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到底在何处自缢?
崇祯到底在何处自缢?“罪槐”到底重栽过几次? 关于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同,但绝大多数认为明崇祯皇帝确实是在景山自缢,只是具体位置其说不一。有的说是在松树下,有的说是在寿皇亭,还有的说是在巾帽局、红阁、灵寿亭、寿宁宫、寿皇殿等。依照《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帝纪》、《明史。王承恩传》中记载:午夜时分,内城被攻陷,天将破晓,崇祯皇帝在景山寿皇亭自缢。崇祯皇帝死于寿皇亭,这是在明朝正史中较为统一的记述。但也有不同的记载,在《三垣笔记》中说:“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 这些古籍中的记述,基本上都是只言片语。因为确实说不清楚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所以在清代的《燕都杂咏》中有诗说: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 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 前前后后经历了360年,结果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却至今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才有了“悲啼不知处”的诗句。 现在景山公园的崇祯皇帝自缢树,是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人为设置的一处历史景观。 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树重新栽过几次,虽然连许多明清史学专家也尚未能弄清崇祯皇帝自缢的确切地点,但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的这株槐树,却成了一棵名树,成了景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自从清朝初年设定为“罪槐”至今,虽然经过几次重新栽植,人们仍然摩肩接踵地到这里参观,这里也成为游览景山的首选。 从1930年《明思宗殉国处》的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当时的“罪槐”是指砖墙围住的一株裸露根茎的老树桩,树桩上长出的两根碗口粗的枝杈。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从1644年到1930年,将近286年的时间,崇祯皇帝自缢的古槐树早应该长得十分粗壮,而《明思宗殉国处》照片上的“罪槐”确是细得可怜,也就勉强能吊起一个人的重量。 从外观上看,这棵槐树绝不像是明代崇祯皇帝吊死的古树,只能解释说:这是老树死了以后又从树根上长出的新枝杈。 在20世纪60年代,笔者也曾经在景山东麓亲眼见到当时的崇祯皇帝自缢树,这株槐树又与民国期间《明思宗殉国处》的照片上“罪槐”截然不同。这株槐树的胸径不过一尺,树干西侧有很长的开裂,深至树心,槐树长势濒危。看上去很可能就是1930年《明思宗殉国处》照片上的那株树长粗壮了,不过也只是一株树龄不足花甲的槐树,这株槐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死亡。本版刊登的上世纪部分“罪槐”为首次公布。当时北京市园林局将情况上报“北京市革委会”,“革委会”主任吴德将报告转给江青,1971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北京市革委会”批准,市园林局下令将“罪槐”伐除。 在“文革”之中,景山闭园7年。在1978年景山重新开园后,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明崇祯皇帝自缢处。1981年,公园管理处派人在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过去,以弥补失去的历史景观。 为了搞好景山东坡的水土保护,1996年,公园管理处开始在崇祯皇帝自缢树上面的山坡上种植苔草。并从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的门前移植来了现在的这株古槐,这棵槐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树龄,虽然离三百多年树龄还相差甚远,但就外观上来看,总比过去那株碗口粗小树感觉更可信一些。 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人留下这样一幅对联,为古槐鸣冤叫屈,上联是“君王有罪无人问”,下联为“古槐无过受锁枷”。
因为自古以来,韩国文化都被包含在中华文化圈中,处于依附地位;而今韩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文化民族主义生长,演变成影视剧中虚造意*出来的“韩强华弱”、“华人称臣”等情节。
佘宗明分析了韩剧“鄙华”情结的成因,“越是矮子,就越想穿高跟鞋与高个子比肩”。他认为,自古以来,韩国文化都被包含在中华文化圈中,处于依附地位;而今韩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文化民族主义生长,演变成影视剧中虚造意*出来的“韩强华弱”、“华人称臣”等情节。
韩国方面也曾作出自我检讨。韩国媒体曾报道了中国驻韩大使馆新闻官陈俊杰对《该隐与亚伯》的批评,“难道编剧们不经考证就写作品吗?简直难以置信!”
《朝鲜日报》也发表评论:“不经考证的韩剧只能助长反韩情绪”,“现在到了进一步加强韩国人对中国了解的时候了”。
扩展资料早在几年前,韩剧中涉及中国戏份的,多为展现中国的贫穷和破败。其中最惹众怒的,当属五年前一部《该隐与亚伯》。该剧是韩星苏志燮重返荧屏的首部作品,在中国取景拍摄,备受中国剧迷关注。
然而,该剧开播后却令人失望:剧中韩国场景光鲜明亮,画面一转到中国上海,色调立马变得灰暗,仿佛从现代韩国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没有宽阔的街道,没有高楼大厦;机场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的士司机漫天要价,小偷遍地都是,黑社会当街开枪、绑架人质;而中国监狱更被刻画成古罗马竞技场,犯人受尽迫害……
将中国描述得落后不堪的,还有《天空之城》和《花样男子》。在前者登场的中国人,不是毒贩,就是走私犯;不是造假犯,就是杀人犯;而在后者里,中国人多是黑社会和小混混,他们欺负女主角,遇到韩版F4后被打得满地找牙,听到韩国黑社会的名号后更是吓得跪地求饶。
韩剧还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明成皇后》中将清朝和袁世凯说成干涉朝鲜内政的“侵略者”;
《大长今》中说针灸是朝鲜人发明的;《薯童谣》中不仅大肆丑化隋朝派遣的使臣,还自称造纸和纺织技术比隋朝发达;
《大祚荣》中把唐太宗李世民丑化为愚蠢无能的侵略者,侵略高句丽时遭到惨败,不仅败退到长城脚下,更是被刺瞎一只眼睛,成了“独眼龙”。
人民网--韩剧丑化中国土豪惹争议 学者呼吁中国网友包容不纵容
商朝被西周灭后,商朝贵族箕子(商纣王的亲戚)率领5000移民在朝鲜建立了第一个政权: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领土大概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首都平壤。前后存在了1000多年。 韩半岛那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所以商朝后裔顺利的占领了韩半岛。战国后期,燕国攻打箕子朝鲜,占领了辽东半岛等大片领土。
秦始皇野蛮统治中国时期,很多中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南部谋生,建立殖民地。 汉朝初期,汉朝人卫满和很多汉朝人逃到朝鲜避难,后来赶走了箕子朝鲜的朝鲜王,卫满自立为朝鲜王,统治朝鲜半岛北部。这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二个政权:卫满朝鲜。
大约100年后,汉武帝派兵灭了卫满朝鲜,建立了4个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乐浪郡,在现在的平壤附近。三国时期,魏公孙渊在乐浪南部建立的带方郡,在现在的汉城附近。
在西晋的时候中国北方领土沦陷,乐浪等郡也沦陷了。 箕子朝鲜的遗民在朝鲜半岛南部发展,最后建立了新罗。朝与新罗联合消灭了百济和高勾丽。百济先被唐朝占领,后归新罗。高勾丽被唐朝与新罗瓜分,双方以大同江(在平壤边上)为界,北属唐朝,南属新罗。
唐朝灭亡后,在新罗北部兴起的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 在蒙古的蹂躏下,高丽王室与蒙古通婚,渐渐的亲蒙。这引起全国官吏和百姓的不满。
明朝建立后,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在官吏和百姓的拥护下,推翻了高丽政权,建立了亲华的新政权。新政权请明朝皇帝起名字,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起名为“朝鲜”,
希望李成桂政权能象古代朝鲜那样宣扬先进的华夏文化,在朝鲜半岛建立文明之邦。这是朝鲜半岛上第三个以朝鲜命名的政权:李氏朝鲜。
明朝朝鲜的基本国策就是“事大”。意思是事事遵从旁边的大国(中国)。 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出兵,抗日援朝,赶走了日本人,保护了朝鲜。朝鲜王室因此对明朝非常感激。 满清入侵朝鲜,要求朝鲜帮助满清攻打明朝。
朝鲜国王说:我们跟朝廷(明朝)的关系,就是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哪有儿子帮助外人打父亲的道理! 满清占领全中国后,朝鲜在暗地里准备“反清复明”,但势力太弱,从来没实施过。
朝鲜一直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再后来朝鲜半岛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分裂,才成了现在的朝鲜和韩国。
韩国国名的有来:
韩国国名源于古时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联盟“三韩”(辰韩、马韩、弁韩),在中国东汉、三国时代,三韩的政权即被中原称为“韩国”
这是朝鲜半岛政权被称为“韩国”的最早记录。此后朝鲜半岛的许多政权虽然不以“韩”为国号,但仍以“韩”或“三韩”作为其别称而沿袭下来。
至1897年10月,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使“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的正式国名而登上历史舞台。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中国上海,虽然改变政体,但仍沿用“韩国”的国名。1948年8月15日起朝鲜半岛南部的国名就被定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韩国
朝鲜王国,又称“李朝”,是由高丽大将李成桂于1388年建立。朝鲜王国从立国开始就奉行高度的亲明政策,用“事大”来形容对明朝的关系。朝鲜国王不象越南,他们不敢称帝,对内也只是称“大王”,一直到甲午战争满清战败,朝鲜内部也对“反清复明”不抱幻想以后,才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大韩帝国”,随即被日本人废黜。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清政府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朝鲜君臣对明帝国的追慕和忠心,一个又一个从北京回来即位的世子往往更加坚定了“反清复明”的决心,同时会更加巧妙地处理同清廷的关系。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直到清末,仍有私人笔记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毅宗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感幸前有洪秀全,后有孙中山前仆后继,才使我辈未曾抱恨。
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绝对事出有因,我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李成桂窃居大位,需要中原政府给予承认,同时需要借重中原帝国的权威打击内部的反对势力;
二、明政府的无私援助和清朝政府的贪暴无恩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朝鲜一向自诩为“小中原”,不会承认蒙元、满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四、朝鲜相信儒家狄夷统治中原不会满百年的信条,不愿意得罪迟早会“恢复中华”的汉人;
五、最重要的一点,朝鲜国王希望臣属忠于国王就象国王忠于明朝皇帝一样。这种忠诚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民族性格。
本文2023-08-06 19:15: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