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戊辰年是公元多少年,乾隆戊辰年是公元哪一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乾隆戊辰年是公元多少年,乾隆戊辰年是公元哪一年,第1张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等原因,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境内的彝族百姓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传统的民俗活动——“赶羊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极具特色并融合了娱乐活动的畜牧文化节日——“剪羊毛节”。每年立秋季候,金阳县境内的彝族群众,就会迎来盛大的“剪羊毛节”。

赶着羊群奔小康

每年立秋季候,凉山地区的彝族群众就会一年一度的“剪羊毛节”,而在云南昭通和四川凉山江岸的结合部,历史上属于彝文化核心地区之一的金阳县,同样也会迎来的盛大节日——尼牧哟莎茨(尼牧即彝区;哟莎茨即剪羊毛)。

每年两次盛大的“赶羊会”

金阳地区的彝族先民一般都居住在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建家选址遵循“房后有山放绵羊,屋前有坝种稻谷”的原则,常常依山、以寨、以营盘而居,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

随着彝族群众的不断,低山河坝地区逐步有了彝族人居住,而善于养羊、把牛羊视为财富象征的彝族群众,在低山河坝地区继续养羊,并在放牧中发现,每年的夏季气温高、多雨、湿度大,极易引发羊传染性脓疱、蓝舌病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于是,每到夏天,养羊的农户只好

高山地区的亲戚和朋友,采取托养避暑的办法,把羊群“赶”到牧草丰富的高山地区放养,那里水草丰美,气候凉爽,适宜放牧绵羊,当地彝语称之为“哟豁都”(把羊赶出圈),也称“赶羊会”。

把羊群“赶”到牧草丰富的高山地区放养即“哟豁都”

每年的立夏时节,二半山以下的养羊农户,都会

好高山地区的亲戚或朋友,或托邻居找到托养户,背着低山一带的大米、玉米、海椒等特产,吆喝着羊群赶往高山一带托养。

整个夏季,受托养羊的高山群众,把自己的和亲戚朋友托养的羊群一起放养,白天在山上放牧,晚上把羊群赶回种植庄稼的地头,并用竹编筐孔围栏圈成一圈,将白天放牧的羊群围在竹编筐孔的围栏里,留下遍地的羊粪,第二天再换一处,每一夜圈一个地方,这样,绵羊圈宿过的土地肥力大增,种庄稼就不需要再施肥,且农作物特别高产。而低山群众托养的羊群,在放牧农户的精心管护下,被丰美的水草养得膘肥体健。

背运着美酒和特产去接羊群

等到立秋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托养的养羊农户就会请毕摩选好日子,把自己的羊群接回家。为了感谢帮忙养羊的高山亲戚或朋友,托养农户会背着美酒和特产,前往受托农户家去接自己的羊群。

接羊回家即“哟豁极”

把羊群接回家后,富裕点的家庭就会宰杀小猪庆祝,贫困的人家至少也会宰杀一只鸡。喝着酿好的醪糟酒,吃着备好的美食,整个寨子里充满喜庆的氛围,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快乐。当地群众把接羊回家称为“哟豁极”(把羊赶回坝子),也称之为“赶羊会”。

事实上,彝族群众的赶羊避暑,就是两次“赶羊”,即把羊赶出圈避暑、把羊赶回圈避寒,因而,更多的群众把彝族的这种养羊习俗称之为“赶羊会”。又因这种“赶羊会”对养羊的托方和受托方均有益,因而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成为金阳地区彝族同胞的传统养羊习俗。

从“赶羊会”到“剪羊毛节”

彝族《指路经》记载,金阳是彝族祖先从云南昭通过江到凉山的要道之一。根据金阳县全国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来看,木纳沟出土了战国时期夜郎王国的青铜剑、戈等,德溪出土了汉代青铜器:釜、鍪、甑、铜鸟、环首铁刀等。由此可见金阳历史之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

历史上的金阳,西汉以前属于邛都,唐初为越巂郡地,唐懿宁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归入南诏,为建昌府羁縻浪洲。元代为罗罗斯宣慰司建昌府属地,后改为白舍县。明代属马湖府雷波长官司地,清乾隆戊辰年(公元1748年)(金阳德溪乡双龙坝墓碑记载)金阳隶属建昌宁远府西昌管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置昭觉县,1952年设置金阳县。

剪羊毛,高兴!

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等原因,金阳境内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传统的民风民俗,“赶羊会”一直被传承和延续下来,而在后来的“赶羊会”习俗中,人们在“哟豁极”活动时,就以一种娱乐活动的方式庆祝丰收,感谢受托养农户对羊群的代养、代牧之恩。后来,在不断的演化中,一年一度在一起通过特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庆祝丰收、祈求来年牛羊顺利成长的盛会就产生了,并不断被延续与传承,形成彝族群众欢乐祥和的盛大庆典活动。在这盛大节庆活动中,因剪羊毛活动成为主题,所以大家都索性把节日活动称之为“剪羊毛节”,由此,“剪羊毛节”就成为彝族放牧的传统节日。

“彝族剪羊毛节”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文古籍《周易·归妹·上六》里有一句谜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意思是:女子承接着筐子,好像没有实在的重量;男子对羊有刺割的动作,却没有鲜血。谜底是男子在剪羊毛,女子用筐在接羊毛。这个谜语记载了3100多年前周朝初期人们剪羊毛的情景。

彝族渊源于古羌人,羌人乃“西戎牧羊,从人从羊,羊亦声。”公元前384年,羌无弋爰剑之孙卬恐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部分南迁羌人后被称西南夷。唐代《地理志》里又描述当时西南夷“男女悉披牛羊皮”。牛羊不仅给彝人提供肉食,还提供生产、生活的皮具,御寒保暖的毛皮。所以,彝人跟羌人一样牧羊、喜羊,在彝语里“牛羊”与“货币”、“财产”同语同义,所以,彝族人把牛羊视为财富的象征,由此也形成了以羊为主的畜牧文化传统。

生产生活离不开羊

生产生活离不开羊,仪式也离不开羊,春秋两季禳灾祈福要用羊做牺牲,仪式中男人脖子上要套上麻丝羊毛线接成的绳结;为逝者仪式,竹根做的祖灵偶像,要用麻丝把羊毛绑在竹根上,以为祖灵穿衣。可以说,彝族人对羊有比其他更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以致剪羊毛也变得神,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剪羊毛节”传统文化。

“剪羊毛节”承载凉山彝族畜牧文化

在金阳地区,有一个

“剪羊毛节”由来的古老:

很久以前,彝族祖先生活的大山,丛林蓊郁,水草丰茂。人们常常赶着成百上千的牛羊,去山下换取布匹和盐巴。

不久,山外来了一个凶神抵乌拉依,人们献出牛羊、毛皮、木材和山珍。

抵乌拉依的嘴巴比山谷还深,彝家人无论怎样都填不满它的肚皮。后来,彝族出了个英雄叫赤鲁解,他从小放牧,武艺超群,聪颖过人。看到这一切,他心中顿生无限不满。于是,他托人转告抵乌拉依要与他进行彝族摔跤比赛,如果他输了,愿受三倍的处罚;如果他赢了,抵乌拉依就永远不得来捣乱。贪得无厌的抵乌拉依果然来了,它自认为力大无比,结果在比赛中屡屡被赤鲁解摔倒。

最后,一败涂地的抵乌拉依竟在挣扎中滚下了深不可测的狮子山。几个月后,抵乌拉依的白骨旁,遍地是害虫、蛇。赤鲁解告诉大家这都是抵乌拉依恶所变,以后定会来伤害彝家的牛羊、庄稼和森林。于是,大家在赤鲁解的率领下,把羊群赶向背风朝阳的草地云集,在那里查看病畜,剪羊毛。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剪羊毛节”。

制作披毡

金阳阿联地区的彝族群众都住在相对高一点的山脉,因而,阿联地区彝族的“剪羊毛节”与阿都地区彝族群众的火把节同样盛大,节日一般由当地知名的毕摩或长者根据立秋后的气候、庄稼生长情况而定,节日一般要过三天。

“剪羊毛节”就是凉山彝族畜牧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在金阳地区,如百草坡等连片优质的高山牧场,千百年来在哺育载养无数牛羊牲畜的同时,也让当地彝族人传承着剪羊毛节等悠久的民俗传统文化,而派来片区的基觉乡、南瓦片区、对坪片区小银木乡、洛觉片区的高峰乡以及天台片区的“剪羊毛节”就很有代表性,剪羊毛的过程、方式、技艺等还着传统的状态,每个仪式都具有观赏和娱乐的价值,充满浓厚的彝族文化特色。

金阳“剪羊毛节”传承人黑土日,1973年6月出生于该县基觉乡塔普村扭豁结列组,因祖辈为世袭毕摩,从小接受祖辈们“剪羊毛节”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任村15年期间,传承举办三次大型的“剪羊毛节”活动,进一步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和的与稳定,成为远近闻名的者和传承人之一。

游客亲身体验剪羊毛

“剪羊毛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延续至今,成为一个古老的节日,也形成了以羊为主的畜牧文化传统。该县小银木乡口村60多年来一直开展“剪羊毛节”活动,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年的活动场面宏大壮观,同时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充满了浪漫色彩。

沧桑岁月洗不尽历史的印记,“剪羊毛节”一直传承着彝族群众健康、豪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与风貌,记录着彝族群众的发展和生生不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该县举办的“尼牧·哟莎茨”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传统民俗文化技艺的。

“剪羊毛节”一般持续三天

如今,在金阳县的阿联地区如基觉乡,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剪羊毛节”日传统。每一年的“剪羊毛节”都会、彝族式摔跤等赛事。在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彝族汉子自由潇洒地在马背上尽情表演,也能在彝族摔跤等极具彝族特色的活动中,感受浓浓的彝族风情。“剪羊毛节”一般持续三天。

“哟日懂”,俗称“洗羊毛”

活动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羊群喂好后,赶到湖泊、溪流周围或山泉边,比谁家的羊养得壮养得肥,共同庆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然后,把羊群赶进湖泊溪流落水洗毛,进行全身,彝语叫“哟日懂”,俗称“洗羊毛”。最先下水的那只绵羊叫“约伍史”,意思即“胆大的领头羊”,哪家出了这样的领头羊,预示着这家来年便会平安吉祥,六畜兴旺,因此,这只领头羊就成了羊主人喜爱的宠物。

集中一起剪羊毛

节日第二天便是剪羊毛(彝语称哟莎茨),剪羊毛一般各家自己动手,也有请剪羊毛能手来帮忙的。剪羊毛也不是把所有羊身上的毛都剪光,要分类进行,公羊只剪腰背部,阉羊留尾部,母羊只留部分颈毛外全部剪光。剪羊毛时,在有名望的“毕摩”进行祈福后,剪羊毛人通常会把酒含在喷向羊群,“感谢祖先今年羊展,羊毛洁白,祈福来年平安吉祥,牛羊满山坡,羊毛如云”等一些祈福语,然后开始着手剪羊毛。由于彝族人千百年来与羊的特殊关系,把羊视为财富的象征,所以把羊毛视为的恩赐,把剪羊毛视的劳动,所以剪羊毛的场所也是洁净的,如禁忌女性在剪羊毛长者的周围和背后走动。

斗牛

争夺“牛王”

活动第三天为庆祝(彝语称兹革,意为欢庆)活动,这天最为热闹,各村各寨,各家各户,男女老少牵着牛、羊、马在宽阔的草地上进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摔跤、唱山歌等比赛,姑娘们会在这一天穿戴彝族服装,围在一起唱山歌,庆贺人们五谷丰登,牲畜兴旺。

摔跤

斗羊

斗羊——凶悍攻击

在活动现场,年轻小伙、漂亮姑娘身穿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活动增添了喜庆、浪漫的色彩。活动现场被商贩、观众、参赛选手围得水泄不通,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壮观画面。斗牛、斗羊、斗鸡、、摔跤等各项比赛精彩纷呈,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引来阵阵呐喊和欢呼。

“剪羊毛节”活动,既有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也是技艺的,还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所,如今还融入了商贸交易的内容,有其传承和保护价值。

对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传承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腾飞,外界强势文化的侵入,影响到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金阳县基觉乡等地的人们还像过去一样,对自己的民俗节日充满,积极参与和支持“剪羊毛节”习俗活动,使得“剪羊毛节”处处表现出彝族历史文化的元素,也保存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近年来,由于技艺传承的不足,对节庆的不重视,再加上商业化思想和观念的侵蚀,许多年轻的彝族人不愿意传承学习这些传统技艺。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畜牧业的发展只能靠年迈的老人,拥有剪羊毛技能的技艺能人年龄普遍较大,剪羊毛技艺缺乏继承人,民俗节日内容被简化、被改变,“剪羊毛节”也逐渐失去原来的风格、规模和韵味,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逐渐丢失。同时,由于剪羊毛节一般多在高山乡镇范围,缺乏媒体宣传,公众参与度不够,所以缺乏知名度,缺乏力量支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金阳地区的“剪羊毛节”传统文化曾一度濒临破灭。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县委、县于2004年成立了金阳文化保护工作小组,2007年,该县的州们在出席凉山州第九届二次时,联名提出了“加强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并邀请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和其它相关专家,举办相应专题讲座,成立专家保护会和会,开通相关

,推进宣传工作。

每年的剪羊毛节,庆祝活动现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该县先后成立了包括“剪羊毛节”收集小组的保护文化遗产专门工作组,开展对金阳境内的“剪羊毛节”的收集、整理,宣传和保护工作。金阳县文化局、金阳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和亲自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

送文艺节目到关“剪羊毛节”现场

金阳县在编辑出版的金阳县文史资料《金阳县文化专辑》以及《金阳县旅游宣传册》中也详细介绍了金阳“剪羊毛节”的内容。

为“节日”献上一首歌

在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对“剪羊毛节”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摸底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并全程拍摄了相关影像,以及编辑配音、项目申报。

2022年,该县“剪羊毛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剪羊毛节”增添文艺节目

为了保护和传承“剪羊毛节”这个传统,在金阳各地,当地党委高度重视,在节日来临前,积极投入资金等形式鼓励当地群众每年举办一次“剪羊毛节”,同时举办年轻人喜爱的各种比赛活动,让年轻人热爱和传承“剪羊毛节”。

:金阳县委宣传部/白里呷​​​​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拯救”中医的问题。

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在400年前根据中医名家的学说以汉文编就的《东医宝鉴》,将由韩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被误传的“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好像并未特别强烈地刺激那些陷于中医存废的吵嚷声中的人们。

对于最近的中医存废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医“痼疾”的探讨,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报道称: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

这篇稿件引述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

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

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悄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这样说。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也认为,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

然而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它也会慢慢衰败凋敝。

张其成说,从科举制度废除至今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打击接连不断,诸如废孔废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的简化以及近一个多世纪用西方哲学来“科学阐释”改造中国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现代科学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某种程度的中断,这也对中医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日益边缘化,天文、地理、农学、算学等等也在逐渐淡出时代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只剩下国画、京剧等寥寥可数的难兄难弟与中医同病相怜,一起被称作“国粹”,也一起经历着今天现代化科技的“洗礼”。

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就要使用现代人改造与解释过的古籍。经过白话翻译的中医古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难免,再加上很多点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难称人意,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就不难想象,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在所难免。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陌生,尤其是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更是缺乏必要的掌握。在大多数人看来,以文言文写就的中医药书籍无异于“天书”。这些由文言文记录的中医思想,成为了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文化离中医越来越远,中医离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张其成不无悲哀。

□ 拯救没落的文明

为保护中医,我国近年开始酝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将中医理论、诊法、疗法、方剂、中药等八项内容“打包”,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令宏认为,中医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中易受伤害。现代科技以西方为主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背景有别于西方范式,在传统文化退居次要位置的今天,中医难免会和现代科技产生冲撞。

大多数中医反对论者对于中医的最大诟病莫过于它的不科学性。孔令宏认为,科学的标准是多元的,并不能单纯以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作为标准。对于中医提出的一些问题,西医也同样会面临,比如药物的副作用反应。片面的夸大中医的害处,纯粹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张其成认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也是当前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中国人应该珍惜,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毁它。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并行不悖,如鸟之两翼,共同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推动力。”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梗概, 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简介?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怎么由来

白蛇传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字。《白蛇传》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女人时常害人。此外,民间还有法海做了坏事,竟躲在田螺壳里不敢出来的传说,也是这个故事的片断材料。《白蛇传》还吸收了一些镇江金山寺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白蛇的故事等。早期反映人妖不可共居,故事的矛盾主要在许仙与白蛇之间展开。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大陆合拍戏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风靡整个中国。

关于蛇的传说,在中国是由来已久。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足以见其源流之长。而有关白蛇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如《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说:“神囷之山,其下有白蛇。”同书《中次十二经》称:“柴桑之山,……多白蛇。”等等。但是白蛇变人的故事,最早却只能追溯到唐文言小说《李黄》(出自《博异志》,载《太平广记》卷四五八)。

据《太平广记》卷四五八载: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陇西书生李黄于长安东市窥一牛车中白衣寡妇甚美,女自称姓袁,李黄为其所惑,跟随至袁女寓所,受到礼遇,并与袁女同居三日。第四日李黄归家,仆人便闻到他身上有一股蛇腥气味,李黄当天即感头疼,不久病沉,对其妻说:“我起不来了。”一边说,一边下半身便化为浓水,最后只剩下一颗头。家人寻至袁女处,发现是废园。据当地人说:这里常常见一条巨大的白蛇盘在树上。

南宋时,洪迈所著《夷坚志》又出现了白蛇故事,故事说:丹阳县原知县孙某,娶同邑某氏最小的姑娘为妻,女性好梅妆,每次洗澡时,不让人看见她的身体,孙某多次问她,她都笑而不答。十年后,有一次孙某实在耐不住,便乘醉偷看妻子洗澡,想不到竟是一条大白蛇盘在浴盆中。他吓得赶快奔回书房,妻子跑来对他说:“我是错了,但你也不对。我不会伤害你,请你别疑忌我,快回房间去睡。”孙某无奈,只好仍回房去。此后,尽管夫妻感情如初,但孙某内心很害怕,不久就忧悸成疾而亡(见《夷坚志》卷二《孙知县妻》)。这个故事第一次使白蛇由妖性向人性方面转化。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是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另说起源于唐宋传奇《白蛇记》)。这个话本,讲的是三妖害人,道人作法将它们收服,并造三塔将三怪镇于西湖湖底的故事。虽然它同我们熟悉的《白蛇传》故事大不一样,但以下两个情节为以后的《白蛇传》故事所引用:一是白蛇化身为白衣娘娘,爱上了人;二是白蛇后被镇压于塔下。此二情节构成了后世《白蛇传》故事的两个主要的基本情节。基于此,我们将《西湖三塔记》视为《白蛇传》故事的起源、萌芽。当然,《西湖三塔记》也仍然只是一个雏形,还不能算是真正完整的、成了型的《白蛇传》故事,它没有活色生香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架构,只是充满喋喋不休的说教。所以,我们在讨论《白蛇传》故事的流变的时候,只把它作为《白蛇传》故事的最初的文字形态而提起,并不认为它有多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白蛇传》的雏形是在唐朝后期,法海原名裴文德,是宰相裴休的儿子。他是为了替当时的太子出家修行的。济源当时有个湖,名叫西湖,面积很大,但是很荒凉,湖东一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形成断桥。西湖由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漭河汇聚而成的。民间把“漭”说成是“蟒”。由此看来在济源人心目中已将漭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际上就是两条漭河的化身。法海当时告诫许仙,说其被妖怪上身,定是被两条“蟒”河里的蟒蛇化作人形迷惑了。

《白蛇传》故事萌芽之后,经过大的改造,才形成了活跃在人们心中的“白蛇义妖”的形象,才促使白娘子(白素贞)成为千百年来舞台上、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绝唱,成为永恒的题材。这改造,分别由冯梦龙、方成培和田汉完成。

《白蛇传》故事的完整化,得力于明代作家冯梦龙,这是第一篇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有关白蛇故事的文艺作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载《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以下简称冯氏《白蛇传》)。冯梦龙第一次把白蛇故事编得有头有尾,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要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完整的形式,促进了《白蛇传》故事的传播,也为后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宝贵的改编经验,使他人对白蛇故事的继续改编“有据可循”。事实上,这篇以白蛇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对后世戏剧、影视创作影响极大,以至于以后有关“白蛇”的戏曲,大多以他的这篇小说为蓝本。

清代初年《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成白蛇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白蛇传》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传说从最初的雏型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

明清以来,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源起记载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只是这时还没有出现白蛇蝉子这一情节。白蛇缠子这一段是在后来的梨园旧抄本中才出现的。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有个叫犊子的人,无父无母经常牵着一头小黄牛在黑山采集松子和茯苓,做成糕饼吃,几百年过去了他仍然生活在深山里。神奇的是,他有时强壮有时衰老,有时英俊有时丑陋,人们觉得他是个神仙。镇子上有个阳都是卖酒的,家有一个女儿,两道眉毛生下来就连在一起,给她起名叫连眉,连眉的耳朵又细又长,人们觉得她长相奇特,都说她是天上的仙人。犊子经常牵着一头小黄牛来到她家买酒,一来二去连眉就喜欢上了他,后来就把犊子留下来,与他做了夫妻。连眉经常跟随犊子出去摘取桃李,要过一夜才回来,他们摘的桃李连根蒂都是甜的。人们好奇就跟随连眉与犊子,就见二人一起牵着小牛的耳朵走得特别快,追着追着就不见了。后来总能见到他们在集市上卖桃李,冬天也仍在卖桃李。“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成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建立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说法三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还有部分白蛇传说的研究学者认为,我国自古代就存在着蛇妖故事以及崇拜龙蛇的民俗,是“白蛇传说”起源的基础,根据《清平山堂活本》所收集的《西湖三塔记》中说,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青年奚宣赞在一年清明节游揽西湖时,救了一名叫白卯奴的迷路女孩。女孩白卯奴的母亲白衣妇,为了酬谢欣宣赞,就为举办了一桌宴席,席间拿了人心为他下酒,同时还与奚宣赞同住达半月之久。可是,时日不长,白衣妇就厌恶了奚宣赞,想要杀掉他取其心肝出来。女孩白卯奴念在奚宣赞的救命之恩上,把他救走了,奚宣赞侥幸逃回家里,将这件事的原委告知了他的祖父奚真人,奚真人用道法将白衣妇等三人变回原形,原来白衣妇是一条白蛇,那女孩白卯奴为鸡妖和白衣妇母女同住的黑衣祖母,则是水獭妖。奚真人化缘,将三个妖怪镇压在西湖三石塔下,后来学者罗永麟指出,“白蛇传说”就是根据这则蛇妖传说改编过来。

学者戴不凡则写有《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净慈寺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刊本)中记载有宋朝时,在雷锋塔附近的净慈寺就出现过会变女人的害人妖精的事,《白蛇传》可能源于此。

还有学者从民间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学者陈勤建在他所写的《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极美学意义》一文中认为,《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这些先秦及秦汉的古籍中曾记录过大量的人蛇合体的形象,像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在伏羲氏系统中还存在着一大批龙蛇,如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所以,白蛇传说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远古的民俗传说。

还有学者认为,“白蛇传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化而成的。他们指出,从白蛇传说的内容来看,与现实生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据说上海还有许姓人氏自称是白素贞的后代,还举出家谱为例,不过他们的家谱早已毁于战火,没有原本了。

另外也有胡士莹学者主张,“白蛇传说”源于唐朝,他在着文《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说,唐朝出现的传奇小说《白蛇记》中就描写了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平民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孝服的美丽 ,接着就被勾引到 家里与她共同逍遥享乐三天,哪里知道,第四天那平民回家后竟意外卧床不起,最后身体逐渐消失,只化作了一滩血水。后来,家人前去寻找那 的家,原来 却是蛇妖所变。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确有其事吗?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真的吗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不是真的,只是流传的神话故事,不是真实存在的。

真的有白娘子和许仙?

许仙是后来在传说中名字谐音的结果。原书中是叫许宣的。但历史记载中还不是叫这个名字。许宣,原名奚宣赞,临安涌金门人,他父亲是岳飞手下一名统制官(相当于副司令了吧)。白素贞原名白卯奴,镇江守备之女。在《我的前妻白素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但奚宣赞仍然对白卯奴念念不忘,定要去寻找白卯奴。其父为了阻止他,声称白卯奴是白蛇幻化成人形,并请当地有名的和尚前来“捉妖”、“收妖”。但凡动人的爱情故事,都会被人们争相传诵,所以这个故事也就被广为流传。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为著名神话小说“白蛇传”

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

许仙和白娘子

《许仙与白娘子》又名《白蛇传》,和《董永和七仙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故事梗概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白娘子和许仙在哪相会的?

1、许仙在西湖断桥与白娘子相会。

2、断桥:位于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2011年6月25日电 接近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零点,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3、白娘子和许仙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人和妖的爱情故事,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蛇妖白娘子(原名白素贞)与大夫许仙相爱,却被和尚法海阻挠的爱情悲剧。

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20字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

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日子过得可美了!

西湖的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真的吗? 那白娘子原来也是蛇妖吗?

这故事不是真的,不是历史人物! 小说而已,小说里白娘子是蛇妖。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选定57家(后增至59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印发了《古籍普查方案》等文件,宣布成立了由6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9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文化、文博、教育、民族、宗教等系统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参加申报,截止12月中旬,申报数量总计超过5000部,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属以下两种情况的古籍暂不入选:一是专家审定时对版本存疑的,暂不入选;二是申报的版本残缺超过50%以上,其他收藏单位有同一版本全本的,暂不入选。11月初,文化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聘请简帛、碑帖、敦煌文献、佛经、汉文古籍、民族语文古籍、古籍保护等各学科专家,开始进行名录的初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反复研究、审议,于12月中旬初步确定了名录的推荐名单。2008年1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发函,就名录推荐名单征求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意见,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对推荐名单作了相应调整,于1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文化报》及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根据公示意见,经评审委员会再次研究,将名录推荐名单调整确定为2392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3月1日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这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不同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

第 1 页

选购服装_批发服装_认证企业_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服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服装,上百度爱采购服装专题页。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百度爱采购 广告

《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第 2 页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

第 3 页

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

第 4 页

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

第 5 页

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第 6 页

1、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

第 7 页

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

第 8 页

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第 9 页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

第 10 页

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

第 11 页

《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

第 12 页

《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