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惊不变,金蝉脱壳》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处惊不变,金蝉脱壳》三国谋略智慧大全,第1张

《处惊不变,金蝉脱壳》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董卓控制东汉王朝的京都之后,倒行逆施,关东义兵蜂起,矛头直指董卓。为此,董卓召集朝廷大臣,议论发兵镇压之事。群臣畏惧董卓的凶悍,不敢反对。而郑泰则深感如此一来,无异会导致董卓势力的强大,发展下去,日后更难控制。于是对董卓之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治理好国家,在德政而不在于军队和武力。此论一出,董卓不悦,反驳郑泰,说: “如此说来,难道军队就没有什么作用”群臣深知董卓蛮狠,此言一出,莫不变色,为之震栗。然而郑泰沉着冷静,处惊不变,因知董卓刚愎自用,便巧施金蝉脱壳之计,从容不迫地解释自己所持的主张。

为了迷误董卓,郑泰指出方才所论不是指军队有没有作用,而是指用不着发兵攻打关东地区。为此,他陈述了这一论点的十大依据:

第一,如今崤山以东地区议论纷纷,准备起兵,州郡相连,人众相动,并非不能。只是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来,中原地区无鸡鸣狗吠之警,百姓忘战已久。孔子早就说过: “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尽管这些广大的土地上布满民众,但这些不习战的“弃民”不可能对我们构成威胁。

第二,明公(对董卓的尊称)出自西州,从年轻时即担任将领,军事娴熟,富有临战经验,闻名当代。以此威慑民众,民众无人敢不服从。

第三,从我们的敌手情况来看: 袁绍为公卿子弟,生于京师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张邈素为长者,坐不窥堂,别无他能;孔伷能清谈高论,无军帅之才。这些人虽然号令一方,但临锋履刃,决战制胜,绝非明公对手。

第四,遍观崤山以东之士,勇猛、威力、敏捷、诚信、计策等方面出类拔萃如孟贲、庆忌、张良、陈平者,闻未所闻,见未所见。

第五,即便有第四点所示人才,如无王命,各人恃众怙力,必将人人观望,以待成败,不肯戮力同心,联合进击。

第六,从我方情况来看,关西诸郡,北接上党、太原、冯翔、扶风、安定,又多次与北方民族作战,连妇女都会载戟挟矛,弯弓射箭,更何况悍强男子。以此习武之师进攻东部地区的忘战之民,正如驱赶虎狼以入羊群,其势必胜。

第七,如今天下勇猛之旅,不过并州、凉州、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这些均为百姓平素所敬畏,而明公以之为爪牙,于此壮士闻风丧胆,更何况小小百姓。

第八,明公所统将帅,皆为亲属心腹,相随日久,忠诚可远任,智谋可特使,与关东乌合之众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第九,导致战争失败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如今明公掌握全国的政治大权,为政清明,讨伐凶宦,树立忠义,具有三大德政,以三德对三亡,奉命伐罪,谁人敢御

第十,今东州有郑玄,学贯古今,为儒生所敬仰;北海邴原,清正高洁正直明智,为群士之楷模。如果关东起兵之人向两位征求意见,讨教计策,两人必然据史实典籍加以劝阻,认为战国时期燕、赵、齐、梁之势并非不强,但最终被秦吞灭; 西汉时吴、楚七国之军并非不众,却不敢越过荥阳西进,何况如今朝廷在明公治理下德政显著,部属精良,若起兵造反,无异于以动乱落得不义下场,他们必定不会同意,促成其事。

如果认为上述十个论点能够成立,那么,无事征兵,惊动天下,致使以兵役为患之民相聚造反,依恃人多势众而不顾德政,这样一来,势必会减轻朝廷之威、明公之重。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在军队和武力。

郑泰之言,气势磅礴,蕴力十足,董卓听后,才转怒为喜,并以郑泰为将军,使统兵迎击关东诸军。

当时有人对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并与关东之兵有勾结,如今给予兵马,正促使他与敌党的联合。”董卓多疑,遂收回拨给郑泰的军队,将郑泰留在朝廷,任命他为议郎。

此后,郑泰与王允密谋铲除董卓,设法离开朝廷,经武关东归。

将军袁术表荐郑泰为扬州刺史,郑泰也没有赴任,就在路途中死去,时年四十一岁。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史书《汉书》。它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时期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实的史书。《赵充传》是西汉著名将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一章。全章内容丰富,信息详实。它是全面了解赵充国的重要史料和古籍。

赵充国雕像

赵充国,生于公元前137年,翁孙之子,原为甘肃天水人,居甘肃西部上贵,后迁居青海西宁。他是西汉著名的将军,精于谋略。因为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惯,汉武帝时期跟随二司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他只带领700名士兵就突破了匈奴的围攻,可见他的勇敢和智慧。后来打了很多仗,大大小小,几乎都打了大胜仗。一开始,赵充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后来他因为出色的才能,尤其是骑术和箭术,被提升为林玉卫士。除此之外,他对《孙子兵法》也很感兴趣,闲暇之余只要有时间就会读《孙子兵法》。由于他的杰出才能,赵充国很快得到了提拔,他在汉武帝赵迪时就已经担任了大将军、水恒太师等要职。这年年初,担任蒲班将军,率领三万大军从酒泉进攻匈奴。本来是和当时少数民族的乌孙一起抗击匈奴,但是乌孙先出发了,没有等他们到来。于是赵充国带着他的部队离开边塞1800多英里,在后山遇到了匈奴。在他的指挥下,汉军大败匈奴,死伤数百人,同时俘获牲畜七千余头,大获全胜。之后匈奴又派出数百军队大规模进攻汉朝边境。结果,他们一听说汉朝派赵充国去打仗,就放弃了作战,带着部队离开了。

赵充国将军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当羌人入侵汉朝时,宣帝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并询问谁愿意与他们会面。这时候,年近七十九岁的赵充国挺身而出。汉武帝宣帝问他想要多少军队。赵充国说,眼见为实。我得亲自去边境看看,才能确定部队。这就是习语“眼见为实”的由来。

52年前病逝,谥号强势。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字注定会和历史上那些骁勇的将军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赵充国慢慢地向小偷乞讨。

赵充国,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历史上不知名的人物。相反,他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将军和军事家。他一生身经百战,屡战屡胜,深受皇帝信任和器重。他不仅勇敢足智多谋,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在历史书《汉书赵充国传》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策略的典故,叫做“赵充国慢慢地乞求小偷”。

赵充国

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他晚年,他率军攻打羌人的时候。据说有一天,赵充国将军带着他的军队来到了敌人先泽罗羌所在的地方。至于这个仙灵羌,是古代羌族部落之一,实力很强。是西汉研究种植羌后最强大的部落。因为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很长时间,当赵充国将军到达时,他们放松了警惕。零羌看到汉军大部队后,丢了车辆辎重,想过湟水。然而,由于道路狭窄,敌人的速度缓慢,赵充国命令士兵和马匹悄悄地跟着敌人。

但是有下属建议我们跟他们速战速决,太慢了。赵充国说:“你难道不知道有一句话叫做‘不要追一个可怜的教练’吗?如果我们追得慢,他们会头也不回地跑掉。一旦我们着急,他们可能会回头和我们决一死战。”直到这时,下属才明白他的意图。当敌人过河时,数百人被淹死。此外,500多人投降并被杀害。他们还缴获了马、牛、羊等牲畜10万余匹,车辆4000对,大获全胜。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充国将军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非常了解孙子兵法。

赵充国公墓

赵充国墓地位于甘肃天水清水县城北一公里处的牛头河畔。这是一座纪念西汉著名将军赵充国的陵墓。这个墓地从汉代开始修建,后人开辟祭祀用的田地,修建祭祀用的宫殿,修建石碑,最后形成了现在比较大的规模。现在的墓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赵充国墓区、宋金墓博物馆和碑林区。1962年被甘肃省确认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公墓

目前陵园占地7000多平方米。整个墓园庄严肃穆,环境十分优雅宜人。是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不能错过的旅游景点。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领略几千年前一代名人的风采,还可以开阔眼界和眼界。也是休闲旅游的好选择。在这个墓地里,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赵充国将军墓,它高38米,底部直径10米。非常壮观。在墓前,分别有两块石碑。一个是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汉将军军营平侯墓,一个是清朝益友年间修建的汉将军军营平侯墓。此外,它还建造了一个高耸的牌坊,仿汉白玉柱子和两个古老的木制亭子。一件是元代书法家赵萌的《赵充国颂》碑文,一件是北周、南北朝二年鲁的碑文。

应该说,这个墓地历经千年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因此,当地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把在本县发现的碑文、雕像搬到了这个墓园,丰富了内容,提升了墓园的文化内涵。

赵充国屯田

赵充国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将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因为从小生长在西北边疆一代,对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非常熟悉。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已经跟随二司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以过人的胆识和谋略,突破了只有七百人的匈奴包围圈,开始了辉煌的战斗生涯。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谋略谦和,比如他晚年的屯田活动。

赵充国雕像

那是在公元前61年,宣帝成为骑士的第一年。这时,赵充国接任了大将军一职。他出兵河湟,先攻零羌,后安抚韩凯羌,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战果。但由于支出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于是赵充国提出屯田垦荒、自给自足的战略,以长期抗击边境的羌人。

然而,宣帝和他的朝臣们不同意。他们以为应该乘胜追击羌人,一举歼灭。于是赵充国谎称自己有病,同时奏请宣帝,指出林强和浩门之间有多达2000公顷未开垦的田地,如果能停下来登陆,羌人就要被消灭。想了想,宣帝准备按照赵充国的想法去屯田,于是问他屯田之后要多久才能进攻羌人。赵充国说,最迟明年春天,羌人将全部灭亡。因此,赵充国开始实施屯田战略。汉军在这一地区的开荒,不仅有助于打击敌人,还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这一地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赵充国将军不愧为一代名将,有着深远的谋略和智慧,值得后人铭记和悼念。

《明察秋毫,高瞻远瞩》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韬略家的基本素质在于心明眼亮,见微知著,沉思深虑,高瞻远瞩。韬略家之间的层次、水平、境界也依此而分高低。程昱见事敏捷,料事如神,表现了众人罕与伦比的才略。

后来,曹操迎纳汉天子定都许昌,用程昱做了尚书。当时兖州尚未完全安定归顺,于是曹操又用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郡太守,都督兖州各项事务。刘备失落徐州后,来归顺曹操。程昱劝说曹操赶快杀掉刘备,曹操没有听从。后来,曹操又派遣刘备到徐州去截击袁术。程昱与郭嘉闻听后齐来劝止曹操说:“曹公,您前一次不图谋杀掉刘备,程昱等人的识见确实比不上您。如今您借给他兵,让他出征,他必定怀有异心。”曹操听了很后悔,派人去追还刘备,但已经追不上了。正逢袁术病死了,刘备到徐州后,就杀了曹操安插的眼线车胄,举兵背叛了曹操。

曹操征伐荆州时,刘备投奔了孙吴。许多评议此事的人认为,孙权必定会诛杀刘备。程昱却认为:“孙权新近即位,还没有被海内英雄所敬重和惧惮、曹公在天下没有敌手,刚刚攻克了荆州,军威震慑大江两岸,孙权虽然小有谋略,但他自知不能独挡曹公。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关羽、张飞又都是‘万人敌’,孙权必定会资助刘备部分兵力用来抵御我军,形势迫使他们很难分解开来。刘备经孙权的资助,势力已经形成,孙权也不可能得到机会再杀刘备。”孙权果然给刘备一批兵员,用他来抵御曹操。

程昱明察之智给了他的后代不少影响,程昱之孙程晓也具有这方面的独到修为。程晓在嘉平年间(公元249—254年)曾任黄门侍郎一职,当时,由曹操在早年创置的专司纠察百官的校事官猖獗横行。于是,程晓上疏说:“《周礼》说过:‘设置官司,分担职责,用以作为万民的准则。’《春秋》的传上也说过: ‘天下有十个太阳,地下有十个等级的人。’愚人不得统治贤人,贱民也不统治贵人。从此共同建立起圣王哲人的权威,树立了他们崇高的风尚和名声。以各自的功业对官吏们明确地加以考试,九年就集中进行一次考绩。让他们各自修治他们的职业,心思越不出他们的职位。故而晋国的执政大臣栾书想要拯救晋使,他的儿子不听他的。死人横在道路上,丞相丙吉以为这种事不在职责之内,故而弃置不问。上级不用下级职分以内的功绩责求下级,下级也不希求自己职分之外的赏赐,吏佐没有 统管的势力,民众没有从事两种产业的劳役,这就是统治国家的精义要道,天下的治乱兴废就是由此而决定的。臣远览三代典志,近观秦汉政迹,历代虽然官名有所改换变易,职务司掌也不尽相同,至于崇敬君上、抑制臣下,显著职分、明确律例,其归宿是完全一致的。当初,并没有校事这个官动不动就出面干预和参与庶事与政务。这都是昔年太祖武皇帝刚刚草创大业时,由于众官还有小罪过,也不能不纠察,故而暂置校事一职,然而当时还是检查、审核有方的,还不至像今天这样恣意放纵。这是群雄争霸时代的权宜之计,并不是正经的帝王的法典。从那往后,校事官渐蒙受到重视和信任,又成了一种疾病与弊端,辗转相沿,因循下来,无人能为它正本清源。于是,校事官上能纠察宫宙掖庭,下能管理各署官员。官没有固定的局署公务,职没有分工和权限。可以任意随心地处置一切,只要私心觉得合适。法令在他的笔端可以任意制造,用不着依从科务诏令; 牢狱可以在他的门下随便定就,用不着顾及覆案、讯问。遴选官员属吏,常把谨慎的,误认为粗疏的;把糊涂的,当成贤能的。治办事务,常把苛刻暴虐当成公正严格,把循规蹈矩当成怯懦软弱。对外,则托军国的天威,用来造成声势; 对内,则聚集一群奸臣,用来作为心腹。大臣们耻于与他们争权夺势,隐含忍耐,而不肯说话;小人们畏惧他们的锋芒,悲愤郁结,而哭告无门。致使像尹模那样的奸佞,公然在眼前施行奸谋。他们罪恶昭著,行路的人都已知晓了; 但那些纤细的过恶,却多年也不为世人所闻。这既非《周礼》 中设官的本意,又不是《春秋》之传 ‘人有十等’的古义。如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管诸衙曹蜀; 内有侍中尚书,综理军国万机,可隶校尉,负责督察京畿皇辇;御史中丞,管理执掌宫殿御禁。这些官员,都是经过高标准选出的贤才来充任的; 都是用事先已申饬明白的科务诏令,来督责他们可能出现的过失的。如若上述诸贤能够各自尽忠竭力,区区的校事官,留着也再没有什么益处。如若另外高选国士贤良来作校事官,实则是在御史中丞和司肃校尉之外,又重复增设了一层官罢了。假若还如旧时所选,尹模这样的奸贼如今又要产生了。臣进进退退,反复推算,觉得校事这官职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昔日桑弘羊声称为汉室征求利润,卜式却以为只有把桑弘羊这个人烹杀了,久旱不雨的苍天才可能下雨。假使政治上的得失必然会感动天地,臣恐怕水旱的灾害,未必不是由于校事官的胡作非为造成的。曹恭公远离君子而亲近小人,所以 《诗经·国风》托言寓意以作讽刺。卫献公舍弃了大臣,却与小臣合谋,定姜说他有罪。纵使校事官对国家有益,但从礼义的角度讲,它还是有伤大臣们的心。更何况,校事官奸诈的本质已经暴露,这时如果还不罢免,就是看到阙失不但不去弥补,却反而去褒奖它,就是执迷不悟,死不回头了。”于是魏国就罢免了校事官。

程昱明察秋毫,高瞻远瞩的韬略修为也帮助了他屹立于政治风浪之中,不受任何冲击。当中原平定之后,程昱以知足不辱的古训为诫,功成身显,交还兵权,谢绝宾额,闭门不出。

程昱对于曹氏集团,可谓大功臣。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兖州兵败之时,若不用程昱之计,决不会有统一中原,称霸北方的日子。”

程昱性格刚烈暴戾,与人交接多有迕逆冒犯。有人曾告程昱谋反,但曹操听了,对程昱的赏赐和优待却更加丰厚了。魏国建立以后,他被任命为中尉。因为与中尉邢贞争比侍从的威仪而被免官。魏文帝曹丕登上帝位以后,复用程昱为卫尉,并进封他为安乡侯,增加他的食邑三百户,合并从前的食邑共八百户。分封他的小儿子程延以及孙子程晓为列侯。正要封他为公时,恰逢他逝世。魏文帝还为他的逝世痛哭流涕,并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赐给他谥号叫肃侯。爵位由他儿子程武继承。程武逝世后爵位又由儿子程克继承。程克逝世后,爵位由儿子程良继承。

《以史为鉴,高掌远蹠》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高堂隆在病重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曹魏政权的安危,口述上疏如下:

曾子有病,孟敬子问候他。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是善良的。”臣卧床病重,病情只有加重没有减轻,经常害怕突然死掉,而不能表明我的一片忠诚之心。我的赤诚之心,难道只像曾子希望陛下稍微察看一下! 猛然改正过去的错误,突然兴起将来笃实深远的事业,使得上帝人民响应,四方各地仰慕德义,麟凤龟龙献宝,北斗星闪耀光芒,那么可以赶上三王,超过五帝,不只是继承君位遵守成法而已。

臣经常痛心世上的君主没有不想继承尧、舜、商汤王、周武王的英明政治,实际上却走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的老路,没有不讥笑末代惑乱亡国的君主,实际上却不遵循虞舜、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的正轨。可悲啊! 用这样的做法,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好像攀登到树上去找鱼,用火烧水来制作冰块一样,不能达到目的,是非常明显的。考察夏、商、周三代拥有天下,圣贤的君主一个接一个,经历了好几百年,土地没有一尺不是他们的国土,人民没有一个不是他们的臣子,各诸侯国都安定团结,九州整齐划一; 鹿台的黄金,巨桥的粮食,多得无处去用,仍旧能南面称君,那是为什么呢但是商纣王、夏桀王之类的人,依仗他们的武力、智慧足够,拒绝忠臣的劝谏,才能足够掩饰自己的过错,崇尚阿谀奉承,高筑楼台馆所,喜好奢侈*乐,喜欢戏子歌女,制作靡靡之音,沉迷于濮水一带的 音乐。上天不放过他们,而关怀眷念百姓,祖庙国都化为废墟,被下面的奴隶们消灭,商纣王的头被悬挂在白旗上,夏桀王被放逐到鸣条而死。天子的尊严,商汤王、周武王都有,难道他们是特异的人他们都是英明帝王的后代。在六国纷乱的时候,天下争斗激烈,秦国已经兼并六国,不推行圣王的政治,却修阿房宫,修建防守外敌的万里长城,在中原夸耀武力,凭威风降服各少数民族,天下震动恐惧,在道路上相遇用眼睛示意。自己认为根本巩固,枝叶扶持,秦国的统治会永久流传,谁知只传了两代就使得国家崩溃倾覆呢近代汉武帝继承汉文帝、景帝的洪福,对外抗拒匈奴,在内大兴宫殿,十多年间,天下忧愁。却相信越国巫人的话,怨恨上天并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修建的建章宫,千门万户,最后导致了充诬蔑太子诬蛊的事变,以致宫廷内部众叛亲离,父子之间互相残杀,灾祸造成的毒害,流传了好几代。

臣观察黄初年间,上天降下告诫的征兆,不同种类的鸟,在燕子的窝里生育成长,嘴巴、脚爪和胸部都是红的,这是魏国的大怪事,应该预防在朝廷内部出现奋发威武、胸怀野心的人。可以选择各国诸侯王,使他们在采邑封国之内掌管军事,经常处于相持之势,镇守扶助京师附近,辅助光大皇室。过去周平王向东迁都,依靠晋国、郑国的辅助。汉朝平定诸吕之乱,实在是依赖朱虚侯刘章,这都是前代明明白白的鉴戒。皇天没有特别亲近的人,只辅助有道德的人。人民歌颂德政,就能延续皇统,人民怨怒哀叹,就要选择和授予有才能的人来统治天下。从这里看来,天下是天下民众的天下,不只是陛下个人的天下。臣现在百病聚集在身,气力逐渐衰微,就要自己坐车出京,回到故乡老家,如果就死的话,魂魄如果能有知觉,一定对陛下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曹叡下诏书说: “先生的廉洁赶上了伯夷,正直超过了史鱼,用心坚贞洁白,忠直而不顾个人私利,为什么因一点小病没有消除,就退位回家乡过去邴吉因为积累阴德,疾病消除而延年益寿; 贡禹因为保持节操,病重而能治愈。先生还是努力加餐,专心一志地保养自己。”高堂隆死,留下遗言要俭薄地埋葬自己,用当时一般的服装装殓自己。

当初,太和年间(公元227~232年),中护军蒋济上疏说:“应该遵循古代的封禅制度。”

曹叡下诏说:“听到蒋济这样的话,使我汗流到脚上。”这件事停止了好几年,以后就议论提倡这件事,下令高堂隆撰写封禅的礼仪。曹叡听说高堂隆死了,叹息说: “上天不想成就我的事业,高堂先生舍弃我先走了。”高堂隆的儿子高堂琛继承了封爵。

景初年间 (公元237~239年),曹叡因为苏林、秦静等人都老了,担心没有能传授他们学业的人。于是下诏说:“过去先圣已经逝世,但他们留下的言论和教化,都写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著作中。六经的文章,礼又是最紧要的,不能够片刻离开。把提倡好风俗看作小事而违背礼这个根本,由来很久。因此闵子指责原伯闭口不谈学问,荀卿认为秦朝焚书坑儒是最可恶的事。儒学既已废除,那么风俗教化从哪里兴起呢现在老辈学者和大儒学家,都已经年老,在教化的大业方面,谁是他们的继承人呢过去伏生将要老了,汉文帝要晁错继承他的学业。《谷梁传》缺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汉宣帝命蔡千秋选十位郎官跟他学习。现从郎官中选拔三十个才能出众、理解经义的人,跟随光禄勋高堂隆、散骑常侍苏林、博士秦静,分别学习 《诗》、《书》、《易》、《春秋》 四经和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主持人都为此设置考试的法规。夏侯胜曾说过: ‘儒士最大的缺点是不明经术,经术如果能明晓通达,那么要得到卿大夫等官位就像弯腰捡草芥那样容易。’ 现在如果有能够研究精通经学之道的人,那么你不想得到高官厚禄也会得到。大家可以不勉励自己吗”

几年以后,高堂隆等人都死了,学习经术的人于是都废弃了学业。

中国古代经术、史乘多有韬略化的倾向,内中精蕴于韬略之士多为难得之宝。所以,那些真正精通韬略之士,均从中吸取营养,而不像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之徒终不觉悟,将宝藏念成了死书。中国古老的典籍熏陶、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韬略之士。

类似高堂隆者,在三国时代也还有一些,其中栈潜则是较出色的一人,现附载于此,以便比较。

当初,任城国的栈潜,在曹操时历任县令,曾督守邺城。

当时文帝还是太子,喜爱打猎,以致入了迷,早晨出猎夜里才回宫。栈潜劝谏说: “王公设置险阻来巩固国家,都城的禁卫制度,用来戒备不测的事情。《大雅》上说: ‘国君的嫡子就像京城的城墙,不要使这个城墙崩毁。’ 又说: ‘不能谋划长远的事业,因此要极力劝谏。’如果只喜欢打猎,早出晚归,因为整天追逐禽兽的欢乐,而忘记了无边无际的灾祸,我暗自对这感到迷惑不解。”

太子听了不高兴,但从此以后略微减少了出游打猎的次数。

黄初年间 (公元220~226年),文帝要立郭贵嫔为皇后,栈潜上疏劝谏。

明帝的时候,各种劳役一起兴起,亲属被疏远排斥,栈潜上疏说:“天生众民而为他们树立国君,国君是用来爱护保护众人、养育万民的,因此控制四海不仅仅是为了天子,分割土地划分边界不仅仅是为了诸侯。从三皇开始,到唐尧、虞舜,都能在天下广施恩惠,救助民众,敦厚朴实的美德因此和洽,老百姓都依赖他们。三王已经衰微,下到汉朝,安定太平的日子越来越少,丧乱越来越多,从此以后,就不能够治理。太祖智慧深邃、神明威武,铲除暴乱,恢复朝廷的纲纪,因此开创了帝业。文帝接受了上天的明命,发扬光大帝王的基业,登位七年,治理各种大事,没有空闲休息。陛下圣明伟大,继承大业,应该崇尚安定和平,让人民休养生息。现边境不安宁,征战的兵士到远方防守,境外战事不息,常挂旗出征于万里之外,国家大军动荡不安,从水路、陆路转运粮草,老百姓舍弃了农业生产,每天消费千万钱财。又大兴宫殿馆舍,工程上万,徂来山的松树,山上都被砍得光光的,奇异的石头和各种美石,在黄河、淮河运送,京城千里之外,都变成了王畿的外围,要供给马料、粮食等调赋,这些地方成了皇家苑囿选择禽兽的府库,草木繁茂,杂草丛生的荒地和鹿兔等野兽聚积的场所; 伤害了农业,土地长满荆棘,灾疫到处流行,人民的财物消耗得尽光,上天气节不调畅,好禾苗不能种植。我听说周文王建立丰邑,开始度量筹划得不急迫,但老百姓都携儿带女地聚集来,没有几天就建成了。文王的灵沼、灵囿,与人民共同所有。现在宫殿台观追求华丽奢侈,粉饰雕刻得极其奇妙,忘记了舜用草盖举行仪礼的那种俭朴精神,想的是商纣王用美玉装饰宫室那样奢侈浪费,设禁的土地上千里,人民的一举一动都要触犯法网,华丽与阿房宫相比拟,劳役是乾溪建章华台的一百倍,我恐怕民力凋弊殆尽,人民经受不住这样的政令。过去秦国凭借崤山、函谷关等险阻而控制天下,自认为品德比三皇还高,功劳是五帝之功的总和,想订立流传万代的称号,但只有两代就倾覆了,情愿作普通老百姓,这都是由于枝干已经动摇,根本实在先已拔出。圣王治理天下,能尊重英俊有德之士,团结亲人建立功业,有才德的人都担任官职,功业就可以兴隆,亲近的人被提拔重用,就会安危与共,同舟共济; 国家根本巩固了,大家都会辅助,即使经历兴盛和衰落的不同时期,内外都有人辅佐。过去周成王年幼,不能临政,周公、吕望、毕公都左右扶持;现在既没有卫侯、康叔那样监管前朝余民的人,又没有像周公、召公那样能担任分陕而治大业的人,太子没有确立,天下没有国君的接班人。希望陛下把心思放在边塞上,永远保守无尽之业。那么海内人民就会非常幸运了。”

后来,栈潜被任命为燕国中尉,因病辞官不就职,最后死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