也通过电⼦检索的⽅式给这套我国现存最⼤的类书赋予了新的活⼒。另外,这套电⼦版《古今图书集成》还提供了在线检索版。

点击进⼊《古今图书集成》全⽂电⼦版在线检

第 1 页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最近4分钟前有人下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康熙至雍正时期铜活字本,全书分6汇编,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 广告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分为六编三⼗⼆典。计历象编有⼲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舆编有坤舆⼂职⽅⼂⼭川⼂边裔四典;明伦编有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族⼂⼈事⼂闺媛⼋典;博物编有艺术⼂神异⼂禽⾍⼂草⽊四典;理学编有经籍⼂学⾏⼂⽂学⼂字学四典;经济编有选举⼂铨衡⼂⾷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典。典下列部,每部多⾄数百数⼗卷,也有⼀卷⽽⼗余部。每部根据内容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篇。

安装

⼀⼂执⾏下载的⽂件,会⾃动安装到C:\gjts下。

第 2 页

⼆⼂安装完后桌⾯会有⼀个图标,双击即可执⾏,也可执⾏C:\GJTS\GJTSEXE

三⼂由于是台湾出的,界⾯是BIG5码,简体中⽂下会显⽰乱码,在winXP及Win2003可通过区域设置解决,但最简单的⽅法是利⽤Microsoft AppLocale,这个⾃⼰到⽹上找,遍地都是。win2K没办法,但正⽂不采取任何措施都能正确显⽰,是繁体的。

使⽤

⼀⼂照⼀般WINDOWS软件习惯。

⼆⼂善⽤⿏标右键,“编辑⼂打印”等功能在此。

三⼂“简易搜寻”可找“单字”,“进阶搜寻”除“且”逻辑选项外,禁⽤单字。

第 3 页

各版本的介绍

《集成》第⼀次印本称“武黄殿印本”,系清康熙帝敕令编纂。最初由陈梦雷纂集,于康熙四⼗年(1701年)⼗⽉⾄康熙四⼗五年(1706年)四⽉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延锡等重新编校,于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汇编”为“集成”,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这是《集成》的初版。武黄殿印本共印成64部⼂576函⼂分装5000册⼂⼜⽬录20册。印刷时字采⽤聚珍铜字排版印刷,图以铜镂版印制,采⽤的纸张有两种,⼀种为开化纸印本,⼀种为太史连纸印本。两种纸质量上乘,印刷精

细,装帧富丽,美观⼤⽅。

《集成》第⼆次印本,称“铅字本”或“扁字本”。

第 4 页

光绪⼗年(1884年)设⽴图书集成印书馆,⽤三号扁体铅字排印,费时四年,于光绪⼗四年(1888年)印成,绘图部分为⽯印,⽤的是连史纸。每半页⼗⼆⾏,⾏三⼗⼋字,细⿊⼝,单栏,鱼尾下⼩字印明汇编⼂典⼂卷⼂部⼂项⽬⼂页数。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册,另有8册⽬录。该版由于校勘不精,讹脱颇多,不称善本,但从此《集成》⼴泛流传。

《集成》第三次印本称“同⽂版”⼂“光绪版”。光绪⼗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下令⽯印《集成》,由上海同⽂书局承办,于光绪⼆⼗年(1894年)完成,照殿本原式印出100部。此版增刊了《考证》⼆⼗四卷,这是“铜活字版”和“扁字体版”所不具有的。《考证》订正了引⽂的错误及脱缺,皆核对原书,每书正⽂仍是5020册,合《考证》24册,共5044册。此

第 5 页

次印刷校证详细,精细加⼯,所以印出的本⼦墨⾊鲜明,胜过殿本。这个印本,⼀部分运到外地,留存上海栈房的后被⽕烧毁,所以这个本⼦流传稀少。

《集成》第四个印本,称“中华书局版”⼂“中华版”。1934年《集成》由上海中华书局缩⼩影印,它是依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原印本缩⼩印刷。将原书九页缩为⼀页,仍旧⽩⼝,四周双边。每半页⼆⼗七⾏,⾏⼆⼗字,版⼝中缝上端⼤字印《集成》,双线,单鱼尾,鱼尾下⼩字印明汇编⼂典⼂卷⼂部,中缝下端双⾏分印册次⼂页码和“中华书局印”字样。缩印后的字⼤⼩如新四号铅字,边框及字迹⼗分清晰,⽤江南造纸⼚的加重连史纸,线装装订808册,1—6册为⽬录,7—800册为正⽂,801—808为《考证》。此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墨⾊均

第 6 页

匀,查阅⽅便,切合实⽤,是迄今最通⾏⼂最精善的本⼦。

古类书巅峰之作

《集成》与<;四库全书>堪称我国国学整理的双璧,⼀为类书,⼀为丛书,各放异彩。论规模之宏⼤,<;集成>虽不及<;四库>,但论结构之严谨度⼂分类之细密度,以及注释之分明度,《集成》之价值都远在<;四库>之上,<;集成>的分类与编排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索引性强,使⽤起来极⽅便,⼀向被誉为我古代类书的巅峰之作。它全⾯收录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献,举凡天⽂地理⼂⼈伦规范⼂⽂史哲学⼂⾃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偏⽅……,⽆所不包,图⽂并茂,被中外誉为《⼤清百科全书》,篇幅为《⼤英百科全书》的四倍,既是我国现存最

第 7 页

⼤型⼂最重要的类书,也是全世界最⼤的百科全书。

关于类书的⼀点知识

⼀⼂源流与特性

我国的

“类书”相当于今⽇的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是颇具特⾊的⼀种⼯具书。宋王应麟《⽟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可知,类书起源于魏⽂帝时代编纂的《皇览》,其后历代递相沿袭,⾄明成祖时敕纂《永乐⼤典》,卷册最具规模,可惜今所存世者,缺佚甚多,约仅及原书三⼗分之⼀。所幸,清代康熙雍正朝⼜纂辑了⼀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且完整的保存迄今,成为查找古⽂献最重要的⼯具

第 8 页

书。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四库全书总⽬》⼦部类书类⼩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经⾮史⾮⼦⾮集,四部之内,乃⽆类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隋书经籍志》的旧惯,将类书归⼊⼦部。也就是,“类书”不是经书也⾮史书,不是⼦书也⾮集书。事实上,像《古今图书集成》这样⼀部⼤型类书,它是既经也史,是⼦也是集,因为它包括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融合为⼀。它的着者陈梦雷在《松鹤⼭房集》卷⼆“进汇编启”云:“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三经,⼆⼗⼀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这部⼤书在字数上有⼀亿四千四百万字,五⼗万页,内容确实浩瀚⽆⽐。

清代乾隆朝编有另⼀部巨着《四库全书》,同

第 9 页

样也是集四部之⼤成。《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虽可匹配,但性质却不同。因为《四库全书》是丛书⽽⾮类书。《四库全书》收⼊的古籍约有三千四百余种,每种书都保留原书的⾯貌,并未将各书之内容裁剪类聚成篇。《古今图书集成》则将我国⼀万五千多卷经史⼦集的典籍“缕析条分”⼂“随类相从”,融合为⼀。是则类书是⽂献的汇编,具有由分类及主题检索的索引功能。类书是以“⽂献信息”为单位,丛书则是以“图书”为单位。以今⽇的眼光,类书实是⼀部古⽂献的数据库。

⼆⼂体制与内容

类书既是⼀部合千百种书为⼀书的巨着,如何充分有效的提供今⼈使⽤,确是⼀项课题。类书的本⾝其实也具有检索的功能,举要⽽⾔:

第 10 页

(⼀)缕析条分,汇集群⾔:类书离析每⼀部书的内容,再依据主题类聚。从以“图书”为单元,变为以“⽂献信息”为单元。(⼆)分类编排⼂随类相从:将每⼀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之后,依主题类聚成篇。计分:六⼤“汇编”⼂三⼗⼆“典”⼂六⼀⼀

七“部”。亦即分六⼤类,每⼀“汇编”其下再分三⼗⼆个“典”。“典”之下⼜分“部”,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

(三)区分款⽬⼂标题⾪事:⼯具书特⾊是“分条列款”且“款款并列”。《古今图书集成》亦如是。每“部”之

下,分为:

(1)汇考:各主题之下以年代汇集⽂献。

第 11 页

(2)总论:⼀般性的论⽂或针对某⼀问题的概述。

(3)列传:与主题有关的传记数据。

(4)艺⽂: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学作品。短的全引,长的摘录。

(5)选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选取佳句,可供采择之⽤。

(6)纪事: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说中的故事⼤量囊括。

(7)杂录: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真,难⼊“汇考”的;或议论偏驳,难⼊“总论”的;或⽂藻未⼯,难⼊“艺⽂”的,统收于此。

(8)外编: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此。

第 12 页

(9)图表:⽤来平⾏列举,⼀⽬了然。如:星躔⼂官度⼂纪元等。

(10)图像:⽤来显⽰⽂字所难表达的⼀切。如禽⾍⼂草⽊⼂器物⼂服饰等。

(11)地图:专⽤于地理部分。

(12)考证:订正原书的错误。

在《古今图书集成》⽬录与索引⽅⾯的⼀些⼯作

为了便利检索利⽤这部⼤书,历来也有⼀些有⼼⼈⼠编纂⽬录索引。举要如下:

(⼀)总⽬四⼗卷:冠于书⾸。

(⼆)俞昭编图书集成编⽬。

第 13 页

(三)⽇本⽂部省,古今图书集成⽬录。明治45年刊⾏。

(四) Lionel Giles,An Alphabetical Index to the Chinese Encyclopeadia Chi’n Ting Ku Chin Tu Shu Chi Cheng 1911年⼤英博物院出版。

(五)(⽇)泷泽俊亮编,图书集成分类索引。⼤连市:右⽂阁,民国22年。

(六)⾹港牟润孙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传记索引。⾹港:明代传记编纂委员会,民国52年。

(七)台北⽂星书店编,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台北市:⽂星书店,民国53年。

(⼋)(⽇)枑尾武编集,古今图书集成引⽤

第 14 页

书⽬稿(历象汇编⼲象典)。京:樱美林⼤学⽂学部中国⽂学研究室,民国61年⾄66年,3册。

(九)杨家骆主编⼂孙先助总整理,古今图书集成各部列传综合索引。台北市:⿍⽂,民77年。

以上的⽬录与索引是查找这⼀部⼤书的主要⼯具。其中,⽂星版的索引⽐较详细。内容包括:(1)册号总表,(2)汇编⼂典⼂部,卷中英对照表,(3)典⼂部总表,(4)中⽂分类索引部⾸检⽬表,(5)中⽂分类索引⼂(6)地⽅⾏政区划统计表(职⽅典),(7)古今地名对照索引,(8)今古地名对照索引,(9)考证索引,(10)考证勘误表,(11)英⽂索引。

第 15 页

由于是台湾出的,界⾯是BIG5码,简体中⽂下会显⽰乱码,在winXP及Win2003可通过区域设置解决,但最简单的⽅法是利⽤Microsoft AppLocale,这个⾃⼰到⽹上找,遍地都是。win2K没办法,但正⽂不采取任何措施都能正确显⽰,是繁体的。

不同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

第 1 页

选购服装_批发服装_认证企业_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服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服装,上百度爱采购服装专题页。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百度爱采购 广告

《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第 2 页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

第 3 页

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

第 4 页

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

第 5 页

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第 6 页

1、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

第 7 页

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

第 8 页

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第 9 页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

第 10 页

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

第 11 页

《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

第 12 页

《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中华古籍难以数计,对古籍的分类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我认为《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梦雷原本因「附逆」罪流放奉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编纂《图书汇编》一书,前后花了四年半(1701年—1706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共有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册,五十多万页,一亿七千多万字,万馀幅,引用书目达六千多种,分装五百七十六函。是现存最大部的类书(因《永乐大典》大多已毁)。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先誉目录、凡例为一册上呈」,康熙御览后认为尚需修订增益,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分门别类,为中医学类书之冠,於雍正六年完成。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中外学者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字数的5倍左右。

  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

  太平御览 一千卷 宋 李昉等 编纂

  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此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此书版本:(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太平御览》

  1000卷,(宋)李坊等编。有1960年和近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书共分55部,再细分为4558个子目。涉及范围广,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缺点在于类目有重复,讹误多。可结合使用 《太平御览引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一则启事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之语,时人不解,刘叶秋先生根据 《太平御览》897卷,“马”类,找到问题的答案。《艺文类聚》93卷提供的资料是——“观者誉马之驰,骑者因鞭策不止,使马力竭而毙”。

  艺文类聚

  100卷,(唐)欧阳询等编,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 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因称之为:"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故自晚明以来,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迨清嘉、道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其取汲于本书的资料之多,几乎达到了顶点。 当然,此书在类目结构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已经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资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误的地方。的不少错脱衍讹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版,改正了个别明显的断句失误之处,又编制了一个索引(包括人名和书名两部分),极便于读者检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为现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沿革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册《永乐大典》确实是真正的原本,书的纸张也是中国古代上等的皮纸,值得庆幸的是,这册《永乐大典》虽稍有损坏,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这册难得的国宝,最终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那么,《永乐大典》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图书呢?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讲起……

  朱棣是中国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他登基不久,在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诏命大学士解缙等人要编修一部巨著,以传后世。并且他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的编纂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繁”。

  大学士解缙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后,立即着手开始编书的工作,他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后终于完成了。明成祖赐书名为《文献大成》。然而他对此书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过单薄,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罗天下的书籍。

  负责编书的大学士解缙没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确有难处。编书任务来得突然,人手不够,还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况后,决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学高儒约三千人重新编修。为编纂此书,明成祖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为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历时六年,在明朝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书终于编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满意,特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光是目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

  在此之前,中国的大型图书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艺文类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1000卷,而《永乐大典》有两万两千多卷,它的规模之大、无与伦比。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我们节目前面提到的从山东农民家发现的那册《永乐大典》正好排到了“门”字,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最初是为了拉拢人心,巩固政权,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文化巨著。那么,《永乐大典》编好后,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呢?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阅,其他人在没有皇帝的授权前,是无权翻阅的。相传,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看的并不多,但是在明朝,却有另一位皇帝对《永乐大典》情有独钟,视若珍宝,这就是被人称为昏庸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荒诞自大昏庸,然而他却视《永乐大典》为至宝,甚至在他的书几上经常摆放几册《永乐大典》。昏庸的嘉靖皇帝怎么会如此钟爱《永乐大典》呢?

  原来,嘉靖皇帝经常翻看的几册《永乐大典》都与道教有关,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苦读《永乐大典》,企图练就仙丹,长生不老。

  然而,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宫内的一座宫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势猛烈,宫内一片大乱,而嘉靖皇帝惦记的却是《永乐大典》可别给烧了,因为珍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就火场附近。

  这一夜嘉靖皇帝连下了四道圣旨,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最终完好无损地被救出。嘉靖皇帝也长出了一口气,同时他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不测。

  《永乐大典》重新抄录的工作在火灾后不久就着手进行了。历时六年,公元1567(3?)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就这样,《永乐大典》有了一正一副两个版本,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内。明末文渊阁焚于战火,《永乐大典》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谜案,而副本《永乐大典》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磨难,则令人痛惜不已。

  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永乐大典》作参考,而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多册。

  原来,那个时候,翰林学士可以借阅《永乐大典》,回家阅读,许多人借后没有归还;而且,由于当时管理不严,许多太监也纷纷将《永乐大典》偷盗出宫去卖钱。

  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入京,给《永乐大典》带来最大的劫难,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有相当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已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当时,慈禧仓皇西逃,义和团与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斗,位于北京东郊民巷珍藏《永乐大典》的翰林院也成了战场,玉石俱焚,藏书四散。在激烈的巷战中,八国联军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防御工事,在炮火纷飞中,《永乐大典》损毁严重。

  由于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最终占领北京城,他们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作为战利品;由于《永乐大典》质地坚硬,侵略者甚至用它来垫马槽,或作为“上马石”。经过这次掠夺,《永乐大典》在战火中或被焚、或被毁,几乎损失殆尽,余下的多被劫掠他乡,沦落民间,或运往英、美、法、日等国。

  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残局时,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0多册。《永乐大典》遭遇巨大浩劫,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蹂躏,更是对中国文化的野蛮摧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不懈努力,从海外、民间相继收回一些《永乐大典》。据统计,流失到海外的《永乐大典》现在散藏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越南的机构或个人手中,再加上国内收藏的《永乐大典》共约四百余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221册,其中有60册寄存于台湾图书馆。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共计11095册,费时6年才抄写完成。然而,历史的磨难,尤其是外国列强的豪夺与损坏,如今幸存下来的只有几百册了,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近代以来,《永乐大典》和中华民族一样屡受磨难,至今仍然留下许多的未解之谜,比如《永乐大典》的正本到底哪去了?在民间或海外是否还藏有散失的《永乐大典》等等,这些都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无论古代类书的编纂目的和当时的用途如何,这些典籍都起着保存古代典籍文献、保存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作用,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利用现存类书,不仅可以按类求索有关的资料,作为探讨古代历史事实、典制沿革、学术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依据,而且可以利用古代类书的引文,校勘、考证现存古籍的内容。有些大型类书由于整部、整篇地抄录原著,因此还可以从中辑出亡佚古籍的全书或者部分佚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