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对善本的看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元代对善本的看法,第1张

在元代是最先对善本的开发与推广,“善本”原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善本的概念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三性”、“九条”说。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孤本”指的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唐代印刷的《金刚经》,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后水浒传》,都是孤本,因而身价极高。由于孤本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为人所重。正因为此,有的人不惜假造“孤本”以欺世盗利。《世载堂杂忆》中载:杨守敬住武昌时,藏有宋刻大观年间《本草》一部,因此书为孤本,价值昂贵,引得时人觊觎。邻人柯逢时以高价代售为名,将此书借看一昼夜。书借到手后,柯逢时全家上阵,一夜之间把书全抄了下来,次日还书时,柯说“这书并不珍贵,市场上已有刻本可见。”几个月后,书肆上果然有《本草》出售,杨守敬方悟被骗,于是“恨之刺骨,至移家避道,终身不相见”。“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如罕见的革命文献、极有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珍本贵在“难得”,所以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本。孤本属于珍本的范畴。祝您生活愉快,谢谢提问😊

基本信息

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后让门人把它们挖掘出来进行整理抄录,得书三十卷,取名叫作《辍耕录》。

个人成就

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中年以后,有大量诗作表达魂牵梦萦思乡之情。有“风景不殊乡音远,梦归夜夜浙江船”,“赋归归未得,长夜梦台州”之句,回乡祭扫诗曰:“江汉悠悠为客流,先茔回首泪滂沱。”在另一方面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女冠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

个人生平

明洪武四年与六年(1371、1373),朝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宋濂说:“九成之意,以为一家不可以俱仕,恐妨进贤之路,故力辞之。”晚年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率诸生赴南京礼部,学生考中甚多,帝赐钱钞于陶。建文元年(1399),已两鬓如霜,儿孙满堂,重阳赋诗:“重阳佳节古今同,老我凄凉思不穷。醉把茱萸怀弟妹,不知乌帽落西风。”约在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人物著作

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卷、《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藏书故实

元末明初藏书家。字九成,号南村。由黄岩迁居上海,居泗泾之南,洪武六年(1373)举人,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家贫,教授自给,明洪武间,曾经任教官。著述宏富。晚年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广搜古籍,尤多精抄本。所编《说郛》丛书,收书达617种,搜罗了许多当时不常见小说,其中不少图书赖此书得以流传。所撰《书史会要》,卷端列引用书目108种,足见其所藏之精。另有《南村缀耕录》、《南村诗集》、《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抄》、《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26种。刻印过自撰《书史会要》9卷,补遗1卷,抄本有唐虞世南《北堂书抄》174卷,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6卷、别集1卷,宋张炎《山中白云词》8卷等。

附:生卒考

陶宗仪生卒时间,在《明史》和历代《黄岩县志》、《松江府志》中均无记载。明初学者孙作《沧螺集》中《陶南村先生传》载:“先生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参加考进士时间是哪一年?元四大画家王蒙(与陶宗仪是中表兄弟)《南村草堂图》后有隐士张枢题《南村赋并序》:“二十有志于功名,执笔论当世事,主者忌之,即拂衣去。将返乎天台(即黄岩)守先垄,适寇砦于乡,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松江)。”说明陶宗仪在20岁考进士会试,因直言政事被考官所忌而名落孙山。“适寇”,是指元末方国珍起义。《明太祖实录》记载方国珍起义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旬月间,得数千人,劫掠漕粮,执海道千户。”又据《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载:“至正八年三月癸卯,帝亲试进士二十有八人。”陶宗仪即参加这次会试,遭忌而未中,落第后,“将返乎天台守先垄”,因陶宗仪家乡清阳陶与方国珍家乡洋屿相隔数里。于是“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这一年,陶宗仪20岁,据此推算,陶宗仪生于元天历二年(1329)。

《明史》记载陶宗仪晚年于“(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南村诗集》中《己丑十月廿八日,得乡人林序班公辅寄声,报舍弟梦臣没于道,未知月日地》,诗曰:“白下相逢日,于今十二年。江湖俱老矣,风雨独凄然。”“己丑”即永乐七年(1409)。这是《南村诗集》标明时间的最后一首诗。又据《陈眉公书画史》所载,明初王冕为陶宗仪《飞白竹图》题词,署“己丑岁夏五月廿二日”,说明陶宗仪至少活到永乐十年之后。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大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王朝。从民族意义上说,元朝是由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现在蒙古族所生活的地方主要分为中国内部的内蒙古地区以及中国北方的外蒙古地区。

外蒙古地区在民国之前一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过二战期间在苏联的阴谋策划之下强行独立了出去,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之一。那么在外蒙古的历史课本上是如何介绍元朝还有中国的呢?

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蒙古对于历史上面的记录应该和我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毕竟蒙古刚被分裂出去还不足百年,事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蒙古的教材上对于中国一直都是处于一种否定的态度。现在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对于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而在蒙古的教育系统里也一直在努力的去中国化,撇清历史上和中国的关系,并且将中国与蒙古的关系,简单的描述为侵略与被侵略的时代。

至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在他们的教科书里面则是被称之为大蒙古帝国时代,在这个时代,他们也“彻底完成了对于中国的侵略和统治”。

那么蒙古为何要否定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现在了解一下元朝

在12世纪初也就是北宋灭亡之后,当时蒙古草原还是属于各游牧部落占山为王择水而栖的时代。北宋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都被金国占领,所以导致很多汉人处于当年金国的统治之下。

虽然当时边境战争不断,但是中原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商业贸易愈发的繁荣,所以从中原地区开始有大量的铁制品流入到草原地带,于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不断的南迁,适应农耕生活。

大量铁器的流入自然也就导致了某一部落的军事力量强大,11世纪末的时候,铁木真所领导的蒙古部落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在公元1204年的时候,草原上的蒙古族实现了一个大统一,彻底脱离了金国统治。

在蒙古脱离金国之后,当时金国处于被南宋和蒙古两面夹击的情况,之后在南宋和蒙古国的共同努力之下灭了金国,不过蒙古并没有满足金国的疆土,而是又看中了南宋的肥沃土地,在1279年崖山之战之后也就彻底统一了南宋全境。

而在灭亡南宋之前的1271年,当时蒙古中的统治者已经在北京建都,并且定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南宋灭亡之后蒙古统治者不断地向四周扩张领土,元朝疆域也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空前之大。

那么当时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定义元朝的呢?从元朝统治者所作所为还有国家制度上来看,元朝和中原历代汉人所建的王朝是一样的。首先从国号定为大元取自于《易经》“大哉乾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元朝国家的统治体系也是完全仿制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不过对于藩属国的管理方式,都是完全继承的中原王朝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这些表象已经完全可以确定元朝并不是属于一个民族外侵时期,而是属于一个正常的历史朝代时期。

在外面的教材里面是如何描述中国与蒙古关系的?

在外蒙的教材里面一直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现在生活在外蒙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文明,生活在相对南方地区的中原人则是属于农耕文明,两个文明之间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一些暴力冲突。历史上一直是两个民族之间相互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

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中国彻底征服蒙古并且建立统治的时间为两年,而蒙古彻底征服中国,并且建立统治的时间多达百年,而这一时期大多是指的元朝时期。

在蒙古的教育系统中也明确强调,蒙古是自从清朝建立之后才真正走向了没落。在蒙古的教育认知里面,清朝同样也不属于中国的历史时期。

蒙古对于清朝的定义为满族同时征服了汉族和蒙古族,由于蒙古族和满族同为游牧民族,所以在清朝统治时期,蒙古族人的身份要略高于汉族,但同样都归属于满族人的管辖。

因此在外蒙古的教育系统里面认为清朝统治时期是并不属于中国的统治时期,清朝的历史和中国历史完全没有关系的。

对于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对于蒙古的统治则被描写成了是一种“军事侵占”,民国时期中国军队进入外蒙地区则被描述为是强行的“军事活动”。

为什么外蒙古会如此去中国化呢?

这一点就要牵扯到苏联了。在苏联还是属于沙俄时期的时候,沙俄政府就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划走了我国大量的领土。

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仍然死性不改,对于领土有着极大欲望。当时的苏联并不好向西方扩张领土,因为欧洲各国地盘小,势力复杂不好扩张。

于是苏联也就盯着远东地区,想要再次侵占大量的中国领土。由于当时日本看上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所以苏联就想将蒙古地区划归到自己的版图之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便以各种名义派兵进驻现在的蒙古区域,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了严厉的反对,但是苏联根本不当成一回事。

于是在1927年北洋军阀派兵进入外蒙地区,在外蒙同胞的帮助之下成功的驱赶走了一部分的苏联军队,外蒙的大部分地区再一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后来因为内战还有日本侵华的原因,导致外蒙再一次脱离了中国的统治,在此期间,苏联以抗日的名义派兵进驻蒙古,加大对于蒙古地区的军事派控,并且形成了对于外蒙地区的绝对军事控制。

为了彻底统治蒙古人,也就在蒙古地区实行了大肆的屠杀,导致外蒙人口仅剩区区几十万,用高压方式让蒙古对苏联彻底的臣服。

不过受益于当时的国际压力,苏联并没办法直接将蒙古划到自己的版图之内,于是便在蒙古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

为了防止蒙古傀儡政权与中国产生联系,所以在其统治蒙古之间也就实行了彻底的去中国化、敌对中国化的教育,所以就造成了如此的一个现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