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药用动植物分类的研究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古人对药用动植物分类的研究有哪些?,第1张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就开始积累起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历代生产者在采集药物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形态特征、药用性质等的认识,形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本草学。在我国古代典籍《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药用动植物的记载。它们是我国传统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被世人尊称为“药王”。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怎么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就抓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共12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

花蕊公主吃了那个药以后,肚子疼得像刀绞。没多长时间,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神农却认为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是宝贝,还给它起个名字叫“花蕊鸟”。

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12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神农还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感觉。12味药喂完了,尝妥了,神农观察到药物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喂小鸟,一样一样地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

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有一次,神农手托花蕊鸟来到太行山的小北顶,捉到一只很特别的虫儿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毒断了。神农极为悲痛,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选了一块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中毒去世了。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人们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了“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了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神农尝百草”是久经流传的故事。其实,这里的神农就代表了我国古代研究动植物药用价值的人们。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知识,就被记录在古籍之中。

《中医大辞典》·竹叶竹叶为中药名,出自出《名医别录》。来源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xRendle等的叶。性味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除烦,凉心止惊。主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儿惊痫,热淋、茎中涩痛。用法用量煎服:6~9g。运用竹之初生嫩叶卷而未放者,名竹卷心,又名竹心、竹针,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功效,多用于暑热烦渴及温病神昏谵语等症。《辞典》·竹叶出处《别录》拼音名ZhúYè别名淡竹叶(《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性味甘淡,寒。①《别录》:"味辛平,大寒。"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履巉巖本草》:"苦,甘,微寒,无毒。"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归经入心、肺、胆、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

详见百科词条:竹叶 [ 最后修订于2016/3/30 13:18:49 共16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锦绣万花谷》为中国宋代所编大型类书之一,共计一百二十卷,分前集、后集、续集各四十卷。作者姓名不详,书前有自序,题淳熙十五年,知为南宋孝宗时人。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谓“门类无伦理,序文亦拙”。各集所录资料虽不免琐屑芜杂,而其中亦有久经散佚之书。此书旧有宋刻,惜残缺不全。

  《锦绣万花谷》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发行,为南宋大型类书,也是目前已知海内外最大部头的宋版书。作者把自己曾经看过的书,通晓的知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包含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书画等具体门类,品相完整,印制精美,内容完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锦绣万花谷》现存40册,八十卷,分为前、后集,重光于苏州藏书楼“过云楼”。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内容,并融入作者独到见解。譬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当中说绘画不是简单的“遗神取貌”,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批评古人的话,只有在《锦绣万花谷》中,才说明这是批评今人的话,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画论。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其文献与辑佚价值之高罕有与之比肩者。即使撇开这部书在文献和史料研究中的重要性,单就文物价值而言,这样一部焕然如新的宋板孤本巨著,也是无以复量的。

  明弘治五年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锦绣万花谷》

  此书半叶9行,每行内印双行,行17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上印“弘治岁在玄困敦” 2行,下印“会通馆活字铜版印行” 2行。玄困敦即壬子,为弘治五年(1492)。华燧字文辉,无锡人,制铜活字版印书,名其居曰会通馆,人称会通君。生平事迹见明邵宝《容春堂集》中《会通君传》。

  明代无锡华氏以铜活字印书知名。除华燧外,弘治时尚有华印的陆游《渭南文集》,正德中燧之华坚印的《春秋繁露》、《艺文类聚》、《白氏长庆集》、《蔡中郎集》等书。华燧所印书多鸿篇巨帙,印制工整,纸墨俱精。弘治八年 (1495) 又印宋洪迈所撰《容斋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还印有宋赵汝愚所辑 《国朝诸臣奏议》、 宋谢维新所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宋潘自牧所辑《记纂渊海》宋高似孙所辑《文苑英华纂要》等书。燧于经史之书,亦多涉猎,曾集九经单辞为一编,名《会通馆集九经韵览》,于弘治十一年(1498)以铜活字印行,书甚罕见,仅见《天一阁书目》著录。华燧印 《锦绣万花谷》 有两次印本,一即此本,另一铜活字印本,字较大,版心上有“弘治岁在阏逢摄提格”,即甲寅,为弘治七年。此书双行小字印,于华氏铜活字印书中,时代较早,堪称华燧印书中代表之作。

地球上某一动植物的群落类型在地表的分布,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类所逐渐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于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对华夏各地动植物的了解。

在《禹贡》、《山海经》、《周礼》等早期古典著作中,都蕴藏有丰富的有关动、植物地理分布方面的知识。

桂白皮就是樟科新樟属植物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

(Nees)

Merr的叶、根皮或茎皮。中药名为白桂,(别名为沙癞叶、三股筋、香味叶、羊角香、茶蚬)具有祛风散寒,活血祛瘀之功效。常用于胃寒脘痛,腹胀,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寒感冒,麻疹,跌打损伤,骨折,湿疹。详细可以参见百度词条:白桂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堇拼音名ZǐJǐn别名蝎子花、断肠草[贵州]来源**科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edulisMaxim,以根或全草入药。根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夏季采集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苦、涩,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头痛,腹痛,尿桶,肺结核咯血;外用治化脓性中耳炎,脱肛,疮疡肿毒,蛇咬伤。用法用量2~3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紫堇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本草图经》:紫董生江南吴兴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董,豫章郡名苔菜,晋陵郡名水卜菜。2《纲目》:苏颂之说,出于唐玄宗《天宝单方》中,不具紫堇形状。今按《轩辕述宝藏论》云:赤芹即紫芹也,生水滨,叶形如赤芍药,青色,长三寸许,叶上黄斑,味苦涩。又《土宿真君本草》云:赤芹,生阴崖陂泽近水石间,状类赤芍药,其叶深绿,而背甚赤,茎叶似荞麦,花红可爱,结实亦如貔荞麦拼音名ZǐJǐn英文名HerbofCommonCorydalis别名野花生、断肠草、蝎子花、麦黄草、闷头花、山黄连、水黄连、羊不吃。来源药材基源:为**科植物紫堇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edulisMaxim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阴干或鲜用。原形态紫董一年生草本,高1030cm,无毛。主根细长。茎直立,单一,自下部起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轮廓卵形至三角形,长39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7枚,有短柄,二或三回裂片轮廓倒卵形,近无柄,末回裂片狭卵形,先端钝,下面灰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310cm,疏着花58朵,苞片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53mm,先端尖,全缘或疏生小齿;萼片小,膜质;花冠淡粉紫红色,长1518mm,距约占外轮上花瓣全长1/3,末端略向下弯;子房条形,柱头2裂。蒴果条形,长253

详见百科词条:紫堇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5:30 共13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楸药解》云:“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这说的就是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猫须草拼音名MāoXūCǎo别名肾茶、猫须公来源唇形科猫须草属植物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ClerodendronspicatusThunb;Orthosiphonaristatus(Blume)Miq]以茎、叶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祛湿,排石利尿。用于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胆结石。用法用量1~2两。备注(1)海南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rubicundusvarhainanensis[OrthosiphonrubicundusvarhainanensisSun]与上种类似,亦同等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猫须草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MāoXūCǎo英文名HerbofSpicateClerodendranthus别名猫须公、肾茶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肾茶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exHWi[ClerodendronspicatusThunb]采收和储藏:在高温高湿地区,肾茶终年生长,尤以410月生长旺盛。一般每年可采收23次,管理得好,可收4次,每次在现蕾开花前采收为佳,宜选晴天,割下茎叶,晒至七成干后,于清晨捆扎成把(防止叶片脱落,再曝晒至全干即可)。一般每1hm2可收干的枝叶15002250kg,鲜干比为5665:5。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43cm,被短柔毛;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85cm,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下延至叶柄,边缘在基部以上具粗牙齿工疏圆齿,齿端具小突尖,两面被短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具6朵花,

详见百科词条:猫须草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33:12 共324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