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禅让制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起源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5收藏

尧舜禹的禅让制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起源吗?,第1张

关于尧舜禹三人的禅让,历史上一直都是众说风云,因为我们一直所说的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起源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种通过非血统世袭的方式选择有才能的人作为一国的君主,也是当今文明社会选举国家***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数千年以前拥有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所自豪的,因为禅让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尧舜禹

美国在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之后,手握重兵的乔治·华盛顿并没有独享美国的胜利成果实行家天下的制度,也让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民主自治的国家,同时华盛顿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在接连两次的选举中,华盛顿都是以全票获得美国总统的位置,学者们将他和林肯并列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曾经的禅让制和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但是我们也知道,禅让制被家天下取代了。

华盛顿

“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我国的历史是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里面也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对禅让制的事情表示怀疑,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在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的时候说了一句令世人五味杂陈的话——“尧舜之事,吾知之矣”。在当时的封建思想统治下,说出这样的话甚至会引发一场道德危机,同时也会为自己抹黑。这也让许多后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开始了关于禅让的争论。

魏晋文学上的开明确实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同时也因为这样,史学家门也是直言不讳开始谈论尧舜禅让的事情,开始将这样的言论扩散到伊尹、周公的身上,从而便有了一些政治阴谋的谣传,有趣的是人类的大脑似乎更加喜欢这样的政治阴谋。

尧舜禅让

西晋故技重施,颠覆当时传统官方历史

汉末到魏晋的时候,也是连续发生这种类似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后来司马炎也是毫不客气地篡了魏朝地政权。因此有人这样总结三国地那段历史:诸葛家地神机妙算,抵不过司马家地洪福齐天!为什么要说西晋呢?因为西晋出现了一本非常颠覆当时传统官方历史的史书——《竹书纪年》。

说是在西晋的时候,有人盗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从里面挖出了一本古籍,是当时魏国的史书,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就是比《左传》要早一点,当然前提时它的是真的!中国古代是没有什么考古学之说的,东汉的盗墓事件也是非常多,也就是在考古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很多东西是被盗墓贼给挖出来的。

《竹书纪年》中不合理之处

我们重点说一下这个《竹书纪年》,这本书和别的史书不同的就在于对尧舜禅让制、周公摄政、商元圣代政。这三件事可都是历来为天下人所歌颂的。但是,《竹书纪年》偏偏就颠覆了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尧帝的德行坏了,然后舜帝就把他囚禁起来,自己做了君王,所以后代夺取政权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软禁,能不血腥基本上还是要文邹邹的来,李世民对李渊就是这么做的,当然玄武门之变还是很血腥的。第二件事:“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历来被人们称颂的第一宰相商元圣也躺枪了,说是商元圣贪图权力,把商朝的君主太甲流放了,然后商元圣自己称王了。后来太甲发奋图强,杀了商元圣,并且不计前嫌重用了他的后代。但是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在整个商时代,伊尹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话句话说,就是全民偶像,甚至是没做过总统。第三件事:“共和执政”,说是周厉王被周公旦给赶出去了,然后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一起打理周朝的政务,所以又叫共和执政。

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因为它确实颠覆了传统的一些历史事件,那么它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禅让制的真假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尧舜还有禅让的行为么?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禅让”。

《左传》中有提到,宋殇公的父亲宋宣公,没有把自己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他的弟弟宋穆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让贤,尽管还是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宋穆公听谥号都知道,是个有作为的明君,后来他也是感激自己的哥哥把君位还到宋宣公的儿子手中。从这里其实我们就能看出,在当时,他们对关于禅让的事情的理解或者说认可是和传统的正规历史是一样的。

春秋时期的人是怎么看的?

宋宣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747年到公元前729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747年之前差不多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将近在烽火戏诸侯的时候,主流观点下“禅让制”应该是公认的没有问题的,由于春秋的历史和周是有很好的衔接的,尽管部分记载并不详细,但是这个生活在在西周刚刚结束不久的宋宣公并没有另一种如《竹书纪年》关于禅让的观念所影响,并且他的想法和我们传统的关于禅让的理解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说,禅让的问题如果不是《竹书纪年》的失误,一定是西晋有人刻意改动过的。

晋国的政治需要,重启“禅让制”

我们在之前用很大的篇幅讲了关于《竹书纪年》出现的时期,曹丕篡汉在传统的历史观念是错误的、不义的!但是如果改动《竹书纪年》上的事情,司马炎篡位就显得不是那么恶劣,同时曹丕在代汉地时候不是说过“尧舜之事,吾知之矣”么,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手法,曹操成了窃国贼,司马炎得了天下却很少有人骂。同时曹操也是经常以周公自拟,这样司马氏只需把脏水泼到曹氏,自己坐享其成。

没有。

秦朝人使用纸书写,这句话在秦朝说没错,当时有的人把绸缎就叫做纸,真正的纸张出现在西汉时期。

发明者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

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

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

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扩展资料:

一、古代造纸方法

参照右方,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工具。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

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

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另外在《天工开物》及各种古籍中并未记载但是流传至今、比抄纸法历史更久远的造纸方法为浇纸法。浇纸法主要为傣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小范围采用。与抄纸法相比,浇纸法所制的纸更加粗糙,制造速度更慢。

二、意义与价值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造纸术

他们七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常在竹林喝酒,纵歌,肆意畅饮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代表魏晋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七贤代表了魏晋时代精神,他们蔑视礼法、崇尚自然、率性而为,有着魏晋鲜明的个性与特征。

“七贤”相聚的时间大约在“正始时期”(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的后期,地点在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一带,魏晋时期的焦作如今天的千岛湖。

“竹林七贤”应该是当时引领时代的人士,在中国政治上最不稳定,社会上苦不堪言的时代,他们涂脂抹粉,服药行散(相当于现在的摇头丸),弹琴咏诗,饮酒长啸,举止惊世骇俗,后人称这种行为为“魏晋风度”。

可以说,“竹林七贤”给我们贡献了一种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风度”,也就是“七贤”在文化上为我们今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生活情趣、充满文人意蕴的生活情趣。

他们的思想、生命哲学和洒脱不羁更让后人景仰,对人生哲学、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发现等构成了一幅独异的历史画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详细介绍:

1、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竹林七贤

一、奴隶社会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③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④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21、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2)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3)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4)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5)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25、十国:907年-979年

26、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3)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5)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31、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32、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皇朝更替顺序背诵: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参考资料:

_中国历史朝代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悲剧性事件,五胡乱华就是其中之一,五胡分别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少数民族,西晋末年,因中原内乱让五胡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五胡一起乘机南下祸乱华夏,具体的时间是从西晋灭亡开始到鲜卑族统一北方结束,史书上也将五胡乱华称为 “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等。

(最多18字)

《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就是说东汉末年,为弥补中原兵源不足,各少数民族在汉王朝的招诱下大量进入中原境内定居,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聚居了大量的胡人,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慢慢稳定下来后开始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到了魏晋时期,为了能够分化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强迫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对胡人长期实行民族压迫,胡人被汉朝官僚当作奴婢和佃客。就因为这样的民族歧视让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恨日益加深。

(最多18字)

司马家发动政变夺取了曹家的天下,虽说之后司马炎顺势统一全国,但这个司马炎也不靠谱,得了天下之后就开始对皇室成员大力分封,让族人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但却埋下了祸根,他不但分封族人,还恢复了秦已经结束的分封制度,长期下来各诸侯王不断坐大,互相看不顺眼,都想要吞并对方让自己强大,最终酿成了藩王割据,闹出导致五胡乱华的八王之乱。

(最多18字)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西晋王朝皇室的内斗,这场动乱造成国内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而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无力掌控地方的军阀,边境少数民族看准时机,匈奴的刘渊建立刘汉,北方各胡族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对汉人进行了大肆屠杀,更加耸人听闻的是,这些少数民族南下途中,俘虏了大量中原女性,将她们作为军粮食用,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西晋初期中原人口大约2000万,五胡乱华后人口锐减到400万,五胡乱华差点让汉族灭绝。

(最多18字)

五胡乱华造成中原王朝分裂割据,中国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胡人政权之间互相攻伐,鲜卑族的拓跋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北魏的孝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改革政策,大量重用汉人,胡人也学习汉文化,姓也改为汉姓,这很大的缓和了胡汉之间的关系,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南方的刘裕篡东晋建立刘宋,宋齐梁陈轮番坐庄,这段时期堪比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司马炎恢复分封制度造成。

(最多18字)

五胡乱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说白了就是北方各民族人民和底层的贵族对司马家为代表的的名门士族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抗,但是这次反抗造成社会经济衰落,中原文化也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原地区的士族、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的大规模南迁,这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也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融合创造条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