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写景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朱自清的春,写景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1张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赏析2 春的赞歌 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吴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朱自清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所以,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自唐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

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关注“古文岛”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完善

wxguwendao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46页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8-379页 .

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大儒有言,不通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我国古典诗文中特别注重对闪耀群星的描写,这是古代天象记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发展和传播天文学知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银河与牛郎织女、南斗和北斗,以及其他著名星斗,它们不仅具有天文学意义,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像《诗经》里的一些涉及天文现象的诗句,无非都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们挂在口头上的。

其实,在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经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了,后代文学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诗经》中基本上都已出现。

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火”、“三星”、“毕”、“龙尾”都是星星的名称。

“七月流火”源于《豳风·七月》,说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就是心宿二,也就是现代的天蝎座蝎尾倒刺上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的中第二颗。它是一颗著名的红色亮星,体积为太阳的2700万倍,距离地球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别明显。

“七月流火”本来的意思是说,至7月,大火星开始往下走,天气渐渐转凉。在此后的“九月授衣”,开始准备冬衣。就连蟋蟀也配合着节气和气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所以,“七月流火”的意义并不是像现代人根据字面上理解的那样,以为说的是7月天气炎热。

大火星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其中的童谣有“龙尾伏辰”之说,“龙尾”即尾宿,是现在天蝎座的整个尾巴,“辰”即是心宿。

《唐风·绸缪》中的“三星在户”,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它们是现代的猎户座中间的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猎户的腰带。

参宿三星出现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识。《唐风·绸缪》一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着挂在门端的参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三星在户”也有其他美好寓意,如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妇的门侧题写“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

参宿一星与前面说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180度相对,两两相望此升彼落,永远不能相逢。心宿二星又名“商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隔绝难以相见。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中的“毕”是二十八宿中的毕宿,“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民间认为当月亮经过毕宿时,天就要下滂沱大雨。毕宿有8颗星,在古代又称“天口”,形似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而这种长柄网的名字就叫“毕”。

毕宿在现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时的黄昏出现于南方的星空。其中,据说作为牛的左眼的毕宿五,也是天空中有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者辨别航向的重要依据。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银河与牛郎、织女,既有天文学意义,更有文学意蕴。夜空的银河如同一条奔腾的急流,从东北向南横跨整个天空。

一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节的银河最为明亮壮观。银河古称“天汉”,“汉”是地上的汉江,天汉就是天河。

《诗经》经常写道天汉。《大雅·云汉》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意为那烟波浩渺的银河在天空中流转,为本来就热闹的星空平添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

织女星距离地球265光年,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第四亮的恒星。在织女星旁边有4颗小星组成一个菱形,我国古人认为那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

牵牛星距离地球167光年,它和左右两颗小星呈一条直线,我国民间称之为“扁担星”,传说中两颗小星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

把银河与牵牛织女联系到一起,也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的。《小雅·大东》就是民间对星空的淳朴理解:“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银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织女一天忙至晚也织不出美丽的花纹,右岸的牵牛星也没有驾着车子来迎接她。短短几句里故事多多,已经具备了后世牵牛织女传说的基本要素了。

在情感丰富而内敛的古人眼中,这流转于天的银河,就成了他们失眠之夜眺望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就是唐玄宗所经历的每一个夜晚。

唐代另一个诗人李商隐《嫦娥》一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初秋季节,长河渐落,又是一夜过去,诗中寂寥凄清的情绪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诗人在写银河时,总是把它与牵牛星、织女星一起描写。唐代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境与李商隐的《嫦娥》相类似,不过一写在天之人,一写在地之人罢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以上两诗不同,独具豪迈的浪漫主义色彩。

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故事元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终日相望却不能相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意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传说中有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聚的情节。到了后世诗人手里,这个颇富悲剧色彩的故事获得了更多的同情。

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已经成为对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的最高赞颂而千古流传。

南斗是由6颗星围聚成斗的形状,隶属于现代的人马座;北斗为北斗七星,是小熊座。南斗和北斗中每一颗星在我国古代都各有名称,南斗六星分别名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北斗七星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两组星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和它们所在的位置,格外能够引起诗人们的联想和歌颂。对于南斗和北斗的描写,当然也要从《诗经》说起。

《小雅·大东》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即箕宿,因为形似簸箕而得名,斗则是南斗的斗宿,“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

可是天上的簸箕却不能用来簸米扬康,斗勺也不能用来舀酒盛水。不得不说古人的思维真是浪漫离奇。

唐代有一位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写了一首《月夜》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夜晚的闲适生活,其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夜空情境。

无独有偶,曾经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的左思《吴都赋》中也说“仰南斗以斟酌”,也是要用天上的星斗来斟酒。

相对而言,北斗的知名度比南斗高,因为它位于北天极附近,又像时针一样指着北极星而旋转,一年四季可见,一夜到亮可见。北斗不仅是天上的著名天象,同时也是古人借以判断季节的依据之一。

诸子百家之一的《鹖冠子》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说黄昏时刻,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午夜子时,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

古人的观察非常细致。《古诗十九首》里面的“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所描写的正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情景。杜甫《赠王二十四侍郎契》“一别星桥夜,三移斗柄春”,说的则斗柄3次东指,已经过了3年了。

北斗四季旋转不停,整夜旋转不停,因而格外容易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与“长河渐落”的即将破晓的天象不同,“北斗挂西楼”则是夏季深夜的情景。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欢写到的景物之一,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不同诗人在不同时候写下的月亮也是不同的,因而很有辨析的必要。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写的是新月,农历月初的黄昏出现于西方的天空,两只尖角朝向斜上方。

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上弦月,是新月越来越满,变成半个月亮的样子,其中的直线位于偏上方。

上弦月再发展下去就是满月,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所描写的样子。

圆月渐缺,就变成了直线偏下弦乐和两只和尖角朝向斜下方的残月,即唐代诗人李贺的“晓月当帘挂玉弓”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的即是残月。

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我们称之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因为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屡屡被诗人们写到,上面所罗列的《诗经》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参宿、毕宿、斗宿、箕宿等。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所在的南昌,所对应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轸宿,因而是“星分翼轸”。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有一首《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在一首送别诗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

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是一个月运行一个周期,所以在古人看来,星斗的变动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个星宿中穿行一样。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的就是月亮仿佛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流连徘徊。

要说最有名的星斗,恐怕要数北极星了,因为北极星是天上众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滕王阁序》写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杜甫《登楼》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都足以说明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呈一个斜角直指北天极,由于地轴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极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由地轴所指向的那一小片区域里的群星轮流担任的。

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据测算,14000年以后,织女星距离北天极最近,倒是的北极星将会是织女星。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思是东方有一颗亮星叫“启明星”,西方有一颗亮星叫“长庚星”,而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

《韩诗外传》解释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在黎明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

黎明和黄昏,正是日月隐去众星未显之时,天空只有一颗闪耀如钻石的金星。

李白的诗歌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之句,据说李白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白星入怀,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对太白星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描写太白星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颗孤傲的亮星同时也是他自己。

在另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写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一首诗中出现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个太白,妙趣横生。

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则是天狼星。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通常和猎户座一起出现,位于猎户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话中,看上去就像猎户带着猎犬,壁垒森严地准备与迎面而来的金牛作战。

在我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战争的一颗星星,在苏轼的词中,它代表着刚刚与北宋王朝发生过战争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平伏侵略战争的良好愿望。

总之,古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学双重含义。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当代学者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时,许多年份的考订都经过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根据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推知几千年前或几千年后的某一夜有什么天文现象发生,或者当晚的天象是什么情况。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描写梅花的诗:卜算子·咏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选自《剑南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背景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世界的景色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江南烟雨蒙蒙,抒发一段倾情。

 当我漫步在氤氲着水汽的江南时,我完全沉醉在江南的美景之中。青瓦白墙的小巷,落英铺满的街道。

 烟雨江南,温梦如织,千丝万缕,交织缠绕。我爱江南,因为戴望舒的《雨巷》和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是别样的美感,不经意之间令人神往。伴着如丝的细雨,倾听那丝丝细雨拍打青石板的泠唱,看着沉在薄雾之中的人间碧玉般的地方。我爱雨,我爱看雨顺着长满青笞的屋檐滴下,滴在青石板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当我看时,除了那岁月的斑驳,我还感受到了千年的人世沧桑。推开窗子的那一刻,雨滴滴落的那一刻,我希望时间定格,不再流逝,让那古老的青石板去继续续写千年的沧桑,其实这一刻我也梦想可以在千百年前的雨巷,一任细雨拍打青石板,而我只是在一旁看着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走过我的身旁。

 江南的美我不能用语言形容,我觉得用语言会使江南降低她美的格调,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赞美她一番。我爱江南的烟雨朦胧,生活在水旁,闲坐小亭上,读一卷书,看着浣女在水旁浣洗衣裳,时而有牧童的笛声悠扬,水牛哞哞作响。有人说:诗画在生活中。果然是真的!在江南我看到了诗,看到了画,江南美在画里,江南也美在诗中。她的美是超脱意境的美,其实无需言语,已然令我神往。爱江南,我爱江南的村庄。傍依山水,竹楼木阁,青瓦白墙。伫立在水上,顺着石阶而下,用手指感受水乡水的柔滑。

 江南是美的,美的令人感觉难以胜收,在竹楼上小憩,听着那窸窸窣窣的虫鸣,畅游在那梦中,别样的情调,别样的放松,在江南静听清风。忽而。回首时,我看见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走过我的竹楼的窗下,随着她背影去的是我的凝视她的目光。在断桥上,在水旁,挥动着木帮,捶打着衣裳。江南里,看烟雨斜阳,诗画中品味芬芳。江南的美在夏,“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忽来风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还有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来多少歌颂江南夏季的诗作,可见江南夏季的令人神往!江南的夏季,是花的季节,芭蕉正绿,梅子已黄,一池无波,莲荷满塘。是别样的意境,是人间的`天堂!江南是婉约的代名词,不同于塞北的粗犷,小家碧玉,朦胧而又令人神往!

初冬的雨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描拟冬去春来,春暖花开的怡人景象。其实,“一夜春风”、“万树梨花”的早春时节,也难免寒意时袭冬快去的心境。

 因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温馨温暖的;而人们,都希望人世间,红尘里,都是诗情画意、祥和吉瑞、和平安暖的。

 可四季、年轮的交替是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正所谓人间万象、四季冷暖、坎坷曲折、福禄穷困是每个人都不可逃脱的生存规律。该你经历、经受的,谁都躲避不了,正因如此,方有“人间炼狱”之说吧。

 因此,当你经历了春风得意、夏花绚烂、秋收丰满之后,必然会迎来冬之寒恻。

 “潇潇一晌残梅雨,独立无情绪。且随湖柳入微茫,浑记荷花那日小池塘。人生多少春秋里,留住一冬季,怎禁妩媚破东风,几缀杜鹃红在雨丝中。”细研这阙虞美人,从词人的意境到心境,或许,会让你明白个中滋味,折射自身的生命、生存、经历的内含种种。“珠帘细细抚楼台,漫拥千山带醉来”,有几何?又如何?

 暮后伏案翻古籍,灯下典故醉往事。窗外檐露惊梦醒,几丝寒彻眉峰驻。冬、又来了。

 本是冷阳之日,却忽闻雨滴之声渐紧,推门而出,寒彻肌肤,料峭眉峰,冷簌簌盈满怀。细观,方知是檐之滴露。嘀嗒之音见急,仿若草原奔驰的马蹄,犹如弹指间激扬的炫音,还真有点儿激荡人心之感。雨,滋润万物,无论春夏秋冬,雨,都是人们喜爱的自然妙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里不仅形象而贴切、由衷欢喜地描写了由“天街”而来的纷纷细雨,预想“近却无”的嫩绿的草色,更暗含了对冬去春来的渴盼与向往。一片碧绿、春暖花开、蜂飞蝶舞、雀跃欢呼,这是多么美好的人间景象啊!

 霓虹之下,看看厂区的马路地面,却未见湿迹,何雨之来?然,“嘀嗒”炫音依旧。不由得迈步前行,左右远近细观之间,真感细雨拂面,惊,北方的初冬之雨,竟然也可温婉、细腻到爱抚的程度。异呀远眺成排的蓝色铁皮厂房,方知缘由,惊悟这檐下雨滴的成因和来历。微叹,当然不是雅然失笑。

 路灯的光晕越来越萌了。萌得恰似娃娃的笑脸;能见度也越来越低,低得可以见到缤纷的雨丝了。看得出这纷纷的细雨密度越来越大,忽闻“马蹄声”仿佛在温婉的指尖激昂而奔腾了起来。我想,冬雨,终于来了。

 回到房间门口,听见雨滴在马头琴上跳跃,爆发。回头,水泥地面已经因湿润而黑了起来,并且泛出了水光,星星点点的金属、玻璃折光更加绚丽耀眼。呵,温柔的细雨终于变得狂野了。檐下的滴露消失了,紧接着而来的是哗哗流水,冲着地面,溅得鞋裤都润了。幸好无风,冷冽的寒意只是静静的、悄然的从衣领间、袖口处、裤管下徘徊着,似乎不忍而又留恋、再现着让人不易接受的眷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是啊,对于客居他乡的我来说,这工厂不就是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吗。冬雨来临时,寒夜雨潇潇。能没有感触吗?

 忽然想起“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的诗句,而我这个楚水生养的人,“旅榜逍遥归”,可能只是一个永远的问号,或是一个不可期遇的绝唱了。即便是“归”,也永远没有机会“旅榜逍遥”。当然,也无需如此。

 也罢,犹记楚水、楚云、野梅参差发,山岚旷野秀的楚天家乡和已去的经年、往事,已经知足了。

 故乡的冬雨后,孩提时代的脚步总是撒着欢儿地奔于竹林、松下、柳堤之上折取竹叶、松针、柳枝,玩耍结了冰面的晶莹与剔透,光滑与湿润。尽管冻得小手生疼,也乐不可支;尽管回家挨了板子,也还要偷偷地去玩弄野菊和腊梅花。尤其家乡的野菊和腊梅都是金**的,那金灿灿的光泽,就像父母的面容,是那样庄严而淳厚、温暖而慈祥,让人信赖而依恋。

 还记着那个冬雨过后的清晨,无雪。但,是处可见冬雨后夜里结的冰,仿若必然地揭示某种关系的发展程度。莹柳冰河边,我们没有太多的语言。不知道是否还在爱,如果爱着为什么会有那样一次分离;不知道是否早已不再爱,如果不爱为什么记忆没有随着时光流去;回想那美丽如花的笑靥,心起伏难平。遗憾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的夜晚,一如从前那样美丽、醉人。

 就这样遐想并回忆着。点上一支烟,喝上几口茶,家乡、经年、往事、故人,均成过往云烟。就算煮一壶茶,彻夜不眠,又能如何呢!我仿佛看见窗外冬雨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听到房檐的雨滴、落地的水声正在脆生生的慢慢结冰,就像这深夜的黑越来越深,越来越真,真的令你绝望、柔肠寸断。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推门而出,檐下并无冰勾,似乎有童年般的些许失意,但再望低洼积水处皆有冰面,如同镜面清澈见底,浊物垃圾棱角清晰,仿佛内心的杂念,泾渭分明,只不过被心镜掩藏而已。其实,人皆有之,不可或缺,是为红尘之本吧。

 再看坛中花草,因薄冰的包覆更加剔透晶莹,清新美丽;而马路边落叶的树枝在晨曦里泛着潜潜的光亮,折一枝在手,虽然冰冷透肌,但那份莹光的魅力足以让你想起“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描写自然景变过程的绝妙诗句来,不得不心旷神怡。虽然工厂里少了青竹,但不乏来自各地的“青竹”,风格、喜好、适应力,都不相等,各有千秋,易起摩擦。总归,还是岁月静好。

 不多久,肃阳高升,天气晴朗,心事般的薄冰悄然融化、消失。心境,在阳光下,总是安暖的、温馨的。

 雨后飞禽枝上跃,初冬几蝶花间徊。工作去了,还有许多事要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