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自称“吃货”《随园食单》记录了300多种美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袁枚自称“吃货”《随园食单》记录了300多种美食,第1张

提到袁枚,首先想到的是甘龙的才华和诗坛领袖。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吃货。作为一名职业美食家,袁枚根据40年的美食实践写成了《花园美食大全》,记录了从山珍海味到粥、酒、茶等326种菜肴和小吃。它是中国美食的微型百科全书。近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为大家带来了《一月传世名作》的在线指南,介绍了《美食街与花园》的饮食文化。

《花园美食榜》让饮食文化成为一门严肃的学术学科。

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五交园,它是清朝康熙年间江宁编织的曹寅家庭花园的一部分。查先生曾说,公元年的绥远是大观园。后被认为是隋鹤德在江宁接任针织工,故取名隋针织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袁枚买下此园,取名随园,死后葬于随园。

袁枚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了首都园林。这座由元美改为随园的曹故居园林,不仅成为金陵的地名和名片,也成为文人墨客热爱和向往的代名词。在饮食文化方面,园中老人袁枚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创作了《红楼梦》,这是清代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出版于57年。乾隆年间,领军诗人袁枚根据自己40年的饮食实践,用古文描述了江浙地区汉族的饮食和烹饪技艺,被一些人称为“江浙美食榜”。让饮食文化成为严肃的学术。

袁枚是中国第一个自称“好品味”的人

鲁说,孔子既然树立了“简食薄食”的典范形象,就把圣人“君子求真不求食”的教导留给了后人;更何况孟子的“吃喝不值钱”“君子远离厨房”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固有心态。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无论他的学识有多深,无论他的成就和威望有多显赫,只要他好吃,或者他对美食的热爱被发现,那一定是好吃的。因此,在中国饮食史上,出现了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即“发达的饮食文化和落后的饮食文化研究”同时并存。因此,中国文化中存在“伪德”现象,即“神口厚民,贼为妓。”没有人敢公开谈论食物的味道。而清代大学者袁枚却敢于批判世人,公然宣称“袁子有眼光”!他说他一生有九个爱好,第一个是“品味”,但读书排在最后。后来袁枚把饮食作为一门学科,花了半个多世纪研究,写了《随园饮食表》。生活中的饮食在袁枚手里成了严肃的题材。

36种菜品已经用尽。

《与园食单》的版本很多,其中《绥远菜单》是最早的刻本。此外,清朝还有嘉庆元年。随后推荐了中华书局2009版和南京出版社2009版。

内容相当丰富,分为14个方面:关注榜、关注榜、海鲜榜、江鲜榜、特色动物榜、杂类动物榜、羽族榜、水族秤榜、水族秤榜、杂类蔬菜榜、小菜单、小吃榜、米粥榜、菜酒榜。其中,注释列表中有20条完整严格的操作要求,注释列表中有14条注释。

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14世纪至18世纪中国流行的326种菜肴和膳食。那时候江浙一带的人都快没吃没喝了。每个榜单所列的品种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甘龙仁子》介绍了30多种菜肴,涉及猪、牛、羊、鹿、狍子、狸猫等多种家畜动物的烹饪方法;介绍了50多种小吃,如面条,蛋糕,饺子,馄饨,粽子,馒头,面茶,粽子,饺子,蛋糕和豆粥。凝结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烹饪经验,弥足珍贵。

书中的美食依然很受欢迎,其中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鉴。

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是很文艺。话简单清新,大家都可以照着做。袁枚还写了某道菜的菜谱,出自谁家,自然成为全社会提高烹饪技艺、学习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的指导性历史记录。自出版以来,这本书一直被视为厨师的经典,有英文、法文和日文译本。

有意思的是,袁枚只能说是饮食文化理论家,而不是厨师,因为他只会吃不会做。

然而,“花园美食清单”涵盖了从选材到品尝的所有内容。可见中国的烹饪几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根本改变,他推崇的食物依然大众化,非常实用。

到目前为止,《绥远美食名录》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袁枚认为,食物的美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要强调营养。“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如果煮得不好,海苔比竹笋好。”。再比如袁枚对食物搭配的重视。他引用《特别清单》“夫妻相配”的说法,说明菜要配才貌,做饭要配同类。“只有精炼清晰,粗中有粗,刚柔并济,恰到好处的搭配,才会有美妙的和谐。”再比如,袁枚注重菜肴的味道,要求“浓而不腻”;味道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清淡的如果一味追求肥胖,最好吃猪油如果只是想身体虚弱,最好喝水。"他要求严格遵守上菜顺序。"咸者宜先,淡者宜后;厚的先来,薄的后来;先不要煲汤,煲汤要适量。"

近日,一位大叔在网上分享了自己成功复原56道红楼美食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

据了解,这位大叔从17岁开始就热衷于复原古籍中的美食,如今多年过去,他也成功还原了56道红楼梦中的美食。这些美食中包括冷香丸、藕粉桂花糕等这些我们只能在影视剧中听到的名称。大叔将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到网上,没想到引起了很多年轻人追捧。大家纷纷认为,这些还原度极高的美食和古香古色的场景,让人一秒梦回红楼,让年轻人在精致、缓慢的制作过程中,找到了很久以来的心灵归宿。

但是,大叔仅仅是复刻美食,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奇妙的反应呢?

首先,我认为现在年轻人,压力普遍非常大,每个人,每天好像都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片刻得以喘息的空间。在如此快节奏生活下,人们似乎忘了内心深处真正喜爱的东西,而大叔制作美食的过程,就会让人不自觉停下来,给心灵一个休憩空间。不管是制作过程,还是色香味方面,那种古典、雅韵的感觉是最能够让人放松心情的。所以才会有很多年轻人喜欢,欣赏过程,赞叹成果。

其次,能够治愈年轻人的心灵,另一个原因是,大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科技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代。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古典文化,并且希望各行各业的领域里都能把古典文化发扬光大,而大叔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宣扬中国古典文化,在古籍中发现中华文明的美食文化,让大家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这也是大叔复原红楼美食的初衷。

[标签]美食文化(散文)

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读书排最后。“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他的《随园食单》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袁枚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走笔流畅,文采飞扬,是中国近代以前最成体系、也是非常有趣耐读的综合性饮食名著。

顺便提一句,《随园食单》版本较多,其中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配有漫画的《漫话随园食单》很好玩,适合年轻人品赏(这本书缺货,原定价39元,在孔夫子旧书网已经炒到几百元)。前几天,我在百度阅读闲逛,发现可以用1角钱就可以购买电子版,这相当于赠送了,当即购买了一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百度阅读看看是否还是这个价格。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传说这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的原型),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故此称为“随园”。

袁枚以随园命名的文集有2本,一本是《随园诗话》,另一本就是《随园食单》。

袁枚周游广阔,见识不凡,不像一般穷文人那样,被贫苦阻碍了眼界。就吃上面而言,袁枚除了自己养着几个手艺精湛的厨子外,平时还经常会到城里的各个著名菜馆去转悠,有时到外地去的话,就会去见识当地的名菜小吃。袁枚作为美食家还是非常靠谱的,他在南京以食会友。每次吃到美味佳肴,他都会向主人家讨教饪之法。

《随园食单》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有《序》《须知单》《戒单》三篇,这三篇是对饮食的总的概括,《须知单》里说的是在烹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从食物的调味、火候、搭配,到碗碟洗刷、摆设等应有尽有;《戒单》里说的是饮食之道等。《随园食单》的第二板块把菜肴分成了海鲜、江鲜、羽族(鸡鸭鹅鸟)、特牲(猪)、杂牲(牛羊鹿)、有鳞鱼、无鳞鱼、素菜、小菜(凉拌菜、酱料等)、饭粥、茶酒、点心这十二大类,记载了这些不同种类菜肴具体的烹饪方法。

有道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最喜欢读袁枚这个大才子对饮食之道的侃谈,非常过瘾!

请欣赏几段:

“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骟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枒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 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

“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 戒强让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种恶习, 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 长安有甚好请客,而菜不佳者,一客问曰:“我与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而请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许而后起。”主人惊问“”何求?“曰:”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见招。“合坐为之大笑。”

由于《随园食单》写到的菜肴品类丰富,做法详尽,非常的贴近生活,而且又是袁枚这样的大才子所著,文笔那更是不用说的了。《随园食单》流传到后世,有许多人照着里面的菜谱,真的做出很好吃的菜出来,香港的大才子蔡澜,就曾叫自己的好友镛记的老板甘建成,照着《随园食单》,做出了“熏煨肉”,被食客们吃得精光,人人叫好。可见《随园食单》是真正实用的菜谱,现代人照样可以照着上面的烹饪方法,做出美味的菜肴。通过一本《随园食单》可以穿梭古代,吃到古人们常吃的菜,还真的是蛮神奇的。

附:漫画版《随园食单》图例

红楼梦中的美食很多。

第8回:酸笋鸡皮汤,碧粳粥,糟鹅掌,豆腐皮的包子,枫露茶;

第11回:枣泥馅的山药糕;

第16回:火腿炖肘子;

第19回:糖蒸酥酪,梅花香饼儿;

第29回:香蕾饮,解暑汤;

第34回:糖腌的玫瑰卤子,木樨清露,玫瑰清露;

第35回: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面印),莲叶汤;

第37回:红菱鸡头,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

第38回:菊花叶儿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合欢花浸的酒;

第39回:菱粉糕,鸡油卷儿;

第41回:茄鲞,藕粉桂花糖糕,松瓤鹅油卷,螃蟹小饺儿,乃油炸的各色小面菓子,天安茶,老君眉;

第43回:野鸡崽子汤;

第45回: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第49回:牛肉蒸羊羔,野鸡爪子;

第50回:糟鹌鹑;

第52回:建莲红枣汤,法制紫姜;

第53回:(年初一)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

第54回:鸭子肉粥,枣儿熬的粳米粥;

第58回:火腿鲜笋汤;

第60回:玫瑰露,茯苓霜;

第61回:油盐炒豆芽儿;

第62回:惠泉酒,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腌的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绿畦香稻粳米饭,女儿茶;

第75回:椒油蒪虀酱, 鸡髓笋, 红稻米粥。

最近,我重温了一遍《西游记》,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美食描写,有仙界的,人间的,甚至妖间的,可谓吃遍天地,从水果到仙丹,有荤有素,最关键的是这些食物都有神力,有着各种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就带大家来看看吧。

唐僧肉

对,你没有看错,这可是唯一从头贯穿到尾的美食啊,且不谈肉质怎么样,但看它长生不老的功效,就知道为什么各路妖怪对唐僧垂涎不已了,不过最后也没有一个妖怪吃上了唐僧肉,唯一吃到的是唐僧的母亲,也不知道她有没有长生不老。

原文如下

蟠桃

从一开始玉帝就安排悟空去看管蟠桃园,园子里有盆一样大的蟠桃,看着孙悟空吃,我就馋的不行。而且旁边还有小官不停介绍,这棵三千年一熟,那棵六千年一熟,还有九千年一熟的,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神奇功效,看得人口水直流。

原文如下

龙肝凤髓

这道菜就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想象的了,看来龙在天庭中的地位也不怎么高吗,竟然能被做成一道菜,不过这个龙肝凤髓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是炒呢还是蒸呢,它是甜品还是凉菜呢,实在是让人想入非非啊。

原文如下

人参果

这就是《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人参果了,这是比蟠桃还要神奇的仙果,九千年一熟,闻一闻就能活三百六十岁,而且采摘的时候必须使用特定的工具,可以说是十分娇贵了,然而孙大圣直接把树给拔了,不愧是猴哥。

原文如下

仙丹

老君出品,必属正品。这也是西游记中的著名食品之一,品种繁多,功能强大,一粒入魂。不过孙悟空吃了整整一葫芦的仙丹,难怪他法力强大。电视版的仙丹长得像极了巧克力豆,让我眼馋了许久。

原文如下

本期的“仙界美食”就盘点到这里了,想必应该没有人吃过吧。不过人参果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虽然味道并不好。

这里是舌尖上的名著,每天带你挖掘文学中的美食,我们下期再见!

这套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妙人,他应该是民国一代文化人中,最会「玩」的一个。从琴棋书画、文物鉴赏,到蛐蛐、鸽子、训鹰、训狗,他是无一不精

王世襄先生喜欢美食,也热爱做菜,有时朋友会邀请他来家里一展厨艺,主菜、配料、黄酒、酱油,他都是自带。据说最夸张的一回,干脆拿自行车推了一张八仙桌子来。

话说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每人做一个菜,王先生提了一捆大葱来,做了一道「焖葱」,结果这一盘葱,

对了,那道传奇般的焖葱,书中也有做法。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找来学做。

《随园食单》

作者: 袁枚

版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相比之下,汪曾祺更推崇张岱。“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餮,端让随园”就是他的评语。张岱是明末隐士,你也许不熟识他,但想必读过《湖心亭看雪》,那就是他的作品。张岱对吃很自信,他说:“越中清馋,莫过于余。”就是说,越中这个地方,没人比我更善于吃了。这个吃,不在于数目,而在于鉴赏力。

《知堂谈吃》

作者: 周作人

版本: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年2月

书中,周作人谈到桂花球、松仁缠、核桃缠、玉带糕、枣泥糕、玉露霜、红菱饼、鸡骨头糕干、金枣龙缠豆,字里行间,有江浙水乡的风味,故乡的事如同带刺的花,渗入他的文字中。

至于周作人的哥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他其实也咂摸吃,但他很少专门谈吃,而是把食物作为小说、杂文里的零部件,服务于全文的宗旨,比如《孔乙己》里的茴香豆、《狂人日记》里的蒸鱼——“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

《呐喊》

作者: 鲁迅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他喝茶,却发牢骚,认为这是“极琐屑的经验”;他赴宴,别人大鱼大肉,他看到“在炖、蒸、煨的烂熟的肴馔中间,夹着一盘活活的醉虾”;在广州,领到工资后,他“买四十元一部之书,吃三块钱一合之饼干,还吃糯米糍(荔支)、龙牙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