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
自从水神共工把西边撑天的柱子撞断了以后,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窟窿,整个世界顿陷入极度危险中。女娲看到后,难过极了,决心去各地寻找赤、青、黄、白、黑五色石,把天和地修补起来,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恰巧,这时东北角有一座火焰山爆发了。女娲想:“火山底应该有赤石。”于是她冒着被烧死的危险来到了火山底下开始寻找赤石,她找呀,找呀,觉得自己很累就想休息一会。在她准备躺下时,觉得身体下有个硬硬的东西。她拿起一看原来是赤石,开心极了。
接着,她来到大海边,因为这里有她要找的青色石头,于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游到深海处,最终找到了青石。
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沙漠中,她在沙漠中用力地挖呀、挖呀、几天过去了一无所获。正在她失望之极准备走时,她看到一个仙人掌的旁边有块黄石,女娲就小心翼翼地把黄石给拿了起来,女娲兴奋地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曲。
女娲听说白石被九条青蛇给霸占了,女娲知道后,她就毅然决然地来到九条青蛇居住的地方——一个黑乎乎的洞中。女娲见到了青蛇就拿起刀,一刀劈过去,青蛇的尾巴被砍断了,就这样女娲跟它搏斗了几天几夜,女娲终于获胜了。她拿走了白石,高高兴兴地走出了黑乎乎的洞中。
女娲赶了几天路,觉得自己很累,就在树林里休息,忽然被一阵“咚咚咚”的声音给惊醒了。她觉得很好奇,就决定下床来看一看究竟。于是她顺着声响来到了一个枯井旁边,看到枯井里有光,还有“咚咚咚”的声音,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女娲就跳进了枯井里,在枯井里找到了黑石,女娲很高兴。
女娲集齐了五色石以后,就把五色石炼成黏稠的石浆,最后把天上的窟窿给补上了。
爱素好古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变古易常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
彪炳千古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察今知古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寸心千古 千古:时间久远。寸心具有千古识力。
刁钻古怪 刁钻:狡诈;古怪:怪僻,不同寻常。形容为人行事狡猾怪僻,和别人不一样。
吊古伤今 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吊古寻幽 吊:凭吊;幽:幽境。凭吊古迹,寻找幽境,感怀旧事。
笃学好古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亘古不灭 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
亘古奇闻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
亘古未有 亘古:人人有责从古代到现在。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
古道热肠 指待人真诚、热情。
古调不弹 陈调不再弹。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古调单弹 比喻言行不合时宜。
古肥今瘠 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
古今中外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古井无波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古貌古心 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古色古香 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古是今非 古代、现在的是非得失。指评论从古到今的功过曲直。
古往今来 从古到今。
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古稀之年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贯穿今古 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贵古贱今 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厚今薄古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借古喻今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今愁古恨 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极多。
今月古月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旷古绝伦 旷古:古来所无;绝伦:超过同辈。空前未有,超出一般。
旷古未闻 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
旷古未有 旷古:自古以来所没有的。自古以来从来不曾有过。形容极为罕见。
牢什古子 指讨厌的东西。
名垂千古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年逾古稀 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盘古开天地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前古未有 自古以来未曾有过。
前无古人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
人心不古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食古不化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事不师古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颂古非今 指不加分析地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
通今博古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万古长存 万古:千秋万代。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万古长青 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象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万古流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万古千秋 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心如古井 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震古烁今 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自我作古 作古:创始。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
尊古卑今 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变古乱常 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变古易俗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习俗。
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超今冠古 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超今绝古 指超越古今。
超今越古 指超越古今。
陈古刺今 即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成年古代 犹言长期以来。
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独有千古 具有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同“独有千秋”。
风流千古 指风雅之事久远流传。
镕古铸今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同“镕今铸古”。
镕今铸古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富轹万古 形容极其丰富,超越千秋万代。
格古通今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指学富识广。
亘古亘今 亘:横贯。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
亘古新闻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从古到今很少的事情。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
古木参天 参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
古圣先贤 圣:品德智慧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还淳反古 指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
还朴反古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反古”。
行古志今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指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稽古揆今 指考古衡今。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汲古阁本 版本名。指明毛晋汲古阁的刻本。也称毛本。
极古穷今 指穷尽古今。
继古开今 指继往开来。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竞今疏古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奇离古怪 犹言希奇古怪。希罕奇特,古里古怪。指极不一般。
旷古奇闻 旷古:自古所没有的。自古以来从未听到过的奇异事情。
旷古一人 旷古:空前;从古到今。自古以来只此一人。形容绝无仅有。
乐道好古 以守道为乐,喜爱古制。
离奇古怪 十分奇特少见。
流芳千古 美名永传于后世。
论今说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迈古超今 指超越古今。
名垂万古 指名声永远流传。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慕古薄今 慕:羡慕,仰慕;薄:轻薄。指厚古薄今。
万古长春 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
万古留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泥古非今 拘守古代的而否定当今的。形容崇尚陈规旧法,贬低新鲜事物。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年近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年纪将近七十岁。
攀今吊古 犹言谈今说古。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披古通今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攀今掉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同“攀今吊古”。
攀今揽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同“攀今揽古”。
千古不磨 流传千万年也不会磨灭。犹千古不朽。
千古不朽 指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千古独步 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1 《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篇文言文
>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
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
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 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一个故事。耽穿槽费噩渡茶杀偿辑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
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
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
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 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
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就先安顿下吧。 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
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 时值正午。
县衙来的人领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
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
老虎发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 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虎势。
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 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
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 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
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这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一件故事。
顷刻之间,一头罕见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迈的老翁手里,使人对唐打猎的绝技不能不倍加赞叹。关键是最后作者又补叙了老翁绝技的由来,从而不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
这篇故事末尾还有一段话,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写道:《庄子》说,技术高超的人能够让众人佩服,天生神巧的人也不敢经过他的家门,因为无法超过他。
其实,现存《庄子》里并没有这句话,大概是作者为了行文有信,杜撰出来的。但是道理很明白,任何绝技都是经过苦练才能成功。
作者说,他的一位朋友嗣彪,黑灯瞎火捉笔写条幅,和白天灯下写一样;还有康熙年间的励文恪,将纸张剪成一百片,每片书写一个字,然后对着太阳,将几十片叠映,字体没有丝毫出入。这都是熟能生巧的例子,决不是另有什么诈巧。
其实,作者自己的渊博也是这么练出来的。他做官做到副宰相,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修,本身就曾经苦读思考,才能成就一代文豪的。
《阅微草堂笔记》实在是魏晋以来,志怪笔记的佳篇。叙述简净,说理透彻,语言平易,鲁迅就认为此书“隽思妙语,时足解颐,”而且“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人。
2 《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篇文言文<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
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
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 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
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
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
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 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
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就先安顿下吧。 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
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 时值正午。
县衙来的人领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
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
老虎发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 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虎势。
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 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
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 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
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这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一件故事。
顷刻之间,一头罕见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迈的老翁手里,使人对唐打猎的绝技不能不倍加赞叹。关键是最后作者又补叙了老翁绝技的由来,从而不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
这篇故事末尾还有一段话,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写道:《庄子》说,技术高超的人能够让众人佩服,天生神巧的人也不敢经过他的家门,因为无法超过他。
其实,现存《庄子》里并没有这句话,大概是作者为了行文有信,杜撰出来的。但是道理很明白,任何绝技都是经过苦练才能成功。
作者说,他的一位朋友嗣彪,黑灯瞎火捉笔写条幅,和白天灯下写一样;还有康熙年间的励文恪,将纸张剪成一百片,每片书写一个字,然后对着太阳,将几十片叠映,字体没有丝毫出入。这都是熟能生巧的例子,决不是另有什么诈巧。
其实,作者自己的渊博也是这么练出来的。他做官做到副宰相,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修,本身就曾经苦读思考,才能成就一代文豪的。
《阅微草堂笔记》实在是魏晋以来,志怪笔记的佳篇。叙述简净,说理透彻,语言平易,鲁迅就认为此书“隽思妙语,时足解颐,”而且“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人
3 解释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古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读音si四声,等候)。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读音dun一声)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翻译: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另一个再给你一句一句的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4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不知道是不是你找大我直接把你的问题 复制到白度上就找到这个 如果不是请告诉我
5 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节选(当止不止)译文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 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6 文言文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可惜的是,这部传奇著作,因一些历史原因,发生了重大灾难,原稿遗失殆尽,纪昀凭借自己的记忆,重新来过,虽成《阅微草堂笔记》,但终有大量疏漏。
这一灾难在我看来,算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最惨痛的。《阅微草堂笔记》就目录来看,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数章。
[编辑本段]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青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直隶河北献县人。
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编辑本段]赏析 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
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 原序 郑序 纪昀诗二首 ·书一《滦阳消夏录》六卷(卷一至卷六),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书二《如是我闻》四卷(卷七至卷十),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81年)。 ·书三《槐西杂志》四卷(卷十一至卷十四),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书四《姑妄听之》四卷(卷十五至卷十八),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书五《滦阳续录》六卷(卷十九至卷二十四),作于嘉庆三年(1798年)。
附:纪汝佶六则[编辑本段]刊本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有: ·嘉庆五年(1800年) 盛时彦合刊《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本“二十四卷”。
·2005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阅微草堂笔记》刊本。并有各家之刊本不一而足。
[编辑本段]译本 《阅微草堂笔记》有英文和意大利文译本: ·(英)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lan,纪晓岚志怪故事选,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un Haichen,New World Press, ISBN: 7800053571。 ·(意)Note scritte nello studio yuewei,Bollati Boringhieri, Torino, 1992,ISBN: 8833906655。
相关翻译: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
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
会屠者王以胜驱豕归,距井有半里许,忽绳断,豕逸狂奔野田中,亦失足堕井,持钩出豕。乃见瞽者,已气息仅属矣。
井不当屠者所行路,殆若或使之也。先兄晴湖问以井中情状,瞽者曰:是时万念皆空,心已如死。
惟念老母卧病,待瞽子以养。今并瞽子亦不得计,此时恐已饿莩,觉酸彻肝脾,不可忍耳。
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胜所驱豕必不断绳。 翻译: 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
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
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
在离枯大约井半里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井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什么念头都没了,心好像死了一样。
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已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注解: 距井犹半里(许):大约 遍(诣)常呼谈唱家辞岁:到……去
翻阅古籍,但凡是个人物,史籍必然有有趣的记载。他一岁时跌入枯井,竟然毫发无损;他五岁时又从括苍山坠落,巧妙地是,他竟得到了山间古松的庇护,寸体未伤。于是便可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种种现象表明这个人是受到苍天的保佑的,未来必定是能左右天下之人。历史的套路,再一次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你还别不信,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盈满红光,朱元璋的脸犹如半圆的弯月,煞是叫人惊叹不已。如此种种蛛丝马迹表明,历史真是有趣,它的套路是那么俗套,但又那么引人瞩目。那个经历了两次自由落体的少年,便是日后位及百官之首的徐阶。
科举的磨练
明朝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残酷呢首先,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最终只有院试通过才能拿到省级考试的准考证,这时的你算是一名有文化的酸秀才。童生试虽名日童生,可他是不限制考试年龄的,就如抗清名臣史可法,二十岁才通过童生考试,可见这入门级别的考试门槛有多高。
乡试,好似如今的省教育局每个学期末的质量检测考试,不过那时的乡试是三年一举行,而且还规定考点(规定是每个省的省会),我们熟知的范进就是在考了几十年才考上的进士。可见古代的求学之路是多么的不容易。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乡试的晋级者(进士)参加,不要以为在京城举行就一定是在北京考试,其实不然,明代的京城其实有三个:北都——北京,中都——凤阳(朱元璋老家),南都——应天。所以,全国一共有三个大考场,分为三个教育区域,和现在的高考不无相似之处。但是他的录取是非常严苛的,每年仅仅只有一百来号人可以从全国的考生中突围来一睹天颜。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亲自在全国官员行政办公、共商国事的大殿中考察你。如果你长得不是那么美观,那么对不起你被刷下来了;如果你家庭成分不是太好,那么对不起你也被刷下来了;如果你自带霉运、特招人烦(尤其是皇上看你不顺眼),那么不好意思,你出局了。最后的考试不仅考察你的文化素养,更是考察你的运气、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有不少人就是在这临门一脚被淘汰出局的。不过我们的主角徐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厮杀中勇夺探花宝座(全国第三),可见,起码他还是讨皇帝喜欢的。
不入油锅,焉成大业
我的偶像不容侵犯
英雄就是不甘沉沦。嘉靖初年,在经历''大仪礼''政治投机后的张璁官职内阁大学士,一时间权势熏天,朝野之中无人感惹怒这位当朝红人。不知是怎么,张璁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中央官员中的异己,干起了老本行——操持礼仪制度,挑战''道德''底线。张璁公然上书嘉靖皇帝,要求撤去孔子封号,降低祭祀孔夫子的礼仪规格。嘉靖帝因''大仪礼''事件对张璁宠信有佳,自然许诺;朝中大臣为自保,也无视''指鹿为马''。只有一个人站起来了,只听得一句反抗的声音。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徐阶义正言辞的反驳,最终在张璁威逼不成的情况下,徐阶被贬出中央,任职延平府(福建南平市)推官。当时的福建可不像现代一样繁华,那是的福建、广西、广东等地还继续建设,推官一般由进士、贡士之流担任,徐阶是堂堂天子门生、一榜探花,竟沦落至微末小吏,可见,张璁有多么歹毒。
但是,这并不是一代新星的陨落,而恰恰是其崭新的开始。虽然初入仕途的徐阶首次碰壁,但正是因为这种无畏的正义,让朝中的众多官员记住这个名字,他终会东山再起
人生的历练
徐阶被贬南平后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审理冤假错案,平反大牢内的无辜百姓;捣毁私建的祠堂;兴建学舍,注重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大力治理匪患,维护当地治安,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刻的徐阶获得了最宝贵的民心从此步步高升,从新回到了中央,甚至还担任起了太子的老师这份工作。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但倒下必须要从新站起来,如果自我放弃,那么就算有天大的才能和抱负,终究不过是云淡风轻的空话罢了。徐阶正是扛住了这些压力,就像当年在龙场悟道的王阳明那样,终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老油条''的信条
当时,身兼首辅严嵩权倾朝纲、欺上瞒下、为祸天下百姓,朝中党羽密布的严嵩早已引起有志之士的厌恶,身为同朝饱学之士的徐阶也不例外。最终的挑战已经来临,徐阶的人生信条便成为对付一代''奸相''严嵩的有力武器。
忍耐
在经历了张璁给予的''历练''和这些年在鱼龙混杂的地方任职后的徐阶,深知击破严嵩一党绝不能以卵击石(之前的内阁首辅夏言就被严嵩设计陷害)。所以徐阶在政务上对严嵩这位大阁老百依百顺,面对严嵩之子严世藩的蛮横骄纵,徐阶也是忍气吞声不敢公然反驳。更令人诧异的是,为了稳住严嵩,徐阶甚至将自己的亲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这一切的忍耐换来的是老奸巨猾的严嵩的信任。
本文2023-08-06 18:28: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