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这些先贤都写了哪些书,要是能有下载地址,麻烦给个
先秦两汉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由弟子记述,也有些是这些先秦哲人的自述
孔子有弟子辑录的〈论语〉,有自己批注的〈易传〉,有自己编辑的〈春秋〉〈诗经〉〈尚书〉〈仪礼〉〈乐经〉。
老子有〈老子〉,传说是关尹子记录的老子出函古关时的一篇讲学。
庄子有〈庄子〉,其中有内、外、杂三部分,据说内外部是其弟子记录,杂部中有自己的著述。
荀子有〈荀子〉一书。孟子有〈孟子〉一书。墨子有〈墨子〉一书。据说都是其弟子们记录的老师言辞,而非本人的著作。
,韩非子有〈韩非子〉一书,历史记载是其自己的著作。
孙子有〈孙子兵法〉传世,历史记载不详,有传说是本人的著述,有说流传的只是半部,有说根本不是孙武本人的著作。
公孙龙和惠施的思想主要记载的〈庄子〉中,自己的思想著作已散失,后人有通过各种古籍编辑出〈公孙龙子〉一书。
杨朱的思想是战国时期,主要记载是通过〈孟子〉的部分篇章,据考证部分内容混入〈列子〉中,但有人认为〈列子〉一书也不是战国时期的,是后人伪托所做。
这些书这样收藏在四库中的“子部”。
默读荀子,感受其弟子韩非子与李斯的对当时世界的潜移默化,韩非子为法家,而李斯乱天下,我想着,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不是出自这里,经过十几年的思考,我也无法得出一个能出于人的结论。
在时代的变迁下,默读儒家经典,看着荀子等先辈的孜孜不倦,荀子宗崇天道自然,破除封建迷信,我坦然我不信迷信,像那些儒家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而迷信的事情又深入我的心里,像一种潜移默化的心情,明明不堪,却清清楚楚。
载道者能载天地,而载天地者,并不能载道,我默默的思索着,在那些个事实非非的道理中。
人性本恶,或许真是这样,孟子尝言人性本善,可能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而如今,诸多朋友,可信的有几人?我想,这需要一个决断,像那些决堤的河口一样,决定是要修渠还是撤离。
我觉得,人既然活着,就要发展,从人吃肉的那一刻起,也必定注定了人性本恶的道理,但我们如今的善良,都是从众人中筛选进化而来的,像那一颗颗鲜明的珍珠,陶冶在历史的波浪里,一汪又一汪,一浪又一浪。
荀子说:世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只有天生的蠢材。在一个时代的奠基里,巡视现在的是是非非的人物,圣人是没有了,但是那些朝圣的人前仆后继,虽然时代似乎是没落了,但我坚定的,坚定地,注视着那些朝圣的人。
余姚四先贤: 汉代高士--严光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
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之瑜
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
严光(前37—43),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后人改作姓严。他少年好学,研习“黄老学说”,成年后出外寻师求学,交结了不少著名的学者,切磋学问,学业大进。后来他到长安太学游学,结识了同在大学读书的皇室族人刘秀。刘秀虽比严光小3l岁,因敬慕严光的人品学问,与他结成了忘年交。
严子陵不慕富贵,不贪名利,‘洁身全行的崇高风格一直受到后人的赞扬,称颂他的为人是“高风亮节,志凌云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严先生伺堂记》中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句赞扬其风节。高士严子陵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王守仁(1472一l 529),字伯安,因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养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心学大师,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书法家。
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万世师表。但当时昏庸的嘉靖朝廷,视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传习转讹,背谬弥甚”。使其一直受到排挤与打击,学说被压制。直至隆庆时,才给王阳明加溢号“文成”。清代著名学者王士帧说:“王文成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是中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最突出的是创建了以“致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开创了影向深远的“姚江学派”,直至近代回响不绝,传到日本则形成为阳明学,隆盛至今。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寓居日本后取号舜水。他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朱舜水出生于姚城,八岁时,父亲朱正病死。长兄朱启明,天启五年(1625)中武进士,后升任至南京神武营总兵,总督漕运军门。朱舜水就随任长兄寄籍于松江府,为松江府儒学生,拜松江府学者朱永佑、张肯堂和武进学者吴钟峦等为师,受这三位老师学问和气节的影响,品学优异。
祟祯十一年(1638)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于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当时,朱舜水见“世道日坏、国是日非”,朝政紊乱,“官为钱得,政以贿成”,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决心放弃入仕进身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自崇帧末至南明永历末,曾先后多次力辞朝廷征召,拒绝任官。
朱舜水坚持儒家学说,他的学说以平实真切的根基,极力倡导“实学”、“致用”。他认为“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主张“实理实学”、“平平常常做”。他非常重视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还经常引用先哲遗言:“遗子黄金满赢(ying),不如教子一经(儒家的经典)”。朱舜水的“实学”学说不但对当时日本国的巩固统一发生作用,而且一直影响到一个半世纪之后的日本“明治维新”。朱舜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爱国热情,也得到日本学者很高的评价,他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的功绩是不朽的。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浙东史学”开创者。
黄梨洲出生在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浦口村)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黄尊索是东林党名士,为人沉毅正直,明天启二年(1622)由宁国推事升为御史。黄梨洲八岁随父在任所读书。当日才,权阉魏忠贤把持朝政,地戕害忠良,政治腐败不堪。东林志士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杨连(湖广应山人)等常到黄家议论朝政,评论人物。黄梨洲侍立在旁,对朗政黑暗情况、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等,了然于怀。
黄梨洲一生著述不断,而且愈到老年愈勤奋,年逾八十,著书不掇。据统计,黄梨洲著作共计有一百十二种,达一千三百卷,二千万字。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学等等多方面学术领域,因此后世称他是我国历史上博学多才、成就卓越的大学问家。他留下的宏丰著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学方面,他所开创的“浙东史学”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这是在说中国古代的核心经典。《尔雅》是一部类似现代所说的字典的书,它分很多篇,比如《释言》《释天》《释地》等,相当于分门别类解释词语,所以说要想读懂古代经典就必须得先懂字义,就像读课文必须先查字典认全字一样。十三经是中国古代的十三部最重要的典籍,具体名字可以查到,很多古人为它们做了解释,就是注,对注再进行解释就是疏。所以有十三经注疏这样一套书,是从唐宋以来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典籍。最开始在汉朝之前只有五经,后来汉朝添加到了七经,唐朝成为九经,宋代有了十三经的说法。我们学习古代学说就必须先从十三经抓起,而十三经的基础是弄通文字,所以说基础是最重要的。很遗憾回答的比较晚。
本文2023-08-06 19:2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