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写过哪些真正长篇的小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鲁迅先生写过哪些真正长篇的小说?,第1张

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但是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华盖集续编补编》(杂文集)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附集》(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古籍序跋集》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div>

《歧路灯》梗概:明嘉年间,河南开封贡生谭忠弼,为人端正谨慎,家教甚严。忠弼临终留其子绍闻八字:用心读书,亲近为人。同辈子弟,有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盛希侨等人浮华浪荡。谭忠弼既故,处长来引诱,闻因无约束而从之。五人结拜兄弟,同吃共赌。绍闻渐染恶习。几人开赌场,窝土娼,宠爱娈童,私铸银钱。绍闻陷于泥沼,入狱候审。家人倾家荡产,使得出狱,为偿债,绍闻伐尽祖坟林木,备尝辛酸,终迷途知返,立志悔过。年至不惑,潜心攻读,后得授知县。绍闻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篑初,篑初随父读书,考场屡捷。后钦点翰林,重振家事。

《歧路灯》清代长篇白话小说,警世稀品。清代李海观作。一百零八回。李海观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该书叙述书香门第子弟谭绍闻堕落败家,又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对封建社会的吏治、教育和当时市井社会的世态人情、风习流俗有广泛生动的描写,但多封建说教。

  (清李绿园著 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人生在世,立于成败两端,而成败之由,全在少年时候分路,资历或敦厚或浅薄,气质或安详或轻飘,往来或正经孤党等等,由此引出歧路一盏,照世间迷路人。

  与《儒林外史》、《红楼梦》大致同时问世于清乾隆年间,由豫人李绿园创作的

  长篇小说《歧路灯》,洋洋70余万言,108回,在当时说部之林独树一帜。但是,此

  书脱稿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都以钞本形式在河南乡村流传,知者寥寥,并未引起

  读者及学界的注意。本世纪20年代起,《歧路灯》始有印本出现,才开始了对之真正

  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本文拟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80年间《歧路灯》研究作一回顾,供《歧路灯》爱好

  者与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对《歧路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1

  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其卷八著录《歧路灯》一则,

  引《阙名笔记》云:

  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120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人

  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

  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

  这是本世纪见知的最早的有关《歧路灯》的记载。其所谓“纯从《红楼梦》脱胎

  ”,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歧路灯》之所以流传不广,其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

  刊行。但是,这段著录文字至少说明,学者已对这部小说发生了兴趣。30年代,孙楷

  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歧路灯》,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亦转录了《小

  说考证》的材料。

  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歧路灯》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杨懋生《序》及张

  青莲《跋》,对李绿园及其《歧路灯》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歧路灯

  》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歧路灯》流传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正如张青莲

  《跋》中所言:“冗务匆匆,未及校勘,仅依原本,未免以讹传讹。”因此书中亥豕

  鲁鱼,随处可见,加之印数不多,流传仍是不广。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书社)开

  始排印出版冯友兰、冯沅君兄妹的校点本,可惜只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见下文。朴

  社排印本前冠有冯友兰写的一篇长序,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作了

  全面的评价。冯友兰《序》中说:“《歧路灯》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

  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

  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冯友兰对《歧路灯》所描写的当

  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均作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论,非常欣赏小说的语言(尤其是河

  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冯友兰还辑成《李绿园公诗钞》;

  朴社排印本前还有董作宾写的《李绿园传略》,对李绿园的生卒年及年谱作了初步考

  证与整理。冯、董所作的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近八十年来最早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李绿

  园与《歧路灯》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由于印本的问世,给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于是,学界开始有研究论文发

  表,但是,有价值的专论不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郭绍虞与朱自清的文章。郭绍虞

  于1928年初在《文学周报》5卷2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介绍歧路灯》的论文,将《

  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歧路灯》亦正有

  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郭绍虞称赞“李绿园竟能于常谈中述至

  理,竟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

  了。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这种成功,全由于他精锐的思路与隽爽

  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朱自清于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卷第4号上发表

  了一篇题为《歧路灯》的文章,认为《歧路灯》与《红楼梦》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

  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朱自清的观点与郭绍虞大致相同,尤其对《歧路

  灯》在情节结构上取得的成就极为赞赏,指出:“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

  和断续的毛病”,“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唯一的真正长篇小说。”朱自清在文末说

  :“若让我估量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

  以并驾齐驱的。”此外,1928年4月23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了一篇佚名的

  文章《评〈歧路灯〉》,对《歧路灯》的人物塑造、社会生活描写及语言等,大加赞

  扬,认为是“写真实主义的上乘”作品。又有徐玉诺,不仅帮助冯友兰搜集有关李绿

  园与《歧路灯》的资料,还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明天》1卷4期发表《〈歧路灯

  〉及李绿园先生遗事》,在1929年8月14日《明天》3卷8期发表《墙角消夏琐记(其

  一)》,在1929年10月16日《明天》2卷10期发表《墙角消夏琐记(其二)》,对《

  歧路灯》与李绿园作了考论,肯定《歧路灯》在无意中深刻攻击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

  道的同时,也指出因作者现实生活经验不足而导致小说描写时见空洞的弊端。

  郭绍虞与朱自清等人均只读了朴社排印本第一册26回,未及读到全书。他们的观

  点,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却是代表了当时学界对《歧路灯》的一般看法,是本

  世纪《歧路灯》研究早期的有影响的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洛阳清义堂本印数

  过少,朴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尽管有人对《歧路灯》持有很高

  的评价,如李敏修于《中州文献汇编·总序》中盛赞《歧路灯》“开近世平民文学之

  先声”,但学界很少有人对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歧路灯》似乎再次面临被“埋

  没”的尴尬境地。

  2

  直至本世纪60年代,河南学者栾星致力于《歧路灯》钞本的寻访工作,并搜集有

  关李绿园与《歧路灯》的研究资料。栾星花十年的精力,于70年代完成了《歧路灯》

  的校注工作,并辑成《歧路灯研究资料》一书。由于当时出版不易,一直到1980年,

  才由中州书画社(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灯》栾星校注本,1982年出版了

  《歧路灯研究资料》。栾星以清乾隆末年钞本《歧路灯》为原本,参稽他本(见知《

  歧路灯》清代钞本、民国过录本及清义堂石印本、朴社排印本共11种),校定全书为

  108回,并作注千余条,于俚语、方言、称谓、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历史事件、

  三教九流行藏等,加以注释,详加考订,颇为精审,予读者以很大的便利。《歧路灯

  研究资料》一书分《李绿园传》、《李绿园诗文辑佚》、《歧路灯旧闻钞》三部分,

  后有《附录:李绿园〈家训谆言〉81条》。这部书提供了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交游、

  著述以及有关《歧路灯》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搜罗较为完备,编排亦颇合理

  ,且详注出处,为研究者所欢迎。

  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出版后,立即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中国大陆的《光明日报》、《文汇报》,台湾的《联合报》,香港的《文汇报》、

  《大公报》、《新晚报》等报章,纷纷以《埋没二百多年的古典白话小说〈歧路灯〉

  出版》、《一部被埋没二百多年的小说》、《再放光芒的〈歧路灯〉》、《被誉为〈

  红楼梦〉以外又一巨著》等标题加以报道,随之,一些学者在各类报纸或学术刊物上

  发表研究论文,对《歧路灯》展开热烈讨论。

  3

  1981年、1982年与1984年,在河南省郑州、洛阳与开封先后召开了三次《歧路灯

  》学术讨论会,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与1984年分别编辑出版了两部《歧路灯》论

  丛,收录了提交前两次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和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此外,散见于

  各类刊物的论文亦为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自1928年至1983年底,在各类报刊上发

  表的有关《歧路灯》的研究论文(含少量报道文章)有110篇左右。这些论文对李绿

  园的生平思想、《歧路灯》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如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

  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亦有学者对小说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作专门研究,或对小说

  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封城市经济、有关戏曲的描写及民俗等作详细的考证

  。由于李绿园及《歧路灯》本身思想及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的

  范围亦较广,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这些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歧路灯》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

  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二是认为《歧路灯》是优秀

  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与《儒林外史》在伯仲之间;第三种观点较为平和,认为《歧

  路灯》不及《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些一流佳作,应属于二流作品,但还是较为

  成功的,有其独特的风貌。

  持否定观点的,可以蓝翎的文章《“埋没”说质疑》(见《歧路灯论丛(一)》

  )为代表。蓝文认为:李绿园的“创作思想的确是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精神的

  大倒退,大大发展了开创人情小说的《金瓶梅》本来就有的说教因素的落后面,使‘

  人情小说’的发展岔向了歧路”,“《歧路灯》的确要宣传儒家的正统思想,把这种

  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灯”,“作为文学欣赏的对象,《歧路灯》就相当缺乏

  艺术吸引力,能让人愉快的读下去”,“是一部思想平庸艺术平平的古代小说”,与

  《醒世姻缘传》一样,“就二者思想的落后和艺术的平庸来看,‘则伯仲之间,各有

  短长,难分高下’。它们是同一创作思潮的产物,是‘人情小说’发展过程中一股混

  杂着更多的泥沙和腐物的浊流”。其评价之低,在当时的学者中,可能没有第二人。

  持肯定观点的,则可以张国光的长篇论文《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

  见《歧路灯论丛(一)》)为代表。此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批驳蓝翎的《“埋没”说

  质疑》而作,副标题即为《〈歧路灯〉新论兼评〈“埋没”说质疑〉》。张文对蓝文

  作了严厉的批驳,并提出了对《歧路灯》的肯定性评价。张文认为“《歧路灯》是一

  部值得借鉴的教育小说”,“李绿园不仅是一位小说家,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教育

  家”,称赞“《歧路灯》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幅风俗画”,并且指出,《歧路灯》在

  艺术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人物描写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认为“作者虽

  然主要是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人物,但有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张文的结论是,

  “《歧路灯》是一部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成就的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在反映

  封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暴露当时的魑魅魍魉的丑恶本质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前者(《红

  楼梦》)”。张文建议,对这部“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古典小说”,“做父母的

  似可以一读”,“青年人可以一读”,“治文学史的人,更必需读它”,“因为它确

  可看作是新发掘出来的一部有价值的古代小说,即使不能与稍后的《红楼梦》并驾齐

  驱,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见绌”。如此高的评价,在当时的学术界也是罕见

  的。至于持中间态度的观点,可以任访秋、范宁等人的文章为代表。任访秋在《漫谈

  〈歧路灯〉》(见《歧路灯论丛(一)》)一文中认为,“假若把《儒林外史》、《

  红楼梦》列为第一流,那么《歧路灯》就不能不属于第二流。因为不论是思想同艺术

  ,较之前两书都是大有逊色的”,但对《歧路灯》的成就也作了肯定的评价,指出,

  “《歧路灯》毕竟是一部长篇巨著,作者社会阅历较深,而各方面的知识也比较丰富

  ……所以作者对清代中叶的朝章国政,科场惯例,社会风俗……书中凡涉及到的,无

  不一丝不苟认真地给以详细的论述与描绘,从而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

  识,对于了解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所以,在中国文

  学史上是应该给它以一定的地位的”。范宁的《〈歧路灯〉读后感》(见《歧路灯论

  丛(二)》)也认为,“《歧路灯》整个思想主题是不高明的,人物塑造也不很成功

  ,但记录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思想状况,涉及的生活面相当广阔…

  …读者可以从其中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实际上,任文与范文

  肯定的主要还是在《歧路灯》这部小说的认识价值上,并不同意将之看成为一流佳作

  。

  无论是肯定也好,还是否定也好,毕竟反映了学术界对《歧路灯》的关注与热情

  ,对于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到了80年代后期,这种富于学术气氛的热闹局面渐渐趋于平静,直至今日,虽然中国

  大陆学术界还不时有关于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论文发表,杜贵晨在1992年出版了

  著作《李绿园与歧路灯》(辽宁教育出版社),但终究没有形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术

  研究热点。

  4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歧路灯》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

  注。当栾星校注本出版后,似乎台湾与香港地区的热情比大陆为高,所给予的评价也

  几乎是一致的赞扬与肯定。台湾出版界在80年代至少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灯》

  ,较之大陆为多。但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则比较的冷静与平和。如发表于1983年1

  月13日台湾《中国时报》王孝廉的《歧路灯的再发现与再评价》一文认为:“这部被

  埋没了两百多年的小说是一本相当可读的小说,但充其量只能和另一本类似的小说《

  蜃楼志》相等;将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而为清代三大小说,是有些言

  过其实的。”此外,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已有人将《歧路灯》作为研

  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如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生陈翠芬、辅仁大学中文研

  究所硕士生郑在亮(韩国),在1986年与1988年先后以《歧路灯研究》作为学位论文

  ,获取硕士学位。郑在亮回韩国后,将学位论文陆续发表于本国的《中国小说研究会

  报》等刊物,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

  司出版了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吴秀玉热心于此项工作,曾

  五次抵豫,二度入黔,搜集资料,访问学者,历五年寒暑,写成了这部30余万言的著

  作。全书共分七章,对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事迹、著述及《歧路灯》的流传、写作背

  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和探讨,资料之翔实,可

  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歧路灯》研究著作。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歧路灯》

  的专著,但在中国大陆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纵观80年来《歧路灯》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学术界,在总体上对《歧路灯》

  的评价不高,主要是认为其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专于说教,不具备反封建主义的

  光辉,但对其在反映生活面之广以及描写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方

  面的成就,仍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在此期间,除了在20年代与80年代曾有过两次《

  歧路灯》研究的小高潮外,学者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对之下工夫作一番深入研究,对于

  《歧路灯》这样一部有着独特个性的长篇巨著来说,似乎也令人感到有点遗憾;但是

  ,据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延年,在1998年以《歧路灯研究》作为学位论文

  ,获得博士学位。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李绿园与《歧

  路灯》,以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发展。

鲁迅 - 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详。因其长兄任式部丞,故称为藤式部,这是宫里女官中的一种时尚,她们往往以父兄的官衔为名,以示身份;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作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也无法详考,大约是生于九七八年,殁于一○一五年。紫式部出身中层贵族,是书香门第的才女,曾祖父、祖父、伯父和兄长都是有名的歌人,父亲兼长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作者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有较深的造诣。

此外,她还十分熟悉音乐和佛经。不幸家道中落,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二十多岁的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后来应当时统治者藤原道长之召,入宫充当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给彰子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作,有机会直接接触宫廷的生活,对妇女的不幸和宫廷的内幕有了全面的了解,对贵族阶级的没落倾向也有所感受。这些都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广阔天地和坚实的生活基础。

《源氏物语》产生的时代,是藤原道长执政下平安王朝贵族社会全盛时期。这个时期,平安京的上层贵族恣意享乐,表面上一派太平盛世,实际上却充满着极其复杂而尖锐的矛盾。藤原利用累代是皇室外戚,实行摄关政治①,由其一族垄断了所有的高官显职,扩大了自己的庄园,而且同族之间又展开权利之争;皇室贵族则依靠大寺院,设置上皇“院政”,以对抗藤源氏的势力;至于中下层贵族,虽有才能也得不到晋身之阶,他们纷纷到地方去别寻出路,地方贵族势力迅速抬头;加上庄园百姓的反抗,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甚至爆发了多次武装叛乱。整个贵族社会危机四起,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

《源氏物语》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腐败政治和*逸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面貌和特征。

首先,作者敏锐地觉察到王朝贵族社会的种种矛盾,特别是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作品中以弘徽殿女御(地位最高的妃子)及其父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政治势力,同以源氏及其岳父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的反映,是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时代环境,而且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源氏是桐壶天皇同更衣(次于女御的妃子)所生的小皇子,母子深得天皇的宠爱,弘徽殿出于妒忌,更怕天皇册立源氏为皇太子,于是逼死更衣,打击源氏及其一派,促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在天皇让位给弘徽殿所生的朱雀天皇之后,右大臣掌政,源氏便完全失势;弘徽殿一派进而抓住源氏与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偷情的把柄,逼使源氏离开宫廷,把他流放到须磨、明石。

后来朝政日非,朱雀天皇身罹重病,为收拾残局才不顾弘徽殿的坚决反对,召源氏回京,恢复他的官爵。冷泉天皇继位以后,知道源氏是他的生父,就倍加礼遇,后源氏官至太政大臣,独揽朝纲。但是,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没有停息,源氏与左大臣之子围绕为冷泉天皇立后一事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作者在书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对政治斗争的反映,多采用侧写的手法,少有具体深入的描写,然而,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权力之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主人公的荣辱沉浮都与之密不可分。总之,《源氏物语》隐蔽式地折射了这个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可以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

在《源氏物语》中,作者虽然主要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又不是单纯地描写爱情,而是通过源氏的恋爱、婚姻,揭示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女婚嫁往往是同政治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在这方面,紫式部作了大胆的描写。左大臣把自己的女儿葵姬许配给源氏,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声势,朱雀天皇在源氏四十岁得势之时,将年方十六岁的女儿三公主嫁给源氏,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就连政敌右大臣发现源氏和自己的女儿胧月夜偷情,也拟将她许配给源氏,以图分化源氏一派。地方贵族明石道人和常陆介,一个为了求得富贵,强迫自己的女儿嫁给源氏;一个为了混上高官,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左近少将,而左近少将娶他的女儿,则是为了利用常陆介的财力。作者笔下的众多妇女形象,有身份高贵的,也有身世低贱的,但她们的处境都是一样,不仅成了贵族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成了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

小说着墨最多的是源氏及其上下三代人对妇女的摧残。源氏的父皇玩弄了更衣,由于她出身寒微,在宫中备受冷落,最后屈死于权力斗争之中。源氏依仗自己的权势,糟蹋了不**女:半夜闯进地方官夫人空蝉的居室玷污了这个有夫之妇;践踏了出身低贱的夕颜的爱情,使她抑郁而死;看见继母藤壶肖似自己的母亲,由思慕进而与她通奸;闯入家道中落的摘末花的内室调戏她,发现她长相丑陋,又加以奚落。此外,他对紫姬、明石姬等许多不同身份的女子,也都大体如此。在后十回里出现的源氏继承人董君(他名义上是源氏和三公主之子,实际上是三公主同源氏的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生)继承了祖、父两辈人荒*的传统,摧残了孤苦伶仃的弱女浮舟,又怕事情败露,把她弃置在荒凉的宇治山庄。在这里,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和堕落生活是政治腐败的一种反映,和他们政治上的没落与衰亡有着因果关系。

作者同情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着力塑造了空蝉和浮舟这两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空蝉出身于中层贵族,嫁给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地方官做继室。源氏看中了她的姿色,她也曾在年轻英俊的源氏的追求下一度动摇,但她意识到自己是有夫之妇,毅然拒绝源氏的非礼行为。特别是在她丈夫死后,虽然失去惟一的依靠,源氏又未忘情于她,但她仍然没有妥协,最后削发为尼,坚持了贵族社会中一个妇女的情操和尊严,表现出弱者对强者的一种反抗。浮舟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浮舟的父亲是天皇兄弟宇治亲王,他奸污了一个待女,生下浮舟,遂又将母女一并抛弃。母亲带着浮舟改嫁地方官常陆介。浮舟许配人家后,因身世卑贱被退婚。后来她又遭到董君、匂亲王两个贵族公子的逼迫,走投无路,跳进了宇治川,被人救起后也在小野地方出家,企图在佛教中求得解脱。当然,无论空蝉还是浮舟,她们的反抗都是绝望无力的。这也说明作者在那个社会中,找不到拯救这些可怜妇女的更好办法,只有让她们遁入空门或一死了之。

紫式部的创作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她既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哀叹贵族阶级的没落,却又无法彻底否定这个社会和这个阶级;她既感到“这个恶浊可叹的末世……总是越来越坏”,可又未能自觉认识贵族阶级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以她在触及贵族腐败政治的时候,一方面谴责了弘徽殿一派政治野心和独断专行,另一方面又袒护源氏一派,并企图将源氏理想化,作为自己政治上的希望和寄托,对源氏政治生命的完结不胜其悲。书中第四十一回只有题目《云隐》而无正文,以这种奇特的表现手法来暗喻源氏的结局,正透露了作者的哀惋心情。另外在写到妇女命运的时候,她一方面对她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把源氏写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妇女的庇护者,竭力美化源氏,在一定程度上对源氏表示同情与肯定。此外,作品中还充满了贵族阶级的美学情趣、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虚空感伤的情调。

《源氏物语》在艺术上也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十世纪初)。它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在《源氏物语》之前,物语文学分为两个流派,一为创作物语(如《竹取物语》、《落洼物语》等),纯属虚构,具有传奇色彩;一为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以和歌为主,大多属客观叙事或历史记述。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缺点就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紫式部第一次把创作物语和歌物语结合起来,并在物语的创作方法上继承了物语的写实传统,摒弃物语只重史实,缺少心理描写的缺陷,认为物语不同于历史只记述表面的粗糙的事实,其真实价值和任务在于猫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对物语的创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源氏物语》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三代,经历七十余年,出场人物四百余人,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也有二三十人,其中主要是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乃至宫廷侍女、平民百姓。作者对其中大多数人物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使其各具有鲜明个性,说明作者深入探索了不同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色和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小说结构上,《源氏物语》也很有特色。前半部四十四回以源氏为主人公,后半部十回以董君为主人公,铺陈复杂的纠葛和纷繁的事件。它既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长篇,也可以成相对独立的故事。全书以几个大事件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和转折,有条不紊地通过各种小事件,使故事的发展与高潮的涌现彼此融汇,逐步深入揭开贵族生活的内幕。在体裁方面,《源氏物语》颇似我国唐代的变文、传奇和宋代的话本,采取散文、韵文相结合的形式,以散文为主,织入近八百首和歌,使歌与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散文叙事,和歌则抒情、状物,这不仅使行文典雅,而且对于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抒发人物感情,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作者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地采用了汉诗文,单是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就达九十余处之多;此外还大量引用《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典故,并把它们结合在故事情节之中,所以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氛,使中国读者读来更有兴趣。

《源氏物语》问世以来,已经过去近千年了。尽管它在结构上显得有些庞杂、冗长,相同场面和心理描写重复过多,有损于作品的艺术完美性,但它毕竟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在今天仍保持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对日本文学继续产生着影响。

都市妖奇谈 作者:可蕊

主角:周影(影魅),刘地(地狼)

官方简介:

  五百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却住着三千多只妖怪?!

  它们隐藏在人类之中,甚至与你插肩而过!

  悄无声息地生存,捕食,进化……

  《山海经》、《搜神记》这些古籍中虚无缥缈的妖孽们都一一登场,出乎意料的是在他们身上,少了一份妖气,却多了一点人情味。

《都市妖》的世界观非常清晰:神、仙、人、妖、怪、魑魅魍魉组成的世界看似等级分明,但却息息相关,仿佛一个巨大的食物链,彼此影响,彼此牵制,彼此依赖。一

个一个看似独立去却又相互串连的小故事,仿佛多米多骨牌一样排列的谜题,解开一个又出现另一个,更让人从开始阅读就陷入欲罢不能的陷阱。

简评: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说的是一群妖怪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故事。

看这本书,你会栩栩如生的刻画出必方、鹿蜀、巴蛇等等这些一般人一辈子也不会学到的名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神话动物,

你会感同身受的体会到父母与孩子、真正的朋友、老师和学生以及爱人之间这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你会相当深刻却不愤青的思考关于人生和理想、金钱和爱情

甚至环境和地球的问题…

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叫立新市的拥有50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周影是该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真实身份是一种叫影魅的妖怪;

立新市的妖怪头目(暗中的)是一个叫刘地的妖怪,表面上是一个不良青年实际是一种叫地狼的妖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是围绕他俩展开,彼此独立却又互有关联,

单看成书…

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书,无论是谁都能在这些人性化的妖怪身上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活泼但任性的孩子,慈爱但啰嗦的父母,负责或不负责的老师,真情或假意的朋友;甚至迷恋的明星、花心的男友、有米有医德的医生、勇敢的警察、胆小的小商贩甚至各种宠物…

  2七宝项链 作者:葡萄

女主:杜随(人类)

男主:金墨(血圣兽)

内容简介(作者太懒,我只好自己写一个):

杜随,留法归来的年轻有为的有车有房的女设计师,还有一个特长是打坐练气(她最骄傲的就是擅长双盘),主要的应敌方式是符咒,贴身法宝是七宝珠——该项法宝至今为止最大功勋是使得花钱如流水的杜大小蟹姐不曾花费一文在耳环,耳钉,耳坠及类似物品上。

金墨,表面上是数学系的著名神童,无论长相态度都很像大了几岁的《网球王子》里的越前龙马,走路的样子好像世界上所有人都与他无关。实际上是真正的最古老的上古神兽、万妖之王——血圣兽。

这样的两个看上去就会惹是生非的家伙同居在一起,虽然也有彼此之间爱恨纠葛的那些破事,但我更喜欢他俩都不是主角只是作为引出故事的人物的那些系列温馨小

文,比如让人先惊悚后感动的《宠物》,又比如让气愤之余反省自身的《白鳍豚》,再比如让人深思爱情到底何为忠贞有无永久的《美人鱼的泡沫》…

  3宝珠鬼话 作者:水心沙

故事简介

 

 自从意外的捡到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妖男,又阴差阳错的得到一串封印着神兽麒麟的手链后,她平淡如水的生活开始变得捉摸不透。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意外事件,一个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人物……把她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彻底搅乱了。在以后生不由己压制恶灵的岁月里,这三个人前生后世的渊源也渐渐揭晓。

主要人物:

女主:  宝珠/小白:性格迷糊却拥有阴阳眼的平凡女生,唯一的亲人去世后,独自经营一家蛋糕店。前世是个捉鬼的女孩,与狐妖斗了足足三年。

男主:狐狸/碧落:修行千年的狐妖男,百年的等待后找到了女孩的转世——宝珠。

男配:铘:变身为美男子的神兽麒麟,宝珠的前世是他的神主。

简评:故事很不错,有时很惊悚,半夜看的话需要很强的心脏;有时很温馨,让你觉得如同身边种种;有时很伤感,觉得人生无常要珍惜现在;有时很爆笑,比如狐狸和小白互相吵嘴的时候……

  4半仙之旅 作者:抱南楼

内容简介:

由多个小故事组成,女主是穿越之后修仙,算半仙吧~每个故事都带有浓郁的聊斋色彩,又以现代的眼光理解,给人不同的感受~好久没看到如此清新的文了~~

主要人物:

小青,又名青姬大人;原名林敏,现代人;穿到千年前的古代改名叫小青,穿过去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后一路修炼仙术成为“鼎鼎大名,震惊妖鬼人三界的青姬大人”(笑~~~)

两个主要男配:

王简,外号鬼眼。因生下来右瞳青色,右眼惯能见妖鬼,也学过些符录之术,据说百试百灵,曾经在临水县做捕快,破了好几件无头凶案,后来一路升迁做了缉捕观察。

赤目,本体是已成年的黑螭,年岁当有四、五千了,但是记忆只有六百多年前被某人从一个石洞中释放出来以后的事情。法力不错,目前最有希望成为男主。

每个小故事都可以当聊斋看的书。

  5狐狸相公 作者:跳跃的火焰

内容简介:

  嫁人嫁人,想嫁的当然是“人”,偏偏她嫁的,却是一只狐狸~。~她不想要这段跨越了种族与阶级的人兽恋的说~~可是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只好和这只妖孽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鸡飞狐狸跳,慢慢的过日子~~

讲述妖怪们自己的故事=。=

主要人物:

女主:桑娘,本来是人类女子,后来死了被服下九阴草并与之融合后变成不死妖身(写着有点恐怖,其实这是结尾的事了,不然怎么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

男主:玄天青,修炼两千多年的狐狸精…

说两句:

女主本来只是个平凡的只是有点爱财的小商人,自从因为被从未蒙面的爷爷许给了一个那啥的老公以后,就不再平凡……本来在新婚夜发现狐狸尾巴(是真的尾巴)后

特惊悚恨不得立刻离婚——然后被迫与其相公也就是狐狸大人签订了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做起契约夫妻——最后终于在种种种种中情根深种不能自拔生死相随了。

  5昆仑雪

这是一家小而精致的药铺,名字叫梦莲。

掌柜是一名神色冷清的少女,大夫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俊美男子,

他养了满屋子的白莲,却从来不开花。

一旦走进梦莲,不论你愿不愿意,

你的命运都将发生吉凶难料的变化,

善终或恶果,谁都不好说。

一个个灵异小故事

穿插着男女主的爱情故事

作者文笔挺有感觉的说

  6《百鬼集》九鹭非香

  文案: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恶鬼

她有一支笔,带着一个飘渺的愿望,穿梭在不同的空间之中

记录着许多“鬼”的风花雪月……

女主独白:

白鬼,既是我的名,也是我手中这支笔的名。收齐一百只鬼后,它将替我圆一场千年遗梦。俗世沉浮,岁月荏苒,我不知穿梭过多少时空,看过多少悲欢离合,渐渐忘了故人,没了情感,只是心中那个夙愿从未改变……

ps:本文由多个短篇组合而成

以一个“女主”作为线索

诸位可以当做是一个长篇看也可以当做一个个小短篇来看~都不妨碍的。

7《杯影聊斋》 作者:弹杯一笑

文案:讲述发生在现代社会里的一系列妖狐鬼怪的故事,着重描写它们的温暖和可爱。

  狡猾的法海,会因为爱上一条很温柔又很毒的流离锦,而使用马甲,扮成清纯可爱的小男生。

  美丽的中元烟火中,可以邂逅七月的爱情。

  化身为人的蝴蝶春生君,救了一个小女孩。

  ……

  捕狐人夜羽,带着他捕获的一只小狐狸,走过山水城池,看尽这些尘世里妖狐鬼魅的痴嗔爱恋。

  他看见一处处风光,一点点风霜,让这些寂寞可爱的精灵,变得柔软又温暖。它们不再害人而学会爱人,与人友好共处。就像他身边这只小狐狸。

  然后他将这些见闻,写成了一个个小故事,从容恬淡,含意隽永。

  他说,一个故事,一杯暖酒。人也好妖也罢,都不过在白驹过隙间,寻这杯温暖,而后弹杯一笑罢了。

推荐理由:都是独立的中短篇小故事。读之,小清新。无聊之时,上下班公交途中阅读一篇,不需占用太多时间,也可打发时间,也会使一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有爱

情,有江湖,有朋友,有爱人,有家,有温暖;有现代都市的妖狐鬼怪,也有古时记忆的叙述。信手拈来,一方砚台,一个枕头

,都是一个故事,做梦的人愿意深醉其中。狐狸,道士,捕狐者,哪有那么多是是非非,你情我愿,各自精彩。湖里的游鱼,天上的飞鸟,那个他她它,都在这里,很多,很多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书目共475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以“志怪”、“志人”分类,志怪着重记述神怪异闻,志人则主要记叙人物的言行事迹。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全书共收一千多则故事,记述简练,一般只有数行文字,短的只是三言两语。它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通过这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有不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记载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说》、《今世说 》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1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主讲:韩 晓

  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1、孕育期

  2、雏形期

  3、成熟期

  4、变迁期

  5、高峰期

  6、衰微期

  3 一、孕育期(酝酿期)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出现,但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野史杂传以及诗歌作品中孕育着丰富的小说因素,为小说的产生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尤其是神话和史传,作为小说的重要源头,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晚出的著作中保存着一些上古神话,虽然经过后人的加工、修改、润色,但多数还是保存了原始神话的精华,不失为一份最早的优秀的文学遗产。

  5 盘 古 开 天 辟 地(创世神话)

  天 地 混 沌 如 鸡 子, 盘 古 生 其 中。万 八 千 岁, 天 地 开 辟, 阳 清 为 天, 阴浊 为 地。 盘 古 在 其 中, 一 日 九 变, 神 於天, 圣 於 地。 天 日 高 一 丈, 地 日 厚 一丈, 盘 古 日 长 一 丈。 如 此 万 八 千 岁,天 数极 高, 地 数 极 深, 盘 古 极 长。 后 乃 有 三 皇(1)。

  ——《艺文类聚》 卷一 引 《三五历纪》

  (1) 三 皇: 天 皇、 地 皇、 人 皇。

  6 女 娲 造 人(始祖神话)

  俗 说 天 地 开 辟, 未 有 人 民,女 娲 抟 黄 土 作 人。 剧 务, 力 不 暇 供, 乃 引 绳 於 泥 中, 举 以 为 人。 故 富 贵 者, 黄 土 人; 贫 贱 凡 庸 者,縆(g eng)人 也。

  ——《太平御览‧ 风俗通》

  7 女 娲 补 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 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 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 南 子 ‧ 览 冥 训》

  8 精 卫 填 海 (洪水神话) 发 鸠 之 山, 其 上 多 柘(zhe) 木。 有 鸟 焉, 其 状 如 乌, 文 首, 白 喙, 赤 足, 名 曰 精 卫, 其 名 自 詨(xiao); 是 炎 帝 之 少 女 名 曰女 娃。 女 娃 游 於 东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常 街 西 山 之 木 石 以 堙(yan) 於 东 海。

  ——《山 海 经 ‧ 北 次 三 经》

  (1) 堙: 填 塞。

  9 龙 女 刑 天

  10 神话传说对小说的影响神话情节的故事性、神话人物的神异性,那种补天射日的奇瑰想象,那种移山填海的浪漫精神,无疑皆是后世小说艺术思维之所必需,启迪着后世的小说创作。

  神话对小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题材和人物的传输以及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的灌溉,更表现在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神话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以一种混沌未开、主客一体的方式去认知和把握世界,这种“天人合一”式的思维特点直接导致了神话中“神人一体”、“神人感应”和“神人相亲”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的虚构和想象提供了参照思路。

  11 "神人合一"神人合一

  ——A人与异类的拼接:神仙鬼怪、日月山川、动物植物 皆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和伦理意识。B人与异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女娲——孙悟空、猪八戒

  精卫——白蛇、狐仙、绛珠仙草(转世、谪世)

  12 "神人感应"神人感应

  ——人与自然、神灵等通过神秘渠道彼此沟通相互作用。

  神人相亲

  ——神话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神人亲和的意识、呈现出融洽、和谐的叙事情调,神话中神人合一的形象能力超凡,且多与人为善,到了后世小说中,神人的亲密无间也多表现为人与神怪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13 2、史传文学与野史杂传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著作本是史官本着“实录”精神,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但是其间不可缺少必要的剪裁与加工,且遣词造句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介入。优秀历史著作中那些人物传记和叙事篇章,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结构、有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读来已颇有小说味道,也为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廉颇蔺相如列传》、《张仪列传》、《项羽本纪》

  14 "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正史和小说之间的野史杂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燕丹子》等等。这些杂传之作,既录史实,又收异闻,虚构成分增多,传说色彩更浓,更接近小说的文体特征。

  例如:《燕丹子》 燕丹养士 荆柯刺秦

  A 黄金投蛙

  B 杀马进肝

  C 玉盘盛手

  15 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小说因素都在酝酿积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记录鬼神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和一批记录人物轶闻趣事的志人小说产生出来。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具有情节、人物和大致完整的艺术结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

  与此同时,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篇幅短小、艺术程度不高,更不具备明确的虚构意识——其创作是在缺乏明确的小说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些作品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一般将之视为小说的雏形。

  16 志 怪 小 说《收神记》

  《收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由晋朝人干宝辑撰,原书三十卷,今传本二十卷,由明代胡应麟所辑。干宝自称《搜神记》的内容不外是“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声明该书“是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三王墓》《李寄斩蛇》《董永》

  17 董 永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日:“以钱与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日:“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

  千乘:汉代设置于乘郡,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 肆力;尽力。田亩:农事。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这句是说鹿车载了父亲;自己跟随在车后面。 遣之:发送他回家。 俱(ju居):在一起,指同居。 必尔者:必定要象你所说的那样。 缣(jian兼):细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