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养生法的图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养生法的图书目录,第1张

第一章 导读

第一节 《黄帝内经》是如何解读人体经络的

第二节 十二经脉在全身分布的规律

第三节 人体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

第四节 十二经脉与十二时辰的对应关系

第五节 十二经脉与络脉、经筋、皮部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掌控人体的呼吸系统

一、肺是人体的“宰相”

二、寅时养肺最适宜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中府穴:咳嗽就按中府穴,短时间内显奇效

二、孔最穴:咯血出血不用慌,一按孔最把血收

三、鱼际穴:止咳平喘,支气管与哮喘病人的救急穴

四、列缺穴:头颈不适就找它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穴位表

第三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心包是健康的根

一、心包是心的“臣使之官”

二、保养心包在戌时

第二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内关穴:快速止呕又止嗝,晕车晕船不用药

二、劳宫穴:镇静安神,快速缓解疲劳

三、郄门穴:心绞痛的救急穴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

第四章 手少阴心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安心养神靠心经

一、心是身体的君主

二、养心最宜选午时

第二节 手少阴心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极泉穴:冠心病人的福星,危急关头显身手

二、少海穴:治疗耳鸣有特效,从此告别蝉鸣声

三、神门穴:安神健脑治失眠,经期不再是梦魇

第三节 手少阴心经穴位表

第五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疏风消肿止疼痛

一、大肠是人体的“传导之官”

二、卯时排便养大肠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合谷穴:疏风散热治感冒,不打针来不吃药

二、曲池穴:泻热降压效果好,还能兼治臂肘痛

三、迎香穴:鼻部疾患不用愁,一按迎香诸病消

四、手三里穴:治疗肘臂酸痛最有效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表

第六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耳部不适就找它

一、三焦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

二、三焦保养在亥时

第二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阳池穴:手脚发冷不用怕,一按阳池热传全身

二、支沟穴:治疗便秘有神效

三、肩髎穴:肩膀疼痛,一揉就灵

四、翳风穴:祛风通络治面瘫

第三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耳聪目明疾患无

一、小肠是人体的“受盛之官”

二、养护小肠在未时

第二节 手太阳小肠经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少泽穴:治疗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最有效

二、天宗穴:肩胛疼痛效果好,丰胸回乳见效陕

三、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

四、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要穴

五、听宫穴:解决下巴“老掉”的痛苦

第三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表

第八章 足阳明胃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健胃消食气益增

一、胃是人体的营养之源

二、养好胃脏在辰时

第二节 足阳明胃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四白穴:养睛明目防近视,美白养颜效果好

二、足三里穴: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大穴

三、天枢穴:止泻通便双显效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位表

第九章 足少阳胆经

第一节 脏器解读:肝胆之症无处藏

一、胆是人体的“中正之官”

二、子时正是养胆时

第二节 足少阳胆经穴位的对应病症治疗

一、风池穴:防治感冒最有效

二、肩井穴:放松身心消疼痛

三、阳陵泉穴:疏肝理气治胆囊炎

第三节 足少阳胆经穴位表

……

第十章 足太阳膀胱经

第十一章 足太阴脾经

第十二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三章 足少阴肾经

附录

……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说凡大而深的直行主干为经脉,凡小而浅的横行支脉为络脉。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此外,经别也属于经脉的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详见百科词条:经脉 [ 最后修订于2016/4/18 11:56:42 共27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