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潮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第1张

博物馆馆藏文物、13000余件(标本)、古籍万余册。文物种类较为齐全,颇具地方特色,包括玉石器、陶瓷器、铜铁锡、潮州木雕、织绣、字画、地方文献、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其中瓷器数量最多。潮州唐宋窑址出土陶瓷器,是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馆藏的宋代潮州瓷窑产品最具特点,唐代大青釉瓷碗、宋代瓷菩萨像,都属精品。瓷菩萨像曾被选赴香港展出,并用作《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一书封面。元代的漳州路军民都总管铜印,是潮汕地区畲汉人民联合抗元斗争的战利品。明墓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潮剧演出本,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已出版发行。明清时期独具风格的潮州木雕,因其雕细镂、沐漆贴金,更是名闻遐迩,已辟专馆常年陈列。此外,清任伯年的风尘三陕、虚谷的菊蝶图等都是馆藏精品。

曾出版《潮州名胜》、《岭海名邦话潮州》、《潮州揽胜》、《潮州市文物志》、《国家历史名城-潮州》、《潮州民歌新集》等。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物更是文化的实证,那么我们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到底有多少?又如何决定它们到底有多珍贵呢?

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谈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区别很大,但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 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仅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石印本指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易于辨认。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式:珂罗版影印,石印,胶印。工序基本上都是先照相,而且是依原本照相。影印本在古籍中很普遍。

-刻本

-石印本

-影印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流失到境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 2000件。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

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宋代的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明代的掐丝珐琅等。

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西晋时期以仿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

    碗是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用具。1700年前的碗是什么样子?安徽马鞍山市两晋墓出土的这件青瓷碗,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是一件古老的越窑瓷器,器物完好,通体施青釉。碗高5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79厘米,造型浑圆端正,圆唇,唇下有一道弦纹,腹部饰一圈网络纹带,纹饰简练古朴。平底内凹露胎,胎为灰白色,釉层匀润青亮,清澈幽雅美观,堪称“晋瓷”精品。

    晋瓷,即晋代所产青瓷。因为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所以称为青瓷。早在178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时的浙江余姚、上虞、慈溪等地已建立制瓷作坊,成功地烧造出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自东汉至宋的一千多年间,这里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代便有了“越窑”之名,因为当时余姚、上虞一带属越州而得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江南沿江一些市县出土东汉、三国、两晋不少青瓷器。西晋越窑青瓷,与东汉、三国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胎质比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较厚而均匀。

    总之,“晋瓷”更具有胎质致密坚硬,釉色青亮莹润和经久耐用、不怕腐蚀、久不褪色、美观实用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像这件青瓷大碗,由于口大壁直,内底宽平,还能当壶罐容器的盖使用。同时西晋还有一些造型新颖、制作精巧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等小件产品,特别受到贵族士大夫的欢迎。瓷器虽然比较廉价,但在当时工艺条件下,仍然不是一般平民的消费品。在安徽江南的马鞍山、当涂县、芜湖市等地西晋士大夫墓中大量青瓷的出土,如青瓷奁、青瓷唾壶、青瓷三足砚、青瓷香熏炉、青瓷鸡首罐、青瓷狮形插座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虽然这件西晋青瓷碗今天看来,几乎体貌不佳有些土气,可是它在1700年前却是贵族士大夫生前使用的心爱之器,因而随葬入土,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它的出土,为研究西晋经济、文化和晋瓷的历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该青瓷碗,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馆内收藏各种类别的文物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23件,三级文物1098件),以及古籍2万余卷。

宋大晟应钟 大晟钟为1111年-1118年间(宋政和年间)“大晟”府所铸造之宫廷乐器,按音阶排列,此为“应钟”。钟通高28厘米,其中身高218厘米、纽高62厘米,断面呈杏核形,底部内径181×139厘米。纽作相对状龙纹,纹饰镂空。表面饰云雷纹及乳丁纹。钲部一面刻“大晟”,一面刻“应钟”,均篆书阴刻。

五代戏曲划线人物瓶 盘口四系,鼓腹下敛,高颈,假圈足,平底内凹。胎质灰黄,施青釉,釉色泛黄泛灰,少光泽,腹部有点彩。下腹有二划线人物,似为一主一侍,主大侍小,各仅有半身。主者面侧,侍者正面。推测很可能属戏曲人物。似为窑工在闲暇时随意刻划而成。

宋钱象祖相府家印 弓背形纽,印面正方形,52×52厘米、通高31厘米,印文为“太师钱左相府印信”,阳刻。

五代莲花盖果形粉盒 器作果形,盖饰莲花,莲花覆瓣三叠,花瓣浅浮雕,瓣刻细脉,盖顶有柄状纽,雕琢精美,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绿,晶莹清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