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第1张

 张舜徽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大师张舜徽的介绍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张舜徽简介

 1911年7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

 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

 1946年写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

 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十年““””时期,撰写《劳动人民创物志》、《中国社会之分析》、《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着》、《清人笔记条辨》等10部学术专著,共370多万字。

 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国学大师张舜徽背景资料

 张舜徽的父亲张淮玉,字小岩,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成诵之能;但他对八股文向来深恶痛绝,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精研朴学,尤长于天文历算。曾历任常德官立中学堂、辰州官立中学堂、西路师范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算学教习;在授课之余,刻苦治学,撰有《二进数考数根术》、《循环小数新术》等数学著作。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张淮玉虽然深恶八股,但对四书五经还是非常看重,在张舜徽具备了文字基础之后,即开始让他读经。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观念,他并不要求儿子死记硬背;张淮玉认为,不知天文,不足以读<诗经>和《尚书》,因此引导他学习天文与历算。<尚书>佶屈聱牙,于是指导他对照<史记>阅读。我们由此可知,由于父亲的治学旨趣和张舜徽本人的气质,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偏重学问,而不是文章,这一点对他以后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清人文集别录》中,他推重的是学问湛深之人,对纳兰性德、龚自珍这样的文章尔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国初年的沅江,依旧还很闭塞,尤其是僻处乡下的长岛。但张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种新出版物,并为张舜徽订购了《东方杂志》、《学衡》、《少年杂志》,还把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和历史教材买来给他看。也是在这个时期,张舜徽接触到了梁启超的新著《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对他影响至巨。他在《庭闱受学记》中曾说:“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除了父亲张淮玉,在张舜徽的学术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尤其深刻的影响:早岁姑父余嘉锡,自北平南归直到中岁,杨树达,晚岁顾颉刚。

 在回忆杨树达的一篇文章中,张舜徽曾深情地说:“平生所识老一辈学者名流,算来不是太少。而亲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先生。”张舜徽初识杨树达是在北平姑父家。当时杨树达为清华大学教授,常到余嘉锡家中谈论学问,对年纪尚轻的张舜徽的见识感到惊讶,因此常常约他到家中盘桓。张舜徽常常向这位大学者请教,两人从此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有时张舜徽因为读书过勤,多日不登门,杨树达就会打电话到卢家,告诉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亲自过门约谈。谦恭下士,毫无崖岸。抗战爆发后,杨树达南归,任湖南大学教授,两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后来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时张舜徽任教蓝田国师;杨树达移书召他往辰溪任教,张舜徽因为家累不能应命。杨树达又寄书相请,云:“达一生无他长,惟乐于贤己者处,达可以进学耳。”可见他对张舜徽推重如此! 顾颉刚年长张舜徽十八岁,亦属长者之列,是张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学者。张舜徽与顾颉刚没有特别的私交,但是纯粹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他由衷为张舜徽取得的每一种成就而喜悦,因此,几乎张舜徽每出版一本学术著作,顾颉刚都会写信表示祝贺,其折节下士之风丝毫不让杨树达。1962年,张舜徽出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顾颉刚飞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 翌年《扬州学记》的修订本<广校雠略>于中华书局出版时,顾颉刚又来信祝贺,称“信条理中国学术,惟先生为当行也”。同年11月,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又在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读后不胜欣喜,释卷之后,当即提笔修书云:“先生所着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輏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顾颉刚的敦劝下,张舜徽又写作了《清人笔记条辨》。1979年夏天,张舜徽因事进京,专程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拜访了顾颉刚,当时顾颉刚正在病中,听说张舜徽来访,立刻披衣出迎。这虽然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但相谈非常欢洽。

国学大师张舜徽主要著作

 <广校雠略>(附《世说新语释例》、《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三种)1945年有长沙排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4月增订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积石丛稿》(含《积石丛稿》、《广校雠略》、《扬州学记》、《诗毛诗故训传释例》、《乾嘉三通儒故训传》五种)1946年兰州排印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

 《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

2014年,中华文化元典《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正式出版。此次出版的《开成石经》以馆藏民国精拓为底本,并由碑林博物馆18名专家及文物出版社资深古籍编辑专家历时两年完成。同时,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这是国家级最高荣誉。

《开成石经》大型文化典藏是石经刊刻1180年以来第一次原大影印,完美阐释了中华文化复兴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开成石经》不仅在碑刻史和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为后人研究儒家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版本,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由于1556年关中大地震造成石经断裂,完整的拓本已经很难找到,目当前碑林博物馆出具的拓本属于关中段氏‘翰墨堂’收藏的民国精品拓本,从拓本的完整度到装帧都为上品,因而保证了《开成石经》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说,《开成石经》这套影印册的出版,无疑有利于中华原典的保护和传承,对西方而言这将是中国版的《圣经》,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文化符号。

同意楼上,顺便补充一些资料。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繁体字,竖版的;另一种是简体字,横板的。繁体字竖版的邮古人为之作的注解,虽不方便现代中国人阅读却能使人更容易明白史书内容;简体字版本的虽然方便阅读,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一些内容或恐是看不明白的。另外,简体字版本的分精装和简装。您可以自己任意选择需要的形式。

附加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组织了全国近百余位文史专家,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展开全面整理,改正错字,填补遗字,修改注释,加注标点,划分段落,并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校勘记。直到1978年整理工作全部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完成。

另外,有一本书叫《二十四史全译》,应该也是不错的。

附加资料: 《二十四史全译》

图书册数 全213卷 含精美函套 编号收藏证书 仿古书柜

出 版 社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作者: 主编 许嘉璐 副主编 安平秋

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 《二十四史》国家译本

《二十四史全译》从1991年立项,到2003年完成,历时十三年。前后投资五千万人民币。

二百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古籍研究所专家,二百多名资深古籍编辑、校对、制作人员,经十三年奋斗,始竟其功。全文五千万字的译稿反复修改,每一部史书的译文都整体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古文、今文近一亿字的校对做了十二遍。可谓呕心沥血。

最高水平的译文质量

许嘉璐先生是我国著名训诂学家,由他主编本书,并亲自参加翻译、审读。各高校古籍所的专家执笔。严格按照古籍整理原则。译文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全面体现了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

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要求按照词序、每字每典都有落实,而又不随意添加成分进行解释,最能传达原文的原汁原味。

译文语言精练,白而不俗。文中的歌赋及乐词,乃至诏书奏章中的对语,译文尽量对仗、压韵,典而雅,形与神兼备。志书(制度史)部分的翻译,尤为注重专业用语的准确,由专家再三核准,特别艰深的志书由国宝级专家审读把关,是各种专门史绝好的参考研究资料。

研究学问,不限一隅,而是饱读儒家经典,博涉经史子集,既精又博,这使他的学术视野更为宽广辽阔,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也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刻,王夫之晚年作《宋论》,目的是探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

王夫之仔细观察了宋代历史的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把王朝中的帝王将相都放到“王朝怎样由兴盛而衰弱而灭亡”这个问题前加以审视评鉴,由此发现他们的得失功过,发现王朝盛衰转变的根由。文献学专家刘韶军从《宋论》原本中拣选出精彩内容进行全新注译评析,以使现代广大读者都能读懂《宋论》,并由此更深地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宋论新绎》是《宋论》的精选本,全新译注,标题新创,解读新颖,评析新锐,能够帮助读者轻松阅读宋代历史。作者从原书15卷的内容中精选70篇,加上标题,通过题解、注释、译文、评析,详尽、细致、准确地呈现了《宋论》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细节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宋代历史。

《宋论新绎》在出版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现行的经典版本。编辑加工书稿时,发现现行版本中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年号“端平”错写为“瑞平”,“元祐党人集”错写为“元祜党人集”,以及古今地名不一致的情形,这些错误在《宋论新绎》中都进行了更正。

除了内容上的精益求精之外,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宋论新绎》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据悉,本书也是“国学经典新绎丛书”中的一本,“国学经典新绎丛书”历时三年,现推出第一辑,共12种23册,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军事等,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广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文史哲领域的知名学者,用现代视角对千百年来争相诵读的国学典籍进行全新的解读,审视传统精髓,解码古人智慧,让经典走入日常,让读者体悟到国学经典的精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