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第1张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书为繁体字,看的时候要耐心,建议看张少康的一卷本古代文论的教材)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建议使用高教的版本,因为华师本科也是用的高教的教材。)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可以不看此书,看华师出的作品选也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已更名了。) 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黄帝内经 1 拼音

huáng dì nèi jīng

2 英文参考

Huangdi Neij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ner Canon of Huangd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黄帝内经》为书名。简称《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灵枢》及《黄帝内经素问》。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托名黄帝所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1]。

《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黄帝内经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主要版本。《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黄帝内经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黄帝内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黄帝内经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一书就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昆《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素问》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6/huangdineijingsuwen/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 张志聪)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9/huangdineijingsuwenjizhu/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清] 胡澍学)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7/huangdineijingsuwenxiaoyi/indexs

《黄帝素问直解》([清] 高士宗)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4/huangdisuwenzhijie/indexs

《素问经注节解》([清] 姚止庵)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5/suwenjingzhujiejie/indexs

《素问识》([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7/suwenshi/indexs

《读素问钞》([元] 滑寿)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3/dusuwenchao/indexs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唐] 王冰)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2/suwenliuqixuanzhumiyu/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宋] 编撰人不详)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0/huangdineijingsuwenyipian/indexs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2/huangdisuwenxuanminglunfang/indexs

《素问要旨论》([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1/suwenyaozhilun/indexs

《素问玄机原病式》([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5/suwenxuanjiyuanbingshi/indexs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 张志聪)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0/huangdineijinglingshujizhu/indexs

《灵枢识》([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8/lingshushi/indexs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清] 汪琥辨)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3/suwenlingshuleizuanyuezhu/indexs

《类经》(明·张景岳)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6/leijing/indexs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

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药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因而涌现了一批医学典籍,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就是此期关于经脉、医方和医疗体育的专门著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出现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