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还值得阅读吗?,第1张

先说说你说的第一句话:看史记,感觉古代文人尽玩“文字游戏”,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这个“文字游戏”,我想应该是指善用典故或春秋笔法。

《史记》其何以见长?述通古今,不虚美不隐恶,辞练文采。这些尽是道德文学修养,岂能比于侦探逻辑小说?想通过读《史记》来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可见你读书不得其道了。若论春秋笔法,我觉得实是史书必须。中国古时是极讲求道德伦理,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会定諡号,通常都是为了概括其为人,暗含褒贬,目的就是为了扬善贬恶,风行教化。

史书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记述事实。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賊子惧,可见其目的也是为了评判是非,扬善贬恶。史官自已在叙述事实时,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又不能因个人观点或情感歪曲历史,就不得不用词隐讳,暗含褒贬,才会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言简意赅评判得当的历史记述,所谓阐幽发微。后代史家常运用此种笔法,并不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其实,我窃以为也可能有不得以而为之。众所周知,史笔如铁。然而这样一件极需要执论公允的事情又常会因为犯讳而面临杀身之祸,往往只能是本朝修前朝史,所以才会产生类似于躲避言论审查的用词讲究。)

很多人不区分“读书”一词的内涵,只是简单地以为是获取知识,而不知有修身筑基之说。

如果读书只是从功利效率出发,直接使用Google搜索就行了,有目的性的获取知识,这好像才是最值的方法。

“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这种问题形式早已在其它地方讨论过好多次,比如有人会问“拉丁文古籍还值得阅读吗?”、“《修昔底德历史》还值得阅读吗?”、“《荷马史诗》还值得阅读吗?”。如果撇去文学修养的需求,还可以换成这样:“《几何原本》还值得阅读吗?”、“《九章算术》还值得阅读吗”、“亚里士多德还值得阅读吗?”,如果历史再跳到五百年后的未来,估计还会有人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值得阅读吗?”、“《晶格动力学理论》还值得阅读吗?”

这类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这样的一种问题: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是否还值得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

对于科学更是如此,数学教科书更是深有此弊病,直接告诉你公式结果,而对于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则知之甚少,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再去了解过去的大师走过的弯路了。

显然,我是属于支持学术与学术史一齐学习了解的。我的论点并不新奇,早已有人论述过。前时读《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其中的教育观点更引为知音。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要问“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那就从另一些近代批判书籍中寻找答案吧,以上可供参考。

引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爱心斗士」中一段文字: 让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因为在几个方面,历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点无需我来争辩,正如西塞罗所云:“如果你对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你永远只是幼稚的孩童。”只提一点就足以说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提高觉悟”的最强大的思想手段。不过,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还是有一点要强调,因为它们在学校里常常被忽略。历史并非众多必须传授的课程之一;每一门课都有历史,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我在这里建议,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是历史老师。比如,只传授今天所知的生物学而不教过去所知的生物学,那就是把知识贬低为纯粹的消费品,那就使学生无缘了解我们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无从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得到的。倘若教学生原子而不提德谟克里特,教电学而不提法拉第,教政治而不提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维利,教音乐而不提海顿,那就是不让学生参与 “伟大的会话”。再者,那就是斩断了他们知识的根基。目前,其他的社会机构对知识的本源都不太感兴趣。了解你的根基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祖父从何而来,不仅仅是了解他吃过什么苦。你还要知道你的思想从何而来,你为何相信这些理念;你还要了解你的道德感和审美体验从何而来;你还要了解你的世界从何而来,而不仅仅是知道你的家庭从何而来。为了完整展示上文开始的西塞罗的思想,我们再引他的一句话:“除非人的生命融入了祖先的生命,除非人的生命置入历史语境中,否则人生又有何价值呢?”当然,西塞罗所谓的“祖先”并不是指母亲的姑母或姨母。

据此我建议,每一门课程都要当做历史教。这样,学生在初小时就知道,知识不是固化的物体,而是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有过去也有未来;可惜现在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头说一说创世论的问题,我们想要说明,四千年前产生的思想不仅在时间上传到今天,而且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思想从科学变成宗教暗喻,又从宗教暗喻变成科学。古希伯来人在沙漠帐篷里神奇的思辨,和现代麻省理工学院教室里神奇的思辨,两者之间一以贯之的联系是多么亲切、多么深刻啊!我想要说的是,学科的历史使我们学会其中的联系;历史教育我们:世界并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的,每个人都站在他人的肩头上。题外,引用《略谈中国史学双重职能》一文中的一段话以概述史学对于人文的重要:

一般说来,一个有着道德感的人,自是一个有着内心敬畏感的人。反之,一个内心无所畏惧的人,一个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无信仰者,自是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者的宗教意识与后者的历史意识,虽对象不同,但功能相近。

有一些中国学者(多为中青年学者)在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时,既发出叹息:中国人缺乏宗教感;又发出呼吁:中国人应亲近宗教,应陶冶出宗教感来。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只看到中国人缺乏诚挚的宗教感,未看到中国人富有醇厚的历史感,即能在某些方面替代宗教感的历史感;

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巨大差异,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着一些共性,即都有着内心敬畏感。

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并已延续数千年了,不可能不在中国人的心底酿出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只是这种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在今天变得有些淡薄了。

(我们民族通过著史来维系社会公正这一途径,在不同社会层面有不同表现形式,在主流社会有正史,在民间社会有家谱、墓志、说唱……--从略)

根据上述看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其他许多看法,至少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一些看法。

其一,传统中国史学兼容并包事实判断系统和价值判断系统--传统中国最为丰富的事实判断系统和传统中国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系统,因而拥有我们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资源。

正因如此,我们民族拥有一句其他民族不大可能拥有的名言:"史不亡国亦不亡",即史为国本,史为民族精神之根本。

是可以的,之前江苏有一个文言文考生叫王云飞,他的作文获得了高分,专家都自称惭愧,注解给他写了4页。他自己表示,平时就对古文比较感兴趣,先后自购了《史记》和《尚书》,曾经把《资治通鉴》翻烂,此前 在多次考试中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文言文小故事等。

从中是能看出是能提高文笔。但是我并过分推荐,因为现在也讲“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太过高深的东西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的。所以尽量还是通俗中夹杂一些文言语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是最好的。

01

增加内涵。读书可以很好的提高一个人的涵养,让人变得非常有气质,不过,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很久的坚持后才会慢慢凸显出来的。

02

学习知识。虽然现在在网络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网络上的知识太碎片化了,不便于整理,吸收以及消化。而书籍通常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

03

领略智者的思想。如今有很多名著,阅读这些名著,可以让我们领略其他智者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也变得广阔起来。

04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了解许多人的悲欢离合,了解到人间冷暖,所以可以让我们早日看清社会,从而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

1 古人著作为什么要用文言文

古代人平时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还是用白话文说话呢?

古代也是文白分开的!除了先秦时期,因为文言文就是那时的口语演变而来。换言之,古人说话是一套语言,写文章是一套语言。说话用口语,写作用文言。你会觉得这样搞岂不是太麻烦?为什么不合二为一,直接写白话文呢?

古人早都想到了,之所以设计两套语言是因为古人发现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方人的口语差别也好大啊!那么如何进行跨越时空交流呢?当然是设计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套语言一经形成,千年不变,于是后世的子孙只需加以学习,便畅读祖先文章,明晓其意,简直是跨越千年的沟通!这便是文言文的最重要作用!

君不见,2000年过去了,你还能读懂司马迁的《史记》,这就要归功于文言文了。假使当年没有文言文,全写白话文,那司马迁就等于是将口述历史记录下来,然后就成一本书。那我们现在拿到手里,啥也读不懂了!因为2000年过去了,口语变化实在太大了!不异于鸡同鸭讲啊!不信你回忆下,中学时代,读鲁迅的文章是不是感觉很佶屈聱牙啊? 没错!谁让他们那批人搞白话文运动,净写白话呢!这就是白话的坏处,须知鲁迅距今才百年而已。

古人说话是不可能说文言的,因为文言是写作语言,要推敲用词,用在笔头写,不用在口头上。而且只有读书人学习以后才能掌握,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满嘴之乎者也,他们不会!至于读书人嘛,肯定说的也是白话,但是文言写多了,难免有些词汇、句子从嘴里蹦出来。于是,读书人的口语中可能会夹杂一些之乎者也。这也很正常,就像你现在碰见个文化人,会感觉他说话文绉绉的一样。

2 古人为什么要用文言文记事

原因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3 为什么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书呢

古人为什么写文章用文言文?

古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这个问题在上学时一直纠缠着我。直到上大学时,碰到一个同学,此人喜欢文雅,但性情浮躁,买了很多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却很少看,一次我问他:“你看了这么所书,有何心得?”

此人回答道:“书没怎么懂,还是有所发现,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写文章都有文言文吗”

“不知道。”

“古代纸贵,最开始用竹片,做起来麻烦,有钱人用丝绸,丝绸也很贵,后来发明了纸,但又经常洛阳纸贵,总之写文言文就是为了省纸。”

我听了,感觉挺有道理。

我对古代语言不熟悉,所以不敢乱说。但是我想,口语与书面语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这在今天的白话文也是一样的。当然古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可以这样称的话)与古代文言口语肯定也不会例外。

我也不内行,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的古人老百姓说话的语法和现在农村也差不哪去, 只是方言区别而已, 就像北方人听不懂闽浙话一样。

如,史记货殖列传有句: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白起列传,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听来和现代简直没区别

白话文的产生自然要求汉字简化: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原来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先在必须要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字表达了。原来写一个字时间现在必须要写两三个字。如果我想写的和原来一样快就必须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汉字。“汉字拼音化”和“简化字”的出现毫不奇怪。

在下面这个5个W的例子可以看出白话文的bug及改革原因:

英语:what who when where why+how

白话文:什么、谁、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样

文言文:何、谁、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在5个W的对比上,现代汉语在字节的节省程度上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相比都处於劣势。世界上用4个音节来表达一个W只有现汉一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样的词真是世界最精华语言中的最糟粕。

3、总结——汉语“堕落”示意图:

语音减少→同音歧义产生→多音节词→现代汉语白话→简化汉字→或[汉字拼音化]

与其对应的三组变化:

《广韵》3671/3890→普通话1200

古代文言/白话→现代汉语白话

繁体字→简体字

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及建国后的“文化大跃进”从宋《广韵》之后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些改革是宋朝之后汉语语音减少造成的矛盾的縂爆发。

4 为什么要背文言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学习阅读古文,需要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寻根文化再度热起,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当今世界到了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数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兴则国家兴,历史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绝大多数古文都是经过很长时间传承的,其间气象万千佳作如云,一旦深入其间将会爱不释手自心俱醉!

诚然,对于一个初学者阅读古文就如同看天书一样难,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古人读书尚能“头悬梁、锥剌股”,今天有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学习古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古文教育越来越直观,只要稍稍下点功夫学好真文决非难事。

5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其次是因为古代汉语对现代语文修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现在把这两个理由分别提出来谈一谈。 第一,中国有几千年文化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下来。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总要接触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别人先读了古书,然后用现代语言讲给我们听,例如我们学过的中国史就是这样。

有时候,是别人从古书中选出一篇文章或书中的某一章节的原文,加上注解,让我们阅读,例如我们所学的语文课,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将来如果我们研究历史,就非直接阅读古书不可;如果研究古典文学,也非直接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不可。

研究哲学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政治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史的政治思想,研究经济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代特别是近代的经济情况,他们也必须直接阅读某些古书。学音乐的人要知道点中国音乐史,学美术的人有必要知道点中国美术史,他们也不免要接触古书。

就拿自然科学来说,也不是跟古书完全不 的。学天文、数学的,不嫩不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就;学医学、弄孤儿的,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医学上、农学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学工科的,也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不少功成是走在世界建筑学的前面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靠别人读了讲过我们听,活用现代白话文写给我们看,但是到底不如自己阅读原文那样亲切有味,而且不至于以讹传讹。 在中学时代,还不能要求随便拿一本古书都能看懂,但是,如果多读些文言文,就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但是,如果我们连书都没有读懂,也就谈不上辨别精华和糟粕了。

因此,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第二,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和典故。

因此,我们的古代汉语修养较高,对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也就较高。像“力争上游”的“上游”(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务虚”的“务”(从事于),本来都是文言词,现在吸收到现代汉语来了。

毛主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词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摘自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常识》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Ⅰ 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版依据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Ⅱ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其作用,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了解汉语的特点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有明确的了解。

一、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有不同的风格。

三、普通话和方言

(一) 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白话文学的流行和“官话”的推广促进了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二) 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辨证关系。其中尤其应注意弄清为什么以北方话作基础方言。

(三)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基本情况:代表城市、通行的大致范围。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通过与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比较来认识。

五、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标准以及推广。

六、现代汉语课程的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语音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的特点,能分析和拼写普通话音节,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 什么是语音

二、 语音的性质

语音四要素的作用。人体发音器官的构成及作用。社会性质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三、语音的单位

注意区别音素与音位、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

四、 记音符号

第二节 声 母

一、 声母的性质

辅音声母的特性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二、 声母的分类

声母可以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分类。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性质

韵母的特点和结构。

二、韵母的分类

(二) 按内部成分分类,韵母可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注意单元音的发音及复韵母音色的特点。

(三) 按韵头情况分类,韵母可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称四呼)四类。

三、 押韵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与调类

三、平仄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的结构与特点

二、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三、音节的拼读

四、音节的拼写

第六节 音变

一、轻声与儿化

二、变调

变调是音节连读产生的声调变读现象。

三、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方音辨正

一、声母辩正

二、韵母辩正

三、声调辨正

第八节 语调

一、语流的平曲升降

二、词语的轻重快慢

三、语句的停顿

第二章 文 字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了解汉字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汉字结构的特点,了解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加深对现代形声字的认识;理解国家的文字政策,提高用字规范的自觉性;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检字法。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符号包括能记和所记两个方面。

二、汉字的特点

三、汉字音义之间的关系

汉字音义之间有多种复杂的关系,于是出现了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等。

四、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汉字的字体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主要有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包括行书)四种。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三、汉字的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注意简体字与繁体字的特定含义,正确对待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运用。

四、现代汉字印刷体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由于古今汉字的形、声、义的差异,很多汉字已不能用造字法来分析。

二、汉字的结构单位

汉字的结构单位包括笔画、偏旁、部件三种。

三、独体字和合体字

第四节 形声字

一、什么是形声字

二、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三、形旁和声旁的局限

第五节 汉字的检字法

一、汉字检字法的作用与局限

二、几种常用的检字法

熟练掌握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笔画检字法。

第六节 汉字的规范化

一、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就是给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便应用。

二、纠正错别字

了解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正确书写汉字。

第三章 词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词汇的构成,对现代汉语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有系统的认识,对语素、词、熟语的性质、特点、类别有明确的了解,掌握词义的特点,能分析词义,能辨认词与词的多种意义关系,正确运用词语。

第一节 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语汇的构成

语汇由语素、词、熟语三个层次的构成。

三、语汇的学习

第二节 语素

一、语素及其同音节、汉字的关系

二、语素的切分

三、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语音、位置、功能角度分类。

第三节词的构造

一、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现代汉语的词以多音节为主,并呈双音化趋势发音;不同音节的词配合运用,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单纯词与合成词

三、简称

第四节基本词和一般词

一、基本词

基本词具有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三个特点。

二、一般词

三、一般词的来源

一般词包括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

第五节词义

一、词义及其特点

二、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词义同语素义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

三、词义的派生

(一) 本义和派生义

(二) 词义派生的方式

(三) 单义词与多义词

四、 词义的发展变化

词义的发展有扩大、缩小、转移几种情况。

第六节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类别、形成。同义词的辨析。

二、反义词

三、反义词的类别、特点、作用。

第七节熟语

一、成语

了解成语的特点、来源、构成形式及运用。

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第四章语法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词类、短语、句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语法现象的能力,特别是辨别异同和辨别正误的能力;掌握汉语语法规律,从而提高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水平。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有多种含义

二、语法系统

语法系统不同于语法学系统。

三、语法学习

语法学习的重点在区分语法事实上的异同,辨别表达上的正误。

第二节词的分类(上)

一、词类划分标准

词的分类标准是语法功能,即根据词的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和组合功能来分类。

二、词的语法类别

现代汉语的词从语法角度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十三小类。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副词

了解副词的特点及与形容词的区别。

六、代词

代词的类别及代词的活用。

七、划分词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词的分类(下)

一、介词

介词的语法特点。常见介词的用法。

二、连词

连词的功能特点。常见连词的用法。

三、其它虚词

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的特点。

四、词类的辨析和词性的辨识

五、几组词的用法分析

第四节短语

一、短语的类别

短语从结构上分为十四类,从功能上分为三类。

二、短语和合成词的分类

三、短语的层次分析

熟悉短语的切分原则,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能熟练地分析短语的结构层次关系。

四、短语中的结构助词

第五节句子和句子的类别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具有表述性特点。

二、句类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三、句型

(一) 主谓句

(二) 非主谓句

四、句式

掌握把字句、被字句的构成特点。

第六节单句分析

一、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

二、主谓句的分析

三、析句应注意的问题

四、句子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五、句子中常见的语法问题

第七节复句分析

一、什么是复句

二、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

三、关联词语

四、复句的类型

五、多重复句

六、复句的紧缩

第八节语气和口气

一、什么是预期和口气

二、语气词

三、疑问句

四、口气种种

第九节标点符号

了解标点符号的类别和用法,对标点符号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深入的认识。

第五章修辞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修辞的基本要求和修辞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修辞手段的特点、作用,并能分析修辞现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提高语言运用技巧。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二、修辞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词语修辞

一、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

二、上下词语和模糊词语

三、列举和统扩

第三节句子修辞

一、句子的安排

二、句式的选择

掌握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和书面语句的特点及运用。

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

一、辞格及其作用

二、常用的修辞格

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仿词、反复、换算、设问、对偶、排比、层递等辞格的特点、类别以及运用。

三、修辞格的配合

第六章语言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对语言及语言运用的巨大影响,认识语言表达和理解同角色、语境、文化、语句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表达和理解的水平。

第一节语言与交际

一、语言运用与言语交际

二、交际角色

弄清交际角色及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三、交际环境

语境对语言运用有重大影响。

四、交际类型和语体

第二节语言与信息

一、语言运用与信息传递

二、句子的解释因素

句子的解释因素包括句内因素和句外因素。

三、句子的理解策略

第三节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运用与文化渗透

二、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言语的文化制约

(一) 文化制约着交际角色的言语

(二) 文化是构成语境的重要因素

Ⅲ 现代汉语课三个基本内容是

语音、词汇、语法是现代汉语课三个基本的内容。

现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修辞六部分

Ⅳ 现代汉语课程包括哪几部分

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

Ⅳ 《现代汉语》课程讲什么内容

《现抄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袭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语音、语汇、语法、语用等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语言,正确地使用汉字;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分析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提高辨音、记音以及朗读能力、辨析、解释词义的能力、用词能力;也可以提高分析语法结构、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以及鉴赏与表达能力。本门课程对于提高同学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大的帮助。

Ⅵ 汉语语言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C11105 中国现当代文学1 学分:30

1C1111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学分:20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是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解读和评析各个文学发展时期影响重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引导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当代

文学所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写作水平。

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主要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C11585 外国文学 学分:30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预修课程: 现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欧洲从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至十九世纪的文学发展历史,评析著名作家作品和文学运动、思潮,注重史的线索和文学发展规律,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

推荐教材:《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主要参考书:《欧洲文学史》,杨周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C10175 古代汉语1 学分:20

1C10185 古代汉语2 学分:20

Chinese Ancient Language

预修课程: 现代汉语

内容简介:古代汉语是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工具课。主要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内容。本课程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

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推荐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82年

主要参考书:《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88年

1C11565 文学概论 学分:30

Introction to Literature

预修课程: 现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从文学的本质、作家创作、作品构成、鉴赏批评和发生发展五个方面阐述文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

指导下审视和理解文学,提高把握文学的能力。

推荐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主要参考书:《文学理论教程参考书》,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Ⅶ 现代汉语课程的主体由几个部分组成

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

Ⅷ 《现代汉语》课程主讲老师是谁

《现代汉语》课程主讲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教授《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等课程。

Ⅸ 怎样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

从母语出发,考虑汉语的各个成分,语音、词汇、语法,说白了,现代汉语就是对这几个成分的分类。分类!

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介绍

我们学的课程抄大致可分为两类:袭一类是文字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小学,一类为文学。其中文学占据了80%,一般学的就是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文学、魏晋文学、唐宋文学和元明清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等。

文字学主要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可能还会涉及一些逻辑学、广告学之类的,大概就这么多吧!

欢迎采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