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的子目及责任者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第一函:
性天风月通玄记一卷,明兰茂撰,清乾隆钞本
《重订出像注释裴淑女断发记题评》无序跋,据日本神田喜一郎藏明万历丙戌春月世德堂刊本景印。
葛衣记二卷,明顾大典撰,旧钞本,无序跋,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旧钞本景印。
锦西厢二卷,明周公鲁(?)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
李丹记二卷,明刘还初撰,明刊本
芙蓉记二卷,明江楫撰,清康熙刊本
凌云记二卷,明韩上桂撰,传钞本
一合相二卷,明沈君谟撰,旧钞本
第二函
风云会二卷,清李玉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七出。
五高风二卷,清李玉撰,传钞本,无序跋,据首图藏传钞本景印。三十一出。
一品爵二卷,清李玉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八出。
莲花筏二卷,清朱佐朝撰,旧钞本,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旧钞本景印,缺前三出和第四出前半,第八出有大量缺文,后不完。
万寿冠二卷,清朱佐朝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五出。
九莲灯存一卷,清朱佐朝撰,旧钞本,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旧钞本景印,十六出,第一出称"第一拆",后皆称第几"出",字体工整,有几处标有工尺。附九莲灯四折,清朱佐朝撰,清道光钞本。据北图藏清道光钞本景印。扉页题"道光玖年岁次巳丑巧月重订"。四折目录为"火判、问路、闯界、求灯"。卷首有阳文印"长钞郑振铎西谛藏书"一。
文星现二卷,清朱(白隺)撰,旧钞本,
四大庆存二本,清朱(白隺)等撰,旧钞本,无序跋。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旧钞本景印。七出。附四大庆四本,清朱(白隺)等撰,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泰县梅氏缀玉轩钞本景印,无序跋。
十美图二卷,清张匀(?)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六出。
正昭阳二卷,清石子斐撰,清雍正沈氏钞本,无序跋,据北图藏清雍正沈氏钞本景印。二十八出。尾署"雍正甲辰桂月朔日沈抄,甲戌重九金陵卢前校读"。
第三函
化人游一卷,清丁耀亢撰,清顺治野鹤斋刊本
赤松游三卷,清丁耀亢撰,清顺治刊本
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二卷,清丁耀亢撰,清顺治刊本
西湖扇二卷,清丁耀亢撰,清康熙重刊本
云石会二卷,清包燮撰,清康熙刊本
钧天乐二本,清尤侗撰,清康熙刊本
扬州梦二卷,清嵇永仁撰,清康熙刊本
双报应二卷,清嵇永仁撰,清康熙刊本
第四函
江花梦二卷,清龙燮撰,清乾隆重刊本本
得雪亭新编耆英会记二卷,清乔莱撰,据绥中吴氏藏清康熙来鹤堂刊光绪递修本,无序跋,
女昆仑二卷,清裘琏撰,旧钞本
两种情二卷,清许廷录撰,传钞本
五鹿块二卷,清许廷录撰,传钞本
长生殿二卷,清洪升撰,清康熙稗畦草堂刊本
双星图二卷,清邹山撰,清康熙乐余园刊本
第五函
洛神庙二卷,清吕履恒撰,清康熙刊本
桃花扇二卷,清孔尚任撰,清康熙刊本,
阴阳判二卷,清查慎行撰,清初刊本
四友堂里言一卷,清黄鉽撰,传钞本
续琵琶二卷,清曹寅撰,旧钞本,无序跋,据北图藏旧钞本景印。两存第一至第十九出前半和第二十二出前半至第三十五出前半。从上卷目录看上卷为二十出。
扬州梦二卷,肖岳端撰,清康熙启贤堂刊本
第六函
珊瑚玦二卷,清周穉廉撰,清初书带草堂刊本
元宝媒二卷,清周穉廉撰, 清初书带草堂刊本
双忠庙二卷,清周穉廉撰, 清初书带草堂刊本
软羊脂二卷,清孔传鋕撰,稿本
软邮筒二卷,清孔传鋕撰,稿本,无序跋,据上海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书名页署"六艺世家着 软邮筒 少卓珍藏",卷端题"也足园叟编,湘浦槎翁校"。
软锟铻二卷,清孔传鋕撰,传钞本
珊瑚鞭二卷,清徐石麒撰,旧钞本,无序跋,据上海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卷端题"坦葊徐又陵填词,幔亭仙史袁令昭评阅"。两卷,有目录,标目皆三字,如"作者意"、"话钟情"、"女傅书"等。目录页有"上元刘氏图书之印"白文印。
第七函
蟾宫操二卷,清程镳撰,清康熙刊本
合剑记二卷,清刘键邦撰,清初刊本
迎天榜二卷,清囗顼传撰,清康熙刊本
梅花诗二卷,清李应桂撰,清初刊本
小河洲二卷,清李应桂撰,清初刊本,无序跋,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刊本景印。
万花台二卷,清张澜撰,清康熙凝馥斋刊本
第八函
封禅书六卷,存目一卷,清朱瑞图撰,清康熙秘奇楼刊本
广寒香二卷,清汪光被撰,清康熙文治堂刊本
芙蓉楼二卷,清汪光被撰,清康熙叩钵斋刊本,有残序,卷端题"双溪廌山填词,同人评校"。
赤壁记二卷,清姜鸿儒撰,清康熙九经堂刊本
御炉香二卷,清李漫翁撰,传钞本,有序一,卷端题"御炉香卷上一名凤鸾飞,吴下寄民李漫翁氏着"。
锡六环二卷,清孙埏撰,清光绪孙氏家钞本
第九函
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二卷,肖蔡应龙撰,清乾隆刊本
潜荘删订增补紫玉记二卷,清蔡应龙撰,清乾隆刊本,有序,卷端题"清溪玉尘山人笔"。
风前月下填词二卷,清曹岩撰,清品香阁刊本
才貌缘二卷,东山痴野撰,潄余轩刊本
虎口余生四卷,清遗民外史撰,清乾隆钞本
雨蝶痕二卷,清浣霞子撰,清康熙刊本,有序,卷端题"商山浣霞子编次,三余主人阅"。
存庐新编宣和谱二卷,清介石逸叟撰,清初刊本
第十函
双南记二卷,清越雪山人撰,清康熙饮醇堂刊本
奎星见二卷,清积石山樵撰,传钞本
增广归元镜四卷,明智达撰,佚名增广,清乾隆钞本,无序跋,据绥中吴氏藏清乾隆钞本景印。三凤缘三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据北京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
葫芦幻一卷,佚名,钞本,无序跋,据绥中吴氏藏钞本景印。
金兰谊二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据绥中吴氏藏钞本景印。此书和《葫芦幻》合订为一册。
玉梅亭二卷,佚名,许之衡重订,饮流斋钞本
玉蜻蜓二卷,佚名,钞本,无序跋,据绥中吴氏藏钞本景印。
第十一函
天成福二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
四合奇二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
月华缘二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
盘陀山二卷,佚名,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
万全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十醋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补天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第十二函
双瑞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偷甲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四元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双锤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鱼篮记二卷,佚名,清康熙刊本
以上计八十五种附二种,共订一百二十册
国粹戏曲名剧有哪些
统计,京剧剧目总计五千八百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在传统剧目中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徽班原有剧目,以及汉调剧目或徽、汉共有剧目,如《大回朝》、《奇双会》、《打樱桃》、《贵妃醉酒》、《罗成叫关》、《状元谱》、《战长沙》、《击鼓骂曹》、《当鐗卖马》、《四进士》、《李陵碑》等。另一类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如《铁弓缘》、《辛安驿》、《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类是昆腔的剧目,如《思凡》、《闹学》、《游园》、《惊梦》、《打虎》、《山门》等。其他还有些唱“罗罗”、“纽丝”的小戏,如《打面缸》、《小放牛》、《打花鼓》、《探亲家》等。这些来自徽、汉、昆、梆的剧目,在唱腔曲调、表演方法的艺术风格上,多少还保留着其前身的遗韵。
京剧形成后艺人编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等长篇说部。较早的有卢胜奎编的三十六本《三国志》、(一说四十本),杨隆寿编演的《双心斗、沈小庆等人根据《施公案》编演的"八大拿"(即以黄天霸为主角的一批剧目),在此前后,上海的京剧艺人王鸿寿等也编演了一些剧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铁公鸡》,据传即出自他手笔。尔后,清末民初在京剧改良运动中,涌现了更多的文人和艺人参与编写的新戏。在上海,汪笑侬等的《党人碑》、《瓜种兰因》,以及《新茶花》、《血泪碑》、《恨海》等,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稍后,周信芳在新文艺工作者帮助下也编演了《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在北京,文人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金仲荪等先后为"四大名旦"编写了许多新戏,如《霸王别姬》、《青霜剑》、《钗头凤》等。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编写了大量的连台本戏。
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剧目具有较高思想内容,如《铡美案》、《打渔杀家》、《四进士》等。更多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古代生活,丰富人们知识,或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如《群英会》、《室城计》、《玉堂春》等。但也有少数剧目宣扬封建道德、描写色情凶杀,如《九更天》、《双铃记》、《杀子报》等。
京剧传统还存在剧本和表演不平衡的特点。有些剧本可读,有些则只能在舞台上展现而文学性不强。许多剧目是由演员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才日益成熟,成为艺术精品。
影响较大的京剧剧作家有卢胜奎(代表作《三国志》等)、汪笑侬(代表作《哭祖庙》、《马前泼水》等)、罗瘿公(代表作《青霜剑》、《金锁记》等)、陈墨香(代表作《钗头凤》、《红楼二尤》等)、齐如山(代表作《太真外传》、《霸王别姬》等)、杨绍萱(代表作《逼上梁山》)、翁偶虹(代表作《锁麒囊》及与王颉竹合作的《将相和》等)、马少波(代表作《闯王进京》、《正气歌》等)、范钧宏(代表作《满江红》及与吕瑞明合作的《杨门女将》)。
建国后,京剧艺术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编演了许多新历史剧和现代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京剧艺术又得到了复苏,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经整理、改编的主要剧目有《白蛇传》、《野猪林》、《将相和》、《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创作的历史剧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满江红》、《武则天》、《谢瑶环》、《黑旋风李逢》、《海瑞罢官》、《正气歌》、《徐九经升官记》等。现代戏有《白毛女》、《赵一曼》、《黛诺》、《奇袭白虎团》、《节振国》、《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
以下京剧名均按其第一字的音序排列:
B> 边关排宴 霸王别姬 罢宴 八珍汤 白门楼 白帝城 白蛇传 白蟒台 白马坡 北汉王 比干挖心
C&g
被称为国粹的戏曲是什么?
京剧-国粹
被称为“国粹”的戏曲是什么?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是京剧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中国的戏剧种类很多有 哪几个 其中被称为国粹的是 什么 福建的戏剧是 什么 漳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 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
我国国粹有哪些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中医:中医药是国我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五十年来中医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
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这三大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
中国画,是世界东方画中的主要画种,已有几千年历史。
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从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
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等。
历代画家创造了无数的画卷,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万的名画,而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目录》中着录的我国流散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名画竟有3900件。
中国京剧,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
从清朝咸丰、同治开创,经过了程长庚、谭鑫培和梅兰芳等人的改革、创新以及发展,产生了很多风格不同的流派以及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更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主要为望、闻、问、切“四诊”;中医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纲来辨证,就是指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来归纳和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印证彼此力量消长等情况。
这三门学科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
--------------------------------------------------------------------------------
文学 楹联 歇后语:
诗词
综合
>
被称为国粹的戏曲是什么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中国五大戏曲都有什么戏曲
京剧:京剧是我国国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该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徽调进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成。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范
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它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什么是其中的一种,被称为我国戏曲中的“国粹”
中国的四大国粹是指中国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大家什么的剧种
京剧是文化艺术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
我国主要的戏曲剧种有哪些
昆曲(百戏之祖)
京剧(国粹)
越剧(第二大剧种)
黄梅戏(五大剧种之一)
豫剧(五大剧种之一)
评剧(五大剧种之一)
秦腔(陕西)
吕剧(山东)
晋剧(山西)
粤剧、潮剧(广东)
徽剧(安徽)
沪剧(上海)
闽剧(福建)
越调、曲剧福河南)
锡剧、扬剧(江苏)
绍剧、婺剧、杭剧、湖剧、瓯剧、甬剧(浙江)
桂剧(广西)
吉剧(吉林)
龙江剧(黑龙江)
藏剧( )
赣剧(江西) 当然还有我们的川剧(四川,最具观赏性的剧种)
昆曲的唱词称为“词句体”,是对宋词长短句的沿袭,无论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
比如,《浣纱记》里,西施和范蠡的这一段对唱。平平仄仄的韵律,每一句末尾的押韵,都让这唱词读来朗朗上口,很有几分唐诗宋词的味道。
比较不错的几本昆曲古籍资料参考:
《四声猿明徐渭撰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刻本》
《四声猿4卷明徐渭撰澄道人评明末书坊大城斋刊本》
《重校古八义记上下卷四十二出明徐元撰广庆堂藏板明万历时期陈邦泰校刊本》
《一笠庵四种曲四种八卷清李玉撰宝研斋藏板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新刻出像音注商辂三元记二卷三十八折明末金陵书坊富春堂刊本》
《青石山10册阙名撰清光绪3年钞本1877年》
《环翠堂新编出像狮吼记上下卷明汪廷讷撰高士里藏板明万历环翠堂刻本》
《红拂记四卷明张凤翼撰汤显祖评明末吴兴凌玄洲校刻朱墨套印本》
《长命缕二卷明梅鼎祚编明崇祯时期刊本》
这类不错的古代昆曲古籍资料一般不常见,像 古籍阁 收藏的历代各种昆曲古籍都是非常珍版的,应该说目前最全面的昆曲资料集
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昆曲的唱词大都是由明清时期的上层文人创作完成的。
有史料显示,明代进士及第而做官的剧作家多达28人。
科举成绩虽然并不能完全和文化水准等同,但这一现象从总体上还是反映了当时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和昆曲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
这些“进士”剧作家中,最著名的当属汤显祖和沈璟。
沈璟小汤显祖3岁,考中进士的时间却比他早9年。
才华横溢的汤显祖因为不肯敷衍当时的权臣张居正而屡考不过,直到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才中了进士。
尽管人生的开局略微不同,汤沈二人最后却殊途同归。
他们都是大约在宦海沉浮了15年左右后,选择辞官回乡,醉心于昆曲创作。
汤显祖作为剧作家的成就,无需多言。一部《牡丹亭》,就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沈璟精研音律,他对昆曲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曲词的格律、常唱法上。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这批文人剧作家,不仅创作剧本,而且长年与艺人们在一起,排戏演戏,于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全部都沉淀在了昆曲里。
比如:昆曲唱词的典雅生动、意韵悠长;昆曲的编剧技法高超,能够将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铺陈开来;昆曲的唱腔婉转清丽,一唱三叹;昆曲的表演分工细密,舞姿抒情写意……
文人参与昆曲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他们有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炼总结出经验,然后升华到理论高度,并记载呈现出来。
比如,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吕天成的《曲品》、王翼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等。
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今天经由戏剧专家们梳理,转化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学,指导着当代各个剧种的创作和发展。
所以,昆曲是百戏之母,这一点毋庸置疑。
xi qu zuo pin ji
戏曲作品集
宋元南戏未见选集,唯有明代的《永乐大典》卷13965至13991,第27卷,辑入宋元南戏33种。现仅存最后一卷,保留《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3种。明代还有多种元杂剧的作品选集。
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明代还有多种元杂剧的作品选集,重要的有下列几种:①《改定元贤传奇》,明李开先校订,嘉靖年间刊本。原收杂剧若干种不详,仅知传世者7种,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②《古杂剧》。③《古名家杂剧》。④《杂剧选》。⑤《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⑥《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酹江集》)。1921年吴梅编《古今名剧选》,实收元明杂剧15种;1935~1936年卢前编《元人杂剧全集》,实收元人杂剧77种,佚文22种。这两部书都因故中断,没有出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普及元杂剧,出版了一些选注本。如1966年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收杂剧15种;1980年王季思等人编的《元杂剧选注》,收杂剧27种、50折。
传奇选集,流传很久、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毛晋辑刻的《汲古阁六十种曲》,简称《六十种曲》。原刻初印本6套,每套10种,已看不到全帙;现有清代实获斋、二多堂、二酉堂、醉经堂等书坊补版重印本传世。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重校排印本,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开明书店纸型重印本,比较常见。明清传奇选集,还有《梨园雅调》60种,只有存目,未见传本。明代书坊文林阁、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广庆堂、容与堂、敦睦堂、玉夏斋等刻印的许多明传奇作品,也都成为稀世之珍。清末民初,贵池刘世珩主持复刻《暖红室汇刻传剧》,以传奇为主,计收元明杂剧传奇30种,附录14种,附刊6种,别行1种,共收51种,也是重要的明清传奇选集。
明代万历以后,产生了一批只印零出的明清戏曲选集,反映了昆、弋各种南曲声腔繁衍为各地声腔之后戏曲舞台上出现的盛况。当时书坊刻印这些传奇作品选集,也特为标出“徽池雅调”、“增补滚调”、“时调青昆”、“青阳时调”等,以吸引读者。板式大都为三栏或二栏,除以主要的二栏或一栏刻印零出剧本之外,专辟一小栏刻印流行的民歌、俗曲、灯谜、酒令,并附刻插图。所选传奇,一般都是当时通行于舞台的零出折子戏,其中颇有今天已经罕见的作品。这种选集,主要有《词林一枝》(4卷)、《八能奏锦》(6卷)、《玉谷新簧》(存5卷,应为6卷。别题《玉谷调簧》,或疑题为《玉振金声》)、《时调青昆》( 4卷)、《乐府菁华》(12卷)、《摘锦奇音》(6卷)、《大明春》(6卷,即《万曲明春》)、《秋夜月》(包括《徽池雅调》、《尧天乐》各2卷)、《吴觎翠雅》(4集)、《月露音》、《醉怡情》(8卷)《玄雪谱》(4卷)、《万壑清音》(8卷)、《乐府南音》(2集)、《万曲合选》(2卷,别题《万家锦》,又题《南词一枝》)、《歌林拾翠》(2集)、《冰壶玉屑》(残本)等。王古鲁曾在日本拍摄了《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等书,并从中选录了《长城记》、《同窗记》等12出弋阳腔及其流变诸腔传奇作品零出,题为《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于1956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型的明清传奇选集是只录曲文而删节了科介、宾白的选集,现存的有明代胡文焕《格致丛书》本的《群音类选》。全书卷数不详,现有传本,收录157种传奇的部分曲文。其中包括久已失传的近60种传奇的佚曲,弥足珍贵。198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明刻本《摘锦奇音》]
[明刻本《万曲明春》]
明清杂剧的选集,重要的有:①《杂剧十段锦》,明代无名氏辑,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绍陶室精刻本,收录朱有杂剧10种,1913年武进董氏诵芬室曾影印100部流传。②《盛明杂剧》(1、2集),明沈泰(福次居主人)辑印,两集,分别在崇祯二年(1629)及十四年(1641)刊行,共收明代杂剧60种。流行的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③《杂剧三集》,别题:《杂剧新编》,清邹式金(仲谙)辑印。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元年(1662)刊行。流行的也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④《奢摩他室曲丛》(1、2集),吴梅编辑。是杂剧、传奇兼收的作品选集,1集收沈起凤、嵇永仁传奇6种;2集收朱有杂剧24种,附吴炳传奇 5种。此书原计划汇印杂剧65种,传奇76种,但未完成。现有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⑤《清人杂剧》(初、二集),郑振铎辑。两集共收清人杂剧80种,于1931、1934年先后刊行。郑振铎收藏清人杂剧近240种,两集所印仅及三分之一,未印部分,现存北京图书馆。 清代地方戏曲作品较诸杂剧、传奇数量要大得多,但作为选集正式刊行,却甚属寥寥。重要的有缀白裘(新集),清乾隆年间,钱德苍据玩花主人所编《缀白裘》,“删繁补漏,循其旧复缀其新”,标名《时兴雅调缀白裘新集》,仍简称《缀白裘》,由苏州宝仁堂梓行。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三年(1768)陆续辑成 5编,专收昆腔折子戏;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收文武双班演出的昆曲及“梆子腔”为第 6编。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入7、8、9、10编,合集印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增收杂调戏出为“外编”,昆腔折子戏为“补编”,共为12编。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教堂重刊,改12编为12集,其中第6集、第11集为杂调串演的地方戏。道光年间共赏斋石印本出,此书流传较为广泛。《清音小集》是清初刻印的京腔剧本选集,收折子戏32出。清代坊间刻印的地方戏曲曲本,大都也属于戏曲选集的性质,如汉口文升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书坊镌刻的“楚曲”,它是湖北汉剧前身,现存6种,当时刻印种数不详。李世忠刻印的《梨园集成》,以及王大错编印的京戏《戏考》(全书41册,1932年中华图书馆印行)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明刻本《玄雪谱》]
规模宏伟而又具有文献价值的戏曲作品总集,莫过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现已刊出第 1、2、3、4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挖掘传统剧目的工作,征集到大量梨园世代相传的秘本,还有许多记录戏曲艺人口述的剧本。许多省、市、自治区编印了各地区剧种的传统剧目选集。已出版的有《京剧汇编》106册(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传统剧目汇编》32册(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梆子汇编》22册(天津市河北梆子汇编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 7册、《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73册(河北省戏曲研究室编)、《山西地方戏曲资料──传统剧目汇编》 3册(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室编)、《陕西传统剧目汇编》56册(陕西省文化局编)、《甘肃传统剧目汇编》 9册(甘肃省文化局编)、《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6册(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编)、《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54册(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江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7册(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编)《福建传统剧目选集》30册(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河南地方戏曲汇编》 4册、《河南传统剧目汇编》13册(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湖北地方戏曲丛刊》37册(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湖南戏曲传统剧本》66册(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编)、《粤剧传统剧目汇编》25册(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66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曲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研究室编)、《川剧传统剧本汇编》33册(川剧传统剧目汇编编辑室编)、云南地方戏曲传统剧目资料汇编1 册(云南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云南分会编)等。以上共计671册,收入传统剧目4780种,这项工作在十年内乱中中断,没有把这批征集和记录的传统戏曲作品全部印出来。1977年以后,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已恢复这一工作,正在继续出版。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是戏曲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8~1963年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按各省、市、自治区分卷出版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已出14卷,展示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工作取得的成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选集,还有《京剧丛刊》50册,《华东地方戏曲丛刊》30册,《评剧丛刊》15册等等。1958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戏曲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和历史剧的经验,向全国提供优秀剧目,编辑出版了《戏曲选》,原计划把它编成为一部新时代的“百种曲”,截至1963年,只出版了6辑,收入戏曲作品46个,每一作品都附有评介文章、部分曲谱及剧照。
鄱阳县地处鄱阳湖畔,是百万人口的大县,即是赣东北政治经济中心又是文化活动中心。尤其明、清朝以来,县城沿河会馆、书院毗邻兴建。庙宇祠堂遍布城乡,往来商贾云集鄱城。丰富的资源优势,兴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鄱阳地方文化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饶河戏这个民间戏曲艺术之花,在鄱阳这块土地上壮大、发展。
一、饶河戏的起源
鄱阳地方剧种很多,行当齐全,如:饶河戏、采茶戏、木偶戏(傀儡戏)其中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则是饶河戏。饶河戏古时称为江西大班,因发源于鄱阳饶河一带而得名。说饶河戏首先就要说南戏和弋阳腔。因为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又是饶河戏的主要声腔,在饶河戏的历史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研究饶河戏,首先要从弋阳腔与饶河戏的关系及有关弋阳腔兴衰说起。
自南宋建都临安以来。南戏早在南宋景定咸淳年间(1260-1274)就流行赣东北并产生重大影响,南戏流入赣东北地区后,与当地乡音土语相结合。逐渐繁衍成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弋阳腔是我国南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戏曲声腔。据明代人祝允明《猥谈》所载,弋阳腔大约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混三腔。统称南戏四大声腔。弋阳腔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保持着我国古代村坊小曲的本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畸农土女,顺口而歌。演出肘台上一人干唱。台后众人帮和。只用锣鼓助节,没有丝竹伴奏。明清两代戏剧家说它是南方歌词,曲高调喧、金鼓杂闹、声震云端、它的俗名又叫高腔;在剧目上,继承了《目连戏文》的演出传统,吸引到了宋元杂剧的艺术营养,又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创造了一种以扮演历史故事为内容的连台大戏,故事连贯,情节一通俗,可演七天七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迅速向外传播。约在明嘉清三十八年(1 660)弋阳腔的流行地区已发展到我国南北各地。明徐谓《南词叙录》中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顾启元《客座赘语》中说:“……弋阳即错用乡语。四方客土喜阅之。”弋阳腔善于和各种地方语结合,因此它流传很广,在很大程度上哺育和影响了我国各地戏曲创作剧种的形成和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各种乱弹腔的兴起。强烈地冲击着古老单一的弋阳腔。促使其日渐衰弱,多数弋阳腔艺人。为求生计,陆续加入后兴起的饶河乱弹班改唱弹腔。并将弋阳腔剧目所谓的“江湖十八本”和《目连戏》传入饶河班。汤显祖说:“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自嘉清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弋阳腔并末“调绝”。它的余脉一样被饶河班所继承,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活跃在赣东北一带的饶河戏舞台上。为赣东北地区人民所接受,以至发展成为饶河戏的“三大声腔”(高、昆、弹)之一,老艺人常说:“高腔子弟昆腔戏,皮黄弹乱不成器”意思是指不会唱高腔者,算不上是合格的“饶河”子弟,可见弋阳腔在饶河戏唱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南腔四大声腔互相影响和众多外来声腔,如:楚腔、石牌腔、秦腔等在江西时来时往,加上本省宜黄腔的形成,在明末清初促使江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继弋阳腔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梆子乱弹腔”。随着“梆子乱弹腔”的出现,演出乱弹腔的帮社,在我省各地纷纷组建。这种乱弹班多以发源地水系为名。并各自形成不同风格。这就是鄱阳的饶河戏、星子的西河戏、修水的宁河戏、广昌的旰河戏、赣南的东河戏等。
二、饶河戏的发展与演变
饶河戏的形成它分为几个阶段,初期只有二黄腔剧目。二黄腔是出自江西本地的“梆子乱弹腔”,俗名“二冗”。又叫“宜黄腔”。它源于明代的西秦腔,传入江西宜黄后。改笛子、唢呐为胡琴伴奏,故又名“胡琴腔”。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中说“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黄腔。”杜频陶《二黄本源考》中说“二黄二字,是由宜黄二字讹传下来的,二黄本名宜黄。今饶河戏的某些传说剧目。如《满堂福》中,郭子仪观阵唱的二黄,仍用唢呐伴奏,保持这早期宜黄腔的演唱风格。“西皮腔”是清乾隆年间由湖北传入江西,它是在明末清初,由晋南入鄂的蒲州吹腔和奏腔。与湖北汉水流域之襄阳腔结合衍变而来。后与湖北汉万里合流,因山西人称“唱”为“皮”此腔由山西传来,故名“西皮”。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在其复奏查办戏曲的奏折中说“臣查江西昆腔甚少。民间演唱有高腔梆子腔,乱弹腔等名目。其高腔又名弋阳腔,广(信)饶(州)九(江)大(余)有秦腔,+牌楚腔时来时往”。(见《元明清禁毁戏曲小说资料》)。郝氏所指楚腔即西皮,西皮传八江西后。较早被饶河班接受,与“二黄戏”分腔演唱。于是。饶河班中出现了“西皮剧目”,这是饶河戏中期阶段。
道光年间,饶河班仿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在同一剧目中合腔演唱。与此先后。来自浙江的“浙调”、“采花调”(广信称“上江调”),源于安徽的“老拔子”、“吹腔”、“石牌”等各类声腔,陆续传人饶河戏,促使饶河戏乱弹腔的最后定型,一个含高、昆、弹三腔的饶河戏终于形成。一跃而雄踞于饶河流域一带的乡间农村。
自乾隆嘉庆年间以来,饶河戏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剧种。鄱阳乡间学戏、看戏蔚然成风,几乎是“一听胡琴响。喉咙就作痒”。乡亲们以能唱,能演饶河戏为荣。家中出了弟子。亲戚六眷挂彩,村里起了班子,邻村宗亲送礼放炮,为之祝贺。各种各型的饶河班子和太子班、串堂班、三角班星罗棋布。遍布农村各个角落。每逢年节,开谱祝寿,婚丧喜庆,少不了要请个戏班子或串堂班热闹一番,以为隆重。从枧田街乡黎家岭祠堂(同治甲成1874年造)戏台上各个饶河戏班的留字上可见。仅枧田街的太子班就有十几个,珠湖、团林、四十里街、凰岗、大吉、枧田、丰田、黄家等地的几十个饶河现社在活动,戏风最盛时各角云集。各班摆播,打对台,赛技艺,打铳放炮。热火朝天,常有深夜三更半,处处有戏看。“鸡叫天明亭。还有锣鼓响”的盛况出现,与此同时,一批鄱阳的饶河班子各声大振,享誉四方。
饶河戏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饶州府管辖的乐平、万年、余干、德兴、浮梁及安徽的祁门。至德咸丰以来。各地营业性的“长班”纷纷出现。这些班社互相竞争,为扬其名。他们不得不争先来到鄱阳。到鄱阳饶河戏这个“戏窝子”是花高价雇请名角及乐手入其班社。作为名角,往往采取搭班或由各地班头,箱主雇请等方式从事艺术活动,鄱阳子弟搭乐平班者甚多。民国时更甚,如当年小生王友发、郑瑞笙。花旦吴天水、石奇香、陈桂英、王耕梅。汤生邹秋太。老生王春晕,鼓师夏义昌,琴师高金榜、王仕仁等,均在乐平的“艺红班”、“明经同乐”、“同春舞台”、“天济同乐”等班社中就梁顶柱。王友发被乐平人称为“活 周瑜”,常有“鄱阳子弟乐平班,日夜看戏当得饭”。无鄱“不成班”等说法。
饶河戏除乡间的太子班不算。民间期间在一些较大的班社中,出现了鄱阳的“筱京舞台”,乐平的“明经同乐”,“大舞台”,“同春舞台”四大名班雄称的局面,四大名班以其演员班底雄厚,服装设备齐全。演出技艺超群而称雄于鄱、乐、余、万一带,致使其他职业性班社望尘莫及,“筱京舞台”是鄱阳最强者,为鄱阳县枧田街乡丰田黄家1929年创办的饶河戏名班。班主有黄自强(小名花子),黄箱源(族长,小名新老久),黎家岭;李黎坤(地方强头),外班头金德昌(银宝湖鸣山金家人,地方豪强,丰田黄家与鸣山金家称黄金一家。办为华宗),古光秀(油墩街西湾占家人),班主黄自强自备戏箱四幅,设备最强,搭班演员报酬丰厚,主角每年可得四百银元,它招至鄱、乐、余、万各地饶河戏名角云集该班,该班为了巩固班衣。过年时老板向主角预付来年定金。夏天演员不散伙,带家春在丰田黄家歇伏。老板供吃住。民国时期政府被迫散班,唯独“筱京舞台”因其班主势力强大而独树一帜,一直坚持到1949年7、8月份扔在县城六条巷江家山祠堂售票演出,年底停班,后这些老艺人有的调入省市文艺学校任教。有的为县赣剧团和景德镇赣剧团演员他们是饶河班宝贵财富,为建国后赣剧事业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饶河戏的辉煌与传承
建国后,省文化主管部门决定。将流行于饶河流域一带的饶河班和流行上饶玉山一带的信河班合流正式命名为“赣剧”。从此古老的饶河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为了抢救和扶持古老的民间之花――饶河戏。文化主管部门1957成立鄱阳县赣剧团。鄱阳县赣剧团建团后通过整理、改编、创作优秀剧目,同时抓紧人才的培养,打造出胡瑞华、施国爱、石桂安等一批誉满饶河的演员,震响了鄱、乐、余、万几县,引起省、地及中央的关注和重视,1958年首次赴北京演出,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演员胡瑞华赴京演出的剧目《三司会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1959年赣剧团部分演员奉调赴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党和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戏剧之乡”称号。同年以剧目《詹天佑》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七艺节“文华新剧目奖”。扮演《詹天佑》的演员余文华获得。文华表演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
改革开放以来,在鄱阳县活跃着业余剧团二十多个,这些业余剧团是饶河戏的生力军,他们一支支活跃在农村舞台上。这些剧团并没有财政拨款,而完全是自食其力,自制服装、道具。农闲时集中在一起学习、排练、切磋饶河戏技艺。组织送戏下乡,农忙时回到家中收割、种地。在这些剧团的带动下。在劳作之余,茶余饭后,大到七、八十岁老者。小到三、四岁孩童都会唱上几句饶河戏,其乐融融。乡民们说:“饶河戏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泉、瑰宝,我们将代代相传。”
饶河戏之所以在鄱阳戏剧之乡盛传唱响。我们认为它说的是观众易懂的语言,唱的是观众会唱的腔调,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土腔土调。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游淌了五百年。它更有着一批民间艺术家和体现人民群众道德观念的优秀剧目。并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道路。长期扎根于农村乡间草台或庙台上。以观众熟悉的演员,演观众熟悉的戏文,饶河戏正是以其自身的戏曲审美方式,与地方百姓审美需求相互融合。饶河戏是家乡的土壤培养,是先辈的血汗浇灌。饶河戏有过繁盛的机遇,也有过挫折和凶险,不同的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命运,世事造就它非凡的业绩,饶河戏家乡人民更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热爱它,保护它,收藏它。复活它,让其永葆青春,永不凋谢。
责任编辑 赵 卓
1描写戏曲的古诗
1、宋·苏轼《戏子由 》
原文选段: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释义:
戏子的声音有时候就像教书的先生拉的长长的,有时又像学舍一样小小的。
2、宋·韩淲《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原文选段:
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
释义:
这人生就像戏曲一样,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顺畅的。
3、唐·白居易《琵琶行》
原文选段: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释义:
曾经弹奏完曲子让老师都佩服,化完妆周围的艺妓都嫉妒我。
4、宋·苏轼 《古意》
原文选段:
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释义:
苏轼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问道:“同为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儿子更贤于您!
5、唐·白居易《长恨歌》
原文选段: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释义:
戏子舞女的鬓发已经白了,宫中的侍女也青春不再。
2有关戏曲的古诗推荐: 戏子由宋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戏子由》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七言古诗。
诗词里边描述了生旦净末丑还有人生感悟的种种,在经由戏曲的演义和表现感慨自身的咏叹。 戏子:戏子的说法诞生于晋代。
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源自对狩猎活动模仿的角抵戏,在汉之前它被称为“蚩尤戏”。同时也是是对古代时期戏曲演绎者的总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关于戏曲的古诗戏子由
宋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4有关戏曲的古诗推荐:
戏子由
宋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戏子由》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七言古诗。诗词里边描述了生旦净末丑还有人生感悟的种种,在经由戏曲的演义和表现感慨自身的咏叹。
戏子:戏子的说法诞生于晋代。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源自对狩猎活动模仿的角抵戏,在汉之前它被称为“蚩尤戏”。同时也是是对古代时期戏曲演绎者的总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5关于戏剧的诗句有哪些1、《饮湖上初晴雨后》宋·苏轼
湖光潋滟晴放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酬朱庆余》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3、《无题》
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
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胜唱两回。
4、《琵琶行》唐·白居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5、《无题》
寒梅傲骨身,
翠竹乐仙神。
芳兰天奇香,
凌菊血冷根。
万里无云天晴朗,
青山绿水好景致。
鸳鸯戏水凤配凰,
只羡鸳鸯不羡仙。
6有关戏曲的古诗有哪些1、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唐 杜牧《西江怀古》
白话释义:反观历史中,魏国如戏剧一般的战略,更有苻坚投棰这样荒唐的战略。
2、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宋 苏轼 《古意》
白话释义:苏轼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问道:“同为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儿子更贤于您!
3、本是儒家闲戏剧,刚言漏泄祖师机。——宋 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其一》
白话释义:原本是读书人家闲来作的戏曲,刚刚却泄露了祖师的心思。
4、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现代 张金铭《七律·赞京剧》
白话释义:在戏曲中停顿抑扬顿挫,唱腔委婉中又透露出坚定。
5、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宋 韩淲《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白话释义:这人生就像戏曲一样,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顺畅的。
7形容京剧的古诗词(同光十三绝) 七律·赞京剧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浪淘沙·京剧铜锤花脸 锣鼓起风云, 虎啸龙吟, 黄钟大吕荡乾坤。
律卷轰雷惊耳聩, 伟岸雄浑。 唱念透千钧, 高亢低淳, 氍毹天地展昆仑。
声畅腔浓音韵美, 若品甘醇。 破阵子·京剧架子花脸 工架阳刚雄健, 行腔音若雷鸣。
豪壮神威形伟岸, 苍劲宽洪龙虎声。 乾坤任纵横。
精湛沉浑凝练, 忠奸脸谱分明。 演绎古今天下事, 粉墨人生荡激情。
舞台注赤诚。 西江月·京剧老生 潇洒轩昂飘逸, 行云流水涌泉。
放收吐纳重尖团, 气韵声腔展现。 谭马麒杨奚李, 戏迷票友科班。
素装彩扮聚梨园, 酣畅淋漓咏叹。 “谭马麒杨奚李”系指老生代表人物:谭富英、马连良、麒麟童(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李少春先生。
8赞美戏曲的句子有哪些1“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浓妆重彩的背后是张什么样的脸,华丽戏服里又缝着怎样的故事,生活里有的,故事中讲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搬上舞台,流淌成有声有色的历史,满足了多少平淡而不甘平庸的心。
2《老残游记》里小玉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境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每个名角的成长都是一部血泪斑驳的书,大部头的书才成就这一亮相便惊艳四方的绝活儿。弦索胡琴伴奏下的婉转曲折,倾倒了爷孙几代,风靡了数个王朝。这哪是人间音响,分明是域外天籁!
3正如老歌适合于用黑胶唱片来收藏一样,戏曲还是要在舞台上发扬光大的。泛黄纸张上记载的文字只能作为案头文学,供文人赏玩;而再动听的呼吁,如果失去了鲜活的文化载体,也起不到拯救传统的作用。若有心,请停下匆忙的步履,找一间戏院,品一壶香茗,和着古老的曲调,放松一回自己的身心吧。
4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5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6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7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中国,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8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煮一杯茶,西湖柳瘦;翻一本书,红楼春秋;听一出戏,最爱黄梅。
9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0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
11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诸君漫说登场好,曲部风流斗巧妆。
12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1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14水袖并不易运用得好。欠则暗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让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正如母亲教我儿时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简单的游戏,需要那反反复复的重叠,周而复始的轮回,然后挥收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15每当戏中的女子情到深处,牵挂便如水袖般若即若离;而悲到切处,恨,也在拂袖而去那一霎那间凝固。那份深沉的情感,则在台上久久不息,令人荡气回肠。 姐姐又说,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一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难分难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要被水袖层层叠叠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需水袖若有若无地涵盖着。
9急求赞美戏曲的诗句关于京剧1、观京剧《将相和》(七绝)居功自傲莽廉颇,挑衅事端屡屡
本文2023-08-06 19:26: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