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女孩子来例假叫大姨妈,和汉代一对小情侣有何关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为何女孩子来例假叫大姨妈,和汉代一对小情侣有何关联?,第1张

在古代有一对小情侣每次想行房中之事的时候,女孩子都恰巧来月经为这件事情女孩子也是非常的不好意思,直到他们俩结婚准备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好巧不巧,女孩子又来了月经,所以女孩子便不好意思告诉丈夫月经又来了,所以就谎称她的姨妈来了不便行房事。而这个称呼也就成了这对老夫妻之间的“暗号”,每次他们同房的时候,如果女方月经来了,他都会跟男方说她的姨妈来了。

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女孩从小就没了爸妈,一直跟她的姨妈住,所以她在婚前每次拒绝男方的时候都谎称他的姨妈来了,所以后来也就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将月经叫做姨妈的说法了。而且本身在古代那个封建的社会,直呼女生的月经是非常不文雅的,所以后来姨妈这个委婉一点的称呼便广泛的使用。

再者说别说是古代了,就是现代在公共场合说月经这个事情,大家也是会觉得比较隐私的。所以在现在叫月经大姨妈的人也会比直接说做月经的人要多一些。当然了,关于大姨妈这个称呼,还有第2种说法,说是一天一个小女孩初次来月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流了这么多血是什么原因,吓得“咦”了一声,然后大声的叫了一声“妈”,由此得来的姨妈。

不管这个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不得不说这个称呼确实会比月经两个字来得委婉一些,而且如果直接说月经的话,会显得这个女生非常不含蓄。毕竟每个女生每个月都会经历,而且总是不可避免的不分场合“不请自来”这个称呼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尴尬,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

  五、择子七忌

 1、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初一;每月的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小月的十五、大月的十六;天地以合阴阳,男女交合损气。所以这些忌日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致残。

 2、雷风,天地感动以合阴阳,血脉涌,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必常生痈肿。

 3、新饮酒、饮食,谷气未行,腹中胀满,小便白浊,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必癫狂。

 4、刚小便完精气竭,经脉不通,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性情阴森不善。

 5、劳倦重担,志气未安,筋酸腰痛,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或夭折或残

 6、新沐浴,发肤未干,令人短气,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有残疾。

 7、盛怒之后,经脉痛,当合不合,交合择子,日后所生子女有内伤。

 六、择日优生

 古代养生家天老说:人生在阴阳五行变化之中,各自不同,有尊卑贵贱之分,皆因父母交合之因。

 阴阳不得其时,日后生子女属中等人也;得其时,但不合宿,日后生子女属中生等人也;不得时,也不合宿,则为凡夫矣。

 农历每月初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为王相日。

 得时,为交合良时:指半夜后,鸡鸣之前(寅时:按北京时间3—5点)。

 若欲求子,待女人月经净后排卵期内,选择优生日。半夜后,鸡鸣前,在太阳孕育升起之前,男女徐徐戏之,演精,日后生子女有寿有贤,为上等人。

 其优生日,是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己。

 上述优生日是交合择子的最佳时间。

 一年12个月:

 春天前两个月的甲日、乙日,最后一个月的戊日、己日;

 夏天前两个月的丙日、丁日,最后一个月的戊日、己日;

 秋天前两个月的庚日、辛日,最后一个月的戊日、己日;

 冬天前两个月的壬日、癸日,最后一个月的戊日、己日

 养生房事禁忌

 即便是合法的夫妇间的性生活、性行为,也有许多禁忌,这多数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俗以为*欲过度,会损伤身体。前文已经讲过,人们对于精液的认识是很神秘的,以为那里面含有某种精气、元神,一滴精水,万滴血水,精液是比血液更珍贵的东西,因而房事过多会损神折寿的。俗话说,“色是刮骨钢刀”,“贪花,不满三十”就是这个意思。房事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也有关系,台湾俗谚“惊死暝暝一,不惊死暝暝七”,是说怕死的一晚上只交合一次,不怕死的一晚上交合七次。谁不怕死,所以男女房事过度就成为一种禁忌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二更更,三暝暝,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意思是,二十岁时每更可交合一次;三十岁时一晚上可交合一次;四十岁就要像一五一十数钱那样,每五夜交合一次;五十岁时就要像初一、十五烧香那样,每半月一次;到了六十岁就要像一年一度的拜年那样,一年只能交合一次。这些规劝节欲的俗谚是有一定的养生健身的道理的。在民间,也确实起着禁忌*欲过度的告诫作用,直至现今,社会中仍有不少事业心强,成就欲大的人,每每以禁约房事来逼促自我上进。甚至有禁欲、节欲可以直接影响到货币、粮食、物质增长的迷信思想存在,俗以为禁绝房事可以使精力得到储存,并因此而影响到其他事物也产生类似的效应。

 还有的时候,房事虽不过多,也会损伤身体的。如在身体劳累困乏时是禁忌房事的。俗话说“百里行房事者病,行房百里者死”。意思就是远行前后禁忌行房事。走远路后再房事会生病的,而行房事后再走远路就更危险。行房事的危害还与人的情绪有关。一般心情郁闷、愤怒的时候是禁忌房事的。因为情绪闷躁、恼怒是肝火太盛的表现,此时行房事,会火上浇油,伤肝损脾的。另外,受到惊吓之后,情绪紧张,也不能行房事。还有吃得太饱或空肚腹时也不宜行房事。俗以为醉饱后行房事会损伤五脏,空腹时行房事会大伤元神。凡有病,或病未痊愈时都禁忌房事,俗以为痨病者,性行为的要求很强烈且频繁无克制,然而痨病者最忌行房事,虽已养好痊愈,看上去很强健了,仍要断欲一年以上,否则,将无可救药。生疮出痘后,如未完全复原,千万不可行房事,否则,疮破痘发,无可收拾。眼疾未愈或始愈,不可行房事,否则眼会失明。伤筋动骨的,要养好伤后再断欲两个月才行。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即是一百天才能复原的意思。那么行房事则需要再加上七十天才行。否则百日内行房必死,刚过百日就行房也会导致残废。行房的场所忌阴冷,竹席上忌行房事。因竹子性寒冷,犯者易感寒气,将来会落得腰酸腿疼。台湾民间有忌与白虎女子行房事的禁例。白虎指女阴无毛者。其由或为对少女的保护作用,或以成年女子阴户无毛为异常凶象,故禁忌之。

 行房事时男女的精力十分集中,事后,双方都松懈下来,需要休息。此时是本身防御力量最虚弱的时刻,因而也就有许多禁忌,以保障房事后不会发生灾难。民间以为行房后,最忌饮凉水,尤其是刚从井中打上来的“井巴凉”(水)。喝凉茶,扇扇子也不行。行房后,暑天不可贪凉,冷天不可冒风雨,否则男缩阳,女缩乳,四脚冰冷,不是落疾病,便是会死亡。妇女行房后,忌马上乳婴,恐血气受损,对婴儿也有不利。

 不洁房事禁忌

 中国民间有性行为不洁的观念。其不洁之来源,主要是妇女不洁的观念引起的。妇女之月经,被视为“血污”,俗以为是不洁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女人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所以男子以此卑视女子,说女子是不洁的。除了在月经时禁忌行房事外,也视一般房事为不洁的行为,常常小心避忌之。

 亵渎房事禁忌

 由于认为性行为是不洁的,所以又产生出性行为会亵渎神明的观念。于是在鬼神常在的地方,或者鬼神出没的时间里,在与鬼神交往(遭遇)的场合下,或者涉及到鬼神意志的方面都是禁忌行房事的,惟恐亵渎了鬼神,使人们自己遭受不幸。例如在日蚀、月蚀、暴风、骤雨、地震、电闪、雷鸣、水灾、旱灾、雹灾、蝗灾、瘟疫等情况下会有房事禁忌的心理反映。以为此时行房事是对天意的违背,是对天神的不敬,是对鬼神意志的亵渎。或许那灾厄正是由于这种亵渎才来临的,或许还会因这种亵渎而继续发展下去,恶化下去。因此,人们在这些情况下禁忌房事,并幻想由自己的节欲而能感动上苍,感动神灵、鬼魅,使它们不再降下灾难。

 另外,在宗祠里、祖堂上、庙宇内、宫观中、神龛下、井灶旁、坟墓地、棺柩处等位置都是严禁行房事的。因为这些地方都是鬼灵神明常居地或出入处,男女如在此交合,势必会亵渎、触犯了鬼神精灵。如果惹得它们恼怒起来,是会给人类降下灾祸的。

 日时房事禁忌

 中国传统的观念,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但不能有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来。所以男女行房事也要有阴阳时日方面的禁忌。

 民间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禁忌房事,如冬至、夏至前后半月内禁忌房事,据信,冬至阳气尚微,夏至阴气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阴阳不能调和,虽说指的是自然界里的阴阳二气,也怕感染了男女体内的血气精神,这时候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节气而走泄了精血,导致神气疲乏,引来祸灾。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是月廓亏空之时日,月属阴,此为阴虚,民间也忌房事,惟恐阴阳不调。每年五月初五,俗称“五毒日”;九月九日,俗称“九毒日”,均忌房事。五月俗称“恶月”,据说五月初五日这天,阴阳之气争雄,阴胜阳,鬼魅、邪祟、瘟疫、毒气猖獗一时。此时行房事自然危险,或谓会“倒阳”,或谓会“中毒”,所以要禁忌行房;九月九日称“ 重阳节 ”,或者是因阳盛阴衰,或者是因“重九”是阳数之颠峰,恐过后则一转而为阴数了,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包括房事也在禁忌之列了。每日的晨昏,也是阴阳转换交接的时刻,此时亦恐阴阳不调而禁忌房事。实则昏时人体劳累困乏不易行房,晨起精神未振,行房事也易影响一天的劳作,所以晨昏刻均不易行房。阴阳之说只不过是对此类民间 经验 的一种解释。除此之外,本命生辰日正冲甲子、庚申晦朔之日行房事也是忌讳的。还有各地不尽相同的祭神持斋日也忌讳行房事,否则,以为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会受到神鬼的惩罚或阴谴的。《素女经》中提到的“合阴阳”、“避九殃”,也是指的此类禁事。其言曰:“人之始生,本在于胎合阴阳也。夫合阴阳之时,必避九殃。九殃者,日中之子,生则殴逆,一也;夜半之子,天地闭塞,不瘖则聋盲,二也;日蚀之子,体戚毁伤,三也;雷电之子,天怒兴威,必易服狂,四也;月蚀之子,与母俱凶,五也;虹蝗之子,若作不祥,六也;冬夏日至之子,生害父母,七也;弦望之子,必为乱兵风盲,八也;醉饱之子,必为病癫疽痔有疮,九也。”又据台湾一九八八年《中国民历》讲:“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诸日为神明降鉴,察人善恶之期,宜戒斋不可行房,以免冒渎而受阴谴。”又《台湾民间禁忌》龚序云:“忌初一、三、五、七、九、十五日行房”。

 《房事养生篇》到这里告一段落。可能有愚痴者会抱怨:男女之事何必如此烦琐。古代圣贤历尽艰辛地探寻、 总结 自然法则,并传给了后人,如果我们置若罔闻、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祖先智者把这个宝贝留传给后人,有缘者知,无缘者知不知。

蛋黄油是蛋黄经熬炼而制得的加工品,其作为药用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早在北周时期姚僧垣(499~583)撰《集验方》始载用于治疗汤炎烧伤病,以后历代医籍散见记录扩大用途,这些古方多作外治应用,至今仍显实用价值,此作钩沉集萃供同道参考借鉴,综合其主治病症分列十类方介绍如下。\x0d\\x0d\1治水火烫伤方\x0d\\x0d\熟鸡子10个,取黄炒取油,入10文腻粉,搅匀,鸡翎扫疮上,三、五日,永除瘢痕(《姚氏集验方》)。\x0d\\x0d\按:此方于《圣济总录》、《普济方》、《济阳纲目》、《疡医大全》等书皆见引录,方中腻粉,又名韶粉、胡粉,或简称“粉”者。在明清方书里有单用蛋黄油者,如《急救良方》、《悬袖便方》、《增订验方新编》,有加用菜油煎炼的,如《暴证知要》载方。\x0d\2治疮痍瘢痕方\x0d\\x0d\21治伤寒热毒发豌豆疮,差后满面瘢痕:鸡子7枚,煮熟用黄,乱发1两剪碎,同于铫子炒,候发消尽成油,用薄绵滤,入瓷盒中盛,夜卧时涂抹之(《太平圣惠方》)。\x0d\\x0d\22治久患疮痍,差后瘢痕不灭,疮痕无问新旧必除:鸡子5~7枚,取黄,于铛中炒,如黑脂成膏。以布先揩破瘢痕,然后涂膏,日三两度,自然灭瘢,与旧肉无别(《太平圣惠方》)。\x0d\\x0d\3治头面热疮肿毒、肥疮秃疮方\x0d\\x0d\31乱发鸡子膏主孩子热疮。用鸡子5枚去白取黄,乱发如鸡子许大,二味相和,于铁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须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粉之(《传信方》)。\x0d\32治疮肿毒鸡子油加头发、黄蜡须许,量用黄丹试熬贴,每用1个即消(《鳍府禁方》)。\x0d\\x0d\33治肥疮鸡子2~3个,煮熟,去白用黄,炒出油,搽疮数次即愈(《仙方合集》、《回生集》)。\x0d\\x0d\34治秃疮用鸡子1个,煎出油来,入人言3分,为末入内,搽疮上。先将秃壳剃净后搽1~2次愈(《龚氏济世全书》)又方:取鸡子油、松香、小儿头发,用香油煎熬成膏,涂上即愈(《神福堂公选良方》)。\x0d\\x0d\4治赤鼻、平疳方\x0d\\x0d\41治赤鼻用极臭盐蛋10~20个,煮熟,取黄煎油1小盏,和细辛末,白菊花末各2钱,调匀,常擦患处。并每日用鲜枇杷叶(去毛蜜炙)煎汤服,半月愈(《神福堂公选良方》)。\x0d\\x0d\42治耳疳脓汁鸡子煮熟,用黄炒出油,退火,滴耳(《仙方合集》)。\x0d\\x0d\5治杖疮、压磨伤方\x0d\\x0d\51治杖疮已破,用鸡子黄熬油搽之,甚效。(《唐瑶经验方》)\x0d\\x0d\52治被重压磨肩伤,取鸡蛋2个,煮熟去白,留黄熬取油,加冰片少许,捣敷(《古今灵验秘方集成》)。\x0d\\x0d\6治黄水疮方\x0d\\x0d\煅石膏3钱,煅龙骨3钱,片松香3钱,煅白矾3钱,上药共研细末,以鸡蛋黄熬油,和药敷上(《集验方》)。\x0d\\x0d\7治鼠瘘、脓窝疮、寒湿疮方\x0d\\x0d\71治鼠瘘或已溃取鸡子三颗(《本草纲目》用1枚),米下蒸半日出,取黄熬令黑。先拭疮汁令干,以药纳疮孔中,不过三度即愈(《千金翼方》)。\x0d\\x0d\72治脓窝疮方,名鸡黄煎。取煨石膏3钱,寒水石2钱,黄丹、硫黄各1钱,共研极细末,将鸡子黄熬出油调敷(《神福堂公先良方》)。\x0d\\x0d\73治寒湿疮鸡子煮熟,去白用黄,慢火炒出油,加黄柏末于油中,掺上立效。或烟胶为末,掺上。若疮燥,加香油调敷(《秘方集验》、《经难丹方汇编》)。\x0d\\x0d\74治阴疮溃烂,缘不忌月事行房,阳物溃烂者。用气死笋子、五倍子、枯矾、轻粉、青黛、地枯牛(野烟)、蜈蚣,共为末;用香油煎鸡蛋黄,以油调,先以酸浆草煎水洗净,搽之自愈(《仙方合集》)。\x0d\\x0d\8治肾囊风(绣逑风)方\x0d\\x0d\老杉木1段烧存性研细,同蛋黄油调搽之(《神福堂公选良方》、《外科选要》)。\x0d\\x0d\按:方中杉木,别名沙木,南方产常绿乔木,药用树心材及树枝,味辛苦性温无毒,气芬芳辟秽,能散湿毒之邪、可治小儿阴肿,阴囊湿疹等。\x0d\\x0d\9治痔疮方\x0d\\x0d\名生肌凤雏膏:用鸡蛋煮熟去白用黄10余个,铜勺同熬油,倾入盏内,约油3钱,加轻粉细末1钱,乳香、血竭、龙骨各末5分,共入油内和匀。每日早、午、晚以鸡翎蘸,涂患孔内,膏盖避风。涂者半月可以获愈内(《外科正宗》)。\x0d\\x0d\10治脚上臭疮方\x0d\\x0d\用熟蛋子1个,黄蜡1钱煎油涂之(《本草纲目》)。\x0d\\x0d\按:此治所指似属脱疽溃烂腐臭,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晚期发生坏疽,溃疡阶段见症。方中黄蜡乃蜜蜡粗品,性味甘平,有解毒生肌定痛敛疮之效,为治疮要药。\x0d\\x0d\鉴于古代方书对于蛋黄油的记载零散并无专述,本文列举以证资出处。为便应用特附言如下:\x0d\\x0d\蛋黄油的原料是家禽蛋(如鸡蛋、鸭蛋、鹅蛋)之蛋黄,因鸡蛋易得而习为常用,用鸡蛋炼制的油脂又称为鸡蛋黄油,鸡子油,鸡蛋油,凤凰油,至圣膏等,一般说的蛋黄油即为鸡蛋黄油。\x0d\\x0d\蛋黄油制作方法是取鲜蛋数枚,煮熟后剥壳去白,用蛋黄置于小铁勺(或铜勺,但不可用铝勺!)内压扁挟碎,放火上加热煎熬,由黄变黑时“吱吱”作响,有油溢出,此时用锅铲连压,边用小勺匙取出油,以出油尽为度,弃去焦渣,将油贮于消毒净瓶中,冷却备用。一枚鸡蛋黄大约可制取2毫升油。\x0d\\x0d\蛋黄油的功用:该油具有生肌长皮,消肿止痛,敛疮收口的作用,古代主治已如前述,现代临床可用于烫伤、湿疹、疮疡、瘘管窦道、皮肤皲裂、口腔溃疡、眼炎(结膜炎、睑缘炎)、中耳炎、鼻窦炎、阴道炎、龟头炎及小儿百日咳、消化不良、夏季腹泻和结核病、溃疡病的辅助治疗等。此油既可单用又可配调他药,内服或外用。《本草品汇精要》谓“鸡子黄炒取油,服之去小儿惊热,下痢及痰热,主百病”即是内服之范例示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