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经的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文始真经的鉴,第1张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曰: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知道无物,故不遵卓绝之行,不惊微妙之言。

曰:物我交,心生;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

曰: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

曰: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

曰: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曰:是非好丑,成败盈虚,造物者运矣,皆因私识执之而有,于是以无遣之犹存,以非有非无遣之犹存,无曰莫莫尔无曰浑浑尔犹存。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识者,变识为智。变识为智之说,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栗思盗,心怖曰识。如认黍为稷,认玉为石者,浮游罔象,无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识。此想此识,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于来日想识殊未可卜,及至来日,纷纷想识,皆缘有生,曰想曰识。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万物亦然。知此说者,外不见物,内不见情。

曰: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欻起灭尔。吾心有大常者存。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

曰: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

曰:人之平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识既昏,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曰: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曰:譬如两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一时不见。

曰: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

曰: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取得真经的过程非常艰难,说明了佛法的宝贵,是极为稀有难得的。

  “真经”就是佛说的一切微妙法门,能帮助众生解除一切烦恼而处于永远快乐的境界。也就是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符合这个标订丹斥柑俪纺筹尸船建准的就是真经,否则就是邪说魔说。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刘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汉书.艺文志》录九卷。梁阮孝绪《七录》作十卷,《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为十二卷。过去曾被认作伪书。今本《文子》共十二篇,依序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符言〉、〈道德〉、〈上德〉、〈策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文子》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处有六章,有学者据此认为其并非伪书,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经后人修改。《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元代道士吴全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明代大儒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现存唐代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徐灵府)》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朱弁)》七卷,元代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杜道坚)》十二卷,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于世。

《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载: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通玄真经》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后加以论释。如该书首篇〈道原〉,开宗明义地解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道。其言:「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浡,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静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又说:「(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又该经〈道德〉、〈上德〉、〈下德〉诸篇,论述了道与德的问题,认为:天道为文,地道为理,大道就在每人身边,将道修之于身即为德。其说进一步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事物的规律行事。《通玄真经》的〈自然〉篇,还主张依靠集体智慧和众人之力,做到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通玄真经》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治国修身,因此后世史家如此评论《通玄真经》:归本太上老君之言,歴陈天人之道、时事变化之宜,萃万古于一篇,诚经世之枢要。唐代「道举」策问的试题,需要以《通玄真经》为考试内容。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816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52至53页。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见於大正藏密教部类,诸菩萨仪轨。

其真伪如何判断?若非专业学者,一般看两部份:

一、是否收录於大藏经

先略谈一下“大藏经”的特性。

经书由历代高僧大德逐渐考证、整理,编辑成“藏”。

近代比较完整的,为《大正新脩大藏经》(亦称《大正藏》)。

因此,大藏经内摄入的经典,多数视为真经,也是近代佛学、佛法重要的参考典籍。

登载於大藏经外,依其内容,约可分为四类:失译经典、抄经、阙本经、伪疑经典。

伪疑经大多数被摈斥於藏外,久之亦渐失传。

但亦有虽可疑处,自古依然照收入藏者。

大正大藏经中亦收载此种经典,不下几十部。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目前既被收入藏经中,又未被编入“伪疑经典”,表示这经文确未背离佛法原意。

二、伪疑与破邪之论证

赞扬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六字大明咒功德无量,通贯全经。

而六字大明咒亦出於《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若此经伪,其咒亦伪?

因此,有伪经之疑者,提出经中种种疑问(主要针对密教的怀疑)。

同时,亦有一一驳斥的文字出现。

其中,《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揭密》(东方渐)一文,可供参考。

寺庙中,每日早课中观音灵感真言的头几字,即六字大明咒。

此咒为何普受重视,并成为显密共通的修行?则可参考《六字大明咒与密宗的关系》一文。

相关文章均可自行详阅後,再予定夺。

资料胪列如上,供参~

全文如下: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雠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注:本文中“吾”读作帝

注:雠 同 “仇” [chóu] ;

九守5守弱《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三)诗解

题文诗:

圣人情真,真情自然,无为有情,至情至弱,

至弱至柔,至柔无形,无形至微,至微至妙,

至妙至神,至神至用,用之不竭,柔弱微妙,

见 小成大,俭啬损缺,见少成美天道至情,

抑高举下,恶盈益谦,有余则损,不足则补,

至虚而实,至无而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卑谦辞让,见下致高;虚心无有,见贤思齐

矜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足者亡

矜其大者,虽大必亡;忧其危者,虽危必存

有功不居,民自从化,有德不宰,物自归往

人之情性,好高恶下,好得恶亡,好尊恶卑,

好利恶病,好贵恶贱,众人为之,故不能成

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圣人法天,

弗为而成,弗执而得,情通万物,故能长久

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俭;

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狭;

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情真意深,至神自生,

不得不生,至乐自乐,不乐而乐,以内乐外,

自得其乐, 非喜非怒,无非无是,持养其神,

和弱其气, 平夷其形,与道浮沉,情通始终

      正文:   

                守  弱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镇之,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勿有;法于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抑高而举下,损有余而补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成其贤。矜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足者亡。飘风暴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暴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奢骄,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壮;不敢奢骄,故能长久。 ”

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故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不能成;执之,故不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是内乐外,不以外乐内,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所以然也,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世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而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其生贪饕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知,位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而不还;形闭中拒,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默希子注 :

             守弱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矜其大者,虽大必亡;忧其危者,虽危必存。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恃强者亡,凌下者灭。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明强不可恃,暴不可久。是以圣人以道镇之,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唯圣人知强暴不久,故镇以道德,一以好憎,则和气不伤,太平可至。见小守柔,退而勿有,不可光大。法於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言圣君有功不居,民自从化,有德不宰,物自归往也。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神者,沦九幽之不昧,腾三清而不皎,本乎无始,岂曰有终也?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夫圣人以万物为贵。今轻万物,是轻其身;轻其身,是轻天下。轻天下,物不归矣。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道以小而成大,物缘众而宗之,一也。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有天下者,不遗小国之臣,故能成其大。治身者,不弃片善之益,故能归其美也。天之道,抑高而举下,损有余,补不足,天道恶盈而益谦也。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静辞让者,见下也,江海以容纳为大,圣人以谦济为尊。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成其贤。矜者不立,奢者#2不长,强梁者死,满足者亡。保虚柔者久存,矜奢溢者速亡。飘风暴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暴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奢骄,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骄,故能长久。唯人不骄侈,执雌牝而英雄,归之为群雄之王也。

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故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天道恶盈而好谦,故唐虞法之而成大人。道恶暴而忌骄,故桀纣忽之以致亡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不能成,执之,故不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众人随俗,好尊高,恶卑下,故欲高而不能自高。圣人法天,不好尊高,不恶卑下,故不尊而自尊,不高而自高也。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晦其光,同其尘。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其器今亦有之,以存至戒。故知虚则自全,盈不可久。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天道有盈亏,人道有盛衰,或始吉终凶,或前乐后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任智则太察也。多闻博辩守以俭,纵辩则害正也。武力勇毅守以畏,恃勇则轻也。富贵广大守以狭,秉亢则多悔也。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谨守弊陋,不令盈满服,膺此道可保天下,况於一身也?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可隐则隐,可显则显也。能至於无乐也,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是内乐外,不以外乐内,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夫至乐者,非谓铿锵,八音,端妍殊色。所贵清虚澄澹,无为绝欲以为至乐而亡。内乐外者,以乐乐人,而与天为俦。外乐内者,以乐乐身,即与身为仇。故因其乐而乐之,为天下要道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则万物傋矣。求之於外,与道相皆。修之於身,与德为邻。故达於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心术既明,道德将构。苦乐兼忘,好憎安系?万物不异,自然玄同也。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士之有道,万伪不能迁其心。女之有行,千金不能变其节。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世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尊道富德,轻势委利,志气清疑,形神相接矣。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此三者,谓形、神、气也。精神即逝,形气亦凋。一失其所,三者何依也?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养神为主,虚静存乎本,则神运而气全。养形为主,欲害伤乎未,则形毙而神遁。其生。贪饕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知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而不还,形闭中拒,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肓忘自失之患。夫精神难御,势名易惑,必宜中拒,不可开兑,犹恐有失於济事,则终身不救也。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静则复无躁,则失生也。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神和气平,志强形泰,故能与道浮沉,乘时变化,无不应者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翻译为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