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著名的长寿之人张苍的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相张苍“百有余岁而卒”,即便是被医疗、科技已足够发达的现代,人们在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而益寿延年的形势下,活过一百岁的老人仍旧是凤毛菱角。
张苍为何能在医疗、科技都较为落后的秦末汉初活过一百岁?或许因为长寿并不在《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研究范畴当中,所以司马迁并未在《史记》中给出张苍长寿的准确原因,一些读者依据《史记》中的记载想当然的认为,张苍之所以长寿,乃是因为张苍喝女子的乳汁。
我以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纵览《史记》中有关张苍的记载,张苍之所以能够长寿,最主要的原因当是养尊处优。次要原因是王陵的搭救。
首先,张苍身材高大肥美、皮肤白皙细嫩,这是养尊处优的例证。
据《史记》记载,张苍在追随刘邦初期,“坐法当斩”,成了死囚犯。负责行刑的工作人员为张苍解开衣服方便刽子手下刀的时候,负责监斩的王陵因张苍“美士”而请求刘邦饶张苍一命。
王陵为何会认为张苍是“美士”呢?《史记》用了一个比喻,“身长大,肥白如瓠”。
“身长大”很好理解,即身材高大,张苍有多高大呢?《史记》记载也很清楚,“苍长八尺余”,也许你不知道秦汉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公制中的23厘米出头,但你应该知道,《史记》中的“八尺”已经是身材高大的典型了,西楚霸王项羽身高也是“八尺有余”,与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被史学家称为韩王信的男人“长八尺五寸”,被时人唤为“长人”的生人孔丘则更高,“长九尺有六寸”,“长八尺余”的张苍和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身材相仿,紧比韩王信略矮,自然是高大的。
“肥白如瓠”中的“瓠”是一种在古代被用作菜蔬的瓜,有些类似萧红《呼兰河传》中提到的“倭瓜”,外边是绿的,切开后是白的,“肥白如瓠”的意思是张苍的既肥又白,就像“瓠”那样肥那样白那样滑。张苍所处的时代,食物中的油脂、蛋白都很少,普通人运动量又大,“肥”也就是口语中所说的“胖”,其实是很罕见的,而作为男人,张苍不但“肥”而且“白”,皮肤白皙嫩滑,既是劳作少日晒少的象征,又是基因好营养好的表现。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张苍身材高大却皮肤白皙细嫩,这样的人是不是养尊处优的?张苍同时代人中,有一个叫陈平的,家境一般,仅有三十亩地,但却不用劳作,也不用担心吃喝,也算是养尊处优了吧?所以也就“人长、美色”“肥若是”,但跟张苍比起来,陈平不白,这说明陈平远不如张苍养尊处优。
其次,张苍父身高不足五尺张苍却身高八尺余,侧面说明张苍家应该很富裕。
《史记·张丞相列传》清清楚楚地记载,张苍的父亲“长不满五尺”,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前边提过,秦汉时的一尺相当于现代公制单位中的23厘米出头,准确的说是231厘米,张苍父亲的身高,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就是不足116厘米,你在生活中见到身高116厘米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没错,是侏儒。
一般来说,男人要是矮一些,比如不足160厘米,在择偶市场上就没什么竞争力了,但还可以靠才华、家世和财富来弥补,但如果身高低到116厘米的程度,才华也没什么意义了,别说是男人了,就是身高116厘米的女人,也很难嫁出去。
张苍父亲是如此之矮,是怎么娶到老婆呢?又怎么生下身高“八尺余”的张苍?当然不可能像《水浒传》衍生的另一部四大奇书中写的那样,和“隔离老王”没有任何关系,我之所以敢笃定地说张苍肯定是张苍父亲的亲生儿子,是因为张苍的孙子张类也不高,仅“六尺余”,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就是140厘米出头,张类的身高也是够矮的,具有明显的返祖现象。
张苍能长到“八尺余”,肯定是基因和营养双重作用的结果,张苍父亲“不满五尺”,肯定没个高的基因,因此张苍的身高一定来源于张苍的母亲,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来说,张苍能长这么高,张苍母亲的身高应该不低于180厘米,甚至可能在185左右,这身高都能去打女子排球了。古代能长到这种身高的女子,家境应该也是很好的。
张苍的父亲只有116厘米左右,却娶到一位媲美现代女排队员身高的女子为妻,肯定是家境非常优越,张苍在优越的家境中长大,每天都是养尊处优啊。
其三,张苍曾为秦御史,因有罪而亡归故乡,这是张苍家境优越的另一例证。
众所周知,秦法苛刻,张苍为御史,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有罪”的张苍却能“亡归”故乡,这就很不正常了。
秦时不比现在,普通人的流动都不自由,更不要说作为“有罪”之人的张苍了,还记得为秦变法的商鞅吧?最后不就是想逃出秦国而不得吗?而张苍却能从秦都咸阳逃回故乡阳武,还能在故乡阳武安稳地过日子,定然是花了大价钱四处打点,被打点的人都得是在关键岗位而且和张苍或张苍家有交情的。
既能拿出很多很多的钱,还能跟很多关键岗位的人都有交情,张苍的家世差得了吗?如果我所料不错,张苍家应该类似《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典型的钟鸣鼎食之家,所以张苍父亲才能以不足116厘米的身高娶妻,张苍才能在“有罪”后安然无恙地回到故乡阳武,继续养尊处优。
最后,在短暂地上了法场之后,张苍之后的日子一直顺风顺水,继续养尊处优。
秦二世时,刘邦起与沛县,而后四处攻城略地,略地至张苍故乡阳武时,张苍以“客”的身份追随刘邦。
很明显,秦末动乱扰乱了张苍养尊处优的生活,为了保住养尊处优的生活,张苍选择追随刘邦,但在张苍随刘邦抵达南阳的时候,张苍却被带上了法场,“坐法当斩”,马上要被砍头了,若不是王陵认定张苍是“美士”,这世界上就会少一个长寿的张苍了,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开始说了,张苍之所以长寿,也要感谢王陵。
从法场上捡了一条命之后,张苍继续追随刘邦,并在常山王张耳亡归刘邦之后被派到韩信麾下,随韩信、张耳一起攻打赵地,很明显,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地是因为韩信能独当一面,韩信能力强,张耳在赵地有威望,刘邦这么安排就是让韩信和张耳相互制衡,而派张苍去辅佐韩信,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张苍有能力,另一方面肯定是让张苍监督张耳、韩信。
说得更直白些,此时的张苍,已是刘邦心腹,故而,赵地拿下之后,让张苍去原属赵国的代地做代相,其后又让张苍去做赵王张耳的赵相,张耳薨逝,张苍又被留任,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做赵相,其后又做代相并以代相的身份辅佐刘邦平定了燕王藏荼的叛乱,其后回到长安做汉的计相,大概相当于副丞相,后来又做了十六年的淮南相、五年的汉御史大夫、十五年的汉丞相。
这一路走来,张苍始终身在高位,说是养尊处优,毫不为过吧?张苍养尊处优到什么地步呢?据《史记》记载,张苍的妻子超一百个,“妻妾以百数”,与之相对比,《史记》《汉书》中留下名姓的刘邦妻妾才九个,张苍晚年,因为牙齿掉光,不吃肉羹、不吃米粥,只喝乳母的乳汁,“食乳,女子为乳母。”
综上,张苍之所以能够长寿,主要原因就是养尊处优,不愁吃不愁喝,营养充足,又身居高位,生活舒适,心情就好,自然就长寿了,君不见,欧美人均寿命不足80,佩洛西等政客在80岁上下时仍旧生龙活虎?这不跟张苍长寿的原因一样吗?就是养尊处优嘛。
1、夏、商时期18岁,
2、周、秦大约为20岁,
3、汉代22岁,
4、唐代27岁,
5、宋代30岁,
6、清代33岁,
7、民国时期约为35岁。
8、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其中,男性为6696,女性为7098岁。
该数据来自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
扩展资料
现代人长寿的原因:
1、医疗技术提升了
在人的一生中,从未患过病、无疾而终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水平的医学研究、高科技的诊疗手段和更多疗效好的药品使得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有些曾经在全球肆虐的传染病已经被消灭,一些慢性病逐步得到了规范化的诊治,极大地改善了预后。
经济的增长带来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学的发展是民众健康指数普遍提高的重要因素,人们普遍接受了预防为主,有病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这些是让现代人寿命越来越长的重要原因。
2、营养好了,饮食合理了
人体抵抗疾病、从事各项活动,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到了老年,衰老的机体更需要优质蛋白质。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关注合理、平衡的营养,这些都为人的健康长寿加分。
3、热爱社会活动和健身运动
日本对百岁老人的兴趣和爱好的调查显示,约有81%的人在青壮年时期就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推迟和延缓脑细胞的衰老。
4、X染色体携带免疫功能基因
人口统计资料几乎一致地显示,女性比男性寿命长大约5~6岁。遗传学研究发现,女性有生理学的免疫优势。男性的性染色体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组成,女性由两条X染色体组成,人体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于X染色体内,因此,女性具有双倍于男性的免疫功能,所以抗病能力强。
5、性格开朗精神愉快
有学者对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长寿者大都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性情文静、情绪乐观。性格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确实相关,具有A型性格的人爽快利落,工作节奏快,效率高。
但容易急躁冒进,这种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者较多,患癌症者较少;B型性格的人,温和平静,工作慢条斯理,爱苦思冥想,这类性格特征的人,容易遭受精神创伤,常有情绪压抑、悲观、消极、多疑等异常心理。
6、生存环境好
山区的气温、湿度、气压、阳光、大气、水文、地理等特点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有些科学家发现,在某些山区、农村的空气中,有对长寿有益的阴离子。还有人认为,某些地区的水与食物中的化学成分有利于长寿。
人民网——古人为什么没现代人活得长
古代最长寿的人彭祖,姓钱名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寿星和养生家,许多先秦古籍都载有他的名字。彭祖一生自尧时起,历夏至商,曾为商贤大夫。相传彭祖至殷朝末年已767岁,一直活到800岁后不知去向。有学者解释,上古用于支记日法,一个甲子就是60日,若按767个甲子计,彭祖则活了46020日,即126岁。总之,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连春秋的孔子都很倾慕他,庄子和葛洪也赞叹他寿命之长久。
本文2023-08-06 19:02: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