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的概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医痹症的概论,第1张

痹症有瘀血说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放。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

对风湿痹症,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痹症,主要原因是外部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侵袭身体而患病,风寒湿邪痹阻,脉络不能,周身肢节疼痛,或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或神经根炎属气血痹阻者,的风湿痹症。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1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人体关节器官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气短乏力,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2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暴寒暴暖,超过一定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而致病。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起居调摄不慎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3药物

服用某些抗炎类、激素类药物所造成的软骨损伤也是许多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往往始于滑膜病变、软骨受损或是变性;由于关节滑膜、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滑液的缺失,导致关节骨骼缺少必要的保护,以至于人体一活动,关节处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软骨保护”直接发生剧烈硬性摩擦,而引发痹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标编号 4 CAS号 5 中文名称 6 英文名称 7 分子式 8 外观与性状 9 分子量 10 蒸汽压 11 闪点 12 沸点 13 溶解性 14 密度 15 稳定性 16 危险性 161 爆炸极限 162 引燃温度 163 危险标记 17 主要用途 18 健康危害 19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20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21 实验室监测方法 22 环境标准 23 泄漏应急处理 24 防护措施 25 急救措施 26 松节油药典标准 261 品名 262 来源 263 性状 2631 相对密度 2632 馏程 2633 折光率 264 鉴别 265 检查 2651 乙醇中不溶物 2652 酸值 266 含量测定 26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662 校正因子测定 2663 测定法 267 贮藏 268 版本 27 松节油药品说明书 271 适应症 272 用量用法 273 松节油的不良反应 274 规格 附: 1 用到中药松节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松节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松节油 松节油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ōng jíe yóu

2 英文参考

oil of turpentin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erebinth [朗道汉英字典]

turps [朗道汉英字典]

turpentin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bies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leum terebinthin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pirit of turpent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rebenth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rebenthinae aetherol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rebinthinae ole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rebinthinate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urpentine o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标编号

33638

4 CAS号

8006642

5 中文名称

松节油

6 英文名称

Turpenitine;Turpentine oil

7 分子式

C10H16(主要)

8 外观与性状

无色至淡**油状液体,具有松香气味

9 分子量

13623

10 蒸汽压

267kPa/514℃

11 闪点

35℃

12 沸点

154~170℃

13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氯仿、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14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85~087;相对密度(空气1)484

15 稳定性

稳定

16 危险性

松节油(属同类物质的还有:松油;松油精)为高闪点液体,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温、明火、氧化剂(包括硝酸)有引起燃烧危险 。

161 爆炸极限

下限08%

162 引燃温度

253℃

163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17 主要用途

用作油漆溶剂,合成樟脑、胶粘剂、塑料增塑剂等,也用物制药、制革工业

18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 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及膀胱 作用。急性中毒:引起眼及上呼吸道粘膜 症状:流泪、咳嗽等;高浓度蒸气可引起麻醉作用,出现平衡失调及四肢痉挛性抽搐、流涎、头痛、眩晕,可引起膀胱炎,有时有肾损害。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发生呼吸道 症状及乏力、嗜睡、头痛、眩晕、食欲减退等。对皮肤既是原发性 物,引起脱脂、干燥、发红等,又可引起过敏性皮炎。

19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5760mg/kg(大鼠经口);LC5012000mg/m3 6小时(大鼠吸入);29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人吸入42~557g/m3,眼 流泪、头痛、恶心;人经口150ml,致死;人经皮0001%,皮肤接触后干燥、发红、干裂等。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经皮240g/kg×20周,最小中毒浓度。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0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工业松节油的快速气相色谱分析[刊,英]/Ruseva NDoklBolgAkadNauk1985,38(10)1343~1346 《分析化学文摘 》198710

21 实验室监测方法

香荚兰素分光光度法《水质分析大全》张宏陶等主编

香草醛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22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 mg/m3 前西德(1977) 大气质量标准 25mg/m3 前苏联(1975) 污水中有机物最大允许浓度 20mg/L 前苏联(1975) 饮用水中有机物最大允许浓度 02mg/L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2mg/L

23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也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4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25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26 松节油药典标准 261 品名

松节油

Songjie You

TURPENTINE OIL

262 来源

本品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其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

263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微**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气中,臭渐增强,色渐变黄。本品易燃,燃烧时产生浓烟。

本品在乙醇中易溶,与三氯甲烷、乙醚或冰醋酸能任意混溶,在水中不溶。

2631 相对密度

应为0850~087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A)。

2632 馏程

取本品,照馏程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B)测定,在154~165℃馏出的数量不得少于900%(ml/ml)。

2633 折光率

应为1466~1477(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F)。

264 鉴别

(1)取本品1g,加石油醚(30~60℃)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松节油对照提取物1g,同法制成对照提取物溶液。再取α蒎烯对照品,加石油醚(30~60℃)制成每1ml含4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提取物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50mg,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5ml使溶解,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β蒎烯对照品、莰烯对照品适量,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以50%苯基50%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25mm,膜厚度为025μm);柱温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40℃,以每分钟1℃的速率升温至50℃,再以每分钟3℃的速率升温至200℃;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分流进样,分流比15:1;流速为每分钟10ml。理论板数按莰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0。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一致的色谱峰。

265 检查 2651 乙醇中不溶物

取本品1ml,加90%乙醇7ml,振摇使溶解,溶液应澄清。

2652 酸值

应不大于0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N)

266 含量测定

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26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50%苯基50%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25mm,膜厚度为025μm);柱温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4分钟,以每分钟20℃的速率升温至150℃。理论板数按α蒎烯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

2662 校正因子测定

取正丁醇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0m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另取α蒎烯对照品约70mg,精密称定,置10ml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吸取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计算校正因子。

2663 测定法

取本品约025g,精密称定,置25ml棕色量瓶中,用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ml棕色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α蒎烯(C10H16)不得少于800%。

267 贮藏

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268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7 松节油药品说明书 271 适应症

本品为外用皮肤 剂,穿透力很强,能渗入深部组织而引起 ,进而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减轻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等。

272 用量用法

外用:局部涂搽,每天3-4次。

273 不良反应

外用可有局部 和过敏反应。局部皮肤有溃烂时不宜使用。

274 规格

搽剂(含松节油65%,软皂75%,樟脑5%)

用到中药松节油的方剂 消风止痛宁

3B181394处方:山葡萄藤7575g松节油14g制法:以上二味,山葡萄藤加水煎煮二次,第

疮疖消肿膏

地丁草各占36%天花粉占57%川乌南星苍术松节油各占14%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肿,止痛。主

气管炎橡胶膏

片2425g樟脑2025g薄荷脑675g松节油230g水杨酸甲酯2325g制法:以上17味

外伤止痛膏

B191695处方:外伤止痛浸膏120g松节油40g水杨酸甲酯55g樟脑30g薄荷脑35g冰

跌打 药膏

方:樟脑77g薄荷脑43g水杨酸苯酯35g辣椒松节油提取物33g制法:以上四味,与适量经加热溶解后

更多用到中药松节油的方剂

用到中药松节油的中成药 消风止痛宁

3B181394处方:山葡萄藤7575g松节油14g制法:以上二味,山葡萄藤加水煎煮二次,第

外伤止痛膏

B191695处方:外伤止痛浸膏120g松节油40g水杨酸甲酯55g樟脑30g薄荷脑35g冰

气管炎橡胶膏

片2425g樟脑2025g薄荷脑675g松节油230g水杨酸甲酯2325g制法:以上17味

跌打 药膏

方:樟脑77g薄荷脑43g水杨酸苯酯35g辣椒松节油提取物33g制法:以上四味,与适量经加热溶解后

舒乐热熨剂

3g川芎50g苍术63g薄荷油05ml松节油05ml樟脑10g制法:以上十四味,除松节

更多用到中药松节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松节油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三节·伤寒兼痧

分解。胸痞腹痛。状似伤寒兼痧。常用酒煨大黄滴入松节油拌捣极烂。用软帛包裹。遍擦周身。其毒自解。再用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论治]痹脉案

除,投以川乌头炮去脐皮、草乌头炮去皮,姜汁制、松节油,一剂,服后饮酒以助药势达病所。夜半身麻汗出,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络。蝼蛄又为利水之能品。故加用之。外用蓖麻油品松节油。用药制棉浸擦膈脘腹。自上至下。日擦四五次。似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五节·阴证伤寒

熨斗盛炭火烫运之。以行其气血。干则和姜葱汁烧酒松节油等再熨。熨至手足温和。吐利均止者生。另用烧糟捣

《普济方》:[卷一百十二诸风门]历节风(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十二刺的内容 31 偶刺 32 报刺 33 恢刺 34 齐刺 35 扬刺 36 直针刺 37 输刺 38 短刺 39 浮刺 310 阴刺 311 傍针刺 312 赞刺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二节刺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十二刺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十二刺 已经自动替换为 十二节刺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shí èr jiē cì

2 概述

十二节刺(elve techniques of needling)为古刺法名[1]。又称十二刺[1]。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傍针刺、阴刺、赞刺十二种刺法的合称[2]。

3 十二节刺的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节刺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1]。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1]。

31 偶刺

偶刺又称阴阳刺,为十二节刺之一[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4]。即直对病痛所在,一刺前,一刺后,于胸脘部及背部进行斜刺[5]。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所以称为偶刺[5]。又因前胸属阴后背属阳,故名阴阳刺[4]。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4]。临床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偶刺法。详见条。

32 报刺

报刺为十二节刺之一[6]。是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证的针刺方法[7]。《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6]。“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6][7]。

操作方法是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7]。详见报刺条。

33 恢刺

恢刺为十二节刺之一[8]。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9]。《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8]。其法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侧,并或前或后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恢复拘急[8]。恢是宽廓、扩大的意思[9]。此法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8]。恢刺为一针多用的刺法。类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详见恢刺条。

34 齐刺

齐刺为十二节刺之一。又称三刺[10][11]、集合刺[12]。《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13]。因三针齐下,故名齐刺,或三刺[11]。详见齐刺条。

35 扬刺

扬刺为十二节刺之一[14]。《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14]。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14]。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14]。近代的皮肤针疗法、梅花针叩刺法,即扬刺法的演变[14][15]。

36 直针刺

直针刺为十二节刺之一[16]。《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16]。其法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16]。近代所用的沿皮刺或横刺,即源于此[16][17]。

37 输刺

输刺为古刺法名[18]。十二节刺之一[18]。《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是指采用直入直出的提插法,针数少而刺得深,以治实证[18]。本法是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用以泻病邪。因其输泻邪热实邪,故名输刺[18]。

38 短刺

短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19]。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20]。短是接近的意思,即深刺致骨,以治疗深部的病痛[19]。其法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20]。故名短刺[20]。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9 浮刺

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21]。《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22]。浮是浮浅,当肌肉处斜向刺入,以治疗肌肉寒急等症[21]。其法斜针浅刺,故名浮刺[22]。近代临床上应用的斜刺法与此相仿[21]。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10 阴刺

阴刺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2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这是左右配穴的针刺法,如取足内踝后足少阴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均取),以治寒厥[23]。因其刺阴经之穴而治阴寒之病,故名阴刺[23]。 近代临床上,阴刺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例如下肢寒厥的病证,可同时针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经。

311 傍针刺

傍针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之一[12]。《针灸甲乙经》称傍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24]。是在患处正中刺一针,旁边又加一针的两针同用刺法[12]。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12]。因其正傍配合而刺,故名傍针刺[12]。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12]。

312 赞刺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行痹(风痹)

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寒痹·痛痹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42 痛痹的症状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5 痛风·痛痹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痛痹的方剂 2 治疗痛痹的穴位 3 治疗痛痹的中成药 4 痛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痛痹 1 拼音

tòng bì

2 英文参考

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痛痹:1寒痹;2痛风。

4 寒痹·痛痹

痛痹(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1]、painful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cold pathogen[2])为病名[3]。又称寒痹,是指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又称骨痹[4]。

41 痛痹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42 痛痹的症状

以关节疼痛为主证。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43 痛痹的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痛甚者,可用五灵散[4]。

5 痛风·痛痹

痛痹即痛风[3]。《医学正传·痛风》:“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风亦称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3]。

51 痛风的病因病机

《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

《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52 痛风的症状及治疗

《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甲;阳虚加虎骨、鹿茸。”

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3]。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3]。《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