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我们的历史久远,而且富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很多古来的建筑流传至今,但也有很多的文物没有保存下来,以下是关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1佛光寺大殿的建筑时期是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简介: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建筑评价: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佛光寺大殿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七十五年建造,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2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
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唐代,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
知识点衍生:
山西属,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修建于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
佛光寺的、、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东大殿内的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阿弥陀佛、、及、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
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3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台豆村东北约5千米的佛兴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时重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存留的。在佛光寺被重新发现以前,唐代木结构的建筑形制,大多只能在史料文献中查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恢弘磅礴,却止于文字中的唐代建筑风华,始终令建筑学者神往。早在1932年,梁思成就在他的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中表达了他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憧憬与推论:“假使我们以后的学者或考古家,在穷乡僻壤中能发现隋唐木质建筑遗物,恐怕也只是孤单的遗例,不能显出它全局的布置和做法了。”
不过,从1932年调研蓟县独乐寺开始,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已经走访国内百余县市和1800余座古代建筑,却连唐代木结构建筑“孤单的遗例”也未能发现。
实例不可考,文字记述也只是有限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考证便开始向绘画作品延伸,在唐代蓬勃发展、艺术题材丰富的敦煌壁画成为了研究的突破点。
在这一领域,法国人伯希和所整理和论证的资料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发现和研究佛光寺提供了参考。伯希和是精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是敦煌文化的劫掠者——他曾在1908年到敦煌进行实地考察,并用了三周时间精心拣选了2000余卷藏经洞经卷带回法国。
在敦煌期间,伯希和拍摄了莫高窟的诸多洞窟的照片,并将它们整理后出版,名为《敦煌石窟图录》。梁思成在这些照片中发现,在第61号洞窟中的“五台山图”上,清晰标明了唐末至五代时期五台山及周边地区的地貌及寺院分布,其中就有一座名为 “大佛光之寺”的寺院。
根据壁画上的记述,梁思成查阅与五台山地区相关的古籍,并在著于明代的五台山九部志书之一的《清凉山志》上找到了相关记载,即佛光寺始建于北魏,毁于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845年),但在仅仅12年之后又得以重建。
发现之旅
倘若佛光寺在重建后并未再次毁于天灾人祸,且没有经历后世大规模重建,那么它的存在将为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提供珍贵的例证。于是,在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由北平乘坐火车到达山西太原,再由太原乘骡车北行向五台山进发。
经过一天的跋涉,他们在第二天黄昏时分到达目的地——五台山南台外豆村东北约5公里的地方。目及之处,巨大的古建筑坡顶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在斜阳余晖下的苍山林海深处隐约可见。走近些,寺院东大殿便完全展现在他们眼前。
“斗拱硕大,出檐深远”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大殿外观的第一印象,这也与史料记载的唐代建筑外观相吻合。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长久的发展,到了唐代,其营造方式已可以模件化生产。斗拱、梁架等木构件在确定好开间与进深之后,可以精准确定规格尺寸,再由工匠进行程序化作业,并在局部构件加工完成之后进行组装,于是便出现了巨大的斗拱。
这一时期建筑屋顶采用了“两段椽”式。这样的设计让第一段檐和缓,第二段向外挑出,就形成了“一折一举”的严整样式。在熟知中国古建筑的梁思成看来,佛光寺自然“唐风”浓郁,但仅仅凭借风格相似并不足以下定论,只有在殿内找到确切文字记载,才能对建筑的整体时代背景及具体建造年代进行判定。
进一步考证的过程是更加艰辛的。年久失修的大殿只维持了主体结构的完整,殿内陈设已是一片狼藉。梁思成在后来所著的《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中,不乏对考据细节的描述:“那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无法驱除。脊檩上有无题字,还是无法知道,令人失望。
我们又继续探视,忽然看见梁架上都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工作辛苦难以想象。”
天津市文化中心图书馆:不要门票,只要带着身份证,就可以进去看书,要借书的话,是要办证的,押金是100元整。
天津市文化中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由世界知名的日本山本里显设计所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联合设计,建筑内部结合阅览功能设置了七个采光中庭,设计藏书达到600万册,开架阅览100万册图书、3500种期刊、500种报纸,文化中心馆区涵盖省级图书馆的全部功能,包括书、刊、报的外借阅览,视听资料欣赏,数字资源加工利用,以及工具书、历史文献资料查阅,珍本图书展示,古籍文献保管、整理、修复,还包括视障读者、少儿读者的服务和政府信息的查阅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均设在该馆。
《温热论》为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吴鞠通接受了叶天士《温热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温病条辨》,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此外尚有清·周学海等多种注本,较近的一本为杨达夫所撰《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系杨氏汇集诸家注释结合个人经验体会编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疗发展情况。现存清刻本、丛书本等。又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温热论》([清]叶桂)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532/wenrelun/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温热论 [ 最后修订于2015/11/9 18:51:13 共5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形容做一件事情很难,自身力量太小,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会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杯水车薪。如果形容一个人十分自私吝啬会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一毛不拔。那这些成语到底出自哪里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生活中常用到的出自于古籍中的成语典故。
一、《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5、一毛不拔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二、《荀子》中的成语
1、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2、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3、后发制人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荀子·议兵》: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4、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三、《韩非子》中的成语
1、吹毛求疵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2、道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3、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试题练习(单选)1下列典故出自于《孟子》的是( )。
A老马识途
B箪食瓢饮
C一毛不拔
D吹毛求疵
答案C。解析:老马识途、吹毛求疵出自于《韩非子》,箪食瓢饮出自于《论语》。故本题答案为 C。
书名:《二十四史》(附清史稿)简体横排
ISBN:7-80504-691-3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规格:16开/全14卷
装祯:豪华精装
定价:398000元
我社出版了简体横排标点本《二十四史》。根据市场调研和读者需求,我社决定再版时增入《清史稿》。这样,这套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文献就比较全备了。“二十四史”原指旧时被奉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概称。其中,除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为通史外,其它各史则均为有关朝代的断代史。
二十四史的编修和定名,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史记》到《清史稿》,是今人和后人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文献。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有利于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史学传统,也有利于用历史教育今人,启迪后人。
书目怎么编写魏亦乐?以下是编写魏亦乐的例文。
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全网最热新闻出炉,这些事儿你都知道吗?
打开
王晓欣、魏亦乐编《杨志玖文集》出版 | 202003-19(总第1237期)

宋史研究资讯
2020/03/09 20:08致力于汇集国内外宋史研究相关信息,以供学友互相借鉴讨论。 来自河南省
中古史研究资讯 4天前
堂内小编 中古史研究 1周前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09
定 价: 100
页 数: 384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310058501
作者简介
杨志玖(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 著名历史学家。 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是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 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所外研究生。 1939年9 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 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 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 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 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
王晓欣,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5至今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1993—1994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王宽诚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现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
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
南开百年学术丛书”历史学编丛书之一。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
目次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和史实问题的一般考察
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实质
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
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
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藩镇研究的新成果——《唐代藩镇研究》序
唐史三题
唐代史馆移置中书省的年代
“考竟”和“结竟
“加役流”解
“六赃”与《福惠全书》
唐代的景教
“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
一行发起测量子午线长度的问题
《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非一书辨
李贤的悲剧——关于李贤非武后所生的传闻
《马嵬坡》诗及其作者
关于渔阳、范阳、蓟县的方位问题——并论《重修蓟县志》的错误
安禄山、史思明生年考辨等等。
为什么有人称呼北京燕郊
第一种人是最早的一部分北京人,户籍在北京,燕郊工作生活。
第二种人是燕郊的那些中直单位,一部分户籍在燕郊,一部分在北京,但是和北京的关系比较密切,当初燕郊很多单位邮编都是归属北京的,有些新来的单位员工也搞不清楚这是哪里。
第三种就是前2种人的后代,基本也就这么称呼了。
第四种就是后来的新移民,有一部分的确和亲朋好友说在北京燕郊,但是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这里距离天安门太近了,主要的是和亲友解释太麻烦,说北京燕郊也无所谓。
第四种就是很多新来打工的人,真的搞不清这里倒是属于哪里,满大街的京牌车,北京公交,010电话,谁会搞得清楚呢。
本地及周边人都说河北燕郊或者三河燕郊。
只是一种称谓的变化。
河北投资开放政策打下了燕郊的基础,吸引北京外来移民发展燕郊,叫啥没关系,发展好了是根本。
北京为什么原来叫北平? 100分
北平改北京和北京改北平一样,都是主要取决于它当不当首都,因为古代叫"京"都是首都的意思所以,它不做首都时是会不叫北京的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于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并改名为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清朝时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自此到1928年北洋 时期的中华民国也定都于北京。1927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 ,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北京最早是什么时候被当作都城 叫什么 听说是燕国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
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中国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抄自
北京古代到底叫什么名字?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奭于今日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西城区。后燕国灭蓟国[8],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太祖五年,今北京地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北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监察区。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梗之乱期间,杂胡安禄山在范阳(今日北京、保定附近)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后晋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投降契丹人,将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送给契丹。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原属北京怀来,今为官厅水库库区)、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并向契丹称自己为儿皇帝。 石敬瑭割让包括今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为辽国或金国后来对后汉、后周、宋朝威胁打开了门户。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意图收复被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未果;辽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北宋末年连金灭辽,曾短暂收复燕云十六州,并设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北京属于燕山府路。后金国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大举侵宋,再次侵略今北京市。
贞元元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大元帝国、明清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5月31日攻下金中都,对城市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屠杀,并彻底夷平了这座城市,后设置燕京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京师蒙古人笃信藏传佛教,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大象漫步。
明朝初年,以金陵应天府 (今南京市) 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燕京北平为北京,暂称“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朱棣行在北京后,一改元态,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为京师,称为“北京”。金陵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时期,则因皇帝个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还曾一度由首都,降为君主暂幸之行在,复称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明英宗正统时才恢复燕京京师的地位。
清顺治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廷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 和 居住外城。
以前北京叫什么
1 燕 商王朝奴隶制下的北方属国就是古燕国,房山县琉璃河的古城址是召公封燕,以前的古燕国的遗址
2 幽州 隋文帝把燕郡改为幽州
3 中都 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为了巩固王位开始讨伐南宋夺取中原(1151年)天德三年三月,正式来到燕京,把燕京改称金中都
4 元大都 成吉思汗死后孙子蒙哥继承大位,蒙哥战死于四川,弟弟忽必烈北上与弟弟阿不理争夺王位,经过激烈的较量,忽必烈在开平继承汗位 元至四年(1267年)开始修建新的燕京城 把中都改为大都
5 北平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大部分的领土(1368年)明军一举拿下大都城 从此北京又换了主人改称北平府
6 顺天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隶被封为燕王 1399年七月燕王发动叛乱 打败了他的侄子 1403年称帝迁都北平 北平改称北京(同年的二月又改名为顺天府)1664年福临入关来到北京 北京仍称为顺天府
7 北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浮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迫使清 退位 从此结束了2千年的封建帝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称北平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京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前北京叫北平,这是公元一九二八年 把 迁到南京后改的。其实北京也罢,北平也罢,其名称都始自明朝。
相传黄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现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虽尤,并建立部邑。
到了黄帝的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有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
后晋石敬瑰在公元九三六年,把燕云十六州(即北京地区)割给契丹;第二年契丹统治者(辽)改为南京,又称燕京。
公元一一二三年北宋花了每年五十万岁币外又增加一百万贯的代价从女真族手中把北京赎回,改名燕山府。
不到两年,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朝又攻占了燕山府,改名为南京。
到公元一一五三年又正式取名为中都。这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
后来元灭了金,把北京又改名为大都。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哀入大都,改名为北平。
到了明成祖船占了北京,一四0三年改为北京,
现在北京城基本上是那时所建。北京这个名称,经过了民国,除 统治的二十年外都一直叫北京。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北京正式定名为“北京”始于明成祖朱棣。他夺位成功工,就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至他的发祥地——北京。之所以叫“北京”是相对于原来的首都南京而言的。
北京的别称都有什么?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它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有20多个别称。
蓟: 据史书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外一种说法称周朝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类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代称。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都将“日下”指代北京。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今河北涿州)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变动,而燕京却被广泛使用。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前,称长安为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称其称为京城,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将燕京改为中都,又设大兴府,在今北京东南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故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称帝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明清的宛平县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废京兆,改北京为北平。
此外,北京还有广阳、涿郡、渔阳、析津和顺天府等别称
北京古代叫什么名字
叫做燕京
开放分类: 北京、古称
燕京称呼的来历: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绩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它的第一批居民,就是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北京人。尽管当时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北京人经过一代代的繁衍,终于形成了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学会了耕作,建造起房屋。
北京地区的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当时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燕国和蓟国的国都。蓟的国都蓟城在今天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北京的第一个名字叫做蓟城。
这两个诸侯国,燕强蓟弱,一场战争之后燕灭了蓟,燕就把国度迁到了蓟城。
建都后的燕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蓟城那时候已经相当繁荣。
后来随着七雄争霸,秦灭了韩、魏、楚,破了赵,燕国危在旦夕之际,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刺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为燕都的蓟城,也成为北京城的一段光辉的开端。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号、商品品牌仍处处可见。
随着一次次的改朝换代,隋朝将它称为涿郡,到了唐朝被改名为幽州。由于它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所以饱受战火煎熬,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发展。
公元936年,辽国的契丹族举兵南下。两年后取得了幽州,改称南京。关于这段历史,恐怕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当时南京人口已达三十万,包括 和新迁入的契丹人,逐渐发展起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南京这个名称延用了将近两百年。
公元1114年,聚集在松花江以北的女真族,起兵攻打辽国,取得节节胜利后,在第二年,女真首领称帝,定国号为金。1122年,金军占领了南京,1126年金把国都迁到了幽州,并在残破的旧城城置上营建新城,定名中都,第一次成为半
北京名字的由来?
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北京的称谓
北京青年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京为什么以前叫北平?
北京城从诞生到今天,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北京最早的名字叫做蓟早在2000多年以前,蓟城就见于文字记载在
唐朝的时候,蓟城又叫幽州
离现在1000多年的时候,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他们占领了幽州城,在这
儿建立陪都,把蓟城改称南京,又称为燕京
1153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强大起来,建立了金朝,金朝正式在蓟城
建都,改名叫中都中都城是北京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这时候开始,
北京就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
元朝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大帝国并且把它的都城从蒙古高原迁到北京,
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大都城,我们今天的
北京城实际上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经过100年,元朝被朱
元璋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明朝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城,元大都在明朝初年改名
叫做北平公元1403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他把首
都从南京迁到这里,把北平改为北京从这时起,北京这个名称才正式出现
统治时期一度把北京改为北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伟大祖
国的首都又恢复了"北京"这个富有历史传统的名字
本文2023-08-06 18:41: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