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古城歙县命名的传奇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千年文化古城歙县命名的传奇由来?,第1张

时光流转,时代更替,当年秦始皇的一个“歙”字竟准确的预言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程朱理学到明清时期流传的徽菜、徽商、徽派建筑等,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到现在依旧被人津津乐道。所以说歙县“中国徽文化之乡”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是千百年文化沉淀的结果。千年文化古城歙县命名的传奇由来,当我们再踏上歙县这片古老的土地,那种历史凝聚的古韵感始终未曾改变,仿佛就是当年的样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过新春或度假,在壮观的牌坊、宅院、府邸前驻足,寻觅着秦始皇曾经来过的足迹,在被古色古香美景陶醉的同时,还会不由的发出一句“千古一县”的感叹。领略“千古一县”的独特风光成为了游客选择到歙县过新春的主因之一。

安徽的风景作文

安徽地区位于华东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区域,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徽的风景作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安徽的风景作文篇1

国庆长假的第二站,我们去了徽州古城的很多地方,有,徽州府衙、徽园、陶行知纪念馆、许国石坊、徽州人家、牌坊群、鲍家花园、屯溪老街等。

徽文化的徽派建筑特点是:白墙黑瓦马头墙。在船游新安江的时候,那一撞撞白房子在山山水水间,犹如一张张山水画。

要说徽文化的历史,那就当属牌坊了。在这里,古代有200处牌坊,保留至今的还有八十处。在古代,牌坊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御制、恩荣、圣旨、赐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许国石坊了,它是恩荣等级。它是全国唯一的八角牌坊,它有东方“凯旋门”之称。在棠樾村的牌坊群里,不管是从头开始数,还是从尾开始数,都是按照忠孝节义的规律。有一座赐荐,一座恩荣,4座圣旨,1座御制。可见古人的智慧非凡。

这次旅行学习到了知识,很开心!

安徽的风景作文篇2

正月初三,我跟着爸爸、妈妈和一些叔叔、阿姨自己开着车到安徽去探访民俗风情。

经过几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安徽歙县,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徽州古城。城门上雕刻有“徽州”两个大字,古老的城墙向左右两边延伸。进了城门,我们发现有一座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坊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坊组成,呈八角结构,石坊雕饰艺术巧夺天工,规模宏大。

接着,我们走到了斗山街,斗三街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它以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街上的建筑独具特色,屋子两边有楼梯形的飞角,气势恢宏,造型古朴。砖、木、石“三雕”雕饰精致,既有明雕又有阴凿,雕凿的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古城真有历史文化底蕴啊!我真高兴能来到这里,看到这独具风格的徽派古建筑!

安徽的风景作文篇3

徽州美,最美是古镇。

郎溪有山,石佛山:山上奇树多多,怪石嶙峋。踏游至此,让人如置身仙境。郎溪有水,郎川河或南漪湖:一个横贯东西蜿蜒连绵,一个千帆点点烟波浩渺。畅游至此,让你宛若走进世外桃源。

龙川古镇,地理位置奇特,依山傍水气象万千。龙须山、凤头山龙凤呈祥;川流不息的登源河,奔腾而上的天马山其与生俱来的神秘与灵性,使得这座徽州古镇声名远扬,引得赞誉声声,四海美名。

泾县古镇,十里桃花九里烟,万家酒店香如故。桃花潭引江水悠悠在此逗留,西岸怪石拔地而起,陡峭峙立,形似龙盘虎踞;峭石之上古藤环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驾一叶扁舟撑一篙新绿,荡起涟漪微微,再现古渡踏歌之声,引诗仙太白写下千古名句。

徽州古镇,美丽而寂静。一杯清茶,两盏淡酒,三四个外地友人,徘徊于青石板马头墙之间:或郎溪、或绩溪、或泾县如此,岂不是“山水诗乡·多彩宣城”

安徽的风景作文篇4

今年寒假,妈妈带我去黄山旅游,这次旅游的目的不是爬山,而是参观古徽州建筑,学习古徽州的文化。

一路上,导游兴致勃勃地介绍:徽商、徽文化,及富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到难读的黟字由来。使我们对神秘的徽州充满期待。我最喜欢的就是古徽州文化的村子——宏村。

宏村本来不是水村而是山村。宏村的整体形状很像一头卧牛,并巧妙地利用山势高低,安排水的流向,建成围绕整个村子的水渠。导游说进入宏村很容易迷路,我们可以靠观察水的流向来找路,逆着水流就是进村,顺着水流就是出村。

宏村建筑中最绝的要数三雕艺术了,无论木屋、石板、还是砖头雕刻得都很精致。最绝的是一块石窗,雕刻的图案是喜鹊停在梅花枝头上,雕刻得栩栩如生,导游说有个老外要花10万元美金买,主人家都舍不得卖呢!

这次旅游我还学会了两个难字,歙(这个字念she)县、黟(这个字念yi)县。

安徽的风景作文篇5

今天的天气真正好,我们一家人驾车去安徽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的浮山去玩。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迎国庆、游浮山、听黄梅”。听爸爸妈妈说黄梅戏可好听啦!我们边走边听广播里放的黄梅戏。来到大门口,检过票以后我们进入景区大门,里面可真大啊!只看见很多很多可爱的稻草人,有灯笼做的、有稻草做的、有塑料袋做的、有衣服做的,各种各样可爱极了。不远处有个很大的山洞,我迫不及待走进一看,洞还真大啊!洞上写着三个大字“非人间”,字写得真好看。可是没有导游解释是什么意思。

洞的旁边有个摇椅,我和爸爸妈妈坐在摇椅上边摇边照相,真开心。摇椅旁边有个“因棋说法”,据说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期间,来到浮山,浮山高僧远禄以下棋作比,阐明佛法哲理,使欧阳修叹服。事载《传灯录》。虽然有人讲解这个,可是我还是有些不明白。远处的声音吸引了我,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棵310年古树名木,大家议论这棵树到底有多粗,我也想看看这棵树到底有多粗,我就拉着爸爸的手,爸爸拉着妈妈的手、妈妈拉着我的手哦,才能把这棵大树抱住,真的好粗、好高也。下面决定去后面的景点接着玩,随后我们又玩了天池、仙人桥、九曲洞、进一步、洗心池、悬崖峭壁。真是惊险刺激,我们玩的好开心哦!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快回家的时间啦!我们驾车准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三头水牛,6有牛爸爸、牛妈妈、牛宝宝,它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我玩的很开心又很累,不知不觉中我进入甜美的梦乡。

写歙县八角牌坊的作文400字左右

在安徽省歙县的中和街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牌坊,叫许国石坊,又叫八角牌楼。它气势恢宏,举世无双,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角牌坊。它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许国于1584年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八角牌楼雄伟壮观,它建造得很特别,不是一般的四柱单面三楼,而是八根柱四面十二楼,每一根柱子要两人合抱才行,真是富丽堂皇。牌坊全部都是用青色茶园石建造的,质地坚硬厚实,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它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显得威武雄壮,八面威风。牌坊四面都刻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在字的上面刻有“上台元老”“先学后臣”“恩荣”等字,这些都足以体现它的规模之宏大。

八角牌楼不但雄伟壮观,而且十分美观。牌坊四面布局了12只石狮,前后4只,左右2只,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小狮子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有的狮子在和妈妈说悄悄话,有的在与妈妈拥抱,好像好久没见面似的,还有的在玩绣球所的狮子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除了这些,在牌坊的东西南北四方的内外侧,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南面“巨龙腾飞”,东面“鱼跃龙门”,西面“威风祥麟”,北面“瑞鹤翔云”,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不知让多少游客驻足而流连忘返啊。

八角牌楼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更是我们歙县人的骄傲和自豪。

关于歙县的导游词400字作文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歙县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和艺术之乡。

现在,我们走在古城的西门,你们看到的是保存完整的瓮城。古城有内外城门和护城墙,两旁原有徽式的小肆,现在我们还能看出它的古色古香。走完瓮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一座古樵楼,俗称二十四根柱。传说古时候,有位知府,为了镇制不吉利的山势,就在徽州府堂正前方建造了这幢皇式楼阁。为了区别于皇城城楼,特地少造了两根柱子,只竖立二十六根。谁知被人告状说是与皇帝分庭抗礼,结果以欺君之罪受酷刑而死。如今,这幢构造独特的古谯楼是歙县博物馆的馆址。

再往前走就是徽州府府堂,你们现在看到的也许是一些废墟。这是歙县为保护徽州文化生态而开发的一个重要工程,就是在原来府衙地址上进行修复,恢复徽州文化古貌。这里将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

你们看!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谯楼,叫阳和门,红石城墙,古朴典雅。走过阳和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气势磅礴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朝,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许国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

许国石坊左边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再现了徽州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鳞次错落,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之精华。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是古民居斗山街。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大院,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

名城歙县不仅风景如画,人文深厚,而且明清建筑,新安医学,徽州雕刻等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今天的歙县古城一日游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继续走进歙县,祝你们旅途快乐!

叶天士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中文名:叶桂

外文名:YeGui

别名: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上津老人、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吴县(今苏州)

出生日期: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

逝世日期: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职业:中医温病学家

毕业院校:私塾

信仰:道家思想

主要成就:为中国温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祖籍:安徽歙县

性格:医病治世,不贪荣华

人物生平

少年

叶桂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桂才十四岁。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行医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桂想去学但没人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桂。叶桂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桂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叶桂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推辞不能治。叶桂仔细观察,发现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儿果然产下。刘医生很惊奇,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叶桂,心中很感动,就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叶桂母亲患病,他总治不好,又遍请城内外名医,也不见效。他便问仆人:本城有无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常夸自己医术比你高明,但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桂吃惊地说:出此大言,当有真才实学,快请来!仆人请章医生时说:太夫人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彷徨,口中反复念着“黄连”。章医生到叶天士家诊视老太太后,细看过去的药方,很久才说:药、症相合,理当奏效。但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叶桂一听便说:我早就想用黄连,因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桂很赞同,结果两剂药病就好了。以后叶桂便对人说:“章医生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

主要成就

叶桂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桂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除精通医术外,叶桂在其它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也说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人物生活

培养人才

除上面提到过的门生和后人外,叶桂还培养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他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是著名医家,只不过被父亲的巨大名声掩盖了。许多反映其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的名言,一直对后学起着启迪和借鉴的作用。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叶桂在世八十年,临终前警戒他的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言行极端负责的仁者之言。同时也显示出他在医学,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因为往上走得越高,就越知道天高远不可及,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足言。最聪明的人,大多是谦虚的人。

奇闻故事

提起江南名医叶桂,可神了!他自号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疮,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桂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桂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

按方服一百剂

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桂诊治。叶桂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桂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奇术治暴盲

据史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而清代京官没有多大实权,极想外任,所以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请名医叶桂疗疾。叶桂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怎能如此请我?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方可前往。”差人回禀,藩大怒,众人相劝,依允名医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罚不迟。于是,令仪仗相迎,但谁也未想到,叶并不去,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请!”藩闻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在这之间,藩大人怒气未消,而目却忽明,众人难解,叶桂已匆匆赶到藩府上请罪了,对藩说:“我并非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转喜,尽释前疑,并重礼相酬。叶天士奇术奇在于不药而愈,于是,叶桂以阳治阴,奇术疗暴盲的佳话传遍苏州城内外。

叶桂运用《内经》理论,心藏神,过度兴奋和喜乐伤神,暴喜将心神荡散,可致暴盲,怒为阳胜,喜为阴胜,阴胜制阳,阳胜制阴,故让藩大人暴怒,以阳制阴,阴阳平衡,暴盲激怒消散。

叶桂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强调心理治疗,名医治奇病,奇术疗顽疾,故事趣闻相传至今,人们无不拍案称奇。

治难产

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桂,叶桂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桂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桂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叶桂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桂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叶桂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治痘

吴县城郊有一个富商,中年得子,十分宠爱。不料第二年春天,孩子出起了痘子(俗称红花疹)。先是浑身发烧,又哭又闹,后来竟昏迷不醒。富商略懂医术,知道这是逆症,病邪内陷引起的痘闭。不但很难医治,而且有生命危险,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叶桂,像溺水人抓住了救命草。对此病除了他再无二人救得,可叶桂是当今名医,能屈尊大驾到乡下来吗?他急中生智,听人说叶桂好斗蟋蟀,便买了几个“饶将”,分别放在精致的盒子里,找上叶桂的门来,要和他的“勇士”斗个输赢。结果是两军对垒,各有胜负。富商不服气,说家里还有一位十分厉害的“黑元帅”,可以说交起战来天下无敌。一句话惹得叶桂兴起,马上同富商到他家。这时,富商才说出实情,并望叶桂能原谅他因救子心切而不得已用的激将法。叶桂毫不怪罪,只说:“救人要紧!救人要紧!”当他看到孩子浑身的斑疹混浊凹陷时,大吃一惊,忙叫富商找了十余张新油漆的桌子,然后把孩子的衣服脱光,放在头一张桌子上用手辗转揉搓。待十余张桌子都用过了,已到了五更天,这会儿,孩子终于“哇”的哭出声来,浑身的痘子也全发了。富商见“宝贝”起死回生,对叶桂感激不尽,又赠金,又赠银,但叶天士推辞不要。终因盛情难却,才拿了一盒蟋蟀连夜赶回城了。

叶桂的外孙刚满一岁,得痘症,痘发不出来,抱回家来请他医治。叶天士觉得很难治。叶桂的女儿气得直撞头,对他说:“父亲平常都说‘痘无死症’,现在就单单外孙儿不能救吗?那就让我和他一起死吧!”拿起剪刀就要自杀。叶桂不得已,低头沉思了好久,最后把婴儿赤身裸体地抱到一间空屋里去,自己出去和一帮人打斗嘻戏。女儿想看婴儿,门又打不开,叫了几批人去催父亲回来,父亲正玩得高兴,不听女儿的话,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到了半夜,才去开门看婴儿,痘出得很好,一粒粒就象珠子一样饱满晶莹。原来那间空屋里蚊子很多,叮咬婴儿的皮肤就使痘发出来了。

叶薛之争

乾隆某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有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名医薛生白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桂到医局来,从他坐的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说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据说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桂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生白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为了侮辱叶桂才那样改的。而叶桂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踏雪斋”。

治贫

一天,叶桂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桂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桂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桂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降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桂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榄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桂。叶桂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桂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桂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著作

叶桂生前伤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温热论》

在清代以前,中医论治热病大都用《伤寒论》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吴有性著《温疫论》,才把伤寒与温疫分别对待。虽然他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却没有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叶桂首次阐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其中“逆传心包”之说,确属对温病传变认识的一大创见,也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比如,热病中神昏谵语一症,过去多从《伤寒论》燥屎下结之说。天士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并创立以清营清宫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避免芒硝、大黄等杀伐之剂。这不仅仅在理论上独具只眼,而且在治法上独辟蹊径,拯救了许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在诊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对一些常见急症热病,如时疫和痘麻斑疹等,叶桂都有独到看法和妥善治法,他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医家。他的许多治法方剂,经吴鞠通的整理而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佼佼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他们也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则系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分门别类集为一书,每一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此书刊于1764年,体现了叶桂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温病治案较多。后人称其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注明每次处方之后,病情的转变和最后的治疗效果。

《未刻本叶氏医案》

《未刻本叶氏医案》为叶桂门人周显侍师诊治时所录,共收入叶氏医案一千一百余则,病种范围不甚广,以时温、暑疟、咳逆、虚损、血证为多,内颇多复诊。该医案是研究叶氏独特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程门雪先生曾叹其为“未经修饰”之“浑金璞玉”,并玩味点校。后于1963年出版。

令人遗憾的是,《未刻本叶氏医案》问世以来,其影响力远不如《临证指南医案》,可能因该书其案语过简,令人不能据证明理析药,难以领略叶氏妙谛所致。

为使这本书影响更多的中医爱好者,许多中医名家对该书进行了评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所著的《未刻本叶桂医案发微》。

其他著述

《叶桂医案存真》是叶天士的曾孙叶万青,取家藏处方验案编成。此外,题为叶氏所作的医案和著述还有很多,比如《医效秘传》、《叶氏医衡》、《叶氏名医论》、《叶天士家传秘诀》、《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释义》(有乾隆十年自序)、《叶评伤寒全生集》、《柯氏来苏集评批》、《景岳发挥》、《眉寿堂方案选存》、《三家医案合刻》、《南阳医案》等等。世间所传叶桂注释的《本草》,其中颇有心得之言。

历史评价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史书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桂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后人对其医术总结说: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民间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传记载其处理“疑难证”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虽然史书盛赞其独一无二的高超医术,但对于民间广传的叶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却又不敢相信,称其为“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不具录”。若以当时老百姓的反映而论,叶桂可谓中医史上医名最著者。民间传闻,特别是全国性的,绝非空穴来风,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医星下凡”的说法也只有这一回。史官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录”其超常医案,实为一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