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安的论文目录
1《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
2《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明清实录对武当山记载的差异》,《南都学坛》2015年第2期。
4《〈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4日第15版。
5《〈清实录〉修纂中的汉化现象论析》,《华中国学》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311—324页。
6《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
7《王士祯家族历史撰述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
8《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
9《中国宫廷的游戏与娱乐》,《紫禁城》2014年第2期。
10《〈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1《〈翁心存日记〉所见〈清宣宗实录〉版本考》,《文献》2013年11月第6期。
12《论国学的学格》,《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5版“国学版”。
13《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与谢盛合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
14《〈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15《〈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10期转载。
16《试论〈清实录〉在整饬吏治中的指导性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7《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8《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19《从〈翁心存日记〉看清代实录馆的修纂与运作》,《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0《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8期转载。
21《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22《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皇帝实录》,《人文论丛》2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3《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又收入《故宫·武当山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
24《王朝与天下之辨:明末清初“新民本”对君主私天下本质的揭露》,《明史研究论丛》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25《从〈清实录〉看海南的航海与海盗问题》(与谢盛合作),《新东方》2011年第3期。
26《欲乐还忧:崇祯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6期。
27《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5期。
28《追回失去的快乐——明神宗后期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4期。
29《没有快乐的童年——明神宗早期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3期。
30《压抑后的“井喷”——明穆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2期。
31《修醮宴安求长生——明世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1期。
32《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
33《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4《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与影响述论》,载《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时代解读》,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又载《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
35《论儒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儒学对实录体史书编纂的影响为例》,载《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新探》,《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7《〈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38《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39《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转载。
40《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下)》,《紫禁城》2010年第9期。
41《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上)》,《紫禁城》2010年第8期。
42《突破围城(下)——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7期。
43《突破围城(上)——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6期。
44《滑向逸游:明宪宗与明孝宗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5期。
45《儒家伦理与皇帝私欲的冲突与折衷——明英宗与明代宗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0年第4期。
46《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
47《新年共乐逢亨运,多寿惟惭祝眇躬——明宣德年间的宫廷节庆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2期。
48《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明宣宗的效游和巡游》,《紫禁城》2010年第1期。
49《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
50《明代宫廷修书仪制考述》,《故宫学刊》总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51《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明宣宗的宫廷游乐活动》,《紫禁城》2009年第12期。
52《闲暇琴书足自娱,每从周孔溯唐虞:宣宗的宫廷文艺娱乐》,《紫禁城》2009年第11期。
53《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紫禁城》2009年第10期。
54《从心所欲不逾距:明成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9期。
55《围城里的陶醉:明太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8期。
56《〈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7《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7期转载。
58《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
69《论儒臣与宦官对明代皇帝娱乐的影响及较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
60《清实录宫藏版本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40期,2008年。
61《利玛窦“送礼”初探》,(澳门)《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刊。
62《〈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63《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4《从英法德意俄美汉译国名的演变看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认知过程》,载《语义的文化变迁》第145~1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五代实录修纂考》,《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6《唐五代实录修纂机构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17日。
68《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9《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总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
70《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对实录体的影响》,《史记论丛》第三集《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71《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72《从唐实录体裁看实录体的特征与地位》,《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3《〈宋钦宗实录〉的修纂与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4《明代西器东传探研》,《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
75《〈唐太宗实录〉的修纂及历史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
76《明实录职官校正》,《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大明志书〉修纂及特点考论》,《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
78《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
79《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期。
80《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
81《谶谣: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社会学家茶座》总第7辑,2004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82《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的尝试》,《历史文献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
83《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2期。
84《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6期转载。
85《试析章学诚妇女观及对其史学观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86《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3期。
87《〈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88《“国民性改造运动”与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重塑》,《人文论丛》200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89《试论直书与曲笔对明实录价值的影响》,《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0《从唐甄对君民关系的考察看其新民本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91《明代起居注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修纂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与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92《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8期转载。
93《张舜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求索》2001年第6期。
94《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2000年5期。
95《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旅游学刊》2000年3期。
96《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1期。
97《略论中国传统旅游的人文精神》,《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98《明实录修纂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99《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
100《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二翼》,《学术月刊》1999年3期。
101《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修纂考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02《明实录研究述略》,《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3《试论〈洪芳洲公文集〉的史料价值》,《洪芳洲研究论集》,台湾洪芳洲研究会1998年。
104《从宋明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
105《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6《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初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1月专辑。
107《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5期。
108《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09《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1期。
110《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文献》1997年1期。
111《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7年第3期转载。
112《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
113《试论〈殷虚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六辑)1995年10月。
114《大戴礼记经文校正》,《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
115《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16《明实录人名校勘补遗》,《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燕山出版社1993年。
117《朱元璋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
118《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
119《史记人民性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3年第1期转载。
120《明实录地名校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121《明实录人名校勘》,《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燕山出版社1991年。
122《大戴礼记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6月。
123《钱大昕史学思想钩沉》,《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又收入《钱大昕研究》论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4《在历史学视角及体例的转折点上——张舜徽先生〈中华人民通史〉研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5期转载。
125《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26《史记不朽之迷——史记成功原因新探》,《古籍整理》1990年2期。
127《时代中心的史学》,《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转载。
128《苏颂与史学》(与张三夕合作),《古籍整理》1988年第3期;后收入《苏颂研究文集》,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
129《大戴礼记校正二十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九省通衢的武汉,虽然和北上广深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也属于相当富裕的大城市了,这里交通便利,经济、文化繁荣,是个相当不错的地方。但是,交通方便,文化、经济方面都发展得不错的武汉,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却没有被大一统的王朝选中成为都城?
原因与武汉的“江河湖泊”有关。
武汉湖多、水多,整座城市大约有160多座湖泊,被称为“百湖之市”,长江和汉水又在此处交汇,所以武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优势,自古就有。但是,武汉没能被历代王朝选作首都,也与“水”有关。
武汉不仅“湖泊多”,雨水也多,于此,武汉相对来说存在较大的“水灾”隐患,同时,四通八达的江河湖泊成就了武汉便利的交通,也一度让武汉在古代战争中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武汉成不历代王朝的首都,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这么说来,武汉还确实有那么些“成也江湖,败也江湖”的意味。
1、武汉的前世今生说起武汉,因为这里水土富饶,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也相对灿烂。根据考古成果,武汉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早期,也就是大约8000年前左右。
而武汉的地方建制,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的概念中还没有“武汉”,而是“江夏郡沙羡县地”。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有名的黄鹤楼,最初是吴孙权修筑的瞭望台,而武昌作为武汉三镇之一,武昌这个“名字”,则是因为三国孙权建都鄂州,取的是“以武而昌”的寓意。
后来,明朝时期朱见深在位时,汉水发生改道,于此嘉靖年间的汉水镇,便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孕育而生。这是“武汉三镇”在地理上的早期成型。
清朝末期,因为《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成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五年,汉水北边地置为夏口厅,也就是现在的汉口。而汉阳在则是“汉阳县”,受汉口管辖。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将管辖汉阳县的汉口与武昌合并,命名为“武汉”,于此,以武昌、汉阳、汉口为武汉三镇的“武汉”,便基本成型。
2、武汉“成也江湖”从上述武汉的前世今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汉三镇的初步成型,与“水”有关,而纵观武汉由古至今的发展,大多也源于“水”的恩赐。
为何这么说?
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水路运输,而武汉这片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大大小小数百个湖泊,而汉水和长江除了浇灌这片土地以外,还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相连。
换句话说,纵横交错的水路意味着武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观察武汉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里的“江城”,因为唐代时期的“武汉”。那个时候,得益于唐朝的开放,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江城(武汉)逐渐渐渐昌盛,并一跃成为经济、文化十分集中的商业重镇,而这种“优势”到如今还有所保持。
明代时期,武汉更是因为它四通八达的水路和陆路,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也就是说,武汉三镇上纵横交错的“江和湖”,成就了它自古以来的富饶。
但是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武汉于“首都之路”也败在江和湖。
3、武汉“败也江湖”武汉自古以来就属于湖泊比较多的区域,再加上武汉夏季雨水十分充沛,于此,武汉自古以来也是“水患”相对较多的地方。
在古籍中,第一次有明确文字记录的发生在武汉的水患,是在公元前185年,记录如下:
“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
从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前的那次水患,让上千人流离失所。
而在《武汉地方志》中也能找到许多详细的武汉水患记录,比如从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基本上每两三年就有如下记录:
“霪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
“连日阴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
“暴雨终日,水溢,淹田千顷,淹死人畜。第二年,又大水。”
民国时期,武汉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水患,相关记录如下:
“黄麻大雨,山洪暴发,水漫堤塌,田地淹没,泛滥成灾,江水猛涨,长江水位达2786米,田地淹没冲压,民房倒塌。”
这场水患给武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武汉三镇几乎都受到水患侵袭。同时,民国时期时局动荡,那个时候的武汉无论是在救灾方面,还是灾后恢复方面,都做得不到位,于此,水患中淹死了许多人,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死于水患过后的疾病。
武汉人,包括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对武汉雨季的大雨,甚至是几年一次的“水患”,大抵不会太陌生。
颜小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大概每过几年就会在家里“看海一次”,好几次门口的水深到家里的狗狗可以“去游泳”。同时,每到雨季,地势相对低一点的大商场,往往会准备“沙袋”,以此应对梅雨季节的“大水”。关于这一点,在武汉生活一段时间的人应该有体会。
说了这么多,现在再来说历朝历代没有正统王朝的君王定都武汉的原因,就简单多了。
也就是说,武汉虽然富饶、江湖纵横、交通发达,但是“雨水”过多。
本来陆地上的“水”就多,再加上雨季降下的水也不少,于是,水患便是武汉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问题。
试想一下,偌大的王朝国都隔几年就被淹一次,这还得了?而且水患完了以后,若处理不及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传染病。这对于医疗不太发达的古代,是很棘手的问题。
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汉主要是因为“水患”这个问题,难以被古代正统王朝君王选为首都。
4、另外,四通八达的水路利于交通,也易腹背受敌同时,武汉从唐朝时期开始因交通便利,渐渐变得富裕,毕竟那个时候的武汉(唐朝称江城)江湖纵横交错,财富和文化可以通过“水路”,在这里交汇。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便利,但也意味着,如果权力核心放在这便利的“地方”,而核心权力不那么强大且面临威胁的时候,就十分容易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毕竟“水路”自己人可以走,“敌人”也可以走。
因此,我们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武汉之所以难以被历代正统君王定为都城,与它纵横交错的江湖有关。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答案,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看法。
参考资料: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芎穷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芎穷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芎穷 1 拼音
xiōng qióng
2 注解
芎穷
释名 亦名川芎、香果、山鞠穷。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1、气虚头痛。用川芎研细,每取二钱,茶汤调服。
2、产后头痛。用川芎、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又方:加白术,水煎服。
3、风热头痛。用川芎一钱、茶叶二钱,加水一蛊煎至五成,饭前热服。
4、偏头风。用川芎,锉细,泡酒。每日饮少量。
5、头晕目眩。用川芎、槐子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茶汤送下。又方:川芎一斤、天麻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送下。
6、验胎(三个月月经不来,查验是否有孕)。取生川芎研细,空腹服一茶匙,艾汤送下。如觉腹内微动,则有胎;如不动,则无胎。
7、跌扑胎动,或子死腹中。用川芎研细,服一茶匙,酒送下。连服两剂,死胎即上。
8、崩中下血,昼夜不止。用川芎一两,清酒一碗,煎至五成,慢慢饮下。又方:与上方同,另加生地黄汁二合同煮。
9、小儿脑热(好闭目,或太阳痛,或眼睛红肿)。用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少许吹入鼻中。
10、牙烂口臭。用川芎煎水,随时含嗽。
11、牙痛。用大川芎一个,焙干,加入细辛,共研为末擦牙。
12、各种疮肿。用川芎煅后研细,加入适量水银粉,滴麻油调匀搽患处。
13、产后乳悬(妇女产后,两乳变细、变长,有时垂到小腹,痛不可忍)。用川芎、当归各一斤,两相混合,取出半斤,切片,加水浓煎,随时饮服,不 。另外的一斤半,锉成小块,烧烟,令病人吸处口鼻。药用尽,可再作一剂。
附方
用到中药芎穷的方剂 地黄竹茹汤3两,当归(焙)3两,甘草(炙)3两,芍药3两,芎穷3两,桂(去粗皮)1两,釜月下焦黄土1块如鸡子大
地黄沉香丸4两,蒺藜子(炒去角)2两,巴戟天(去心)1两,芎穷1两,石斛(去根)1两,木香1两,山茱萸1两,羌
地黄芎穷丸ōngqióngwán处方:熟干地黄(焙)1两,芎穷3分,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3分,当归(切,
地黄金粉煎,天雄2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当归1两,芎穷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制法:上
列节浸酒去苗),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生干地黄1两,芎穷1两,当归1两,枸杞子1两,白芷1两,败龟1两(
更多用到中药芎穷的方剂用到中药芎穷的中成药 丹参
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本草经疏》:丹参,《神农本草经》味
更多用到中药芎穷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芎穷 《本草崇原》:[卷中本经中品]芎
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芎穷今关陜、川蜀、江南、两浙皆有,而以川产者为胜,故
《医碥》:[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伤湿羌活独活前胡柴胡芎穷枳壳白茯苓桔梗(各一两)薄荷(四钱)甘草(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高风内障歌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600字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600字 篇1寒风呼啸的帝都,万千灯火中的一点明亮下,一个孩子正拿着数学作业立于书桌一旁。
“孩子,真抱歉,”已埋头于书桌前许久的父亲,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现在的题目,比以前真难了不是一点点”
“爸,你可是北大毕业生啊”
父亲尴尬一笑,笑中有愧。
这时,家中的保姆恰巧经过桌前,一瞥桌前的卷子,顺手抄起一支笔,文字、数字像蝼蚁一般在草稿纸上排起队。
“你还是继续去忙你的吧”父亲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不屑。保姆不答,面上毫无表情。
须臾,题得解,父亲看着草稿纸上精妙而富有条理的解题,面上满是惊愕,“莫莫非,你老家是”
“江苏。”保姆答,脸上依旧毫无表情。
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
你当年高考多少分父亲问,保姆看看父亲:您呢父亲喝口水:290分,我来自边疆。
保姆默默开始收拾桌子的东西,父亲看着她:你
保姆回头:我625分。那年高考我差了差了五分!
孩子他妈在门外听得真切。想当年自己400分进北大,多亏有个北京户口,要不然现在可能与保姆互换角色了。暗自庆幸:感谢教育部。
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咚咚地响着!第二天,保姆带来一个本子,递给孩子:去看吧,也许有用。孩子接过来一看,昨晚的那道题用十八种不同解法,分步骤详细满满写了一本,还有各种扩展的训练题。父亲惊呆了:这是保姆答:这是我老公写的。我老公江苏盐城的。看,在那边楼下卖烧饼的那个男人就是我老公。
高考作文600字 篇2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 。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
————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说明:这首诗是今年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今年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
高考作文600字 篇3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地冲出了宇宙与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呢!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幽幽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与“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遍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怎又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古文的'经典吧!让我们运用汉语所真正给予我们的扁担,去挑起历史的竹简一捆捆,真正进入原味的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道,一个大国的崛起之途。
汉语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高考作文600字 篇4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 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立意“创新”≠大唱反调,体式“创新”≠追求花样,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语言“求新”≠语言异化。
5、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只扣二分
6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 7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
8、不跨类打分,即内容表达发展三者中有一点是一类,另两点不能低于二类。
总体评分原则: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有度,公平合理。总体分为四类:一类:60—50分,以55分为中间线;二类:49—43分,以46分为中间线;三类:42—36分,以39分为中间线;四类:35分以下。
扣分标准: 关于字数问题:
(1)不足400字,不成文章,参照四等作文打分,内容表达不得超5分,不给发展等级分,最高不超10分;
(2)超400字不到800字,表达扣分,内容、特征都扣,少50字扣1分,80亦扣1分。不到100个字不准扣2分,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至20分为止。标点错三处扣1分。一点到底看作标点错误要从严,但逗号、句号两可的不扣。
关于发展等级:
(1)深刻、丰富、有创意原则上与基础等级判分相互联系,两者不可分离,前者高后者才高;
(2)基本合立意的发展等级最多只能是二等,可三等,不可一等;
(3)偏离题意,抄袭作文等,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考作文600字 篇5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高考作文600字 篇6流星放弃了与太阳争辉,而是在漆黑的夜空划破天际,于是追求到了炫目的光彩。小草放弃了与群芳争奇斗艳,而是选择在人烟稀少的郊外生长,于是才创造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神话。小溪放弃了九曲回折的长路,而选择了峻峭的悬崖,于是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追求。历史的车轮转过五千年。秦砖汉瓦,至今记忆犹新;唐风宋雨,至今历历在目。英雄的光彩绽放环宇,光照千古。他们为了个人节操,为了民族荣辱,为了兄弟恩义而选择放弃;为了人生价值,为了滴水之恩,为了天下苍生而追求。
大义凛然——关羽
他有着“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称颂,他武艺高强,天下无敌。孙权和他说亲,他没有动心,他放弃了美色;曹操给他荣华富贵,他没有屈服,他放弃了
为了个人的的人生境界,他放弃了官场的名利,而追求一种清新高尚的生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无比的逍遥快乐;“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他无比的清闲自在。面对现实地黑暗,既然无不抗争,那放弃富华,归隐田园也许就是最好的追求。
鞠躬尽瘁——孔明
他是足智多谋的代名词,他也是鞠躬尽瘁的典范。为了先主的遗言,他竭尽全力的辅助后主。放弃了个人的安危,他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对兑现了给先主的承诺。放弃个人安危,追求国家兴亡之责,这就是孔明的高尚。窗外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放弃了才会拥有更多的美好。勇于追求是一种境界,勇于放弃,更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循古人之路,找寻前进的方向!
高考作文600字 篇7“我们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顶时,大石头又滚下,我又得重新将它推上山坡。”这是歌德对自己劳苦命运的描述。孔夫子,当您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您不会感到心中涌动着无法排解的郁闷吗?而我,每当看到您“生无所息”的教诲时,心中便无限绝望。
夫子,您那个时代有吴刚的传说吗?他一刻不停地砍着桂树,桂树的创口即砍即合。如果您处在那样的状况下,您是否还能保持您“进退有礼”的儒学风度?而我每次背诵《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吴质不眠倚桂树”时,都会欣慰音乐给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间。
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铭记心中,这恐怕是您得出“生无所息”结论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来,它催促着人们快跑,快跑,用那须臾的生命追赶日月轮回的速度,可您想过,那一刻不停追赶太阳的夸父是怎样倒下的吗?夫子,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人由于过度劳累而死,他们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应该拥有的时间为我们这个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于这点,您又怎么看呢?当然了,夫子,我并不赞同无谓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一天的人拿玩命打牌当作休息一样,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王逸先生,他曾说:“作为我们这样的工作者,注定不能享受一些人能享受的乐趣,”是的,他勤勤恳恳地工作,没有一般人出入舞厅、打牌喝酒、游山玩水的休息权利,但他也会在工作之余,侍看花草,与学生谈心来休息。这使他暮年,成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支持年轻人的推前浪的“后浪”。
夫子,人非圣贤,若我们被迫去面对一个永无休止的命运,相信很多人都会丧失勇气,不如像刘墉先生鼓励他儿子一样:“当一次大考摆在你面前,你若想到有一个长长的假在等待着你,是否会觉得舒服些?”
夫子,让您门生休息会儿吧。或寄情于山水,又或纵情于天地,他对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门生所说:“春服既成,与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岂不美哉?
高考作文600字 篇8从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开始,生活就进入了匆忙而又紧张的节奏里。急急忙忙地换上校服,三手两手地扎好头发,飞奔进卫生间,一阵阵哗啦啦的流水声后,又冲向客厅。边吃边打开电视,主播们亲切的问好声萦绕耳边,什么地方打仗了,什么地方又地震了,什么食品被检不合格……正听到兴头上,看见时钟上分针与时针形成的微妙夹角,大呼一声来不及了,抄起书包就冲出家门。
这是我生活的常态,也是我现在生活的缩影。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每天的生活都变得逐渐匆忙起来。现代社会流行时间就是金钱,人们争分夺秒,唯恐利益从指间溜走。有些例外的要数艺术家了。他们喜欢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将自己投入到一片美好的意境里。我想,我的生活就介于两者之间。我们都曾有过一个共同的愿望:快点长大。小孩子总是迫不及待。除了兴高采烈外,迫不及待就是点击率第二高的词语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长大,想变成熟,想要独立。我以为自己从不依赖父母(微博),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勇气,但只不过是年少的无知罢了。
那句歌词写得真好:在青春年少时抱怨时间太长久,抱怨能够抽上一盒长寿烟的年纪为什么要等那么久。而到了开始抽第一根烟的年纪,顿时又觉得时光就如同烟丝一样,不经一燃。真正是白驹过隙呀!现在我总是会怀念童年,那时候的我可以无忧无虑,任性耍脾气,犯了错误也会得到父母的宽容;学习压力不大,有时也能对着电视机傻笑一天。初三时,我就感到了时间流逝之快,刚踏进初中校门时的满脸憧憬仍记忆犹新,而此时的最大愿望就是在家踏踏实实地睡上一天。童年的一路走得太匆忙,浸泡在爱的浓汁里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而慢慢地,我发现了这一切的可贵,发现了能被爱是多么幸福的事。因为一巴掌,我会记恨父母,但也常常会因为一杯温牛奶而被感动流泪,又会因为看到父母回家后疲惫的脸而难过……不觉间,我已十六岁!
可不可以,可不可以按下暂停键?不是倒带,不是快进,只是暂停。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古琴,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反映了华夏传人的安详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含。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详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通过琴来表达。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造琴的传说,在琴界流传很广,而孔子、庄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学大家。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思想舞台上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九大家。各家学说各有差异,但这九大家的思想,一直共存于中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因为中国人深知各种思想的共通之处:自心洒脱,世道安详。此内心之声的表达,正是琴的长处。虽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样对琴有着特殊的好感。琴融汇百家神髓,尽展人心深处的恬静安详潇洒自在之声。所以,人们才说,琴是中国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琴文化是三教皆崇的文化。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爱,而道者更是喜爱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就连佛教僧人,也同样喜欢自琴中领悟空灵大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对琴的喜爱当然不在话下。他们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琴与剑,成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琴棋书画,则是才子佳人们才能的标帜。琴文化与中国文人、中国思想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难怪世界为之惊叹。“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中国古代名琴
1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汉/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东汉/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环佩
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1125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处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圣遗音
这架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独幽
独幽琴 晚唐 长1205cm 肩宽20cm 尾宽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凤嗉式。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9唐/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 晚唐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 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 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断纹很像蛇腹下的花纹。 宋·何远《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文为奇。” 2>断纹 古代名琴。琴以古旧为佳,琴身崩裂成纹则证明年代久远,故名断纹。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3>峄阳 古代名琴,以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南坡(山之南面为阳)所产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论》:“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尚书·禹贡》:“峄山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孤桐,中琴瑟。”后以“峄阳”为琴之别称。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蚕丝为琴弦。 王嘉《拾遗记》卷十“员峤山”云:“员峤山,一名环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为蜜。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给杨妃琵琶,“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冰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 一说冰弦为一种素质丝弦,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琴弦》:“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新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中国古琴名曲
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醉鱼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酒狂、凤求凰、唉乃、关山月、碧涧流泉、倩女幽魂、十面埋伏等。
著名琴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师旷、先秦琴师伯牙、战国琴师雍门周、东汉琴家桓谭、汉末琴家蔡邕、汉末女琴家蔡琰、魏末琴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晋代琴家刘琨、隋代琴师贺若弼、唐代琴家薛易简、北宋琴家(僧人)义海、南宋琴师徐天民、明末琴家严徵、明末琴家徐上瀛、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王宾鲁、清代琴家庄臻凤、清初琴家徐常遇、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彭庆涛、清代琴师徐祺、清代琴师吴虹、清代琴家祝凤喈、清代琴师张孔山、近代琴家杨宗稷等。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汉抚琴俑
汉弦歌俑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
本文2023-08-06 19:28: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