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冻疮 31 冻疮的病因病机 32 冻疮的症状 33 冻疮的诊断 331 冻疮的典型临床表现 332 冻疮的分级 34 需要与冻疮相鉴别的疾病 341 类丹毒 342 多形红斑 35 冻疮的治疗 351 辨证治疗 3511 寒凝血瘀 35111 症状 35112 辨证分析 35113 治法 35114 方药治疗 3512 寒盛阳衰 35121 症状 35122 辨证分析 35123 治法 35124 方药治疗 3513 瘀滞化热 35131 症状 35132 辨证分析 35133 治法 35134 方药治疗 3514 气虚血瘀 352 外治法 353 其他疗法 36 冻疮的预防 4 西医·冻疮 41 英文名称 42 冻疮的别名 43 分类 44 ICD号 45 流行病学 46 病因 47 症状 48 发病机制 49 冻疮的临床表现 410 冻疮的并发症 411 组织病理检查 412 诊断 413 鉴别诊断 4131 多形红斑 4132 结节性红斑 4133 肢端青紫症 414 冻疮的治疗 4141 全身疗法 4142 局部治疗 4143 物理疗法 415 预后 416 冻疮的预防 417 相关药品 418 相关检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冻疮的方剂 2 治疗冻疮的穴位 3 治疗冻疮的中成药 4 冻疮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冻疮 冻疮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òng chuāng
2 英文参考chilbl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ilbl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中医·冻疮
冻疮(chilblain[1])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又名冻风、冻瘃[2]。是指暴露部位遭受寒邪侵袭,出现肿硬暗红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是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而引起的局限性红斑炎症性皮肤损伤。局部性冻伤者病情较轻,以局部肿胀、麻木、痛痒、青紫,或起水疱,甚则破溃成疮为主症;全身性冻伤者病情较重,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而死亡为主要持征。
冻疮为冬季常见病,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至春季转暖后自愈,但转年冬季易复发。
冻疮相当于西医的冻伤[3]。
31 冻疮的病因病机《外科启玄》冻疮记载:“冻疮多受其寒冷,致令面目手足初痛次肿,破出脓血,遇暖则发烧。亦有元气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
《诸病源候论》冻烂肿疮候记载:“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而瘃冻,欣红疼肿,便成冻疮”。
冻疮是因寒冷所致之肌肤损伤[2]。由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2]。
冻疮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
冬令时节或寒冷潮湿环境,加之平素气血虚弱,或因饥饿,或因病后,或因静坐少动,寒邪侵袭过久,耗伤阳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而成冻疮,重则肌肤腐烂。此外,暴冷著热,或暴热著冷,也可致气血瘀滞腐烂成疮。若寒邪太重,耗伤阳气太过,则可因阳气耗竭而亡。
32 冻疮的症状冻疮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2]。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瘙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难愈[2]。
冻疮患者因寒邪侵袭过久,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1]。
33 冻疮的诊断 331 冻疮的典型临床表现局部性冻疮,主要发于手背、足跟、耳廓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皮肤先苍白,继而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掀红,中央青紫,自觉灼痛,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痒痛。重者则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淡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感觉消失,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疱,血疱破溃后渗流脓血水,收口缓慢,常需1~2个月或更长时间。
如感染毒邪可变为湿性坏疽。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甚至出现内陷证。
全身性冻疮者,初起出现寒战,继则感觉迟钝,疲乏无力,视物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体温逐渐降低,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变浅,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332 冻疮的分级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先出现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血疱,局部感觉迟钝,疼痛较剧烈。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达皮下,肌肉或整个肢体坏死,一般伤后3—7天出现水疱,肢体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变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约7天后出现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功能完全丧失。约2—3周后,冻伤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
34 需要与冻疮相鉴别的疾病 341 类丹毒类丹毒多见于肉类和渔业的工人,在手指或手背出现深红色的片状红肿,痒痛相兼,但有游走性,一般2周左右自行消退,不溃烂。
342 多形红斑多形红斑多发生在手足背面、手掌、足底和面部,皮损为红斑、水疱,典型的虹膜状红斑,常伴发热、关节痛等症。
35 冻疮的治疗冻疮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2]。内服当归四逆汤[2]。外贴阳和解凝膏或红灵酒揉搽[2]。亦可用姜汁、辣椒煎汤搽洗患处[2]。溃烂作痛者,外贴玉红膏[2]。
351 辨证治疗 3511 寒凝血瘀冻疮·寒凝血瘀证(chilblain with pattern of cold congel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寒凝血瘀,以局部麻木冷痛,肤色青紫或暗红,肿胀结块,或有水疱,发痒,手足清冷,舌质淡,舌苔白,脉沉或沉细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3]。
35111 症状形寒肢冷,颜色苍白,继而红肿,有灼痛或瘙痒,麻木,或出现水疱、肿块,皮色紫暗,感觉迟钝或消失;舌淡苔白,脉弦细。
35112 辨证分析寒性收引,其人腠理则形寒肢冷,皮色苍白;寒性凝滞,气血瘀滞则继而出现皮色红肿紫暗;气血瘀滞,不能荣于肌肤则痛、痒、麻木相兼,甚则全无感觉;舌淡苔白、脉弦细为寒邪入侵之象。
35113 治法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35114 方药治疗当归四逆汤加味。
3512 寒盛阳衰冻疮·寒盛阳衰证(chilblain with pattern of yang declining due to cold excessiveness)是指寒盛阳衰,以时时寒战,四肢厥冷,感觉麻木,幻觉幻视,意识模糊,蜷卧嗜睡,呼吸微弱,甚则神志不清,舌质淡紫,舌苔白,脉微欲绝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3]。
35121 症状寒战,四肢厥冷,倦怠,嗜睡,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5122 辨证分析寒邪入侵,耗伤阳气,邪正交争则寒战;阳气衰微则倦怠嗜睡,呼吸微弱;阳气不能温养则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为寒盛阳衰之象。
35123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35124 方药治疗四逆加人参汤。
3513 瘀滞化热冻疮·寒凝化热证(chilblain with pattern of cold congelation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寒凝化热,以冻伤后局部坏死,疮面溃烂流脓,四周红肿色暗,疼痛加重,伴发热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3]。
35131 症状患处暗红肿胀,甚则灼茹腐溃,脓水淋漓;恶寒,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5132 辨证分析寒邪入侵,气血瘀滞,日久化热,复感外邪,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热伤津液则口干;热胜肉腐则红肿腐溃,脓水淋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邪热内盛之象。
35133 治法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35134 方药治疗四妙勇安汤加黄芪、地丁、公英等。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
3514 气虚血瘀冻疮·气虚血瘀证(chilblain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虚血瘀,以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疮面不敛,疮周暗红漫肿,麻木,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3]。
352 外治法未破者可用茄子秆,辣椒秆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g水煎热泡,每天1~2次,每次30min。
已破者可用中药紫色疽疮膏,化毒散软膏。
Ⅰ、Ⅱ度冻疮用10%胡椒酒精溶液或冻伤膏涂敷患处,每天2次,外包敷料。有较大水疱者宜抽出疱内液体后再涂上述药物。局部染毒糜烂或溃疡时,宜用红油膏或黄连素软膏外涂,每天1次:另外可用桑枝90g,甘草30G,或用甘草、甘遂各30g,共煎,先熏后浸泡,每日2次。或红灵酒轻柔 冻疮未破溃的部位。
Ⅲ度冻疮用75%酒精或新沽尔灭消毒患处周围皮肤,抽吸疱内液体,再以红油膏纱布包扎保暖。溃烂时掺九一丹外敷,每日换药1次。如坏死组织溶解时,宜进行清创术。当腐肉脱尽时宜用红油膏掺生肌散外敷。
353 其他疗法严重全身性冻伤患者,应采取急救措施,首先使病人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脱去冰冷潮湿的衣服鞋袜,给予热饮料、热茶、温酒等。根据病情可行人工呼吸、给氧和抗休克治疗。对冻僵患者要进行快速复温,宜将患者浸放在38℃~42℃温水中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一直到指(趾)甲床出现潮红、神志清楚舌10分钟左右,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宜配合静脉给葡萄糖液等,所输液体温度以25℃~32℃为宜,以补充糖、电解质。严禁用雪搓、火烤及冷水浴。
36 冻疮的预防冻疮重在预防,须注意防寒保暖及适当活动[2]。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冷水洗足,或冬泳。
2.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宜注意肢体保暖、干燥。
3.对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应予保护,鞋袜不宜过紧。
4.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5.受冻后不宜立即著热或烘烤,以防溃烂成疮。
4 西医·冻疮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冻疮”、“冻烂肿疮”相类似。
41 英文名称chilblain
42 冻疮的别名kibe;pernio;冻烂肿疮
43 分类皮肤科 > 物理性皮肤病 > 寒冷所致皮肤病
44 ICD号T691
45 流行病学为冬季常见病,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至春季转暖后自愈,但转年冬季易复发。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46 病因寒冷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能增加冷传导和对流的因素对本病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如潮湿和风速。此外机体组织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也对本病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皮肤长期受寒冷 ,可致皮下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使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伴通秀性增高,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发病。寒暖急转、空气潮湿、手足多汗、外周血循环不良、贫血、缺乏运动以及鞋袜过紧均可助其发生。冻疮多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动者。
47 症状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冻疮是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 引起的局部充血性红斑和溃烂。好发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足缘、耳廓、鼻尖等处,常呈对称颁。初发时,局部呈暗紫色水肿性斑,境界不清,压之褪色,触之湿冷。早期感觉麻木,逐渐发痒,受热后加剧。重者可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本病病程迁延,常冬至而发,春暖而止。
48 发病机制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组织水肿、水疱形成、及组织坏死、溃疡形成。潮湿及风速可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潮湿多风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为高。此外,自主神经紊乱、肢端血运不良、鞋袜过紧、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及一些慢性疾病常为本病诱因。
49 冻疮的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重者肿胀加剧,表面可形成水疱,内含淡**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多对称发生于四肢远端以手指、手背、足缘、足跟、面颊、耳廓等处多见,亦可单侧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女性,以肢端血运不良及手足多汗者多见。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或溃疡者自觉疼痛。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410 冻疮的并发症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或溃疡者自觉疼痛。
411 组织病理检查冻疮皮损处主要表现为真皮 水肿、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及血管壁水肿和空泡形成,后者称为绒毛状水肿。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常见于表皮下半部。
412 诊断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413 鉴别诊断 4131 多形红斑多形红斑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
4132 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红斑好发于小腿伸侧,炎症明显,疼痛剧烈,不形成水疱及溃疡,与寒冷季节无关。
4133 肢端青紫症肢端青紫症多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觉,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自觉症状缺如,终年症状不消,与季节无关。
414 冻疮的治疗预防重在加强身体尤其是手足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应注意肢体末端的保暖、干燥,受冻后不宜立退职火烘或浸泡热水。
预防冻疮最为重要,如冬季将至之时即注意肢体颜面之保暖等。治疗只能治标,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可选服当归四逆汤,外用阳和解凝膏,或红灵酒剂揉搽 。亦可用姜汁、辣椒等辛温之剂煎汤搽洗患处,或能防治之。若已成疮疡,则外用宜选玉红膏。
4141 全身疗法(1)血管扩张剂的应用:烟酸50~100mg,每天3次;桂利嗪(脑益嗪)25mg,每天3次;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对严重复发性冻疮有效20mg,每天3次,手足损害连用8天。
(2)维生素E,01~02g,3次/d。
4142 局部治疗原则是消炎,消肿,促进局部血循环。
(1)皮损未破者:病发初期,可试把冻疮部位浸入温水中2~3分钟,再入冷水中1分钟,每日2次,并适当处长浸泡时间,旨在改善会体末端的血液循环。未破溃前,可外用辣椒酊(新鲜辣椒3~5只,加75%酒精或白酒250克浸泡,密封7天即成)每日2~3次,可选10%樟脑醑、10%樟脑软膏、松节油、冻疮软膏、蜂蜜猪油软膏(含70%蜂蜜、30%猪油)等,其中1~2种外用,每天2~3次,温水浸泡患部后再擦用,并反复揉擦患部,效果较好。也可用茄子秆、辣椒秆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g水煎热泡,每天1~2次,每次30min。
(2)已破溃者:破溃后,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渗液止住后,再外敷10%樟脑软膏、冻疮软膏、蜂蜜猪油软膏、10%鱼石脂软膏等。用蜂蜜、猪油各60克,生姜汁一茶匙,混合调成油膏外涂,亦有良效。
4143 物理疗法紫外线红斑量照射2~3次/周,于冬季开始时在皮损处照射疗效较好。氦氖激光局部照射,2~3次/周,每次5~15min。音频电疗,1次/d,10次为一疗程,于每年复发前治疗有一定预防作用。
415 预后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416 冻疮的预防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寒冷季节应注意局部保暖,手套、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热水浸泡;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以保护皮肤。常进行局部 及温水浴,以改善血循环。
417 相关药品氧、烟酸、桂利嗪、硝苯地平、维生素E、樟脑、硼酸、鱼石脂、四逆汤
418 相关检查烟酸、维生素E
5●夏治冻疮效果好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疾病。从临床来看,冻疮发生后再进行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许多医疗专家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三伏天对冻疮病人进行治疗,效果都较好。
中医认为,冻疮多为阳虚,冬季寒邪侵袭脉络,脉络凝滞,气血淤阻,形成冻疮。夏季暑热当令,寒邪渐衰,病情暂愈。因此,如果这时给予治疗,有利于促进冻疮痊愈。
●冻疮冬病夏治的方法有:
1.选用成熟的紫皮独头蒜,捣烂成泥,中午放太阳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泥涂于冻疮发生之处,待一小时后除去。每日涂3~5次,连续4~6天。
2.生姜切片,擦拭易患冻疮处,每日1~3次,连擦1周。
3.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4.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洗5天。
●用市场上出售的雪花膏和鲜蜂王浆各100g调合在一起),每天早晚两次用其涂搽患处,大约半个月溃烂处就愈合了。
●啤酒治冻疮。
如在温水中加入少量啤酒,浸泡20分钟左右,便可缓解因冻疮而带来的痛苦。
●冻疮外洗方
冻疮初期未溃破者,可用中药川乌、草乌、当归各10克,透骨草13克,红花6克,水煎薰洗患处。
冻疮溃破流水者,可用中药桂枝、川椒、生地、五倍子各30克,红花10克,地榆20克,水煎每天洗1~2次。
另外,桑寄生30克,水煎半小时,晾温后将患处放进药汤中泡洗10分钟,每日泡洗1次。此药汤不要倒掉,可以连续使用3天,每天温热后即可使用。此方治疗顽固冻伤效果较好。
上述方剂均为外洗方,不可内服。
2、将花生皮炒黄,研成细粉,每50克加醋100毫升调成膏状,另取樟脑1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入调匀,涂于伤处,厚厚一层,用布包扎。1日1换。
3、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5天后去敷料,第i、ii度冻伤一次可痊愈,iii度冻伤(已溃者勿用),敷药三天后换药,一星期亦可痊愈。
4、采取新鲜桑螵蛸(螳螂子),用刀横切为2片,然后用力挤去卵中黄液,涂于患处,不需包扎,夜间亦可用纱布包扎,每日或间日涂1次,直至痊愈,一般3日结痂,2周左右痊愈。
5、 验方自疗法
(1) 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5克、木通6克、吴茱萸3克、生姜9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 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
(4) 生姜25克、白萝卜1个、白附子05克、桂枝25克。上药一同水煎,趁热洗过,连洗2天,即可痊愈,以上为`1天的量,早晚各1次。本方适用于冻疮未溃时的治疗。
(5) 生姜的自然汁,熬膏涂之。此法对于手、足冻疮均治。此外,用生姜汁时时漱吐,还可治疗口疮。
6、 饮食自疗方
(1) 羊肉500克、花椒3克、生姜15克、当归30克、煮食。
(2) 生姜、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同浸于50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每次饮酒10毫升,每日2-3次。
(3) 山楂15克、当归15克、红枣10克、煮食。
7、 外治自疗法
(1) 伤湿止痛膏、紫归治裂膏外贴患处。
(2) 皮硝煎水外洗患处。
(3) 红霜茄子秸连根拔起洗净。煎汤泡洗患处约半小时左右,每日2次。
(4) 姜汁或辣椒水外擦患处。
(5) 胡椒10克、浸入100毫升95%的酒精中,1周后外擦患处。
(6) 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3天后更换。以上疗法适合未溃者。
(7) 云南白药撒于冻疮溃烂处并包扎。
(8) 螳螂子(即桑螵蛸)切开,取其中黄汁涂破溃处,每日1次。
(9) 用马勃一块外敷溃处,每日更换。
1伤湿止痛膏可用于未破溃的冻疮引起的皮肤红肿、痒痛,先用热水洗净局部擦干,然后贴上膏药,每天1次,2-3次即奏效。
2当归20克,陈醋500克,共用文火煮沸泡洗患处,一日一次,一剂可洗三天。
3茄子茎叶500克,切碎,加水煎煮,搽洗泡患处,每日一次,3~5天可愈。
4大萝卜一个,中间挖一个凹,倒入香油,火上烤至油沸,用油搽患处,一日二次。连续用效果好。
其他方法:
1冻疮初起时,用电吹风直接吹患处,每次5至10分钟,吹2、3次后即见好转。
2冬天地里的辣椒秸、茄子秸适量,煮水烫洗。
3用老樟树鲜叶和枝条适量,捣烂后入锅加水煎成浓汁,然后将冻疮患处浸泡10-20分钟,1-2次即痊愈。此法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4将青矾100克溶化于1500毫升水中,先将受冻部位置于热水蒸气上熏,待水温后,再用药液频洗患部。第二次将此药液煎开,同上法治疗,连用2-3天。本方适用于手、脚、耳廓未破之冻疮,已溃烂者忌用。
5芒硝、黄柏适量(未溃破者芒硝用量多于黄柏1倍,已溃破者黄柏用量多于芒硝1倍)。共研细粉,以冰水或雪水(冷水欠佳)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局部症状轻微者可按未破者用药比例,将黄柏水煎,溶化芒硝外涂患处。
6肉桂、冰片、樟脑各2克,炙乳香、炙没药各10克,分别研细后拌匀,配入适量凡士林调成软膏,先以萝卜汤或淡盐水清洗溃烂面,再将此膏涂于患处,2-3天1次。
7辣椒(色青紫、味辣、去蒂)50克,苯酚2克,甘油50毫升。先将辣椒煎煮半小时,过滤取液50毫升,另将苯酚置于甘油中,两液合并混匀。用时先用30-40摄氏度温水洗净患处,并浸泡10分钟左右,擦干后将上药涂擦于患处。本方适用于早、中期未溃破之冻疮。
8螳螂子适量。挤出汁液,涂患部。
9茄子秸、烟秸、辣椒秸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10辣椒、生姜各15克,白萝卜30克。水煎沸20分钟,洗患处。
11甘草20克。水煎,每晚睡前烫洗患处。
12荞麦粉、麦粉各15克,硫磺24克。将硫磺研粉,与前2味混匀,撒于患处,纱布包扎。此方用于已溃破的冻疮。
13活蟹1只,蜂蜜适量。将活蟹烧存性,研为细末,以蜂蜜调匀,涂于患处,纱布固定。每日更换2次。
14鲜山药适量,蓖麻仁5粒。洗净,共捣成泥。敷于患部。干后即换,每日数次。
15老丝瓜、猪油各适量。将老丝瓜烧灰存性,用猪油调和,均匀涂于患处。
生肥肉1块,泡于烧酒中。10日后可用,频涂患处。
16做豆腐用的卤水,加热后浸泡患处。每日2-3次。
参考资料:
问题分析:
你好,冻疮是局部皮肤的轻度冻伤,常发生于手背、指背、脚跟、脚趾、耳廓、面颊和鼻尖等暴露部位,并且容易在同一部位年年复发。轻者局部红肿,稍遇暖和,就又痒又痛;重者患处可发生破溃,甚至感染。 冻疮会反复发生。
意见建议:
冻疮的治疗有以下方法:对冻伤未破者,外擦猪油蜂蜜膏,即30%的猪油与70%的蜂蜜混合。 冬季气温低,生冻疮会手脚肿痛难忍,且奇痒令人难受,现有一法可以为你解除痛苦:拿羊油用火烤融,涂到冻疮处,会稍有痛感,这说明已有药效,坚持涂一个星期可痊愈。次年6月用姜摩擦曾生冻疮处,以后就不会再生冻疮。有冻伤病史者,每年秋季开始,就用手掌搓热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此坚持到次年春天。若能连续控制两个冬季不发病,就说明基本治愈了。如果冻伤处已溃烂,可将蜂蜜涂在消毒纱布上,贴敷患处。上述方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另外药物治疗的方法有:未破溃的冻疮可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10%樟脑软膏或辣椒酊局部揉擦。溃疡用5%硼酸软膏、红霉素软膏或猪油蜂蜜软膏(猪油30%、蜂蜜70%涂搽并包扎,内服药物可用末稍血管扩张剂,烟酸等)。祝你健康!
本文2023-08-06 18:55: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