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在丽江的那段时光:发现东巴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245:在丽江的那段时光:发现东巴文,第1张

下着凉雨的夜,冷飕飕得硬是给逼了回来。如此就想起在丽江的那段旅途,每日白天里都享受着太阳毫不吝惜得挥洒光亮,照得大地都涂上一层金粉,色彩愈加饱满。(原版照片,未拍出效果也许是设备需要更进了)

这是刚刚下了玉龙雪山,在车里半眯了片刻后就被携来的丽江古城。兜兜转转,尽管深藏在巷子里,也总是被阳光笼罩着一路行走。

还见到了织布机,喜欢颜色的我自然就给吸了过去哈哈哈哈

兴许是来的晚了或是日子不对,城里的大多景点故居都不给开放了,只留着扇大门让我好生幻想。本就是塞在完成雪山大项目后的片刻闲逛,所以我也就不计较啦。

虽未进去这近两亩的大宅第,这位名人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毕竟这位先生给接下来我要提到的东巴文的传承做了巨大的贡献呀。

(方国瑜

东巴教是流行于丽江一带的巫教,其经书用原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多数东巴教徒虽滔滔念诵,却不解字义。方国瑜在导师刘半农的支持下怀着发掘、整理传统文化的志向,不畏山高水险深入到金沙江边的石鼓、巨甸等地考察,首次发现了纳西标音哥巴文摩崖。他虚心向东巴经师求教,浴心钻研,并翻译了东巴文记录的纳西传说《人类起源》及若干经书的章节。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初稿。1934年6月,他满载纳西象形文字资料回到北京。刘半农先生不幸病殁,经董作宾先生介绍,他到南京向赵元任、李方桂先生学习语言学,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象形文字标音,编成既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翔实、科学的《纳西象形文字谱》。章太炎先生大为赞赏,欣然为之作序,称此书是研究纳西历史文化的“先导”。郭沫若、吴暗、胡厚宣、周有光等著名学者都认为该书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源于)

在丽江,很多墙壁牌匾都标有东巴文字,这也是到丽江的第一个晚上便发现了的,说来这如同涂鸦一般的文字也是别趣横生,据说每家店铺都必须标有东巴文,要不然是不会被当地土著民族也就是纳西族认可的。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源于)

特别是上面这个,是第一次被我发现此处有如此奇特语言的地方,但一直没想明白是什么意思,若是有哪位朋友能告知学习一下就好啦。

现在云南的气候很好,一般的时候是22度左右,以晴天为主,我感觉紫外线有点强。过去旅游的话最好是带上毛衣和春装外套。

我们上次是12月份报团去的,也是玩了6天,我给你看看我们的线路:

路线:从武汉坐2个小时的飞机—昆明(世博园)—坐了几个小时的公汽,到石林—晚上在火车上睡了8个小时,到大理—又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到丽江(古城)—回大理—回昆明(花市场)—坐了一个半小时飞机,回武汉。

中午吃在云南一家饭店吃了他们那里的特色菜野生菌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去了昆明的世博园。

景点:

1昆明世博园:位于昆明东北郊,距离市区6公里,汇集世界各地园艺成果。含中国馆、国际馆、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大温室五大场馆、国内展区34个展园、国外展区30个展园,另有专题园、企业展区等诸多景观。(我们乘坐的是园内的电瓶车,沿路都是里面专业的导游给我们讲解和帮我们摄影,有点小牛逼,讲得蛮不错的,无论是我们上车和下车的演讲词,还是对人文字画以及植物的介绍都说得蛮好。)

2石林:位于路南县境内,距昆明市100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那些天然形成的石头看起来就是一幅绝妙的画,有的象唐僧-人,有的象张开嘴的鳄鱼-动物,有的象雨后春笋-植物,等等。有个位置导游说是演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地方。)

3大理(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公园):

大理古城: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 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蝴蝶泉公园:蝴蝶泉位于苍山云弄峰下,泉水清澈如镜。每年到蝴蝶会时,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铜钱,无数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地从大合欢树上垂挂至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奇观。

蝴蝶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蝴蝶泉叫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叫雯姑,聪明美丽如一朵金花。雯姑长大后和猎手霞郎定下终身后来雯姑被地主抢走,霞郎打猎回来后拼死将他救出。不料官兵追来,二人走投无路,双双跳进了无底潭,顿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待雨过天晴,潭中飞出一对美丽无比的大彩蝶,后面还跟着无数的小蝴蝶。那一天是农历4月15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美丽的蝴蝶就会聚集在这里,讲述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有名的“蝴蝶会”。

蝴蝶泉离周城很近,周城是大理洲内最大的白族村镇,约有近9000人口,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村内有古戏台,还有本主庙、文昌宫等古建筑。现已被辟为白族民俗旅游村

4丽江(丽江古城;东巴谷;玉龙雪山)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这样显得不吉利。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

大研镇是一座古城,在丽江县城中,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当时丽江古城已具相当规模。

古时的城建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所以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在他们的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并且色调浓烈。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无户不养花,无户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古城的泉水富有音韵;丽江古城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过,在城区又变幻成无数支流,穿街走巷,入院过墙,流遍万户千家。黑龙潭是玉河水的源头,泉水从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树下、岩隙中喷涌而出,在此汇成一个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成为古城生机勃发的秘密。

古城流水密布,约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架有大小桥300多座,最著名的数大石桥、万子桥和南门桥。三桥皆为明代所建的石拱桥。其中大石桥为双孔石桥,长106米,矢高22米,宽384米,桥的位置处于古城繁华地段,行人络绎不绝,桥市生意兴隆。万子桥为单孔桥,长9米,矢高34米,宽42米,“万子”象征子孙万千。南门桥为单孔石拱桥,砌有石雕龙头。

东巴谷:东巴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存留二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巴古籍文献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世界记忆遗产

2003年8月30日,波兰格但斯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国丽江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浮出视野

曾经深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鼓,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通达条件极为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灵魂浴场

万物有灵,木石有情,东巴谷融谷、峡、洞、石、树、水之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也是灵魂之浴的天然所。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坝北边,距丽江县城15公里,山北麓直抵金沙江。整座雪山由十三峰组成,由北向南呈纵向排列,延绵近50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

十三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

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灿烂如十三把利剑,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名玉龙山。

玉龙雪山随着时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被玉液清洗过一样,晶莹的雪光耀目晃眼,具有“白雪无古今,乾坤失晓昏”的光辉;东方初晓,晨曦罩峰顶,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彩霞掩映闪烁;傍晚,斜辉把雪峰染抹得像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飞归峰间谷壑;入夜,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显得温柔,恬静。

玉龙雪山上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从海拔1800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4500多米的永久积雪地带之间,有着亚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种类繁多的植物,按不同的气候带生长在山体的不同高度上,组成了非常明显而完整的山地植物分带谱。成为滇西北横断山脉植物区的缩影。

玉龙雪山是最早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其中之一。

玉龙雪山具有重要的风景旅游价值,具有重要的自然科学考察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气象、地质、动物、植物方面,玉龙雪山是一座植物宝库,很多植物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玉龙雪山至今还是一座处女峰,还在等待着勇敢的攀登者去征服它。

景点介绍是让你了解下,玩的时候就会想到,要不来了就看了风景回去,也不知道到底都看了什么~

东巴古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

在丽江,几乎每个景点都离不开东巴老师的东巴文。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讲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纳西族东巴老师的东巴文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由1400多个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有2万册。

自古以来,纳西族的东巴经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用几千个象形文字记录一个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典籍。东巴语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意思是木头和石头上的痕迹,这表明这种语言很早就产生了(具体年代不详),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巴纳西的意思是祭司,传下来的世代相传或从师傅到徒弟。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又因掌握东巴语,会写经、念经、舞蹈、绘画、雕刻,通晓天文、地理、历法,成为纳西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象形古国

东巴古文献是用1400多个字符的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象形文字。目前有两万余册,收藏于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省、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东巴古籍文献几乎涵盖了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艺术、舞蹈等所有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世界记忆

2003年8月30日,波兰格但斯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国雪山下的东巴谷之国丽江的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记忆遗产三项世界称号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出现在地平线上:曾经隐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玉龙雪山以北,丽江古城以南。出入条件极其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东巴谷位置:

位于云南玉龙雪山脚下,距离丽江15公里,是一个自然生态大峡谷,是古代造山运动中撕裂的断裂山谷。

长度:

这个山谷有90公里长,它的悬崖令人惊叹,它的洞穴就像一个梦。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各种钟乳石、枯藤、奇树、奇石、珍禽、鸣禽、瀑布。被当地人发现后,称为东巴谷。纳西叫裸美瀑布,中文意思是好大的山谷。

走进东巴谷

你看到的是一个略宽的东坝广场,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工匠街。

广场上载歌载舞,衣裙花斑。

兴高采烈的各族少男少女热情载歌载舞,欢迎每一位来到东巴谷的游客,让这个原本安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华丽的欢乐谷。

东坝谷的主要街道是工匠街。

这里是原始商贸的聚集地。街道两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院落,充满民族特色的店铺。各种珠宝、皮毛、药材琳琅满目。东巴经院优雅端庄的东巴老师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而那面墙上的东巴象形文字,就像现代的抽象作品一样具有装饰性。

地理:

东巴谷出现在地平线上:

曾经深藏不露的东巴谷,就这样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玉龙雪山以北,丽江古城以南。出入条件极其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灵魂浴:

有万物之灵,有木石之情。东巴谷融谷、峡、洞、石、树、水之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也是灵魂沐浴的天然浴场。

以上仅供参考。

2003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简称“东巴古文献”。少数民族档案。,保存在丽江东巴文件研究所。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有近一千种古籍,它们分别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

在去东巴谷的路上,地接导游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情况。她说,当地纳西人管东巴谷叫“裸美落”,翻译成汉语就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大约有八、九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将近千米,最窄的10几米。它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是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东巴谷是一个象形文古国,东巴的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生态民俗村是在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一条“匠人街”贯穿6个民族院落的布局而建成的新旅游景区。街道两旁有纳西族、傈僳族、它留人、普米族、藏族、羌族六个少数民族山寨,住房是久远的、地道的、原摸原样的。因为民俗村里的房子、院落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完整搬迁到此,特地保持了原汁原味。原房屋主人也随着搬迁过来,在这里继续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可以进入他们的房间,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反正他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游客如果对某件事感兴趣,可以向他们提问,他们就会回答,虽然他们普通话说得不好,但还会热情地回答你的问题,向游客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当我们进入民俗村时,首先看到村口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东巴谷”三个字。围墙上有“东巴谷欢迎您”的字样,旁边墙上有我们不认识的字,也是6个,那就应该是东巴文的“东巴谷欢迎您”了。进村就是繁华的“匠人街”,迎面而来是竖立着的一只大大的草鞋,鞋上面有“天下无双”的字样,一看就是为迎合游客而特地制作的。匠人街上有许多店铺,向游客展示滇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敲敲打打的银匠铺,有做豆腐的坊间,有现场雕刻的木雕摊位,摊主可以免费在生肖画的圆木盘刻上你需要的名字,中等大的圆木雕卖15块钱一个。街上还有传统的手工织布工艺。正在织布的是一个穿民族服装50岁左右的女人,当她看到我的相机对准她时,就马上转过头来,并且露出很专业的微笑。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进入了三个少数民族的院落,第一家进去的叫“他留人家”。这个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女孩子的“睡式恋爱”,女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在里面可以先后和7个小伙子同睡在一个被窝里,但不能有越轨的行为,最后从这7个人当中选一个结婚。在傈僳人那里,我们看到了“上刀山下火海”,就是为了义气,可以赤脚走在炭火上,可以用舌头舔烧红的犁头。还到一个普米族家庭参观,房子是木板做的,只有门没有窗,屋里黑咕隆咚,一股呛人的烟火味扑面而来。导游曾说,这里的人以胖为美、以黑为贵。看过了原汁原味的他们后,千万不要觉得惊诧,以为他们“以穷为美”,这只是我国少数民族曾经的真实生活而已。

  执行 许文昆 纳西族的东巴舞蹈,不仅古老且有很高的技巧,更为难得的是,遗存的东巴经中还有一种用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的舞谱。由于这是一种接近于图画的文字,所以有关舞蹈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现场舞蹈的图录,直观而形象。这些舞蹈至今犹存,健在的老东巴尚能按谱起舞。

结缘纳西族东巴舞谱

第一次接触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是5年前。在丽江金沙江边大具的一个乡村中学操场上,我见到纳西东巴尹林森正在把他潜心多年才画完的一卷长长的东巴神路图展开晒太阳,画卷从球场的一头延伸到另外一头,还剩粗粗的一卷没地方展开。之后东巴尹林森坐在屋檐下的背阴处抽着旱烟斗,一脸满足的神情。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过的最长、最精彩的画作。神路图是用尹林森自己制造的东巴纸画的,图中的人物、动物、山水都栩栩如生,讲述着纳西东巴文化中各路神仙的精彩故事。

再次见到东巴图谱是在今年的9月,丽江连日阴雨后刚刚放晴,我在古城发呆多日后总算盼来了晴天,便早早地跑到黑龙潭公园去拍日照金山。可太阳出得老高了还是不见玉龙雪山从云层中露出真面目,无奈只好打道回古城。走到公园大门口时听到从后山上传来阵阵鼓锣的声响,想想无事可做就回去探个究竟,这一去便有了故事。

黑龙潭山上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所在地,往左沿着一条竖有东巴木牌画和刻有一些东巴文字的石块向上走,就来到了发出锣鼓声响的地方――东巴文化鉴定展示中心。几个老东巴正手把手地教几个身着东巴服装的年轻人跳东巴舞,不时还会让他们停下来看看放在地上的图谱,这些图谱极像我5年前在大具见到的东巴神路图。突然想起来,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记忆文化遗产”的殊荣,我曾在这套书的第100卷中见过与放在地上的图谱类似的舞谱。

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

纳西族舞谱在纳西语中叫“蹉姆”,意为舞蹈的规程、模子,是纳西族古老宗教东巴教记录和传授跳神舞蹈的仪式程序、内容、跳法的专门经书,也是东巴教巫师(亦称东巴)自幼必习的重要经典之一。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体图画文字一一东巴文编写,记舞方法规范易懂,动作过程交代清晰,舞名、类别、场位路线、特殊造型、技巧、乐舞器用法、仪式程序等标示具体简明。有专家考证,东巴舞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舞谱之一;它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极难得的经典。

1980年,丽江图书馆管理员周耀华等人首次在馆减中发现了两种“蹉姆” (各一本),其中所记的舞蹈,和现在尚存的老东巴们所跳的舞基本一致。后经各方面的努力,又在民间发现3种“蹉姆”,至今一共5种东巴舞谱现世:其中的《跳神舞蹈规程》在1980年发现,记录表现各类神的舞蹈25个,表现动物的舞蹈6个;《祭什罗法仪的规程》是老东巴杨万勋在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舞谱,分甲、乙两种本,甲本完善,是老本,共记62种舞蹈跳法,以神舞为主,动物舞次之,最后谈及祭东巴教祖丁巴什罗法仪的详细过程,是目前所知“蹉姆”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版本。乙本是甲本的副本,为后人所抄,不完全;《舞蹈来历》是在1980年发现的,所记以动物舞为主,神舞次之,共44个舞蹈,叙述简略;《舞蹈的出处和来历》则由老东巴和耀光在1983年捐献给国家,共记舞蹈17个,神舞居多,杂少许动物舞,详略不同;《舞蹈规程》原是丽江龙蟠区中村的经书,1984年由国家征集,共记舞蹈22个,神舞与动物舞各半,有详有略。这5种舞谱,前4种为清代抄本,最后一种可能是民国抄本。据调查,《跳神舞谱规程》在清代初年已流行于世,其他几种与此近似。

东巴舞谱编制的基本法则是象形文字加示意、描述。以象形文字(东巴文)、标音文字(格巴文)和舞蹈专用符号组成涵义完整的句子,一句一义,说明舞蹈的名称、舞姿、步法、动作、乐器、舞器使用方法、方位以及出场者次数等内容。舞谱在实际运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说来,详细的谱句谱段严格按谱跳,简略的谱句谱段从简跳,或按师傅传授的习惯跳法跳。

眼前的几位老东巴正在把东巴舞谱中的舞蹈传承给纳西族年轻人,老东巴教得认真,年轻人学得辛苦。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用数码相机一通狂拍,晚上在笔记本电脑上查看,很容易就从照片中找出东巴舞谱中描绘的动作。

东巴舞谱内容丰富,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神跳的。由于东巴教是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又盛行于山区,所以神多,动物也多,舞蹈语汇丰富。东巴舞已具有相当水平,能表现较复杂的情节内容。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舞蹈,就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刺扎着脚、和恶鬼斗争、从天上带领360个教徒到人间来(包括见丁巴什巴、迎丁巴什罗等),以及他的最后一个老婆是妖魔,开始不知道、知道后把她杀死的情节等。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有自己的组合规律。每套动作开始和结尾的动作和图形基本上是固定的,高潮时出现所要表达内容的典型动作。表现《什罗蹉》、《优麻蹉》(护法神)的舞,多肃穆庄严、刚劲有力,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动物也多为老虎、大象、牦牛、狮子、飞龙等。表现女神跳动的舞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呼吸等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铃,动物多为孔雀等,另有花舞、灯舞则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动作优美,图形多变,组合规律与《什罗蹉》等均不相同。

甲波拉玛茸高塔第14代东巴传人和丁巴

现场展演的老东巴和丁巴在《郎久战神舞》中担任领舞的角色,他头戴一顶插有野鸡羽毛的大盖帽,随着鼓锣的节奏抖动着身体,眼神中透着通神的神情,一招一式都跳得十分认真。地上的舞谱将《郎久战神舞》记作:“向前进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后退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左跨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右跨三步,原地转三圈。”和丁巴将上述限定表现得舒展大方、游刃有余,其中的过渡动作均是弱拍踮起脚尖,强拍落下足跟,有时还以双膝有节奏地上下颤动作为舞蹈的韵律。与东巴经中大量存在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东巴舞蹈中虽然大多数是表现神跳的内容,但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动物的形象、人的气质。因此和丁巴演绎的东巴舞谱虽然属祭祀性舞蹈,但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卸了装的和丁巴在家里十分随和,没了东巴的那身行头,家乡的土布衣服穿在身上更显洒脱,他帮妻子在火房(厨房)中有说有笑地打打下手。见我跟出跟进问东问西的,老人开始还有点腼腆,用他的话说,他的“汉话一点点”,于是我们就用汉话一点点地交谈了起 来,有时急了他会把和利军叫来做翻译。

原来,和丁巴是四川木里县依吉乡麦洛村东巴世家甲波拉玛茸高塔第14代东巴传人。据他说,他们家在解放前是麦洛村一带有名的东巴世家,家里既无田又无地,仅靠做东巴的一点微薄收入来养家糊口,所以解放后划成分时把他们家划入了贫下中农。和丁巴6岁时开始跟着爷爷布不次里和东巴师父豪梅学习东巴文。一开始他觉得东巴文字十分有趣,跟画小人似的:小人跳了、小人跑了、小人打猎了,都是画画而已。后来要他背诵一本接一本的东巴经文,这些小人符号让他烦了,和丁巴就经常借故放牛,不去师父豪梅家学习东巴文和东巴祭祀中的仪规。爷爷知道后总是揪着他的耳朵把他送到师父家去。慢慢地和丁巴可以跟着爷爷、父亲和师父在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中跳东巴舞中的配角舞蹈了。从那时开始,和丁巴从小伙伴的眼神中看出了羡慕和佩服的神情。15岁时,和丁巴已是村中小有名气的东巴,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人请他去跳东巴舞,他开始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添补家用。

文革一开始,和丁巴的家就受到了冲击,爷爷,父亲都被批斗了,说他们都是牛鬼蛇神,不劳动,整天装神弄鬼、骗吃骗喝地忽悠劳动人民。和丁巴也受到了影响,不准他再从事迷信活动,规定他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分最重的活让他干――扛电线杆让他扛粗的那头,开山炸炮让他去点火。后来跑马帮最苦,就让他去马帮,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地往返于四川西昌、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之间,驮运粮食局、供销社、人民公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因过去做过东巴的那档子事,所以马帮中苦的累的活计他只好去争着抢着干,久而久之就被推选当上了马帮里的马锅头。

时间一晃就是13年,这期间和丁巴一次也没当着其他人的面念过东巴经文、跳过东巴舞,哪怕是面对最亲密的朋友。有时马帮的马丢失了,或是在森林中碰到大雾天辨别不了方向,和丁巴就会一个人跑到远远的山梁后面,背着人念一些祈福、求平安的东巴经,有时还真的灵验,丢失的马找到了,浓雾也散开了。后来因为他表现好,就让他当麦洛大队改田改地专业队的大队长,把村里大块的山地改成梯田种水稻。山高风寒,他怕梯田中的水稻秧子长不好,也偷偷地念过东巴经文,可就是不灵,收回的稻谷还没有撒下去的种子多。

再后来包产到户,和丁巴家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7亩土地,一家人像对待小媳妇一样地精心照料,产的粮能填饱肚子还略有节余,和丁巴也有空闲来摆弄他藏在家中那些东巴文了。他画的东巴神轴画、抄的东巴经文居然还有人找上门来购买――丽江的纳西文化研究所、博物馆、木府、玉水寨都收有他的藏品,和丁巴开始有了零花钱。

新世纪伊始,和丁巴被丽江的一个表演艺术团选中,第一次干起了领工资的工作,在丽江古城里写写画画的,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和丁巴在丽江黑龙潭山上的东巴文化鉴定展示中心从事纳西东巴舞的传承、展演工作,徒弟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让他过得有滋有味。他说: “能传承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髓――东巴舞蹈,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豪门小东巴和利军的舞谱人生

在《大鹏鸟舞》中,和利军担任领舞,他把大鹏神鸟的神韵表现得惟妙惟肖,舒缓中蕴藏着刚劲。舞谱中记载:“要跳白海螺大鹏神鸟舞时,朝前走五步,抬着手,晃三次身子,朝前边晃三次身子,回身晃三次身子,手抬在背后,晃三次身,朝前跳一跳,转上一个圈,转回身来蹲一蹲,朝着前边再走步。”他说:“东巴舞谱中所示意的舞蹈动作,不但动作的姿势和次数一目了然,而且还有明确的方向性。这使后代东巴们能够依据记录,准确无误地进行祭祀舞蹈。”

和利军是丽江三坝东坝茨恩底村人,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东巴世家,和利军是这个家族中的第17代东巴传人。在李国文写的《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东坝东巴的章节里,我看到了有关和利军奶奶的爷爷杨阿展东巴的记载: “东坝茨恩底村人。生年不详。据和正华老人述,杨阿展属他爷爷辈人,解放前去世,终年81岁。据此可以推测,杨阿展属百多年以前的人。先生个子高大魁梧,性情十分暴躁。东巴水平非常高,对东巴的读、写、画、跳、卜以及法事道场,无不精通,是茨恩底乃至整个东坝非常有名的东巴。”杨阿展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杨高塔是和利军奶奶的父亲,也是个东巴。和利军的奶奶名叫阿润命,当地人都叫她地主阿润命,其家族拥有东坝地区最大的土地、无数的牦牛和五个马帮队。地主阿润命把家里的皮革,种植的鸦片和粮食用马帮驮运到下关。在下关马帮分成两路,一路把皮革、鸦片继续运往昆明,去换取洋布、洋油等日用品运回家乡去换取更多的皮革;一路在下关把东西换成茶叶、盐巴、布匹等物资,沿丽江、中旬北上,沿途把货物贩卖到拉萨,再从拉萨买回氆氇运回东坝又换成粮食、牲口。如此循环,财源广进。

“土地改革时,地主阿润命(我奶奶)家的财产变成了一张没收清单。”和利军一脸笑意地对我说起了他家的故事:“我是地主阿润命三儿子的儿子,自生下来起就只能上山放牛、下山背柴,想学东巴的事提都不敢向父亲提起。1983年我9岁时候,祖父和阿顾嘎东巴被邀请到丽江参加东巴、达巴座谈会,会上说政策落实了,东巴文化需要抢救,希望到会的各位东巴、达巴们该传承的要传承,该培养的要培养。我祖父回来后,便收了邻近4个村里东巴的后代做格巴弟子(徒弟)。祖父在文革时被批斗怕了,不敢收我做徒弟。我从小都在火塘边睡觉,祖父教书时我就躺在火塘边,第二天那些被教的格巴弟子一个都记不住所学的内容时,我却能把睡梦中听来的经文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山上放牛时玩游戏,我把在火塘边学来的东巴经文对着大山大声背诵出来,无意间被邻村的一个大东巴墨阿五九听到了。他非常吃惊,认为我是学东巴的料,就去找我祖父,想收我为格巴弟子,被我祖父拒绝了。墨阿五九不敢公开教我,从此他就在我放牛时偷偷教我东巴文字,用棍子在地上写写画画的,慢慢地我学会了许多东巴文字,会画好些东巴图画。1989年我祖父过世后,墨阿五九才正式收我为他的格巴弟子,我成了家族中最年轻的东巴传人。”

当我问到他做东巴后有什么收获时,和利军的脸上透着得意的神情:“我在我们村子里不显眼,村里还有四个60至70岁的老东巴,大大小小的祭祀场合都轮不到我。但是我在我师父的村子里却很有名气,有许多老人都想听我诵经,看我跳东巴舞。有一次村中举行法会,大东巴墨阿五九推举我当了大法师主持祭祀。这一次我主持的祭祀把东坝大队十个村子都轰动了,仪式中的一切都按规仪来做,好多老东巴记忆有些模糊了,东巴舞中的细节记不清了。我却记得滚瓜烂熟,东巴舞跳得很好。后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祭祀都让我来主持了。”

说到东巴舞和东巴舞谱,和利军更是来了精神:“1983年以后,我奶奶叫人把我家藏在山洞中的经书取出来时,大多数都烂掉了,只有四本还算完好。其中有一本是我们家族的家谱,一本是东巴舞的舞谱,另外两本是占卦的经文。那本东巴舞谱有25套动作,都是些图画,文字很少,一般人很难看懂。好在离我家半天路的果堆村有一个老东巴叫威那布若,他的东巴水平一般,但东巴舞跳得一流。我每天就带上两个粑粑、一瓶散装的老白干酒,再带着舞谱去找威那布若学图谱中的舞蹈。他会跳,我会看,四个月我学会了图谱中的所有舞蹈动作。后来我儿子病了,没有钱让他住院,我就把祖传的舞谱卖了约两头骡子的价钱让儿子住院。现在你看到的这套东巴舞谱就是我根据那本老舞谱临摹的。”

告别时,和利军又带我看了他写的许多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末了他总是会在结尾处写上一句“东巴和利军昨晚一夜没睡,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但是没有错误”之类的话语。看得出来,和利军对他写画的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舞谱非常满意。

在云南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美丽地方——丽江。这里是东巴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吸引许多人前来探秘的地方。在神秘的东巴文化里,东巴纸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东巴艺术。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纸张,有人说它是世界上罕有的千年不坏的纸张。

作为东巴经的物质载体,厚重坚实的东巴纸颇引人注目。中国各地造纸,使用的原材料大略可分为三类:一是韧皮植物如大麻、黄麻、亚麻、苎麻和藤;二是木本植物如楮、桑、青檀等的树皮;三是禾本科植物如竹、芦苇、稻和麦的茎杆等。理论上,最好的造纸原料是纤维发达的棉花和麻类,但它们还肩负纺织的重任,为人类提供布料。生存毕竟比文明重要,没有哪个民族将棉花作为主要造纸原料。汉唐时期,麻纸曾经如日中天,接着被更廉价的树皮纸取代。芦苇与稻草的纤维太短,只能制造品质较差的草纸。所以最常用的造纸原料是树皮和嫩竹,生产出皮纸和竹纸。

绝大多数树皮不适合造纸。我国曾大规模用于造纸的树皮,只有桑科植物楮树与桑树,榆科的青檀。楮树即构树,在古籍里又称毂树,历来为我国楮皮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是高级书画纸宣纸的主要原料。适合造纸的还有瑞香科植物,闽粤地区曾以栈香和雁皮造纸;日本学者富田淳发表文章称,2002你那日本三之丸尚藏馆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修复,判明其纸料为雁皮55%和楮45%的混合纸。可见我国唐初就己使用雁皮造纸。

这里提到的雁皮,就是瑞香科荛花,也是东巴纸的主要造纸原料。奇怪的是,在中国本土,树皮柔韧的瑞香科植物在造纸方面始终不大流行。我读张秉纶、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和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两种巨著,发现他们都没有提及瑞香科植物在中国纸史中的作用。

然而瑞香科植物十分重要。日本人以雁皮为主造出了著名的和纸;受日本影响,台湾用雁皮造高级宣纸。在西藏,瑞香科狼毒成为藏纸的主要原料。与藏族比邻而居的纳西族,也许受了藏纸的影响,选择了同属瑞香科的荛花造纸。

荛花是一种落叶小灌木,高约1米,树干只有拇指般粗细。它是有毒植物,像漆树一样,能让接触者的皮肤过敏,红肿麻痒。有人称东巴纸为毒纸。当然制成纸张后,毒性就消失了,但对于蠹虫仍然具有威慑力,保存数百年的东巴经很少发生虫蛀。

其次,东巴纸的制造过程相当独特,混合了浇纸法和抄纸法两大造纸方法的特点。

造纸的程序虽然复杂,原理却很简单:采集富含纤维的植物,通过浸沤、舂捣、蒸煮等方式去除杂质,做成纸料;再用一个网帘(纸帘),将悬浮于水中的纸浆过滤变成薄片;最后将薄纤维层拿去烘干或晒干。东巴纸的制造程序大体也是这样。

什么是浇纸法呢?就是把做好的纸料直接浇注在纸帘上,滤去水分,然后将纤维薄片连纸帘一起拿去晒干,每张纸帘每次只能造一张纸。所谓抄纸法,是把许多纸料倒在一个水槽里,使用活动纸帘,每荡起一张纸料,就将纸帘上的纤维薄层反转卸下,叠放到湿纸堆上,反复使用多次。湿纸堆经过压榨水分,再逐一分离,拿去烘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造纸使用抄纸法,南亚次大陆和我国藏族、傣族则使用浇纸法。

纳西族造纸,也使用水槽和活动纸帘,但水槽里并没有纸料,每次只将一张纸的纸料浇注在纸帘里,借助水槽中漫过纸帘的清水荡匀纸料,然后提起滤水。这是典型的浇纸法。然而,他们并没有把纸帘连同湿纸拿去晒干,而是将湿纸倒扣在一片木板上,再把木板端到太阳下晒干,腾空的纸帘又可以去制造下一张纸。从纸帘可以反复使用的角度看,显然它又具有抄纸法的特点。

最后,东巴纸的生产时间很短,从砍树到出纸大约一个星期,与竹纸宣纸动辄半年一年相比,速度飞快。但因为生产方式原始,造价还是非常昂贵。据东巴纸专家陈登宇先生测算,每做一锅,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cm×60cm规格得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张规格为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如今因为原料稀缺,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丽江满街出售的所谓东巴纸旅游纪念品,绝大部分并非荛花制造。

制好的东巴纸呈牙白色,因为属于皮纸,植物纤维极好,所以非常柔韧;因为用浇纸法,每张纸单独放料,所以非常厚实,可两面书写;又因为生产周期短,纤维较粗糙,至今仍无法解决印刷难题。有时人们会在最后增加一道用石头砑光纸面的工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