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辨别方法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的辨别方法有什么,第1张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1 关于竹子的诗句的配画

关于竹子的诗句的配画 1 有谁知道竹子和女人一起写的古诗这个古诗是要配画的,着两天就要

佳人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山居秋螟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八归姜夔芳莲坠纷,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贺新郎蒋捷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2 有关竹的诗与画

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

2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3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4赋得阶前嫩竹 (陈?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5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6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7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8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9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11竹里径

唐 司空曙

幽径行迹稀,清阴苔色古。

萧萧风欲来,乍似蓬山雨。

12宋 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3 竹石 诗配画作品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4 描写竹子的诗句

题画 竹二首 (清)丘逢甲 (一) 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

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 (二) 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

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 摘自《清诗精华录》 竹石轴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咏竹 (清)纪琼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摘自1988年《绝句千家台历》 咏竹 (明)李日华 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记却洒瓢深草里,醉醒月出来寻。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李贺 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

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题刘秀才新竹 (唐)杜甫 数径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斫竹 (唐)杜甫 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 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 摘自《樊川诗集注》 新竹 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估静添幽别有功。

影缕碎金初透日,声敲寒玉乍摇风。 天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摘自《陆游诗集》第一册 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古诗台历 湘竹词 (唐)李商隐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 酬人雨后观竹 (唐)薛涛 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竹离亭 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摘自《薛涛诗笺》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诗竹) (三国)关羽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

诗谜 想当年幽居深山,绿鬓婆娑, 引多少骚人墨客。 自归郎手,经了多少风波, 受了多少折磨。

到如今, 直落得青少黄多!休提起—提起来, 珠泪满江河! 栽竹 (唐)杜甫 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 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墨竹图轴 (明)夏昶 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 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题兰竹卷 (明)文彭 西窗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 尘上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摘自《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陈 陶 唐(847-859为仕)。 题僧院紫竹 喜游蛟井寺。

复见炎州竹。 杳霭万丈间。

啸风清独速。 竹十一首之一 不厌东溪绿玉君。

天坛双凤有时间。 一峰晓似朝仙处。

青节森森倚绛云。 竹十一首之二 万枝朝露学潇湘。

杳霭孤亭白石凉。 谁道乘龙不得雨。

春雷入地马鞭狂。 竹十一首之三 啸入新篁一里行。

万竿如瓮锁龙泓。 惊巢翡翠无寻处。

闲倚云根刻姓名。 竹十一首之四 青岚帚亚思祖。

绿润偏多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

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十一首之五 迸玉闲抽上钓矶。

翠苗番次脱霞衣。 山童泥气青骢马。

骑过春泉掣手飞。 竹十一首之六 须题内史琅 坞。

几醉山阳瑟瑟村。 剩养万茎将扫俗。

莫教凡鸟闹云门。 竹十一首之七 一溪云母间灵花。

似到封侯逸士家。 谁识雌雄九成律。

子乔丹井在深涯。 竹十一首之八 燕燕雏时紫米香。

野溪羞色过东墙。 诸儿莫拗成蹊笋。

从结高笼养凤凰。 竹十一首之九 一节呼龙万里秋。

数节垂海六鳌愁。 更须瀑布峰前种。

云里栏干过子猷。 竹十一首之十 丘壑谁话碧鲜。

静寻春谱认婵娟。 会当小杀青瑶简。

图写龟鱼反上天。 竹十一首之十一 玄圃千春闭玉丛。

湛阳一祖碧云空。 不须骚屑愁江岛。

今日南枝在国风。 王安石 宋(1021-1086)。

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

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

5 有关竹子的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

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雾卷云蒸久未干。

遗种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次韵张子野竹寺

风泉隔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6 有关竹子的图题诗

慈姥竹 李白 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俯瞰涓涓流, 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竹径 李得裕 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 同郭参谋崔仆射淮南节度使厅前竹 刘长卿 昔种梁王苑,今移汉将坛。

蒙笼低冕过,青翠卷帘看。 得地移根远,经霜抱节难。

开花成凤实,嫩笋长渔竿。 霭霭军容静,萧萧郡宇宽。

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 湘浦何年变,山阳几处残。

不知轩屏侧,岁晚对袁安。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具怀鸿鹄志,苦有 鸟 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

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苦篁调啸引 李贺 谁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

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新竹 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 。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出五六,当户罗三四。

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迸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

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题郑长侍厅前竹 贾岛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

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同。

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竦影纱窗外,清音室瑟中。

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

露光怜片片,雨涧爱蒙蒙。 解谷蛮湖北,湘川霸水东。

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官舍竹 王禹称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庭竹 释智圆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

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咏金竹 蒋堂 百镒先寒一径深,潜疑造化铸成林。

贪夫或有凭栏者,不见修篁但见金。 竹 宋祁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紫竹 梅尧臣 西南产修竹,色异东筠绿。

裁箫映檀唇,引枝宜凤宿。 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种竹斋 司马光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金竹 吕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黄,里人目为金竹。 修竹已可爱,况复如黄金。

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 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

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

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

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咏竹 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惜竹诗并引 孔武仲 东斋有竹数竿,翠蔚可喜,其傍众笋附生,漫益深茂, 最后出者,尤若奇特,无不应意,解箨未尽, 而为老兵手折之,悲夫,以干云蔽日之势,而摧于窗户之下 ,以。

7 有关竹子的诗词

1 《陈氏园咏竹》——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2 《咏竹·风》——宋·张玉娘

满庭修竹动秋风,掠地无痕一径通。

景弄绿窗金琐碎,声归定瑟玉玲珑。

流云不碍湘妃佩,隔水还疑蔡女桐。

曲轻岂知变鹤在,翠霞飞去玉台空。

3 《咏竹》——宋·袁燮

此君林下静无尘,苗裔生来便逸群。

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

4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竹岩》——宋·杨万里

石友拳然万仞姿,竹君啸处一川漪。

更无二客随巾屦,谁见先生觅句时。

5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竹轩》——宋·苏辙

幽轩离纷华,惟有一丛竹。

纤梢起余寒,紫笋散轻馥。

擢干春雨余,挺节秋霜足。

不知岁时改,守此娟娟绿。

上有吟风蝉,空腹未尝食。

翦伐非所辞,不受尘土辱。

6 古人为何咏“竹”:

自古以来,竹子的风韵独具的特性一直是文人雅士比喻的对象。作为象形文字“竹”字,本身寓意着: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其中有关竹子的诗词不计其数。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之说。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是个有心人,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

”过了一 会儿他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丈人的建议很干脆,孔子却难以随着丈人的思路走。因为他是孔子,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的心始终是入世的,忧国忧民的。尽管世人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尽管他选择的路十分难走,但他却仍然在自己的路上坚持着。这就是孔子的难处,圣人的难处。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里面石门,是鲁国都城的一个城门。子路晚上回城里赶的时候,结果耽误了时辰关门了,没办法就在门洞里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起来看管开城门的小官儿看到他了,就问他你从哪里来了。子路说:自孔氏来!就是从孔门那里面过来。晨门接着说,就是那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吗?

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最后几个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大家可以想一想,孔子他从出生起就带着使命而来,从小就聪明好学,深入钻研古籍文化,深入社会当代交流,不断地去思考中国的文化传承。

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不同寻常之处,等到岁数越来越大了,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了,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对于过去这种古老的文化传承也更加了解了。

他就想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来治国理政,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可是呢,在鲁国有过机会当过中都宰,做过大司寇,后来还涉立相位,曾经主导过峡谷会盟,让鲁国国君击败了齐国国君的阴谋,还要回了自己的三个城市。那后来因为堕三都,被鲁君和三桓排挤,没办法,这才周游列国14年,目的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在外边那么长时间,他也没有能够得偿所愿,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转而把精力投放在教育上,成为了中国的至圣先师。

他这种精神其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能因为说我可能得不到成果,可能一时见不到成效,我就放弃了,因为自己的事情是有利于千秋后代的事情,必须坚持!

这一点呢,我们要特别向孔子学习。我们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然后才有了今天,所以说我们要感恩。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内容,这一章依然是讲隐士的,上一章是一个隐士,指出了孔子的问题,本质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一章这个隐士也是很不简单的,叫荷蒉丈人。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论语宪问篇第39章。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句话我们先浅显的翻译一下,就是孔子在卫国住的时候。有一天自己在家里击磬,自娱自乐一番。这个磬,大家注意,底下是石头的石,这不是后来那个罄竹难书的罄,不是一种乐器。

大家都知道孔子这个人他对于音乐有非常高深的造诣和讲究,他不是像我们偶尔的说开个嗓子唱歌,弹奏一曲!

他弹奏水平各方面来讲都是相当出色的,不是仅仅弹这个曲子而已,而是透过这种曲子能够表达出一种情绪在里面,这就像我们说的是言为心声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时候,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他的门前经过,听到了他击磬的声音就停了下来,停下来就发出了感叹,说:“有心哉,击磬乎!”所以说这个是有心人,有心事从他击磬就能够听得出来。

这就相当于高山流水那个传说里面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听地方弹琴我就能知道他弹的是啥,这是流水的声音,那是高山的那个样子。

这说明这个人不是简单的一个挑筐普通人,虽然他现在身份很普通,但事实上他是个高人,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相当的不简单。

然后这个人继续听下去就摇头了,说:“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就是说:你还是鄙薄啊,修养不够,或者说听你的声音硁硁的,硁就是敲打石头。声音透着鄙薄,透着固执,透着愤嫉。就是一听声音有很多不甘心在里面,有许多埋怨在里面,有许多抱怨在里面,有许多情绪夹杂在其中。你表达的这些情绪,无非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你,没有人理解,没有人用啊。

斯己而已矣,你敲来敲去还不都是在敲打自己吗?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吗?你才多大点心胸啊!

这个人接着又去开导孔子,用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深则厉,浅则揭!

这句话是干什么的呢?是讲过河的。过河时候,如果河水很深,都能淹到你的胸口,甚至淹到脖子了,这个时候你便脱了衣服,还想保存衣服的完整不湿,能行吗?这不行,你就穿着衣服过了。因为你举着衣服,水又深又急,把你冲走了,命都没了,衣服有何用呢?

在浅的时候就可以把衣服下摆抓在手上提起来过,只没到小腿,小河沟你直接提着挽着裤腿就过去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就是情况不同。

他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太黑暗了,水都淹过脖子了,你现在还想着卷起裤腿过河,就像上一章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还为他干嘛呢!

你明知道衣服保不住,你还保衣服干吗?你听听你的磬敲的跟个什么似的,这其实就是劝导孔子:你呀,要么就同流合污,要么和我一样归隐起来,既然我管不了,那我就不管了嘛?

孔子听到挑筐汉子的❤️乐评,说了一句感叹:“果哉!末之难矣。”就是说的真果断啊,这样的话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反驳,也没有什么可以商讨的了。

最终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你走隐士的路线,这是你的选择和追求,我走我的积极出世的这种心态,来积极想去做事,虽然说不受重用,但我依然竭力求知,这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我们两者的道不同,很难可以互相尊重,无法彼此附和,无法彼此的我跟着你走,或者你跟着我走。

通过这样话,大家不知道能不能听出来,这里面有很多东西的理念。

首先,就是孔子击磬的时候,他传达出的这种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感叹自己没有人能够赏识,感叹自己一身抱负无法施展。

大家不是说孔子一直安慰人家说,君子素其位而行,安之若素吗?不是一直告诫大家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吗?不是告诉大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吗?不是说不患其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吗?

那孔子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吗?孔子不是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吗?

孔子在劝导弟子们的时候,说了那么多的话,为什么他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甘在里面呢?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一个人都是有情绪的,都不是一个机器,不是个动物,只管做事就行了,他都有思想。

有思想,有追求,有目标,都想做点事儿,我想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愿望,也不单是孔子的愿望。他知道上面说的那些道理,那是因为他看透事实以后,知道很多事不可强求。

但是你要说让他根本就没有情绪,那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呢?是人就有情绪,都会被情绪所左右,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他既不能对人言,因为他自己说了吗?不要抱怨,不要如何不要如何。

不要抱怨,不代表他就没有!不要垃圾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垃圾。那怎么办呢?通过音乐(击磬)的渠道把它给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了,也就相当于情绪得到发泄了,过后也就好了。

这就有点像我们女同志,看到什么什么事生气了,就会有好几种发泄渠道。有的会给丈夫使脸色,有的呢就会指责孩子,有的会踢猫,还有的会看书,有的呢去看电视或者说不管怎么说吧,找各种渠道来发泄一下,发泄完就完了。

如果这个火让他憋着,她就会非常的难受,一整天不开心,闷闷不乐,反而更糟糕。

这种情绪被荷蒉者,就是挑筐子的人识破了,说明有知音了。但是毕竟两个人道不同。挑筐的人告诉他,你要不就去隐居起来,像我一样做个隐者,啥也不管了。或者要过河,那你就也别管什么衣服不衣服了,也别管什么节操了,你跟他们同流合污不就完了吗?

孔子是什么人啊?他是圣人啊,忧国忧民,他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他就是以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子之而对全中国,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孔子做官这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评论。有的人会说孔子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能力有缺陷,他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他定位自己是政治家,但是政治家必须有圈,有妥协,有交易,有缓急。

说这些呢,孔子都没有啊!这是华杉说的,但我觉得吧,孔子不是没有,是有的,但是由于他的正义感太强,因此在官场上他也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

受到各方掣肘的时候,他无法去妥协和退让,达成一定的共同利益,所以最后虽然是位置已经很高了,关键时候被排挤了,这也不能不说是孔子的失望之处,不过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使然。

如果他真的能够左右逢源,当好一个大官儿,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孔子了,所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一个,就是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和是印度的佛祖,释迦牟尼和西方的耶稣基本上是等同的。但是他却没有成立宗教。

按说如果他立个宗教是可以立教的,但是他没有立教,为什么呢?

他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肯给大家立个神。如果说他说那些话都不是,我说的是神说的,老百姓要听,君王也得听,你看西方反正有神论者,西方的宗教,那老百姓都是一律平等的,只要听谁的就可以,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没有神,人就是神,所以说人的等级划分呢就比较多啊。

孔子还特别强调:子不语怪力乱神。很少弹性和天命之讲,日用常行最平常的东西,所以说儒家讲就没有成为宗教。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回答哲学三问,人的三个问题,一个是人是怎么来的?二是天地是怎么来的啊?就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死去哪里?他没有回答,而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以后来佛教进入中国后就迅速的长驱直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取代了儒家,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孔子不认同,孔子说这些都是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是以惑下愚,是哄人的。

所以搞政治孔子权谋不够,或者说不屑。搞宗教他又不肯编故事,所以他只能搞教育,就成为了至圣先师孔子。

怀才不遇,磬声激愤,这就是他的情绪表达❤️

可是他的命运也算是早已注定了当教育家,留之万世,就是他的天命。

圣人也有难处,孔子的难处,圣人的难处,但正是这份难处激励着他,让他成为了孔圣人。所以说对于我们来讲,遇到艰难困苦不算什么,谁没有呢?关键是能从中吸取到什么,我们还有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活出自己!

时间也到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早晨我们接着讲下一章。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我们在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各位的聆听,明天见。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李流芳 人物铁事:食里情怀

一次,李流芳到杭州西湖边游玩。见西湖里长满了嫩绿的莼菜,郁郁葱葱,人们倾城出动,从早到晚采摘莼菜,然后千担万担地运往萧山,在湘湖中浸泡、清洗后再出售。据说,西湖的莼菜要经过湘湖水浸洗,味美无比。他们一行人从未见过莼菜,更未见过如此热闹、浩大的场面,非常惊奇,便买下许多莼菜,回家烹调,并赋诗。

当莼菜羹端上桌时,人们都惊叹它的色泽,不忍下箸扰乱其形色。过了许久,终于抵挡不住诱惑,品尝起来。最后,李流芳表达了众人的心声,认为莼菜可以与当时著名的黄芽菜、燕笋等媲美。李流芳的《莼羹歌》描述了江浙人采食西湖莼菜的场面和习俗,称赞了莼羹色香味形的美妙,对后世人了解时代莼菜的食用情况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成就

诗文翘楚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如他的五言诗《过臬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记其“出西湖”、“向黄鹤”、到龙居湾永庆禅院同阔别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欢聚的情景,状“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之胜境,抒“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之善缘和“夜长惬深语”的欢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时与僧友一道步月吟诗之意境神韵,可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并。

李流芳的文章亦为文人所重。内容为叙事怀人、山水游记和题画及序,以题画为多。这些文章不长,但都清新自然,风姿各异;笔墨平淡,感情真挚深厚。正如黄宗羲所言:“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他的《题灯上人竹卷》便是一例。这篇短文与其所绘尺幅小画笔致非常相似,信手写来,淡淡数笔,而情趣盎然。没有雕饰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忆与上人相知的经过,平平叙来,三言两语,而别后思念之情溢于纸上。“幽窗几净”三句,今与昔、情与景融成一片。谈及绘事,则以千竿真竹化为乌有的惋惜,反衬友人画竹笔墨益进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说画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奇幻中又带有诙谑,见友人画艺大进,自己为此感到高兴。

李流芳于崇祯元年(1628)病中自选诗文12卷(古今体诗6卷,共366首;杂文4卷,题画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园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祯三年(1630)由知县谢三宾合唐时升、娄坚和程嘉燧三人诗文编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园集》被钦定为《四库全书、集部六》。1993年《檀园集》入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法大成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馆藏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的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画苑健将

画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图》轴,上自题七绝一首:“山作矾头水少纹,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间山水闲亭子,脱手平分与故人。”这无异于声明自己的笔墨是从董、巨中学来的。事实上,李流芳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于一、两家。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盛传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就是以他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李流芳在绘画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吴中十景图》册是他写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摄取吴中十处风景名胜入画,摹 实生动,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传神之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吴中胜景特有的风采,令人神往。他五十岁时画的一副雪景轴也来源于生活经验,画上自题:“甲子腊月十三日,归自吴门,大雪弥日,舟过城南,见留光树色,冒雪含烟,颇不乏致,辄画此纸。”他每次游西湖,都要带回很多写生稿,总之他的写实功夫是比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为画本,随手写景,所以笔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气,形成一种清新、秀逸的独特风格。董其昌赞道:“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写意花卉。他的花卉,笔势飞舞,泼墨淋漓,别有一种逸趣。归昌世叹为:“其娟美之致,俱在笔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评为:“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总之,李流芳的高超画艺使他成为晚明画坛上卓有声誉的大家。

他的画,同他的诗文一样,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性灵的凭借。其《长林丰草图》轴,足具代表性:远山秀朗,湖中风帆一片,堤岸杨柳扶疏,水草丰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隐居的惆怅心情,使满幅明媚江南春色,织入几许愁丝恨缕。细读右上题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可谓作者伤时不遇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哀,尽融解到那长林丰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这便是他画学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论,其精神即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体现了李流芳要求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何等珍贵。根据他的画卷题画跋语编成的《檀园论画》,为中国画论的可贵资料。

其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生平

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县南丰。祖父 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李氏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李流芳的诗文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明代·李流芳《黄河夜泊》

黄河夜泊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 , 抒怀惆怅玉岑山脚水潆洄,寒日晖晖下稻堆。穿过松冈寻法相,满空黄叶打头来。——明代·李流芳《玉岑闲行口占》

玉岑闲行口占

玉岑山脚水潆洄,寒日晖晖下稻堆。

穿过松冈寻法相,满空黄叶打头来。常在西湖烟水边,爱呼小艇破湖天。今朝画出西泠路,乞与长年作酒钱。——明代·李流芳《西湖有长年小许每以小舠载予往来湖中临行乞》

西湖有长年小许每以小舠载予往来湖中临行乞

常在西湖烟水边,爱呼小艇破湖天。

今朝画出西泠路,乞与长年作酒钱。查看更多李流芳的诗文>>

作者多年后与灯上人重逢,见其所画竹卷“新枝古干,披展森然”,有如真竹,作者的笑是对友人画技精进的佩服和赞许;作者于六年后终于再见友人,两人对坐重温品茗谈画的时光,作者的笑是对清雅生活的满足;作者见友人画竹如真,调侃是灯上人吸收了后院竹子的精华,作者的笑流露出人生有知音的喜悦。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铁壶之家》

提供:日本原装进口铁壶 |日本原装进口银壶

每周五视角日本,带您玩转日本风物!

竹工艺历史渊源文化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的气节在竹编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竹编发源自中国,精致于日本。

日本竹编工艺自桃山时代便已开始,一直是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存在。

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的感性,与自然时光的交织,散发着的微弱竹光,是历史与传统文化积蓄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底气。

竹工芸--田边竹云斋

本期日本视角,我们通过田边竹云斋来介绍竹工艺。初代田边竹云斋师承初代田和一斋,并在出师后独创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竹编工艺,进而刺激其他竹编师的进步,也为近代日本竹篮工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代田边竹云斋不仅在田和一斋门下学艺,也同样致力于插花和煎茶道的学校。在多元艺术文化的熏陶下,使他创作的竹篮更有特殊的风格。

最初受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田边竹云斋明显的与其他竹艺师不同,不仅仅满足于技巧上的精进,更专研了各种不同的织法与染色等表现方式。

田边竹云斋的另一个成就则是将带有铜锈、红漆、黑漆、金箔等装饰的老竹箭当作材料之一,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各种图纹和材料广泛被尝试及运用。

田边小竹是一百二十年传统的第四代接班人。代表了日本水准的竹工艺家,具有备受赞赏的高超工艺,擅长精细的编织技法。

竹工艺品制作

选材:日本的竹工艺品百分之九十都选用的真竹,真竹的纤维十分细,是十分优质的品种。

处理:将切割好的竹子进行煮沸然后干燥,削去表面005毫米,选用竹子内外侧间纤维最细的02毫米部分。这里的纤维最细,是最好的素材。

切割竹箴:田边先生凭借七年经验可以用指感切割素材,再通过两个小刀的缝隙固定宽度。

倒棱:使用自己加工的特殊刀具去除竹箴表面的棱角,使竹箴变得柔软有光泽。

编织:编织的开始的一寸,最费神也最传统,一般由宽06毫米厚02毫米的竹箴编织,因为这样用三本绳目编法的细竹箴才能插进去。编织过程中还会使用加热定型、扭捆、弯曲、碳化等工艺。

注:来自网络

—END—

艺术总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手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就会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日本人对“匠人精神”的推崇,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每周五视角日本,铁壶之家带您一起玩转日本风物,感悟匠人之魂。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下简称北大汉简),竹质墨迹,书体为隶书。

北大汉简共编号3346个,其中包含完整简和残断简。完整简1600余枚(如经进一步拼缀复原,完整简应在2300枚以上)。在可考的西汉时期典籍类简中,是数量较大的一批。 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大门类。其中属于“六艺”类的有小学著作《苍颉篇》、古史书《赵政书》;属于“诸子”类的有《老子》、《周训》和古小说《妄稽》;属于“诗赋”类的有《魂魄赋》;属于“兵书”类的有少量“兵阴阳”文献;属于“数术”类的有三种《日书》类选择文献和《堪舆》、《雨书》、《六博》、《荆决》、《节》等数术文献;属于“方技”类的有记录一百八十多个医方的古医书。 北大汉简中的诸子类著作首推《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三个《老子》古本,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古本。与北大简本相比,郭店本和马王堆本虽然年代较早,但郭店本的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残破较甚,在甲、乙两本可互为补充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残缺的文句。北大简本《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 其体裁更类似西汉初期北方黄老学说的取舍,由此可以对西汉初期黄老学说南北两派的融合演变乃至地位嬗变考证提供证据。战国时代至汉初,黄老学说流传的主要渠道还是民间私学,《史记·乐毅列传》曾记载,乐毅有乐臣公、乐瑕公两位“善修黄帝,老子之言”的后人,他们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时避难于齐国高密,当地黄老之学遂极为兴盛。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相齐时,曾接受胶西黄老学大家、乐臣公高徒“盖公”的进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曹参拜相,以“无为清净”之术治天下。北大负责《老子》释读的韩巍说:“以无为的道家学说,主张道与德无间,把后者引申为义、礼、法,兼采儒、法等家,着重社会政治思想伦理的北方黄老学说,最终成为西汉前期政治指导思想的主流。” 另外,北大简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号,其章节划分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最为齐备的资料。文字内容与传世本及郭店、马王堆本相比,也多有不同之处。因此,北大简本在《老子》一书的文献整理、校勘上具有较高价值。这将在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秦代至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各种《老子》版本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老子》一书形成、发展、定型的过程。

其次有篇题为《周驯(训)》的古佚书,存竹简200余枚,近4800字。《周驯》篇发现将“还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全书采用“周昭文公”以历史典故训导“龏(恭)太子”的形式,记载了上至远古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若干重要史事,并论述治国为君之道,其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晚期。这篇文献是早已亡佚的《汉志》诸子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