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关于中国姓氏的历史,越全越好,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我想知道关于中国姓氏的历史,越全越好,谢谢!,第1张

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16澹台17皇甫18宗政19濮阳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孙24慕容25仲孙26钟离27长孙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空32闾丘33子车34亓官35司寇36巫马37公西38颛孙39壤驷40公良41漆雕42乐正43宰父44谷梁45拓跋46夹谷47轩辕48令狐49段干50百里51呼延52东郭53南门54羊舌55微生56公户57公玉58公仪59梁丘60公仲61公上62公门63公山64公坚65左丘66公伯67西门68公祖69第五70公乘71贯丘72公皙73南荣74东里75东宫76仲长77子书78子桑79即墨80达奚81褚师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壤驷,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秦国人。

公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称为公良氏。

拓跋,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后,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23岁开始亲政。亲政后,他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动鲜卑族汉化。并严惩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夹谷,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 “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来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钟离源出于嬴姓。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灭掉,国人就称为钟离氏。

钟离春,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相貌极丑,的岁还没嫁出去。后自请见齐宣王,向齐宣王陈述齐国之危难,宣王认为有理,采纳了她的意见,并立她为王后。

宇文,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于是就自称“字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字,称君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间,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问国家纳税服役;还多次下诏释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北周因而国力大增。后将齐灭掉,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长孙,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目己的姓氏。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编写了《女则》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东晋时,慕容正式成为姓氏。

鲜于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称箕子。箕子十分贤明,他劝纣王实行仁政。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来,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称为鲜于氏。

鲜于枢,元朝书法家、诗人,大都人。他能诗文,精于楷、行、草书,尤其以草书闻名。他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墨迹。

闾丘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此外,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太叔有两个来源。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称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无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见情况紧急,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可是,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玩过几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因此这次烽火燃起,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都没去搭理他。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今陕西合阳县东).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称为申屠氏。

申屠嘉,西汉大臣,梁人。他为人廉直,早年追随刘邦,汉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行为倨傲,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后文帝亲自说情,方才作罢。

公孙,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雄妙神奇;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韵,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

仲孙,参见孟姓。

轩辕,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

万俟占,南宋奸臣,开封阳武人。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后又与秦桧争权,被罢黜。秦桧死后,他重任宰相,继续推行投降政策。

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后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奋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多年的历史,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是史传文学的典范。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守旧派的领袖。他编撰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历史,以供统治者借鉴。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上官氏。

上官仪,唐朝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风格婉媚工整,适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人称“上官体”。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欧阳,参见欧姓。

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诸葛,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称为诸葛氏。另外,西汉初年,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禅继位后,他主持一国军政,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在军中。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闻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即名气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称为闻人氏。

东方,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为人机智诙谐,敢于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因而汉武帝比较信任他。民间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故事很多。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沿续下来。

赫连,原为匈奴族姓氏。汉代匈奴单于因为娶汉朝宗室女为妻,其子孙后来就改姓刘。西晋时,匈奴单于子孙赫连氏。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

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早年学儒,中年因患风痹疾,便开始钻研医学,写下《甲乙经》。该书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

尉迟,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为尉迟氏。

尉迟恭,唐朝初年大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他积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后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公羊氏。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撰旧题(春秋公羊传),专门阐释《春秋》,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最初仅是口头流传,到汉初才成书。

澹台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但品行却十分端正。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和女婿,鲁国人(另一说为齐国人),相传懂得鸟语。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濮阳氏。

淳于,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淳于堤萦,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临淄人。汉文帝时,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文帝很受感动。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

单于,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诗人,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颛孙,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颛孙师,即子张,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弟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

巫马,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掌管病马的治疗和休养等事。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礼仪而著称。

漆雕氏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另外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开。漆雕氏后来大多简称为漆氏。

乐正,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称为乐正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氏。

南门,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此外,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也有称为南门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呼延赞,北宋名将,并州太原人。他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却从不以功劳要求升迁。还常说自己元以报国,愿意死在杀敌战场上以报效国家。他平生仰慕尉迟恭,自称“小尉迟”。

东门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称为东门氏。

西门本为地名。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称为西门氏。

西门豹,战国时

博尔济吉特氏(3人)、钮祜禄氏(4人)、佟佳氏(2人)、赫舍里氏(1人)、乌喇那拉氏(1人)、富察氏(1人)、辉发那拉氏(1人)、喜塔腊氏(1人)、阿鲁特氏(1人)、那拉氏(1人)。

一、博尔济吉特氏

1、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

清朝首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册封)。首位皇太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逐渐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哲哲也因蒙古受到重视,地位逐渐上升,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中宫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为母后皇太后,无徽号。

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葬清昭陵。全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2、废后

清世祖废后,生卒年不祥,清世祖顺治帝第一任皇后,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侄女。清朝第三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首位废后。

博尔济吉特氏貌美秀慧但好奢华、性善妒,又无法忍受顺治移情于其他嫔妃,再加上她是摄政王多尔衮为当时尚年幼的顺治所迎聘的皇后,因此顺治十年,顺治帝不顾满朝文武,及昭圣皇太后的反对,降皇后为静妃,并令其改居侧宫。

被降为静妃后,就从典籍史料中消失了,卒年和葬地不详,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3、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清世祖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之侄孙,一妹淑惠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孝陵之东(孝东陵),祔太庙。全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选察罕(孝庄二哥)孙,孝庄文皇后之侄孙女入宫,册为妃;六月,继立为世祖的皇后。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即位后,与生母孝康章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十二月丙戌崩,年七十七岁。有清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

二、钮祜禄氏

1、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1653年-1678年3月1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清朝开国名将额亦都孙女,辅政大臣、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

清代最后一位居住在坤宁宫的皇后,同时也是坤宁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清代首位钮祜禄氏皇后。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入宫为妃(未有赐册封号)。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立为皇后。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驾崩于坤宁宫。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初八,入葬景陵地宫。全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2、孝和睿皇后

孝和睿皇后(1776年11月20日-1850年1月23日) ,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 嘉庆帝第二任皇后,礼部尚书、三等承恩公恭阿拉之女。

嘉庆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第二任皇后。乾隆五十五年入潜邸为嘉亲王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生皇七女,幼殇。

乾隆六十年生皇三子绵恺。嘉庆元年册封为贵妃;嘉庆二年五月二十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嘉庆六年正月初八册立为皇后。

嘉庆十年二月初九生皇四子绵忻。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尊奉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寿康宫,终年七十四岁,葬于昌陵西面三华里处昌西陵。全谥曰: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3、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咸丰帝生母。

曾祖父为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 祖父为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

钮祜禄氏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宠爱及重视,从全嫔,3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17岁稚龄超越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

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整个清朝即使有皇子的嫔妃也未有晋封速度如此夸张的)。

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为孝全成皇后与道光帝感情极深,自她去世后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4、孝贞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嫡母为宗室觉罗,生母为姜氏(后抬入旗籍,改称姜佳氏)。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上谥,经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三、佟佳氏

1、孝懿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1689年),佟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后,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妹,同父异母妹妹悫惠皇贵妃。

康熙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非摄六宫事)。第三任皇后。清代第二位佟佳氏皇后。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八女,闰六月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为皇后,时已病亟,翌日崩逝于承乾宫,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全谥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2、孝慎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1792年7月5日-1833年6月16日),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道光帝皇后,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之女。清朝唯一一位由继福晋册封的皇后。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七日(1792年)佟佳氏出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封为二阿哥绵宁继福晋。嘉庆十八年(1813年)生绵宁长女。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绵宁继位,改名旻宁,为道光帝。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册立为皇后,追封皇长女为端悯固伦公主。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二十九日逝世,时年42岁。

七月,道光帝上谥为孝慎皇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乙丑,葬入慕陵龙泉峪地宫。全谥曰: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四、赫舍里氏

1、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赫舍里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满洲正黄旗人,辅政大臣索尼孙女,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之女,一妹平妃。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大婚,时年11岁。康熙八年生嫡长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死,四岁未序齿。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诞育嫡次子胤礽时因难产崩逝,是年仅有21岁。

皇后与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两岁胤礽为皇太子(清朝祖训生前不事先预立皇太子)。康熙赐谥号为仁孝皇后。

后因原谥号与圣祖谥号出现重字,于雍正元年改谥,及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五、乌喇那拉氏

1、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生于康熙二十年五月十三日,乌拉那拉氏,雍正帝原配皇后,满洲正黄旗人,内大臣步军统领云骑尉费扬古之女。

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赐封给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为嫡福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嫡长子弘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弘晖不幸过世,过世那年只有八岁。

雍正元年(1722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戊戌九月二十九日崩逝。乾隆二年,与雍正帝合葬于清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六、富察氏

1、孝贤纯皇后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乾隆帝原配嫡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赠郡王衔傅恒姊。清代唯一一位富察氏皇后。

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饰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

皇后的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继而引起朝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七、辉发那拉氏

1、皇后辉发那拉氏

皇后 (1718年03月11日-1766年08月19日)辉发那拉氏(《清史稿》记载为乌拉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赠一等承恩公、佐领讷尔布之女。清朝第一位摄六宫事皇贵妃。

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册立为皇后。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上谕档》记载)(乾隆后称其忤旨截发);五月十四日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贵妃礼葬(实际仅相当于嫔),不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是不废而废;九月二十八日,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中。

八、喜塔腊氏

1、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腊氏,嘉庆帝原配妻子,满洲正白旗人,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敬额之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赐册为皇子永琰嫡福晋,年十五岁。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绵宁(即道光帝)。

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庄静固伦公主)。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永琰,永琰改名颙琰,是为嘉庆帝。嘉庆元年正月,册立喜塔腊氏为皇后。

二月甲辰,其父和尔经额追封三等承恩公。嘉庆二年二月初七,病逝,得年三十八岁。嘉庆二年五月,谥孝淑皇后。

嘉庆八年十月,入葬昌陵地宫。道光、咸丰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九、阿鲁特氏

1、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清穆宗同治帝皇后,蒙古正蓝旗人(后因封后而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外孙女。

顾命八大臣肃顺是端华的弟弟,也就是阿鲁特氏的叔外祖父,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姑表外甥女,恭肃皇贵妃侄女。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咸丰四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指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亲王奕誴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宫合卺。 

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宾天后,同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帝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尊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年二十二岁。光绪元年五月,上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同年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十一月升祔奉先殿。

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奉安惠陵,闰三月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十、那拉氏

1、孝定景皇后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清朝皇后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非常复杂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传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说明这时社会已基本过渡到男系制度。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

下面再说“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

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在战国前,是氏重要了,比如秦始皇,赢姓赵氏。看看现在有几个姓赢的?姓赵的却差不多上亿。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现在的姓,在那时绝大数叫氏。古老的姓现在常用的只有姬姓和姜姓等特大姓。其余像妫姓(现主要分为陈,田,孙等姓)姒姓、子姓、嬴姓都几乎没有了。

姒姓主要分为以下氏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鲍氏、有扈氏、有男氏、

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越氏。

子姓主要分为以下氏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

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孔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嬴姓主要分为以下氏

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

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资料来源《史记》

现在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都是姬姓(传说黄帝姓姬)和姜姓(传说炎帝姓姜)分出来的氏。

姬姓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

姜姓有齐,吕,申,谢,纪、许、向等。

氏的形成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受封国号为氏的,如:

齐——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助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山东营丘为齐国,后世子孙以齐为氏。

秦——颛顼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养马有名,周孝王封之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升为诸侯,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但二世而亡,子孙以国为氏。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自封为武王,他儿子又迁都到鄂(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战国是强国之一,后被秦灭,子孙以楚为氏。

鲁——源出于姬姓,武王灭商后,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可是他要留在京城辅佐武王,便派其子伯禽前去治理,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鲁为氏。

晋——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唐,因境内有晋水,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晋文公曾称霸诸侯,后政权逐渐落人几家公卿手中,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国不复存在,子孙以晋为氏。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2.以受封地名邑名为氏,如: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曲——源出于姬姓,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号称曲沃桓叔,其孙武公吞并晋,自立为晋武公,子孙以曲为氏。

崔——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自己住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子孙以崔为氏。

常——源出于姬姓,卫国康叔支孙、食采于常(今山东微山县东),子孙以常为氏。

解——源出于姬姓,唐叔虞子良食采于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子孙以解为氏。

萧——源出于子姓,宋微子后裔,公族子弟封于萧邑(今安徽萧县),子孙以萧为氏。

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

史——西周初太史尹佚,为人正直是史官楷模,又由于终生为太史,子孙便以官名史为氏。

师——商、周时,朝廷中掌管音乐的官员叫师,例如纣王时有师延,春秋时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卫国有师涓,郑国有师悝(kui)等,都是著名音乐家,子孙后代便以他们的官名师为氏。

司空——相传少昊设司空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周朝改称冬官为大司空,传说尧时,大禹任司空,禹的子孙就有以官名司空为氏的。

司寇——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掌管治安刑狱,周初有己姓后裔苏忿生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孙有的就以司寇为氏。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尧舜时就设立了,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为大司徒,相当于宰相。相传舜为尧司徒,子孙以为氏。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乐正——周代设乐正之官,子孙以乐正为氏。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的

孔——源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亲的字“孔”为氏。

庄——按周朝的谥法,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

牛——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国公族大夫牛父任司寇。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耿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抗,不幸战死,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氏。

孟——源出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庄公弟庆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que),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贤臣,用智谋借陈国力量除掉卫国两个坏人州吁和石厚,子孙以石为氏。

5.以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为氏,如:

巫——在古代专门从事降神事鬼的人叫巫,黄帝时有巫彭,商朝时有巫咸。他们子孙便以他们从事的职业“巫”为氏。

卜——古代人迷信,事事要进行占卜,周朝设太卜之官,属下叫卜人,相传夏后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后裔中有作卜人的,子孙便以卜为氏。

甄——本是制陶所用转轮的名称,后来把管理制陶的官也叫甄,传说舜曾到东来帮当地人提高制陶技术,很快发展成甄城,即今山东鄄(juan)城(古代鄄、甄通用),舜的子孙留下来做陶官,子孙便以甄为氏。

钱——源出于彭姓,西周时,彭祖的后人彭平任钱府上士,子孙便以钱为氏。

6.以事为氏,如:

窦——源出于姒姓,夏后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有仍氏方娠,自洞中逃出,奔归有仍氏、生子为少康,长大后又恢复夏朝,有二子,长子抒继王位,二儿子龙留在有仍氏,为纪念其母从洞中逃出,便以窦为氏。

张——传说轩辕(一说少昊)第五子挥始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遂赐姓为张。

车——西汉昭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准许乘小车出人宫廷,时号为车丞相,子孙以车为氏。

洪——共工氏的后代,因祖先共工封为水神,为了纪念,故在共字旁加水边为“洪”氏。

岛——山西阳曲有岛氏,先人因避居岛屿,后人以岛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如:

东山——东山皋落氏的后世子孙,以祖先所居东山为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古代外城称郭,齐桓公的子孙住在临淄外城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子孙以东郭为氏。

西门——源出于姬姓,郑国有公族住在西门,后世便以西门为氏。

南宫——源出姬姓,鲁国南宫阅,因住南宫,后人便以南宫为氏。

北丘——《淮南子》有东海北丘氏,因为祖先住在东海北丘,后世子孙以北丘为氏。

百里——源出于姬姓,虞国的百里奚,本是虞仲的后代,姓姬,名奚,因家住百里乡,人称百里奚,后在秦国做了大夫,子孙以百里为氏。

8.因种种原因改氏,如:

何——韩国灭后,子孙分散于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带,当地人读韩为何,因此以韩为何。

席——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十三代孙籍环是项羽的臣属,项羽名籍,为了避项籍讳,籍环改氏为席。

贺——东汉侍中庆纯因避汉安帝(名庆)讳改庆氏为贺氏。

帅——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帝,令天下避师字之讳,姓师的因此减笔画改为帅氏。

竺——东汉时枞(cong)阳侯竹宴认为本姓源出伯夷、叔齐二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

田——源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国厉公儿子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同。

郭——文王弟流叔受封于虢,后虢国为晋所灭,公子配遂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姓拓跋,到孝文帝时改拓跋为元姓,意为天下第一姓。

9.一氏多出现象

李——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徵在商朝为官,敢於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著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裏,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於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王——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於多数是以爵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

周灵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儿子姬晋曾对他提出批评劝谏,结果被废为庶民,居住在当今山东省胶南县一带。因为姬晋及其后裔的先祖是周天子,当时人们便称他们为王家,自此以王为姓。

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子孙分散各地,因为他们出於王侯,世人皆称这些人为王家。

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无忌,其孙在秦国灭魏国后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以上种种,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君权被田氏所夺,田氏是传说中帝王舜的宗族后裔,妫姓。齐国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由於田氏各支先祖先宗为帝王诸侯,人们称为王家。这是出自妫姓的王氏。

还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为商朝国姓,末代帝王纣,暴虐*乱,他的叔父比干多次进行劝谏,纣恼羞成怒,将他杀死,剖腹验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后。

古代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政权君王的后代也以王为姓的,其原因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是乌丸氏,属鲜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长翰里勒汗,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改名王罕。

历史上被赐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为王莽篡刘汉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赐战国时燕太子丹的后裔为王。朱明王朝赐许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为赐姓之王。这样又为原本就源出多,分布广的王姓队伍增添了新的属员。

从历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王氏迁往江南,始於西晋末年。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在那裏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随其入闽。从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明清之际起,王姓开始移居海外,遍布欧美、东南亚名地。

刘——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000万以上,称得上是"遍地流(刘)"。按史书记载,有五处源起。

帝尧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之后,受封於刘(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

西周时,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子孙以邑为氏。此为姬姓之刘。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鞮(音luan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鞮氏子孙皆姓刘。“五胡乱华”时汉国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贵族。

刘汉王朝曾赐项氏、娄氏为刘氏。

丁——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国时期。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孙匡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好听的名字有

先秦时代特征的有:子兰,子玉,子鱼,子美,子产,子夏 ,孟某,仲某 叔某 季某 等

先秦姓名太复杂了。

比如孔子

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再如姜子牙

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

汉朝时代特征的有:少卿,彭祖,豨, 彘,(汉武帝初名刘彘 豨 彘都是猪的意思,汉朝流行以猪为名),病乙(如汉宣帝初名刘病乙,登基后因为民间用这个名字太多避讳不及改名刘询) 敞,相如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有:亮,籍,权, 伶,备,南朝冲之,敬之,献之,徽之等 北朝慕容三庄,慕容善,慕容廷钊、慕容晖 慕容泓、慕容仲、慕容永 拓跋某某,宇文某某,赫连某某 秃发某某 等(北朝名字太杂,姓比较特别)

隋朝以后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