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向前的论著目录
1、《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230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2、《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306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3、《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1、《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主编黄时鉴,本人主要编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二部分,约280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2、《二十世纪唐研究·土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50千字。 1.《伯希和三七一四号背面传马坊文书研究》,20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
2.《马社研究—伯三八九九号背面马社文书介绍》,38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大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3.《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4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
4.《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试释伯四六四零背面文书》,5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
5.《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和籴之特点》,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89年 月版。
6.《金山国立之我见》,24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
7.《唐代前期市估法研究》,16千字,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版。
8.《论麴氏高昌臧钱》,14千字,载《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9.《唐代前期和籴政策与政局之关系—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二》,28千字,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0.《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15千字,载《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陈寅恪先生之史识与史法》,19千字,载《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唐代胡化婚姻关系试论—兼论突厥世系》,24千字,载《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13.《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24千字,载《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4.《部田及其授受额之我见—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四》,24千字, 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5.《唐代中后期的和籴——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三》,18千字,载《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1996年4 月版。
16.《读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5千字,载《中国文化》13期,中国文化杂志社1996年6月。
17.《〈唐西州高昌县授田薄〉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17千字,载《学人》第十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8.《李训郑注与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14千字,载《学术集林》第13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9.《论于谦在正统景泰之交的作用》,载《于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0.《唐代西州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18千字,载《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9 月版。
21.《读卞锡麟教授文后》,3千字,载《中韩人文精神》,学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2.《“甘露之变”前后郑注行踪考辨》,10千字,载《文史》第46辑,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
23.《“惜训恶注”与时人心态——甘露事件研究之三》,载《唐研究》六卷,200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24.《西州成立时间考》,载《文献》2001年1期。
25.《唐代西州合户之授田额——唐代西州田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187-194页,2001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26.《李训郑注与甘露之变——甘露事件研究之二》,21千字,《文史》总56辑,2001-3,2001年11月。
27.《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的戍与长行坊——驿传制度向长行制度变化之一侧面》,18千字,载《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8、《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及葡萄酒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总第68期,2002年12月15日,29千字。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2、目录
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设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4、关键词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5、正文
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
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
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
6、结论
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7、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8、致谢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里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9、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
1) 目录是毕业论文的提纲,也是毕业论文的小标题,应在目录中显示出层次顺序并按先后编好页次。
2) 引言、正文、结论、后记、参考文献、附录按顺序编页;中英文摘要、目录另行编页。
6引言在毕业论文正文之前,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情况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不能与摘要雷同。
7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占主要篇幅;毕业论文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句流畅。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8000字,正文书写的层次顺序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
8注释
正文中的注释一般用页注,在引文出处的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按每页编排序号,例XXXXXX①,并在当页下方居左注明出处,须具体到页码(网上资料必须注明网址和各级栏目查询序列和时间)。
9图、表及数学公式:为准确表达实验数据、观测结果和研究方案等,应精心设计、绘制图、表,少而精,应具有自明性:
1)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的词或符号,应当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结果为零;
2)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因较长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在“=”处对齐;
3)图、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号,如第一图应标明图号“图1”;第一表应标明表号“表1”;图、表必须注明简短确切的题名,必要时应注明资料来源。如图例、表例所示。
表1
图1 资料来源: 4)图、表采用5号宋体字。
5)一般在文章中先看到图表号及图表的内容提要,图、表在后。
6)曲线图的纵横轴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写词必须与正文一致。
10结论:是最终和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工作在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11后记:即致谢部分。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词诚恳,实事求是,用词恰如其分。
12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是作者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直接引用的参考文献,只限那些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及公开发表过的、最新近的文献。正文引用的文献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数量应在10篇以上,其中期刊文献占50%以上,国外文献在2篇以上。
论文中引用古籍文献标注方式如下:
1、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下同。页码应注明a、b面。
2、点校本、整理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整理本”。
3、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影印本”。为便于读者查找,缩印的古籍,引用页码还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4、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丛书项(选项,丛书名用书名号)/版本或出版信息/页码。
5、地方志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7、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目录是用来列出文档中的各级标题及标题在文档中相对应的页码。
论文格式模板目录1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
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
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
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
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
即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必须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
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
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
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
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首先介绍Word的一个概念:大纲级别。
Word使用层次结构来组织文档,大纲级别就是段落所处层次的级别编号,Word提供9级大纲级别,对一般的文档来说足够使用了。
Word的目录提取是基于大纲级别和段落样式的,在Normal模板中已经提供了内置的标题样式,命名为“标题1”、“标题2”,…,“标题9”,分别对应大纲级别的1-9。
我们也可以不使用内置的标题样式而采用自定义样式,但有点麻烦。
下文中的目录制作方法直接使用Word的内置标题样式,步骤如下:
(1)首先对要显示在目录中的标题应用标题样式。
章的标题使用“标题1”样式,节标题使用“标题2”,第三层次标题使用“标题3”。
使用样式来设置标题的格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更改标题的格式非常方便。
(2)把光标定位到要建立目录的'位置,目录一般位于文档的开始。
(3)执行“插入”→“索引和目录”→“目录”选项卡。
(4)“页码”、“制表符”、“格式”等的设置和建立索引相同,不再赘述。
在显示级别框中设置要显示的目录级别数(默认为3),如本例使用了三级标题样式,要显示三级目录,就要将其设为“3”,也可以单击“选项”按钮,在“目录选项”对话框中手动设置。
(5)要改变目录的显示效果,可单击“更改”按钮,打开“样式”对话框,其中,目录1管理一级目录,依次类推。
选择要改变效果的目录级别,单击“修改”分别进行设置。
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返回“样式”对话框。
(6)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单击“确定”,目录即插入指定位置。
目录生成后有时目录文字会有灰色的底纹,这是Word的域底纹,打印时是不会打印出来的(如果你愿意浪费一张纸可以试着打印一下目录)。
在“工具|选项”的“视图”选项卡可以设置域底纹的显示方式。
WORD毕业论文目录生成技巧2
WORD →点击需要插入的地方 → 插入菜单 → 索引和目录 → 目录 → 确定
目录通常是长文档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目录,用户就能很容易地知道文档中有什么内容,如何查找内容等。
Word 提供了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使目录的制作变得非常简便,而且在文档发生了改变以后,还可以利用更新目录的功能来适应文档的变化。
1 创建标题目录
Word 一般是利用标题或者大纲级别来创建目录的。
因此,在创建目录之前,应确保希望出现在目录中的标题应用了内置的标题样式(标题1 到标题9)。
也可以应用包含大纲级别的样式或者自定义的样式。
如果文档的结构性能比较好,创建出合格的目录就会变得非常快速简便。
11 从标题样式创建目录
从标题样式创建目录的步骤如下:
(1)把光标移到要拖入目录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项的索引和目录菜单项,并在弹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选择目录选项卡。
(3)在格式列表框中选择目录的风格,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打印预览框来查看。
如果选择来自模板,标识使用内置的目录样式(目录1 到目录9)来格式化目录。
如果要改变目录的样式,可以单击更改按钮,按更改样式的方法修改相应的目录样式。
12 从其他样式创建目录
如果要从文档的不同样式中创建目录,例如,不需要根据标题 1到标题9的样式来创建目录,而是根据自定义的样式1到样式3的样式来创建目录,操作步骤如下:
(1)将光标移到要插入目录的位置。
(2)打开对话框,然后单击选项按钮,弹出目录选项对话框。
(3)在有效样式列表框中找到标题使用的样式,然后在目录级别文本框中指定标题的级别。
如果不想用某一样式,要删除目录级别文本框中的数字。
例如,用户可以删除标题1、标题2 和标题3 后面的目录级别中的数字。
(4)单击确定按钮,返回到索引和目录对话框。
(5)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后单击确定按钮。
2 创建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也是一种常用的目录,可以在其中列出、图表、图形、幻灯片或其他插图的说明,以及它们出现的页码。
在建立图表目录时,用户可以根据图表的题注或者自定义样式的图表标签,并参考页序按照排序级别排列,最后在文档中显示图表目录。
使用题注组织目录的方法如下:
(1)确保文档中要建立图表目录的、表格、图形加有题注。
(2)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图表目录的地方。
(3)单击插入菜单中的索引和目录菜单项,并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目录选项卡。
(4)在题注标签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要建立目录的题注,如图表、公式、表格等。
(5)在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种目录格式,其他选项与创建一般目录一样,确定后单击确定按钮。
在检查图表目录后,当将鼠标移到目录项目上时,鼠标指针会变为手形,单击鼠标左键接口跳转到相应的位置。
利用题注建立图表目录是很方便的,但有时候,文档中的标签是用户键入的,并不是Word 的题注功能加上的。
这时,就需要使用自定义样式建立图表目录,方法如下:
(1)打开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并选中图表目录选项卡。
1、《李贺集版本校勘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转载。
2、《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经济瞭望》2000年增刊。
3、《胡商·胡马·胡香—唐文学中的外来文明和唐人精神品格》,《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李密生卒年可定谳》,《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5、《飘泊病魂—黄碧云小说创作散论》,《殷都学刊》2001年第4期。
6、《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刍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二十世纪李贺研究述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8、《李贺和他的诗》(译文),《中国文学研究》第6辑(2002年)。
9、《文学史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现存清江三孔集版本源流略考》,《文献》2003年第4期。
11、《李贺和比喻》(译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2、《晁冲之词风论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求实与尊古——晁说之的学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1期转载。
14、《晁说之年谱》,《淮阴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晁冲之年谱》,《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6、《晁补之研究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论晁说之的诗歌及诗学观》,《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18、《〈晁氏世谱序〉的发现及其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9、《晁公遡诗文简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0、《晁补之的五古——兼论苏门诗人的诗体选择》,《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1、《苏门的变相——晁补之散文论》,《文史哲》2005年第5期。
22、《晁迥及其文化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3、《论晁冲之的诗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评唐代文史论丛及其它》(与陶文鹏先生合作),《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25、《斜阳红一点——沈祖棻》(译文,与易爱华合作),《南京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6、《宋代晁氏著述考》,《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27、《乾隆版〈晁氏家乘〉及其意义》,《文献》2006年第1期。
28、《宋代晁氏家族文化及其时代特征》,《烟台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宋代的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与吕肖奂合作),《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11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1期转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研究前沿》英文版第2卷第1期。
30、《影山词三题》,《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1、《宗泽佚札考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2、《莫友芝〈解连环〉》,《文史知识》2006年第8期。
33、《〈甲辰家规〉及其意义》(与白雪华合作),《文献》2006年第4期。
34、《李贺的表现——以代词和形容词为中心》(译文),《新文学》第六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出版。
35、《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文献》2007年第1期。
36、《家族与地域风习之关系》,《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37、《家谱中的文献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8、《两宋文学家族风貌及其成因》(与吕肖奂合作),《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第6期转载。
39、《〈韵学源流〉作者考实》(与白雪华合作),《文献》2007年第3期。
41、《宝文堂书目作者晁瑮晁东吴行年考》(与王义印合作),《文史》2007年第3期。
42、《郘亭书画经眼录的发现及其价值》,《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43、《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探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44、《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第4期转载。
45、《弥寿日记作者考》,《文献》2007年第4期。
46、《郘亭诗钞》版本小识,《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47、《略谈〈汪道昆墓志铭〉》,《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方志视野下的文化考察——以明清〈义乌县志〉为例》,《合肥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9、《莫友芝关于持静斋藏书手札六通考释》,《文献》2008年第3期。
50、《大陆所藏莫友芝稿、钞本考述》,《文史》2008年第2期。
51、《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转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第12期转载。
52、《郑珍佚词〈贺新郎〉解析》,《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53、《莫友芝佚诗考》,《长江学刊》2008年第3期(与王兆鹏合作)。
54、《晚清藏书家莫棠、莫绳孙生卒年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55、《浅论吴世昌先生对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与陶文鹏合作),《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6、《影山词考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7、《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58、《上虞刘氏宗谱及其价值》,《文献》2009年第1期。
59、《〈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独山莫氏遗稿〉辨误》,《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0、《刘书年和他的读书诗》,《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4期。
61、《宋代王銍及其家族事迹考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刊》第2辑。
62、《李正民及其家族事迹考辨》,《国学学刊》2009年第2期。
63、《绘制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64、《南宋名臣刘汉弼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5、《刘履著述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6、《〈瘦碧轩词〉考录》,《词学》第二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宋代名臣诗人张守及其家族事迹考辨》,《中国诗歌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68、《从〈桂岩吟馆存稿〉到〈兰馨堂诗存〉——家族文化层累性的个案分析》,《文献》2010年第2期。
69、《从家族和地域视角看〈宋登科记考〉的文化价值》,《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0、《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1期转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11期转载。
71、《诒砚与承砚——从常熟杨氏的“砚”看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的承传》,《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72、《诗艺与家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3、《欧阳澈考略》,《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74、《杨沂孙先生事迹征略》,《国学学刊》2010年第4期。
75、《宋才子传校笺·北宋后期卷》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476期(2010年第10期)。
76、《评宋代文学编年史》,《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77、《翁同龢的几首佚诗》,《文献》2011年第2期。
78、《翁心存日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79、《朱翌及其家族事迹考辨》,《汉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80、《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1、《翁心存日记中的名人佚闻》,《文史知识》2011年第5期。
82、《道光十七年杨掌生顺天科场案发覆》,《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83、《〈艺苑词钞〉考录》,《词学》第二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85、《祁寯藻诗歌管窥》,《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6、《〈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87、《困窘与出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转向的背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8.《廉正传四海——论翁心存的廉政克己及其对翁同龢兄弟的教育与影响》,《江南文化研究-首届江南文化论坛专辑第6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89.《范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文献》201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90、《范浚的理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卷)》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91、《〈全宋诗〉所收王十朋诗歌的两个问题》,《王十朋诞辰九百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线装书局2012年版。
92、《〈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宋代卷补遗》,《匡山诗海映千秋:〈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93、《范浚与秦桧、朱熹关系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94、《 范浚、范端臣行年考》,《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95、《宋代兰溪范氏家族史料的若干问题》,《上饶师专学报》2013年第5期。
96、《范浚诗歌的多元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7、《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走向与问题》,《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
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学术评论数十篇。
本文2023-08-06 18:42: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