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彩朱荷的画作欣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泼彩朱荷的画作欣赏,第1张

《泼彩朱荷》此图为屏风巨制,墨色交融,富丽堂皇,红荷以金线勾勒,加上深绿渲染效果,泥金底的材质使画面灼灼生辉,给人一种犹如仙境般的感觉。这也是张大千晚年泼彩荷花的典型代表,由此创下张大千作品拍卖的最高价。

2002年,香港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张大千《泼彩朱荷》六折屏风引起了买家极大的兴趣,最终以20,220,000港币成交。此成交价是2002年为止中国近现代绘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屏风高168厘米、长369厘米,以泼彩技法于泥金绢上绘就。画面荷叶浓郁,枝干挺拔,朱荷映日光艳灿烂,构图大胆严谨,气势磅礴。画右侧题诗云:“花如今隶茎如籀,叶是分书草草书;墨落一时收不住,任讥老子老逾疏。”钤“张爰”、“大千居士”等印五方。画作于1975年,当时大千77岁,正是绘画技艺炉火纯青、臻至高峰之际。

张大千善画花卉。在诸多花卉之中,荷花为张大千所偏爱。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画家曾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赞美之。特别是荷花挺峻,荷叶宽硕,在水气弥漫的氛围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态的特性,能充分展现画家大起大合、肆放洒脱的画风,所以大千的荷花作品贯穿其绘画的各个时期。而大千以晚年最擅长的泼彩绘制荷花金笺通景屏风则是唯一的一件,可称为画家巨荷系列的压卷之作,至为珍贵。

这件作品于1975年3月,地点在美国加州的画家寓所环华庵。张大千选用的泥金绢六折屏风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委托日本“喜屋”特别订造。“喜屋”经常为大千在东瀛采购文房用品,《泼彩朱荷》屏风并非一般点以金箔,而是铺足金泥金于绢上,故色泽炫丽夺目,气派富丽堂皇,其亮丽远胜于普通金笺。据说,仅此屏风已价值两万美金,可谓用料考究,非同凡响。

在创作《泼彩朱荷》时,大千已是病痛缠身,而屏风体积庞大,不可随意挪动搬转,金绢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较纸张又难上百倍,这就需要画家具有极高艺术功力。画家在泼彩与勾描花叶时,只能靠身体的移动来满足画面经营,或立或蹲,颇费体力,对于绘画技巧更是极大的考验。大千凭借顽强的毅力,耗时三周方最后完成此画,可谓耗尽心血之力作。

用料考究,金绢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较纸张难度较高,这是这幅作品拍出2022万港元,成为张大千作品最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千在创作时全无底稿,先凝视画面,构筑腹稿;待胸有成竹之后,方动笔墨。先写花蕊、添叶,以墨打底,复施花青、藤黄,再加石青、石绿,不足之处添墨修饰,最后写朱荷、钩金,颜色逐层添上,厚度质感毕现。泼彩配合泥金绢的色泽效果,瑰丽眩目,于传统绘画技巧中幻化出现代派的流动奇诡之类,令人拍案惊奇。全画运笔雄强劲健,泼彩淋漓以势取胜,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布局尤见匠心,花叶参差密聚,上下呼应;中幅空间中,一根花茎自中央横亘斜出,与右端拔地昂立的叶片一横一直,相互顾盼,如应乐跃舞,令画面动感十足、充满张力。荷叶以大写意表现,相得益彰。

这件作品是张大千的晚年之作,这是张大千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

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 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

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

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

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

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

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

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

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

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

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乾隆应该收藏了107把古琴。

原因如下:《乾隆珍藏宋徽宗御制古琴将拍卖》报道中说:……乾隆年间,将107把古琴藏于圆明园,并为之编号,本次即将亮相的这把古琴为‘头等22号’,目前可知还有一柄头等23号古琴藏于故宫,但只剩匣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