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是传统五参之一,能养阴清肺,还能养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有一味中药是传统五参之一,能养阴清肺,还能养胃,第1张

有一味中药是传统中医认为的五参之一,它既能养阴清肺,还能够养胃生津。五参中还有一味大名鼎鼎的中药就是人参,与人参益气养肺不同的是,人参养阳气,而它滋养阴气,清肺如果是肺寒则用人参,肺热、肺燥则首选这味中药,这味中药就是沙参。

中医自古就有五参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李时珍提出的,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参对应五脏与“五色”,分别是“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

由此可见,沙参自古就是传统补肺清肺的中药之一,沙参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也称白参、白沙参,是桔梗科植物沙参、轮叶沙参、杏叶沙参以及同属植物的根茎,一般来说,古籍中记载的沙参现在称“南沙参”,而现代所说的“北沙参”是明代晚期之后才开始有作为中药使用的记载。

[沙参的作用]

沙参分南沙参与北沙参,起作用基本相似,而本文中着重介绍传统“五参”之一的南沙参,简称沙参。

中药沙参的五味属苦,四气属微寒,归肺经和胃经,有“养阴、清肺、祛痰、养胃、生津”的作用。

[沙参的中医理解]

中医对沙参的理解与应用还是只要围绕沙参的作用而来,主要可以分为4个方面分析。

1中药沙参清肺。

中药沙参清肺是针对“燥邪”引起的,也可以是吸烟者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阴亏耗证,主要是口干咽燥,干咳而无痰,或者痰少而黏腻,严重者表现出痰中带血丝等。

中药沙参在五参中介绍就能“入肺”,能滋阴润燥,又能清肺祛痰,尤其适用于上述表现者。

2中药沙参祛痰。

中药沙参清润而不腻,既能祛痰又能滋阴清肺,尤其适用于因肺热导致的伤及肺阴,以咳嗽、痰黄而粘稠为主症。

3中药沙参养胃、生津。

中医认为,胃阴的亏虚不仅表现为胃的不适,还有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津液不足的表现,沙参入胃经,能够养胃生津,是调理针对热病或久病导致的胃阴亏虚的佳品。

此外,胃阴亏虚可能会伴有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不仅要使用沙参养胃,还有适当使用健胃消食的中药同用。

4中药沙参养阴。

中药沙参能够养阴,其实沙参养胃阴也属于其养阴作用的一部分,沙参不仅是养胃阴,还能养肺阴,对于肺燥、吸烟或干燥多粉尘环境引起的肺阴亏虚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加之沙参能够清肺,两种作用相辅相成,一直深受中医推崇。

[沙参的使用注意]

任何中药的使用都有一定的禁忌,这是不变的真理,正如前文所说的人参,人参养阳气,如果是燥邪引起的肺阴亏虚则不适用,因而中医首选沙参,那么沙参也有2点禁忌。

1沙参不可与中药藜芦一同使用,不仅仅是沙参,五参中所有的参类都“反藜芦”。

2中药沙参四气属微寒,所以风寒咳嗽以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医讲的某种作用并非是适用于所有,正如文中所说,沙参养胃但适用于胃阴亏虚,对于胃阴亏虚者沙参是极好的养胃佳品,如果是胃热、胃火,那么沙参不但没有作用或许反而加重胃的负担。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丹参饮的用法用量 6 方解 7 运用 8 现代适应证 81 慢性胃炎 8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3 冠心病心绞痛 84 胃肠神经官能症 85 丹参饮的药理作用 86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87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88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89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10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9 歌诀 10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丹参饮 1 拼音

dān shēn yǐn

2 概述

丹参饮记载于《时方歌括》卷下方[1]。其组成为丹参30g、檀香5g、砂仁5g,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瘀气滞证[2]。本方是治疗气滞血瘀心胃疼痛的基础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胆囊炎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辨证属气滞血瘀者。该方剂各味药均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有抗溃疡及胃黏膜保护作用,对中枢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因此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与现代医学的抗生素疗法结合可能效果更好些[3]。该方剂对心脏确有一定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及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冠心病应有一定治疗作用[3]。

3 处方

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1]。

丹参30g、檀香5g、砂仁5g[2]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4]

4 功能主治

功能行气化瘀[1]。治脘腹疼痛;近代也用于治疗心绞痛[1]。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2]。主血瘀气滞证[2]。症见心胃诸痛[2]。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2]。

5 丹参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6 方解

方中重用丹参活血化瘀为君,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为臣。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止[1]。

本方为气滞血瘀之心胃疼痛而设,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2]。方中重用丹参为君,取其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2]。配辛温芬芳之檀香、砂仁行气止痛,为臣药[2]。三药合用,使气血通畅而疼痛自止[2]。

7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是治疗气滞血瘀心胃疼痛的基础方[2]。以心胃诸痛,舌质黯红,脉弦为主要症状的可以选用[2]。

2.加减法:若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嗳气呕恶,舌质红,是肝郁血滞、胃气上逆之证,宜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并酌加代赭石、旋复花等,以疏肝止痛,和胃降逆;若见胸闷憋气,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气短,是气滞血瘀之胸痹证,宜加赤芍、川芎、红花、生山楂、枳实等,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力[2]。

3 使用注意:因丹参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较大,故出血性疾病慎用本方[2]。

8 现代适应证

[4]

适应证: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心绞痛等,由气滞血瘀所致者。

8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上常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大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幽门螺旋杆菌释 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NH3),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加了胃黏膜对环境损害的易感性,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使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由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丧失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导致贫血。另外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造成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对胃黏膜屏障可造成损伤;大量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某些 性食物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这些因素可单独或互相协同而引起胃黏膜炎症。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临床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多伴有贫血。

8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通称为消化性溃疡,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菌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从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轻压痛。

83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增高的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吸烟者及糖尿病患者。在长期高脂血症的条件下,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面特性发生变化,黏附因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的数量增加,并移人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肪蛋白,形成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同时巨噬细胞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离子,并合成和分泌6种细胞因子,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E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PDEF和FGF 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游移到内膜,也 新的结缔组织形成。PDEF和TGFβ不但使平滑肌细胞游移到富含巨噬细胞的脂肪条中,并转为泡沫细胞,且促使脂肪条演变成纤维脂肪病变,发展为纤维斑块;除此之外血压增高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使动脉内膜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暴露内膜下组织,此时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在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血小板释出包括巨噬细胞释出的上述各种因子在内的许多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进入动脉壁,促进了动脉硬化;同时发现动脉硬化各阶段的病变中有T淋巴细胞,提示病变的发展可能与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最常见的症状为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

84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并不是胃肠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由于患者神经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而每次发病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85 丹参饮的药理作用

[5]

86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丹参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丹参酒浸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丹参对霍乱弧菌、奥杜盎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臣药檀香所含α檀香醇及β檀香醇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砂仁能抑制结肠类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生长繁殖。

87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丹参对急性脑缺血有肯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减轻脑水肿,使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减轻;能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成,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预防脑血栓形成,显著降低脑梗死范围;同时有显著的镇静和镇痛作用,与氯丙嗪、水合氯醛等有协同作用。臣药檀香中所含α檀香醇及β檀香醇具有与氯丙嗪类似的药理活性,有中枢镇静作用。砂仁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88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丹参能降低急性胃黏膜损伤时黏膜LPO含量,增高胃黏膜SOD及GSHPx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丹参所含丹酚酸A能抑制胃H+K+ATP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抗溃疡作用;丹参煎剂可明显促进胃溃疡愈合,对溃疡再发也有防治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使胃黏膜出血、糜烂及溃疡在短期内迅速愈合。臣药砂仁可促进胃黏膜细胞释放前列腺素,使胃酸分泌受到抑制;砂仁还可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盐酸等引起的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细胞障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砂仁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促进胆汁分泌,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因此能消除腹胀;砂仁在小肠吸收后又浓集(如分泌等)到大肠,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引起肠腔积液和推进肠运动,因而可有力地解除腹胀。

89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梗死和心脏功能,丹参酮能抑制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释放、吞噬及黏附,防止心肌梗死;丹参可防止Ca2+进入细胞内,对抗高浓度Ca2+对心肌的损害,从而保护心肌,减轻异常电活动,调整心律,并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丹参还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丹参能降血脂,丹参素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对抗脂蛋白电泳迁移率明显减慢的作用,在氧化脂蛋白中,MDA含量明显减少,以及氧化脂蛋白对细胞毒性反应明显减弱,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臣药檀香对某些药物中毒所致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砂仁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同时还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栓烷合成的作用。

这些作用可能是该方剂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机制。

810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丹参所含镁丹参酚性酸B( LSAB)可抑制5脂加氧酶的活性,抑制白细胞趋化性的发生及白细胞的随机运动;总丹参酮可降低PGF2α和PGE水平,对炎症的第1期及第2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丹参的多种成分都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它们抗氧化的强度依次是: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宁酸,其中丹酚酸A、丹酚酸B抗氧化强度比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作用强百倍到千倍。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消除超氧阴离子,提高SOD活性和含量,降低LPO含量;丹参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都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和对氧的利用率。

9 歌诀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2]

10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能主治 10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 111 方名 112 丹参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能主治 115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丹参散 丹参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ān shēn sǎn

2 概述

丹参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 31 组成

丹参、人参、苦参、雷丸、牛膝(酒浸)、防风、炮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各二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食前酒煎甘草放温调下[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主治风瘙,皮肤赤,瘾疹瘙痒,搔破生疮[1]。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 41 组成

丹参、黄芩、枳壳(去白,麸炒)、葛根、犀角各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1]。

42 制法

上药为末[1]。

4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加竹叶十片、竹茹半钱,水煎,不拘时服[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心热血凝,身上起丹,渐引颊上,口旁或眼下,赤如胭脂,皮肤皱剥[1]。

5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 51 处方

丹参1分,黄芩1分,麻黄半两(去根节),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葛根1分(锉),犀角屑1分。

52 制法

上为粗散。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心热血凝,身上有赤,引于颊上或口,傍眼下,赤如胭脂,面上皮即皱剥,渐渐引多。

5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竹叶10片,竹茹半分,煎至5分,去滓放温,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宜先以小刀子锋头镰破,令血出后服药。

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

6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 61 处方

丹参半两,当归(微炒,锉)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艾叶(微炒)半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62 制法

上药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妊娠三两月,伤寒头痛,壮热呕逆。

6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 71 处方

丹参2两,蒴藋根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秦艽1两(去苗),独活1两,牛蒡子1两,踯躅花半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1两(去苗)。

72 制法

上药为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主治蝼蛄瘘,生于项间,肿硬疼痛。

7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服之。

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

8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 81 处方

丹参1两,槟榔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茴香子半两。

8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阴疼痛或肿胀。

8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8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

9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 91 处方

丹参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桔梗(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芍药1两,槟榔1两,桂心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

92 制法

上为粗散。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主治腹内气胀肠鸣,胸背切痛,不欲饮食。

9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10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 101 方名

丹参散

102 组成

丹参半两,鼠粪37枚(微炒)。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

10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浆水调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 111 方名

丹参散

112 丹参散的别名

雷丸散

113 组成

丹参1两半,人参1两(去芦头),苦参1两(锉),雷丸1两,牛膝1两(去苗),防风1两(去芦头),白附子1两(炮裂),白花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

11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风瘙,皮肤瘾疹,赤腆瘙痒,随搔生疮;妇人血风,四肢走注疼痛者。

115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煎甘草酒放温调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7 附注

雷丸散(《圣济总录》卷十一)。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 121 处方

丹参2两,桑皮2两,甘菊花1两,莽草1两。

122 制法

上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天火丹发遍身,赤如绛,痛痒甚。

12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匙,水3碗,煎2碗,避风浴。

125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

13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 131 方名

丹参散

132 组成

丹参不拘多少(去土,切)。

133 主治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主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

13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候服。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 141 方名

丹参散

142 组成

丹参1两(去苗),枳壳1两(麸炒,去瓤),石膏2两(研),白芍药3分,大黄1两(生锉)。

143 主治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主治大肠实热,头痛目眩,神志烦闷。

14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同煎至7分,去滓,加沙糖1块,如枣大,再煎35沸,温服,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丹参冲剂 丹参冲剂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ān shēn chōng jì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Danshen Chongji

22 标准编号

WS3B110792

本品为丹参制成的冲剂

23 制法

取丹参 1000g ,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三次各 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00ml,加等量乙醇,充分搅拌,静置沉淀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40(热测),加入枸橼酸 10g 、香精与蔗糖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色颗粒;气芳香,味酸、甜。

25 鉴别

(1)取本品,加水制成 1ml含丹参原生药 2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 (附录51页)测定,在 281±3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取本品水溶液(每 1ml含丹参0 5g) 2滴,加三氯化铁试液 1滴,即显污绿色。

(3)取本品水溶液(每 1ml含丹参0 5g)数滴,滴于滤纸上,过量的溶液用滤纸吸干,用氨熏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淡蓝绿色荧光。

26 检查

应符合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7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症。

28 用法与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 1袋,一日 3次。

29 规格

每袋装 10g,相当于原生药 10g 。

210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丹参冲剂 《王氏医案绎注》:卷七

无恐。予龙牡犀珠龟板鳖甲贝母竹沥竹叶辰砂小麦元参丹参生地麦冬为大剂投之。(十进清解。下虚而治其上。故

《外科全生集》:[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沉香

干研末或酒磨,以煎剂冲服。治肿毒,心腹痛,调中补脏,益精神,壮阳。《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公元174

《祖剂》:[卷之四矾石丸]矾石汤

石(二两)上下班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治香港脚冲心《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剂》:[卷之一桂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

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五味子治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小便难时复冒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剂》:[卷之二茯苓杏仁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皂角刺的作用

是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主治以下病症:

1、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2、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咽喉炎、喉梗阻等属于痰浊痹阻者,脑岀血、脑梗死、癫痫等属于痰湿阻窍者。

丹参的作用是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主治以下病症:

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功善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缓,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对血热瘀滞之证尤为相宜。

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本品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病证。

3、疮痈肿毒:本品性寒,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清热消痈。

4、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本品入心经,既可清热凉血,又可除烦安神,既能活血又能养血以安神定志。

皂角刺和丹参的作用不同,一起吃是分别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丹参杜仲酒的用法用量 6 备注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丹参杜仲酒 1 拼音

dān shēn dù zhòng jiǔ

2 处方

杜仲30g 丹参30g 川芎20g 江米酒750ml

3 炮制

1 将上述药材一同捣碎细,装入纱布袋内;

2 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倒入酒浸泡,密封;

3 5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4 功能主治

补肾益肝,活血通络。主治肝肾虚,精血不足,腰腿酸痛,久痛络脉痹阻。

5 丹参杜仲酒的用法用量

不限时,将酒温热随量服用。

6 备注

(1)杜仲:性味甘、微辛,温,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丹参:性味苦,微寒,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的功效;川芎:性味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7 摘录

《普济方》

古籍中的丹参杜仲酒 《外台秘要》:[卷第十七]卒腰痛方七首

痛也。(出第五卷中)集验疗腰卒然痛。杜仲酒方。杜仲(半斤)丹参(半斤)芎(五两)桂心(四两)细辛(

《集验方》:[卷第四]治腰痛方

即瘥。(《外台》卷十七)治腰卒然痛,杜仲酒方。杜仲(半斤)丹参(半斤)芎(五两)桂心(四两)细辛(

《圣济总录》:[卷第八十五腰痛门]腰脚冷痹

少饮之。治肾虚冷或感寒湿,腰脚冷痹,或为疼痛,杜仲酒方杜仲(去粗皮切炒)干姜(炮)萆羌活(去芦头)

《普济方》:[卷三十肾脏门]肾著(附论)

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二夜丹参丸(出圣济总录)治肾著腹重痛。腰冷痹。丹参(洗)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一肾脏门]肾著

处方编号: 3-69-598 草丹参治月经不调

处方来源: 验方大全____中国古籍出版社

原件主编: 王 维

功能主治: 消瘀止痛,生新排浊。主治月经不调。

适用患者: 女 性

处方组成: 茜草12克,丹参12克,桃仁3克,土鳖虫6克,川军6克,当归3克,赤芍12克,红花3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 共研为细末,每晚临睡前服45克。

病例验证: 用此方治疗患者650例,不少久病之妇,服药后病获痊愈。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若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起益气通便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川芎治疗头痛: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而治糖尿病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效,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代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状。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的效果。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半夏——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而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剂量还会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当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样,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三棱——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剂量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病人死亡。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超大剂量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800克。

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参——强心,救急30克。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

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

1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以当归举例)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但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当归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2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中药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