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分为哪几部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书的注解分为哪几部分?,第1张

古书注解中“传”、“笺”、“正义”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含义不同:

1、“传”:是传述的意思,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2、“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扩展资料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

“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古书注解

57、童趣①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④为之强⑤。又留蚊于素帐⑥中,徐⑦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⑧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⑨。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①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②[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③[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④[项]颈,脖颈。

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⑥[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⑦[徐]慢慢地。

⑧[唳(li)]鸟鸣。

⑨[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58西江月① 辛弃疾

明月别枝②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③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④,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⑤社林⑥边,路转溪头忽见⑦。

注释:

①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著名爱国词人。

②[别枝]另一个树枝。

③[听取]听。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

④[七八个星外]即天外七八个星。下一句句式与此相同。

⑤[茅店]乡村小客舍。

⑥[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⑦[见]“现”的古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59、伤仲永① 王安石 [/center]

金溪②民方仲永,世隶耕③。仲永生五年,未尝④识书具⑤,忽啼求之。父异焉⑥,借旁近⑦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⑨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⑩指物作诗立就⑴,其文理⑵皆有可观者。邑人⑶奇之,稍稍⑷宾客其父⑸,或以钱币乞⑹之。父利其然⑺也,日扳⑻仲永环谒⑼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⑽中,从先人⑾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⑿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⒀。”

王子⒁曰:仲永之通悟⒂,受之天⒃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⒄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⒅者不至⒆也。彼其⒇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手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伤,哀伤,叹惜。

②[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③[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④[尝]曾经。

⑤[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⑦[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⑧[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⑨[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⑩[自是]从此。

⑴[立就]立刻完成。

⑵[文理]文采和道理。

⑶[邑人]同县的人。

⑷[稍稍]渐渐。

⑸[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⑹[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⑺[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⑻[扳(pan)]通“攀”,牵,引。

⑼[环谒(ye)]四处拜访。

⑽[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⑾[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⑿[称(chen)]相当。

⒀[泯(mi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⒁[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⒂[通悟]通达聪慧。

⒃[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⒄[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⒅[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⒆[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⒇[彼其]他。

一[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61、夸父逐日①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⑥。弃其杖,化为邓林⑦。

注释:

①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四部丛刊》本)。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日,追赶太阳。

②[逐走]竞跑,赛跑。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河、渭]即黄河、渭水。

⑤[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⑦[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毕沅考证,“邓”“桃”古音同,邓林即“桃林”。

62、两小儿辩日①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④人近,而日中⑤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⑥日中则如盘孟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⑩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⑾!”

注释:

①选自《列子·汤问》(《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列子》八卷,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不可靠,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②[辩日]争辩,争论。

③[以]认为。

④[去]距离。

⑤[日中]正午。

⑥[及]到。

⑦[盘盂(yu)]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⑧[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⑨[深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

⑩[决]判断。

⑾[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

63、口 技①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②宾客大宴,于厅事③之东北角,施④八尺屏障⑤,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⑥而已。众宾团坐⑦。少顷⑧,但闻⑨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⑩,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⑴,其夫呓语⑵。既而⑶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⑷儿乳⑸,儿含乳啼,妇拍而呜⑹之。又一大儿醒,絮絮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⑻齐发,众妙毕备⑼。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⑽,微笑,默叹⑾,以为妙绝。

未几⑿,夫齁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⒁,盆器倾侧⒂,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⒃,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⒄力拉崩倒⒅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⒆,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⒇。虽一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二;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三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四,两股五战战六,几七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厅事]大厅,客厅。

④[施]设置,安放。

⑤[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档住视线的东西。

⑥[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⑦[团坐]围绕而坐。

⑧[少顷]一会儿。

⑨[但闻]只听见。但,只。

⑩[满座寂静]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

⑴[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⑵[呓(yi)语]说梦话。

⑶[既而]不久,紧接着。

⑷[抚]抚摸,安慰。

⑸[乳]喂奶。

⑹[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⑺[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⑻[一时]同时。

⑼[众皆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⑽[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⑾[默叹]默默地赞叹。

⑿[未几]不久。

⒀[ (hou)]打鼾。

⒁[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⒂[倾侧]翻倒倾斜。

⒃[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⒄[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⒅[力拉崩倒]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⒆[曳(ye)屋许许(huhu)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一[虽]即使。

二[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三[名]说出。

四[奋袖而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

五[股]大腿。

六[战战]打哆嗦,打战。

七[几(ji)]几乎。

64、与朱元思书①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③,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④,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⑤,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⑥。急湍甚箭⑦,猛浪若奔⑧。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⑨,负势竞上⑩,互相轩邈⑴,争高直指⑵,千百成峰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⑷;好鸟相鸣⑸,嘤嘤成韵⑹。蝉则千转⑺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⑻。鸢飞戾天⑼者,望峰息心⑽;经纶世务者⑾,窥谷忘反⑿。横柯上蔽⒀,在昼犹昏⒁;疏条交映⒂,有时见日。

注释:

①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上。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②[共色]一样的颜色。

③[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④[自富阳至桐庐]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

⑤[缥(piao)碧]青白色。

⑥[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⑦[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⑧[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⑩[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⑴[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

⑵[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⑶[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⑷[泠泠(lingling)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⑸[相鸣]互相和鸣。

⑹[嘤嘤(yingying)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⑺[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⑻[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⑼[鸢(yuan)飞戾(li)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⑽[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⑾[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⑿[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留连忘返。“反”通“返”。

⒀[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⒁[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是那样昏暗。

⒂[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

公输①

《墨子》

公输盘②为楚造云梯③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④闻之,起⑤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⑥,见公输盘。

注释:

①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i),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公输盘(ban)]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③[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

④[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⑤[起]出发,动身。

⑥[郢(ying)]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①?”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②者,愿借子杀之③。”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④。”

公输盘曰:“吾义⑤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⑥。吾从北方文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⑦?荆国⑧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⑨,不可谓智。宋无罪而弓之,不可谓仁⑩。知而不争⑾,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⑿。”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⒀胡⒁不已⒂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即已言之王⒃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⒄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注释:

①[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②[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③[愿皆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④[请献十金]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今天说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⑤[义]善良坚持道义。

⑥[说之]解说这件事。

⑦[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⑧[荆国]楚国的别称。

⑨[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

⑩[仁]对人亲善,友爱。

⑾[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9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

⑿[知类]明白事理。

⒀[然]但是。

⒁[胡]为什么。

⒂[已]停止。

⒃[王]指楚惠王。

⒄[见(xian)]引见。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①,邻有敝舆②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③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④,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⑤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⑥。荆有云梦⑦,犀兕⑧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⑨,送所谓无稚兔鲋鱼⑩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 楠豫章⑾,宋无长木⑿,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⒀之攻宋也,为与此⒁同类。”

王曰:“善哉⒂。虽然⒃,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注释:

①[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装饰。轩,彩饰。

②[敝舆(yu)]破车。

③[褐]粗布衣服。

④[粱肉]指好饭好菜。

⑤[何若]什么样的。

⑥[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⑦[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包括现在的洞庭湖和洪湖、白鹭湖等湖泊。

⑧[犀(xi)兕(si)]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⑨[江汉之鱼鳖鼋(yuan)鼍(tuo)为天下富]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鼍,鳄鱼。

⑩[鲋(fu)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

⑾[文梓(zi) (pian)楠豫章]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 ,黄 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

⑿[长(zhang)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⒀[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⒁[此]这,指上面说的舍文轩、窃敝舆之类的行为。

⒂[善哉]好呀。

⒃[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①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②,子墨子九距③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④有余。

公输盘诎⑤,而曰:“吾知子之所以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之。然臣之弟子禽滑厘⑦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⑧矣。虽杀臣,不能绝也⑨。”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注释:

①[牒]木片。

②[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方式。

③[距]和下文“所以距”的“距”都通“拒”。

④[守圉(yu)]守卫,圉通“御”,抵挡。

⑤[诎(qu)]通“屈”,意思是理屈。

⑥[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⑦[禽滑(gu)厘]人名,魏国人。

⑧[寇]入侵。

⑨[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5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⑾,亲戚⑿畔⒀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⒁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⒂。

注释: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 (JI)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④[环]围。

⑤[池]护城河。

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⑾[至]极点。

⑿[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畔]通“叛”。

⒁[顺]归顺,服从。

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57、童趣①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④为之强⑤。又留蚊于素帐⑥中,徐⑦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⑧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⑨。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①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②[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③[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④[项]颈,脖颈。

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⑥[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⑦[徐]慢慢地。

⑧[唳(li)]鸟鸣。

⑨[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5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⑾,亲戚⑿畔⒀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⒁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⒂。

注释: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 (JI)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④[环]围。

⑤[池]护城河。

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⑾[至]极点。

⑿[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畔]通“叛”。

⒁[顺]归顺,服从。

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67、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沈鳞竞跃⑥,实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注释: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o)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

70、陈太丘①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至⑤。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⑩之,元方入门不顾⑾。

注释:

①即陈是(shi),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⑤[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是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ou)]您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

⑾[顾]回头看。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你只要看一部书就行了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相当全

中国古代的有凌稚隆辑校 李光缙增补.《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梁玉绳 《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崔适《史记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李贽《史纲评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傅斯年等《名家评史记》[M]北京:华侨出版社,2008.

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景星.《四史评议》[M]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还有不少名家都对史记有评论 注解 很难系统化地看到了 像陈锡仁 杨慎 很多人都评论过 看史记会注考证就行了 上面的书是我的论文引用文献的一部分

王力版《古代汉语》,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扩展资料: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文学术语)

研究学问,不限一隅,而是饱读儒家经典,博涉经史子集,既精又博,这使他的学术视野更为宽广辽阔,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也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刻,王夫之晚年作《宋论》,目的是探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

王夫之仔细观察了宋代历史的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把王朝中的帝王将相都放到“王朝怎样由兴盛而衰弱而灭亡”这个问题前加以审视评鉴,由此发现他们的得失功过,发现王朝盛衰转变的根由。文献学专家刘韶军从《宋论》原本中拣选出精彩内容进行全新注译评析,以使现代广大读者都能读懂《宋论》,并由此更深地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宋论新绎》是《宋论》的精选本,全新译注,标题新创,解读新颖,评析新锐,能够帮助读者轻松阅读宋代历史。作者从原书15卷的内容中精选70篇,加上标题,通过题解、注释、译文、评析,详尽、细致、准确地呈现了《宋论》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细节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宋代历史。

《宋论新绎》在出版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现行的经典版本。编辑加工书稿时,发现现行版本中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年号“端平”错写为“瑞平”,“元祐党人集”错写为“元祜党人集”,以及古今地名不一致的情形,这些错误在《宋论新绎》中都进行了更正。

除了内容上的精益求精之外,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宋论新绎》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据悉,本书也是“国学经典新绎丛书”中的一本,“国学经典新绎丛书”历时三年,现推出第一辑,共12种23册,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军事等,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广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文史哲领域的知名学者,用现代视角对千百年来争相诵读的国学典籍进行全新的解读,审视传统精髓,解码古人智慧,让经典走入日常,让读者体悟到国学经典的精义。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